2024年3月22日发(作者:奥拓多少钱一辆)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
课后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解答
第二单元
4.《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课后学习提示
问题一:学习通讯报道的一般特点。
解析: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
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
文体。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
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一般来说,通讯有五大特点:(1)严格的真实
性。(2)报道的客观性。(3)较弱的时间性。(4)描写的形象性。(5)议论色彩较浓。
具体特征概括如下:1.报道详细深入。这是区别于消息的一个显著特点,要对事件的来
龙去脉、重要环境,背景做具体描写。2.注重思想意义。报道那些人们普遍关心的,有现实
意义的题材。3.强调形象说话。不仅用事实说话,还要有情节、有联想,用形象说话。4.突
出评论性。思想观点,一目了然,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问题二:作者如何通过不同渠道采集材料,又怎样多角度、分层次进行报道的?
解析:以《“探界者”钟扬》为例加以分析。
(1)选取典型事迹,全方位展现人物的风采。文章开篇揭示了钟扬的多重身份:植物学
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等,再以五个部分各有侧重地选取典型事迹,展现钟扬的
精神品格。如“科学队长”部分中,选取了钟扬承担上海自然博物馆图文写作工作,撰写、翻
译、审校科普著作,为中小学生义务进行形式多样的科普等多方面的典型事迹,表现钟扬对科
普工作的奉献。
(2)记述别人对钟扬的印象及回忆,通过多视角再现钟扬的形象。这篇通讯是作者在钟
扬逝世后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采访和搜集材料写成的。文中以钟扬亲人的回忆表现““英雄’
少年”以钟扬西藏大学同事的回忆表现“种子达人”,以上海自然博物馆设计部主任和一个中
学生的回忆表现“科学队长”,以复旦大学同事们的回忆表现“\'接盘’导师”等,展现人物形象。
问题三: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把握作者表达观点的方法。
解析:以《“探界者”钟扬》为例解析。
(1)引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揭示其内在精神品格。如“种子达人”中,引用钟扬演讲中
对收集种子工作价值的阐释,表现他对自己作为植物学家的责任和使命的理解;引用他调侃地
谈收集种子的乐事,表现他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在“接盘’导师”中,引用他以采集种子的标
准来比喻培养学生的原则,切合他植物学家和教育专家的双重身份。在这篇通讯的结束部分,
引用钟扬说的话“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表现了他从专业角
度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以及他献身科学、胸怀人类的精神品格。
(2)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对其成就的影响,引导读者思考德与才的关系。如写钟扬能不
顾严重的高原反应,冒着生命危险,攀登到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采集珍贵种子植物资
源,是因为他对这个工作能造福苍生的认识,是因为他具有心系科学、情系祖国、胸怀人类的
品质。又如写他毫无怨言地住在简陋的毛坯房里,他“对生活品质不讲究”和“对于\'种子’却
一点也不将就”,是因为他具有不计名利、不懈奉献的精神。
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课后学习提示
问题一:什么是工匠精神?
解析:工匠精神是每一位不甘于平庸的劳动者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并不断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始终追求做更好的自己时所表现出的工作态度、工作
境界、工作习惯以及整体工作精神面貌。
问题二: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传统社会孕育的工匠精神还是否有坚守的必要?
解析:有必要坚守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每一位劳动者都应具有的精神,是激发每一位劳
动者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的内驱力。从工匠精神的角度看,坚守执着是一个人的本分,精益求
精是一个人的追求,专业专注是一个人的作风,追求极致是一个人的使命,一丝不苟是一个人
的境界,自律自省是一个人的修为。
问题三:如何践行工匠精神?
解析:践行工匠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热爱工作,用满腔的热忱投入到工作当中,在工作中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才能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完美。
(1)要热爱工作,完成由工到匠的转变。践行“工匠精神”,首先要先成为一名优秀杰出
的“工”。每个岗位、每名员工都是公司整体运行中的重要一环,只有热爱本职工作并保持耐
心、细心和决心,才能保证自己在岗位上无差池无延误,然后成为一个具有自我升华能力的“匠”。
(2)要满腔热忱,用工作实现自身价值。“工匠精神”蕴含着一份热忱,在长年累月的工
作中,匠人们始终保持激情。
(3)始终秉持素直之心,对工作和单位怀有高度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4)要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我竞争力。真正的“工匠精神”,不仅是使命的延续、职责
的坚守,还是与时俱进的工作思路,百舸争流的奋发精神,挺立潮头的文化自信。科技在进步,
时代在发展,成为企业工匠关键在学习。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努力提升自我价值,做学习
型员工。
缺第6课“学习提示”
单元学习任务
任务一:以话题四“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为例展开讨论。
解析:先梳理单元文本中的辛勤劳动的相关内容。如袁隆平被称为“泥腿子专家”“泥腿
子院士”,他“挽起裤腿走下稻田”,,“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
株”;张秉贵“拿糖,一抓就准”,“卖得真快,又那么热情”,“在柜台里,他三步并作两步走,
一点儿不知累,可晚上下班后,他就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钟扬在西
藏采集种子时因长时间的体力透支,“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
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但他仍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坚持爬上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
点。辛勤劳动不仅具体表现在这些优秀劳动者身上,《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中,“一盏孤
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同样是匠人辛勤劳动的体现。《文
氏外孙入村收麦》中,从“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可见收麦的辛劳。即使是歌唱
劳动的欢乐歌谣,从《茉莒》中描写的劳动过程,也能看出古代女子们的辛勤劳作。
再研讨“创造性劳动”,袁隆平和钟扬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是创造性劳动,张秉贵竭尽心
智把服务工作做到完美,同样是创造性的劳动。在这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特体验的时代”,
更需要发扬具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和“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的
工匠精神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在梳理了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探讨创造性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关系。创造
性劳动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合,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发展,是在劳动中不断探索和创
新,是劳动的核心价值和本质要求。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代,创造性劳动能最大限度地提
高劳动的效率。不仅需要在发展科学技术的脑力劳动中进行创造性劳动,而且需要在所有的劳
动中进行创造性劳动,提高劳动的效率和质量,使劳动在新时代更加光荣、崇高、伟大和美丽。
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体现了劳动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劳动可以创造物质
财富,推动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可以塑造劳动者的品格,是实现并提升个人价值的根本途径,
也是共筑中国梦的具体行动。
任务二:
1.以表格形式梳理三篇人物通讯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
解析: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为例列表如下:
2.梳理《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的思路,体会文章是怎样辩证的讨论有关“工匠
精神”话题的。
解析:《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就其内在的逻辑结构而言,可以分为三部分。第1段
借企业家的感慨,引出这确新闻评论的话题:时代品质与工匠精神。之后的三段对“工匠精神
雕琢时代品质”进行了深入、拓展的探讨。第2段先说明工匠精神的本质是一种职业素养和职
业品质,工匠精神对于企业、国家发展都有积极、重要的作用。第3段主要是辩证分析,廓清
了社会上对工匠精神的偏见误解,在反驳错误认识中对比立论,深化对坚守工匠精神意义、作
用的认识,重点明了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第4段进一步探讨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批评了当前
社会上在的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倡导“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
践行者”,是这篇新闻评论的主旨所在。第5段是评论的总结,进一步强调发扬工匠精神的时
代意义,指出“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辩证分析工匠精
神的作用,使论述全面、深化。
3.《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在选择评论角度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本单元的人
物通讯种任选一篇,考虑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评论。
解析:《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评论的角度是时代品质需要工匠精神,这是一个关乎
企业活力、社会风气,乃至国家命运的重要话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因此,这篇评论发
挥引导作用,引导人们思考: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传统社会所孕育的工匠精神
是否还有坚守的必要?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践行?评论认为,坚守工匠精神,可以“擦亮爱
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
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这体现
了评论的深化作用。评论的末尾“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体现了评论的指导性。
《喜看稻菽千重浪》中的核心新闻事实是: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杂种第一代,寻找并发
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培育出杂交水稻,选育超级杂交稻,引导新的“绿色革命”。基于这样的
理解,可以从创造性劳动的角度进行评论。可以利用在“单元学习任务”中讨论的创造性劳动
的理论,引导公众思考袁隆平的劳动所体现的创造性劳动因素:试种天然杂交稻失败,却不放
弃,说明他敢于向权威及其理论挑战;寻找并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培育出杂交水稻,证明他
勇于建立创新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的途径;客观分析初期杂交稻存在的缺点,说明他追求创新成
果的不断完善;规划并选育超级杂交稻,说明他对革命性科学创新的引领。
更多推荐
精神,工匠,劳动,工作,品质,时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