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0日发(作者:别克君威2019新款)

维普资讯

我国汽车产业的专利现状与 

自主发展对策 

汤 俊 胡树华 (武汉理工大学) 

【摘要】 文章运用科学统计方法对国内外部分汽车企业在中国公布的专利数据进行了分析,描述了目前 

内汽车产业的专利现状,总结了中国汽车产业专利落后的主要原因,提}n了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发展的战略对 

策。 

【主题词】 专利汽车发展 

在信息经济时代,知识是最有效的竞争资源, 

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国际竞争中最重要的博弈工 

具。为了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获得持续发展,各国 

各产业都在不断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自主创新,力 

争形成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竞争力。汽车产 

经过国内及国际市场上激烈竞争与考验,中 

国汽车产业已经逐步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从图I国内部分汽车企业(一汽、东风、长安、奇 

瑞、北汽福田、上海大众)历年公布的专利数量的 

趋势可以看出,各企业公布的专利数在逐年上升, 

业是创新竞争最为典型的产业。全球各大汽车生 

产商纷纷加大科研的投入,不断进行技术突破和 

产业创新,以保证自己的竞争优势。专利是科技 

优势的集中体现,通过专利研究,可以有效揭示中 

尤其是从2002年开始,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说明国内的汽车企业已经觉醒,开始重视对专利 

的积累。其中,一汽、东风和奇瑞的专利增长最为 

明显。从侧面也体现了他们在自主创新上投入的 

力度。 

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优势和劣势,科学规划未 

来发展方向. .

口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1 中国汽车产业专利的现状分析 

经过20多年的技术引进、合资发展后,中国 

汽车产业的制造水平、营销体系、服务网络已经取 

一东同汽车 

I奇瑞汽车有佩公司 

长安汽车(集团)有限 

责任公司 

一北 溯田汽车股份公司 

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1997 1998 1999 2OOO 2001 2002 2003 2O04 

得了质和量的提升。但是,技术引进与合资都只 

是手段.中国汽车产业要在信息经济时代的全球 

竞争市场上形成自己的竞争力,必须在技术引进 

与合资的过程中不断坚持自主创新、创造自主品 

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那么在自主创新上,中国 

汽车产业义取得了哪些进展呢?从国内汽车产业 

的专利现状可窥见一斑。 

1.1 国内部分汽车企业拥有的专利逐年上升 

图I 国内几家汽车企业历年公布的专利 

1.2合资企业专利严重缺乏 

在中国目前的汽车市场上,尤其是轿车市场, 

合资汽车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合资企业 

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有着重要的作 

用。因此,合资企业应该充分发挥引进技术、合作 

收稿F1期:2006—03—06 

上海汽车2006.05 

?

15? 

维普资讯

交流的优势,抓紧自主研发,实现技术突破。但是 

目前中国的合资汽车企业所公布专利数屈指可 

数。 

表1 中国主要的合资企业的专利数据统计 

单位:项 

企业名称 发明专和 实用新型 外观专币 合计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5 14 l8 37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O 0 23 23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 3 5 33 4l 

中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O 4 30 34 

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1 l5 16 32 

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 l l5 l6 32 

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 O O 3 3 

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 O 0 l l 

广卅I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O 0 l l 

汽一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0 O 0 0 

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 O 0 0 0 

天津丰田汽车有限公司 O 0 O 0 

海南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 O O O 0 

东风日产汽车有限公司 O 0 0 0 

合计 l0 48 l36 194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数据为 

1985.9—2005.11累计专利数)。 

从表1中选取的主要合资企业累计的专利数 

据中可以发现,在总量上,只有上海大众、上海通 

用、神龙汽车、北京吉普、中兴汽车制造、哈飞汽车 

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家企业拥有为数不多的专利, 

其它大部分合资企业在专利上一片空白;在3项 

专利的分布上,各大合资企业申请的专利都偏重 

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而独创性的发明专利上 

海大众5件居多、神龙汽车3项、北京吉普和哈飞 

汽车各1项。以上两点足以看出中国合资企业的 

专利拥有量严重不足,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发明 

专利几乎为零。 

1.3内资企业专利积累有限。自主品牌后劲不足 

从表2国内的几个主要内资企业公布的数据 

可以看出,在总量上东风汽车和第一汽车以272、 

253件专利名列前茅,结合图l可以发现,他们的 

年公布专利数量在不断增加,在2002年后有较大 

?

16- 

幅度的增长。可见,中国汽车产业的龙头企业,在 

自主创新方面作出了表率。但是,作为国民经济 

的支柱产业,目前的成绩是远远不够的,与国外的 

汽车企业相距甚远。而且在3项专利的分布上, 

以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为主,两项几乎占了90% 

的比重。说明国内的汽车企业的技术突破主要集 

中在质量提高和工艺创新上,关键技术上还受制 

于国外企业,因此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是持 

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表2中国主要内资企业的专利数据统计 

单位:项 

企业名称 发明专币 实用新型 外观专和 合计 

东风汽车 66 l45 61 272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30 157 66 253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5 65 148 2l8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公司 1 40 127 168 

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 

7 77 49 l33 

公司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0 O 39 39 

吉利集团有限公司 6 9 10 25 

江铃汽车集团公司 O 8 5 13 

江西昌河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l 0 8 9 

天津汽车夏利股份有限公司 0 0 4 4 

合计 ll6 501 5l7 l134 

数据来源:同表1。 

在自主品牌中,奇瑞堪称自主创新的代表。 

从2003年起,在公布专利的数量上迅速增长,以 

218项专利仅次于前面的两大汽车集团。相比之 

下,其它一些自主品牌的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上明 

显后劲不足。以吉利汽车为例,其各年公布的专 

利都集中在1997~2000年,分别为3件、2件、4 

件和1件,后面几年在专利公布上一片空白。 

1.4跨国公司的专利壁垒已经呈现 

从表3可以很清晰地看出,跨国公司在中国 

公布的专利,不论是在质量还是在总量上,都要优 

于本土企业。在3项专利上,与中国的企业正好 

相反,各大跨国企业在中国申请的专利基本都是 

以发明专利为主;在数量上,很多跨国汽车企业在 

中国申请的专利比中国企业申请的专利要多得 

上海汽车2006.05 

维普资讯

多。结合图2历年的数据趋势,可以很明显看出, 

跨国公司正在以核心技术作为工具,在中国形成 

专利壁垒,这无疑将给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带来 

更大的阻碍。 

(项) 

图2外国主要汽车企业历年中国公布的专利 

表3 国外主要汽车企业在中国申请的专利数据 

单位:项 

国别 企业名称 发明专和 实用新型 外观专利 合计 

大众汽车 200 O l 201 

菲亚特汽车 20 0 67 87 

标致、雪铁龙 8 0 3 ll 

戴姆勒一克莱斯勒 47 O 205 252 

欧洲 

宝马 8 0 49 57 

梅塞德斯奔驰 3 0 O 3 

奥迪 17 O 2 19 

合计 303 0 327 630 

通用汽车 l23 O l 124 

美国 福特汽车 36 O 0 36 

合计 159 O l l60 

本田 2654 47 681 3382 

丰田 960 l5 58l l556 

日产 580 2l 260 86l 

日本 马自达 82 0 60 142 

铃木 l3 0 4 17 

三菱 l96 3 36 235 

合汁 4485 86 1622 6l93 

现代 402 0 29 43l 

韩国 起业 80 0 O 80 

合计 482 O 29 511 

合计 5429 86 l979 7494 

而跨国企业中在中国实行专利壁垒政策最为 

明显的就是日系企业,在中国的汽车市场,H系的 

合资企业公布的专利是寥寥无几,而H本的几个 

上海汽车2006.05 

跨国企业在中国申请的专利达到六千多件,远远 

多于中国的各大汽车集团。日本的汽车企业正在 

以核心技术严格控制中国汽车企业的发展和壮 

大。 

2 中国汽车产业专利滞后的原因 

任何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有其独立的 

技术支撑。而从中国汽车产业代表性汽车企业的 

专利现状及主要跨国企业在中国申请的专利情况 

可以发现,中国汽车企业在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上 

都与跨国企业存在着明显差距。究其原因,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持续的研发投入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产业 

健康发展的动力,是技术创新的保证,研发投入的 

不足,直接反映科研实力的弱势,并最终反映产品 

竞争力的不足。我国科研投入不足,正是造成我 

国汽车产业专利存在严重差距的主要原因。2004 

年末,我国汽车工业的研发人员71061人,只占从 

业人员的4.2O%;我国整个汽车工业研发费为 

1295175万元,只占汽车工业销售总额的1.42%。 

研发投入缺乏,势必导致对外方技术和产品的持 

续依赖。 

2.2轻视技术的消化吸收与技术突破 

中国汽车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薄弱的另一个主 

要原因是企业重产品引进,而轻消化吸收和技术 

突破。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方面的费用不到引进 

项目费用的4%,而韩国、日本等国,引进技术消化 

吸收的费用却是引进费用的3~lO倍,形成“引 

进一吸收一试制一自主创新”的良性发展。 

2.3自主创新的意识缺乏 

目前,中国汽车合资企业尚局限于短期的市 

场利润,单纯地引进技术和对引进产品本土化,缺 

乏自主创新。没有创新的引进,只是免费替别人 

扩大品牌渗透力。 

由于中国的汽车市场快速成长,利润空间很 

大,并且国家对汽车产业实行鼓励扶持的政策,中 

国很多汽车企业被市场利润所蒙蔽,缺乏知识产 

权保护的意识,只注重目前市场的丰厚回报,税后 

?

l7? 

维普资讯

擎 

利润大部分用于扩大产能,进行新一轮规模的扩 

持,企业应该树立自主创新的意识,加大自身投资 

张,用于消化吸收的费用比例很小。 

力度。企业只有在研发领域加大投资力度,提高 

2.4受跨国公司的制约,自主品牌有心无力 

技术实力,才能赢得竞争。同时,针对目前中国汽 

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的合资,往往以关键技 车产业3项专利的分布情况,应该加大基础性研 

术把握合作中的主动权,使得中国企业仅局限在 

究,不能总是停留在技术改进、工艺创新的层面 

制造层面上。目前,通用、丰田、戴克、口产、本田 上,应该对关键技术项目进行重点研究。 

和现代等跨国企业都纷纷在中国设立了研发中 

3.3着力发展汽车绿色制造技术 

心。 

循环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极力倡导将给汽车 

奇瑞、吉利、中兴及长城等具有自主品牌的企 

产业带来一次革命。环境、社会、市场的需求将会 

业局限于自身的规模,在资金、技术以及国际操作 

促使汽车产业从传统能源消耗中解放,以电子技 

经验等方面都还无法与国际汽车公司相抗衡,往 

术为先导的绿色汽车制造技术、绿色汽车产品将 

往在自主创新上有心无力。同时,还要面临跨国 

大行其道。因此,中国的汽车产业应该抓住这个 

企业越来越多地利用知识产权保护进行的打击。 

契机,加快在绿色汽车制造领域的发展。 

3.4构建人才培养的增值机制 

3 中国汽车产业自主知识产权发展 

人才是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高水平科技人 

的途径 

才、优秀管理人才的数量及其占汽车工业就业人 

数的比例是影响汽车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 

3.1采取联合开发的研发中心模式 

素。历年来,我国汽车工业企业科研人员、工程人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研发创新的投入也越 

员所占的比例较低,因此,企业要结合产品的研 

来越大。开发一款全新车型动辄需要数亿美元, 

发,精心制订培训计划,采取厂校联合办学等形 

而车型的生命周期却在不断缩短。庞大的研发费 

式,选派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人员进大专院校或 

用支出,对汽车企业来讲是一个难以承受的负担。 

出国参加专业技术深造和新技术、新知识的充电, 

联合开发的模式,可以减少技术研发层面的重复 

培养和壮大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发挥人力资本的 

建设,集合各方资源和优势,推动汽车产业自主研 

增值作用。 

发的进程,研发能力得到相应提高。因此,中国汽 

车产业应该把官、产、学、研统一起来,提高研发投 

Abstract 

入的效率,实现低成本自主创新。 

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研发经验,采用相关企 

By means of scientific statistics,the article ana— 

业的技术人员与高校研究所联合的“集中研究”方 

lyzes the patent data announced by some auto enter- 

式。这种开发方式将各公司的技术与经验集中到 

prises both abroad and at home,and depicts the cur— 

起,加快技术突破的速度,为日本企业参与国际 

rent situation of patent in domestic auto industry, 

竞争赢得时间。 

summarizes the main reason of China's auto industry 

3.2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力度 

falling behind in patent,in the end,puts forward the 

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因此,我国汽车产业 

strateg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dependent innova— 

的研发投入,不能只依靠政府的专项资金进行扶 

tion in Chinag auto industry. 

圈⑩ 

?

18? 

上海汽车2006.05 

更多推荐

汽车,专利,企业,中国,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