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元以下纯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图片


2023年11月22日发(作者:凯迪拉克2015款xts价格)

奇瑞轿车发展史

目前成长最猛的中国自主开发企业是奇瑞,它经常在媒体报道中

被称之为黑马,因为这个生产自主品牌汽车的企业好像是突然从地下

冒出来的,一出世就开始了爆炸式的成长。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起源于安徽省芜湖市政府的汽车项目。芜湖地

方政府想干汽车项目由来已久。在1992-1993年经济过热时期,芜湖

一家村办工厂一年敲 打几百台车,就是一个多亿的产值。这个现象引

起苦于经济落后的地方政府领导人的注意,由此产生了干汽车的念头。

原来的计划是和一汽合作,但发现对方没有把 自己放在眼里,最后决

定自己干。回顾历史,芜湖汽车项目演变成为自主开发企业的最大动

力来自于无知(把干汽车的困难想简单了),但无知者无畏。今天的

奇瑞 领导人早已不是无知者,而无畏的精神却已深入这个企业的组织

基因,并且在继续发扬光大。

想上汽车项目的安徽芜湖领导人在19951 月考察欧洲汽车工业

期间,得知英国福特的一条发动机生产线要出售,于是抓住这个机会

把项目干起来。由于国家政策对轿车项目的限制,只能秘密进行,所

以这个 项目启动时取内部代号为“951工程”(即国家九五期间安徽

头号工程),公开则称为“安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筹备处)”,

对外始终保持低调。从这个神秘 的代号上可以看出,安徽省方面对这

个项目肯定暗中给予了支持。

在芜湖这样一个经济落后地区找到干轿车的人才不是件容易事。

1995年,芜湖代表团在参观一汽时发现了一个老乡尹同耀。1983

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汽车工程专业,此后在一汽工作了12年半,曾

任一汽大众的车间主任,当选过一汽的“十大杰出青年”,在一汽小

有名气。(点评:这12年中,尹同耀学到的东西,难道是天上掉下来

的?)发现这个有地缘关系的人才后,芜湖方面死缠硬磨,力邀尹回

芜湖主持汽车项目。为对方的真诚所感动,尹同耀最终接受了邀请。

当尹到达芜湖组建班子时,整个项目共有8个人,后来以“八大金刚”

之称列入奇瑞的史册。

“八大金刚”之后的核心团队是到1997年聚集起来的50多人。

其中车身部鲁部长、东方之子的项目经理大高是尹同耀在合肥工大的

同班同学,是被尹“骗来 的”。鲁部长原来在安徽安凯客车公司,尹

首先找到他,两人掰着手指头算计同学中谁还在干技术工作,于是想

起了一直在石家庄汽车制造厂的大高。他们还记得尹 同耀站在长满荒

草的空地上,兴奋地告诉他们哪里是发动机厂,哪里是研发中心,哪

里是整装厂……虽然这些还都是凭空画的大饼。正如大高所说,到奇

瑞的最大吸 引力就是能干自己的车。打动他的不是尹同耀在荒地上画

的大饼,而是当他被领进工棚时看到的奇瑞样车模型。当时他只觉得

眼前一亮,顿感人生的意义不过如此, 于是就加入了这支当时还只有

50多人的团队。QQ的项目经理小高在1997年则是合肥工大汽车专

业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在招聘会上被尹同耀盯上,被说动后加 入奇瑞。

利用他在一汽的人脉关系,尹同耀还请来一些一汽的人帮忙。据说至

今还有一汽来的100多人在为奇瑞工作。

1996年,“951工程”以25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英国福特公

司的发动机产品技术和一条生产线。(点评:跟现在的上汽罗孚项目

没什么区别吧?)起初,英方派来20多个人协助安装,但这些人懒洋

洋地不干活,晚上还喝酒滋事。尹同耀干脆让英国人提前回国,同时

以他们并未按协议完成任务为由扣下400万美元的货款。赶走了英国

人就自己干。当生产线全部安装完毕后,扣下的400万美元还没有花

完。

此后,奇瑞提供的履历是:奇瑞汽车公司于 19973月在芜湖

经济开发区8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上破土动工;由安徽省政府和芜湖市

政府下属的5家公司共同投资的、注册资本为17.52亿元人民币的

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同时正式成立;同年10月,发动机厂房(建筑

面积达75600平方米)建成投入使用;经过13个半月的安装调试后,

19995 第一台发动机顺利下线并一次点火成功;19999

CAC478/480发动机一次性通过产品鉴定。

这段报道可能隐瞒了两个事实。 第一,这个项目的投资方当时可

能根本就掏不出这么多的钱。因为当时的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新建的汽

车企业挂靠大集团,这个从安徽芜湖冒出来的新企业有足够的动 机把

自己往大了说,以免被大集团看不上;另外,产业政策对汽车项目的

投资门槛也有限制,投资不足15亿元根本不让上。第二,奇瑞人士介

绍公司历史总会说: 项目开始只是想生产汽车发动机,但上了发动机,

就要找市场,所以自然而然进入整车制造。其实从各个角度分析都足

以判定,“951工程”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 制造整车,上发动机项目

就是为了造整车。所以当时在实施发动机项目的同时,整车项目也已

经启动。

事实上,奇瑞的第一款轿车在1995年就开始策划。这个车型(即

风云)是模仿捷达轿车的底盘。尹同耀在一汽大众就是干捷达的,对

捷达的底盘技术了如指掌。车身也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然

后请一家台湾模具制造商福臻公司进行模具开发,奇瑞请了一位一汽

退休的老工程师到台湾监控模具开发过程。(点评:如果没有捷达,

奇瑞仿谁去?如果没有这位“退休工程师”,让谁去当监控?)当模

具试验时压制出第一副未喷涂的白车身时,这位为造中国车而再次出

山的老工程师当场热泪盈眶。

还在样车出来之前的19983月,安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的

整车厂(包括冲压、焊装、喷涂、总装四大工艺生产线)建设项目就

已开工(可见“951 程”造整车是蓄谋已久)。199912月,安

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的首辆轿车下线。2000年,安徽省汽车零部件

有限公司生产了2000多辆汽车。为了 让这个没有生产汽车许可证的

企业能够生存下去,在安徽省和芜湖市两级政府的帮助下,指定奇瑞

汽车为芜湖的出租车用车,并为其上牌照。

但奇瑞造出来的车无论是否达到安全标准,都因为没有登上国家

目录而不合法,被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停产。经过多方努力,在国家经

贸委的协调下,奇瑞进行了加入 上汽集团的谈判。这是不平等的谈判,

因为上汽掌握的底牌是奇瑞的生死牌:不加入上汽集团就没有户口。

最后,奇瑞同意将35040万元的资产(注册资本的 20%)无偿划到

了上汽集团的账下,但奇瑞对上汽提出了“四不”原则,即不投资、

不参与管理、不承担风险和不分红。其实还有很多反过来得的“不”,

如上汽 的销售网络奇瑞不能使用;上汽管理经验奇瑞不能学习……很

显然,上汽当时并没有把奇瑞放在眼里。

20011月,安徽省汽车零部件有 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上汽奇瑞。

奇瑞轿车也得以上了国家机械局被撤销前最后一次公布的车辆生产管

理目录,获得了久盼的“7字头”目录。从此,奇瑞汽车所有的车

在尾部左上角都打上了“上汽奇瑞”的标志,导致很多购车的人曾以

为这是上海生产的汽车。“上汽奇瑞”四个字给了这个新企业良好的

市场形象,这是奇瑞加入上汽集团获得的最大好处。(点评:这也是

合资项目产生的品牌效应。谁说中国人没有品牌的使用权?)

奇瑞“风云”确实可以说是“震撼上市”。这是一款造型大方的

三厢轿车,配有1.6升的发动机,与桑塔纳、捷达和富康“老三样”

属同一档次,但价格却低 1/3,在市场一亮相就反响热烈。2001年全

年,奇瑞轿车销售2.8万辆车,销售额达20多亿元。2002年,奇瑞

轿车销售5万辆,销售额40多亿元。

由于“风云”车一下子就打开了市场,所以奇瑞迅速走上大批量

生产的轨道。而奇瑞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利用了已经在国内为

引进车型国产化而发展起来的配套体系。(点评:这是桑塔那项目产

生的结果。丰田的起步,得益于日本的传统工业体系。而中国在1985

年之前,并没有能够为轿车配套的这个体系。如果没有桑塔那项目,

奇瑞要走多少弯路?)媒体上的一些传闻说,由于奇瑞“套用”了大

众的零部件供应体系,惹怒了大众。这个说法不准确。实际上被大众

抓住把柄的原因是在早期的奇瑞轿车上曾经出现过印有大众标记的零

部件。(点评:呵呵)这并非是奇瑞有意侵犯大众的知识产权,只能

说是在初出茅庐之时配套体系管理尚未完善。

奇瑞真正对中国汽车市场产生震撼性影响的事件是2003年一口气

推出三款新车型,即QQ、东方之子和旗云。2004117日,北

京亚运村车市公布了 2003年北京市场十大畅销车型(对当年在亚市

销售的共859种车型按照销量排名,所以当选者都是由消费者用“货

币投票”评选出来的),吉利美日和奇瑞 QQ都入选。根据翌日《京

华时报》报道,“十大畅销车型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奇瑞QQ,在北京上

市销售的时间从去年9月至年底不过4个月,却能挤进前十名,成

十分引人注目”。

同在6月上市的东方之子也赢得了一片喝彩。20041月,经过

5万多名读者和网友投票统计,东方之子荣登《北京晨报》“2003

我最喜爱的十大家用汽车”行列。

事实上,当风云刚刚投入批量生产时,奇瑞就开始策划新的车型。

一个新企业,从2000年干出第一款车型后不到3年就又推出3款新

车型:为什么奇瑞的技术能力能够这样快地提高?原来,奇瑞于2003

年推出的3款新车,在技术上都是由一支来自二汽的精锐部队开发出

来的。(点评:奇瑞的新车型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2000年底,十几位二汽技术中心的研发工程师酝酿出走,直接的

导火索是下定决心走合资之路的二汽打算撤销技术中心。但这些人当

时苦于没有去处,因为偌 大之中国,难以找到想自主开发的汽车企业。

此事后来被奇瑞知道,便力邀他们加盟。20017月,先期人员抵达

安徽芜湖;8月,计划出走的11-12人全 部到达芜湖。这批人员安顿

下来后,又把他们已经流散在外的原二汽技术中心的十来个同事找回。

于是,一支20多人的汽车开发团队组建起来。之所以称之 为“团队”,

因为这些技术人员不仅就个人来说是一批精兵强将,是二汽技术中心

开发轿车的骨干,而且他们曾经长期共事,一起干过产品,所以他们

不仅各有所 长,而且拥有一个团队所必需的默契和配合。无论个人水

平高低,这样一个团队是需要多年的合作才能锻造出来的。实际上,

其中多人在法国受过培训,是二汽技术 中心在轿车开发领域的中坚力

量。(点评:即使二汽真的没有兴趣开发自主车型,它也成功地培养

起了一个汽车研发团队。谁说合资项目就不能培养出人才?)

为什么这批精锐部队要离开二汽?据这个团队的负责人之一(清

华大学汽车工程系1993年毕业生)解释,最根本的原因是“国有企业

对技术人员的漠视”。(点评:这是体制问题,赖不到什么自主不自

主上去。所有在国企呆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的。) 列举的理

由是:(1)急功近利的国企领导眼睛只盯着外国技术,不认为自己的

技术人员有价值,所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2)国企不

尊重技术人员 的意见。汽车是技术非常复杂的产品,在开发阶段必须

尊重技术人员;但国企是长官意志,领导在决策上经常不考虑技术可

行性。(3)国企普遍存在腐败现象。图 纸需要一轮一轮地改进才能

进步,但供应商总是找领导批条子,让不符合质量的零部件蒙混过关;

技术人员在有缺陷的零部件上做,只能越做越差。(4)国企中总

一群不干活的闲人,只会说风凉话,让干活的人有挫折感。这些因素

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让大家都对自主开发丧失了信心。因此,萌生去

意的原因是年复一年不思 进取的工作气氛,作为当时二汽研发团队惟

一一名30岁以下(28岁)的主任科长,他激动地说:“我30岁时就

可以看到我40岁和50岁时会是什么样子。”

这支团队组建后不久就接受了为奇瑞设计新车型的任务。他们随

后连续苦干了8个多月,设计出来东方之子和QQ。开发速度之所以如

此之快,原因是这些技术人 员都憋了一口气,于是大家没有节假日,

每天除了睡觉吃饭就是工作。一位设计人员曾经创造了连续48个小时

没有睡觉的记录。完成东方之子和QQ的设计任务之 后,这个团队又

在“风云”的基础上改进,设计出来“旗云”。奇瑞即将于2004年向

市场推出的第一款SUV越野车T-11以及另一款A系列车的改型也是

们设计的。

20034月,这支团队的全体人员曾经在一起吃饭庆祝新车型的

设计和试产成功。酒酣之时,有人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如果 我们还

是在二汽,还是这群人,我们是否也能干出两款车来?最后大家一致

认为,干不出来!他们离开后,二汽原有的轿车自主开发能力基本不

复存在。那么,二汽 是否对他们的离去心疼?是否阻止过他们的离开?

这个事实证明,只要不进行自主开发,设计工程师是没有价值的,无

论对外国企业还是中国企业都是这样。

正如那位团队负责人所坦诚表白的:“我们要永远感谢奇瑞。因

为当我们原单位的领导认为我们不行的时候,奇瑞给了我们一个能够

证明我们自己的机会。当全部 图纸做出来后,别人不知道好坏,连我

们自己也不敢完全保证,而奇瑞在这样的关头就敢于投下几亿元的资

金将产品设计付诸实施。”一个自主开发的企业给了一批 中国技术人

员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而这批技术人员则为这个企业设计出来“震

撼上市”的产品。显然,自主开发企业和本土研发工程师是血脉相连,

互为因果。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团队并没有在组织上加入奇瑞,而是与奇瑞

成立专门进行汽车设计的佳景科技有限公司(奇瑞占2/3的股份,其

余的由来自二汽的人员持 有)。原因不在于奇瑞,而是来自二汽的人

担心遇上第二个“二汽”,所以选择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到2003年年

底,佳景公司的技术人员已经增加到60人,新 增人员以大学毕业生

为主。虽然目前佳景公司的主要任务是为奇瑞开发产品,但从理论上

讲,它有可能向着专业设计公司的方向发展。

奇瑞面 临的一个挑战是发展出自己的开发团队。事实上,奇瑞已

经开始组建汽车研究院,第一期投资是2.5亿元,最终计划投资10-

15亿元。研究院已经拥有500 人的队伍,希望在近期发展到1000人。

按照公司的计划,研究院到2006年达到3000人,最终规模要达到

5000人。虽然研究院设在芜湖,但计划将来 在北京、上海设分院,

最终将其分支机构设到国外。现任院长是从美国归国的徐敏博士(曾

在通用和福特公司任高级工程师,发动机专家)。目前奇瑞人力资源

副总 的手中握有200多份中国在美国留学人员的工作申请。为什么他

们选择奇瑞而不是合资企业?就是因为这些高级人才只有在进行产品

开发的企业才能找到用武之 地。

为了学习产品开发技术,奇瑞目前也在走国际合作开发的道路,

而且力度很大。奇瑞已经委托意大利和德国的设计公司开发新车型,

并明确提出要联合开发。(点评:这与奔腾和荣威有何区别?) 此,

奇瑞已经派遣了数十名自己的技术人员参与开发工作。在奇瑞的战略

构想中,国际合作是其发展自主开发能力的第二阶段(以现有4个车

型的开发为第一阶 段);第三阶段则是要自己设计较小、较低档的产

品,然后向设计较高端产品爬升;最后要在第四阶段完全达到自主开

发。整个过渡期需要3-5年。

由于掌握发动机的重要性,奇瑞启动了一个令中国汽车业界震惊

的计划:在2002-2003年期间委托奥地利AVL公司设计了从0.8

4.2升的18 发动机,全部达到欧4排放标准;与之相应,奇瑞汽车

研究院发动机部件到200312月已经建立起一支多达200人的技术

队伍。这些发动机正在奇瑞拥有的 10个世界一流的发动机测试台架上

进行测试,准备从2004年开始逐渐用在奇瑞的车型上。同时,奇瑞还

与台湾福臻公司合资建立了一个模具公司以逐渐掌握模 具制造技术。

奇瑞的发动机计划和模具计划正是其迈入高速增长的先期准备。可以

预期,奇瑞的车型在3-5年内将会大量增加,其技术水平也将会大幅

度提高。

2003年,奇瑞继续高歌猛进,全年销售汽车90367辆,销售额

应该至少在80亿元以上。奇瑞实际上是地方政府投资的国有企业,不

会受到短期要求回报的压力。(点评:不用担心回报问题,这一点是

上汽在合资之初所不具备的条件) 外,据说安徽省政府还出面促成

了中国农业银行、光大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与奇瑞签订巨额授信担保

贷款。就赢利模式来看,奇瑞切入市场的车型比哈飞和吉利的档 次都

高,赢利性应该明显超过哈飞和吉利。在这样相对有利的条件下,奇

瑞的命运更加取决于在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和营销方面的进步。

奇瑞虽然也应该算是起于草莽,但其领导人是从大型国有企业来

的,在生产和管理上从一开始就比较规范,使企业很快就形成明晰的

短、中、长各种不同目标,并有成型的企业制度安排去保证这些目标

得以实现。

奇瑞的员工总数在200110月是2700多人,2002年年底是

4000多人,到2003年年底已增加到9000多人,平均年龄23岁,

没有退休者。把这支年轻的职工队伍变成训练有素的劳动大军是奇瑞

面临的一大挑战(可以看出,奇瑞装配线上的工人现在还不如一汽大

众装配线上的工人那样训练有素)(点评:能不能这样猜想一下,奇

瑞生产线上的最好的技术工人,都是大众装配线上培养出来的),但

却不存在国有企业传统弊端来阻碍奇瑞的努力。

虽然是国有企业,但奇瑞的体制却完全是新型的。上至总经理,

下至每一个普通工人,奇瑞全体员工都实行合同制,那些创业的元老

们也只能与企业签订5年的合同。公司没有后勤系统,干部员工自己

解决住房。企业决策系统高度集中,令行禁止。

在奇瑞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拼命的企业,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

根本就没有节假日。尹同耀病倒后躺在医院边打点滴边指挥生产是奇

瑞人所皆知的故事。用奇瑞人 自己表扬自己的话说,“奇瑞有一群不

要命的领导,有一批敬业的专家,还有一支肯学习的员工队伍”。而

用一句从奇瑞的高层经理人到工程师都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来解释,正

是由于可以去“造自己的车”,因此令这个企业充满了奋斗精神。

尽管仍然只能算是个新企业,但奇瑞在管理和技术装备上都向高

水平看齐。20025月,奇瑞成为中国首例侧面碰撞试验的成功者;

9月,奇瑞成为中国首家通过ISO/TS16949国际标准的整车制造企

业;10月, 经过近一年精心准备的ERP项目正式上线。奇瑞拥有据

说是世界最先进的5条涂装线之一,投资7亿元人民币从德国最著名

的专业厂家杜尔(DURR)公司引 进。据说与此相同的生产线全世界仅

5条,3条分布在欧洲:其中大众两条,宝马1条;两条分布在亚

洲:上海大众1条,第二条便落户在奇瑞。

奇瑞的例子还清楚地说明,为什么自主开发不但不是闭关自守,

反而是利用国际资源更有效的途径。

第一,与那些合资企业相比,奇瑞才算得上是全球采购,因为它

不必看任何外方的脸色。就发动机而言,风云用的是自产的发动机,

QQ用的是中国东安发动机,东方之子用的是三菱发动机,而旗云用的

是宝马-克莱斯勒发动机。(点评:这和红旗有什么区别?)然而奇

瑞对自身设计的所有整车拥有设计确认权,因而无论采购了什么零部

件,从风云到QQ、东方之子、旗云,都是中国车。

第二,奇瑞雇用了20多名外国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包括德国人、

曰本人和韩国人)。奇瑞整装厂的一条生产线名叫寺田真二生产线

(东方之子的整装线),此线的总长是原三菱的一位曰本管理者,现

在已经成为奇瑞的一员,被请来帮助奇瑞改进现场管理。

第三,奇瑞比其他任何中国汽车企业(包括合资企业)更加走向

国际市场。就在正式上市的第一年,奇瑞于200110月向叙利亚出

口了第一批轿车。到 200312月底为止,奇瑞轿车已经出口了14

批总计1000多辆,车型包括风云、旗云、东方之子和QQ。虽然总数

不算多,但却占中国当年出口轿车总量 90%。据2004119

日新华网报道,奇瑞销售公司总经理金弋波透露,2004年奇瑞计划出

口整车10000辆,而到118日为止就已经签订出 口协议7000

辆,除了传统的中东地区外,奇瑞轿车将首次批量出口中南美洲。

尤为甚者,奇瑞居然创造了中国第一个出口汽车整装厂的 记录。

20017月起,经过对方9次实地考察,奇瑞公司与伊朗SKT

司在2001年年底双方确立合作关系。SKT公司是伊朗两家汽车制造

厂的主要零 部件配套生产厂家,近年来逐渐向整车业发展。经过一年

多的报批、审核,此项目于2002年年底获得伊朗政府的生产销售许可

证,也是近20年来伊朗政府第一 个批准建设的整车项目。此后,奇

瑞与SKT公司于20032月签约,由奇瑞提供技术转让和工厂设计,

在伊朗东北部马什哈德省为SKT公司建立一个汽车整 装厂,包括冲压、

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一期工程设计产能为3万辆。2003

1126日,奇瑞与SKT公司又在芜湖正式签署了设备及CKD件采

协议。根据协议,预计到20046月,奇瑞公司将批量出口CKD

件到伊朗进行组装,主要生产奇瑞A11车型(即风云系列)以及后续

改进车型。值得一提的 是,奇瑞出口的这个整装厂以中国国产设备为

主。继在伊朗合作建厂的项目成功实施后,奇瑞还将在委内瑞拉和巴

基斯坦以CKD方式合作建厂。

为什么出生没几年的奇瑞比那些长期受国家保护的“大集团”、

“大型骨干企业”更加敢于利用国际资源、出口更多的整车甚至出口

汽车整装厂和CKD散件?就是因为奇瑞是自主开发。(点评:这就是

自我想象了,其实从前面的内容可以看到,一个灵活的机制才是奇瑞

发展的关键。奇瑞压根也算不上是什么自主开发,车型是人家设计的,

配件是人家提供的,发动机也是进口的。)这是区别两种命运的惟一

变量。

思铭新能源汽车-宝马745多少钱一辆


更多推荐

中高档轿车排名前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