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8日发(作者:林肯飞行家缺点太严重了)

国共两军武器列装、生产及部队编制

一、国共两军武器装备情况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日军缴械投降。此后国军较多装备了缴获的日械。

1946年7月,国民革命军的装备大致为1/4美械、1/2日械、1/4国械,美械与半美械装备部队为22个军(整编师)64个师(旅),交警部队18个总队又4个教导总队;其中45个师(旅)与交警部队为全美械。

以嫡系整编第十一师为例(美械军):师辖11,18,118三个旅,一个榴弹炮营105毫米炮8门,一个山炮营75毫米山炮12门,另32毫米平射炮(也称防步兵炮)24门,22毫米机关炮12门。旅辖2个步兵团,一个75山炮营(12)门。团辖3个步兵营,一个迫击炮连(美式口径81毫米)8门,一个战防炮连6门,火箭筒4支。营辖3个步兵连,一个战防炮排4门,一个重机枪连8挺,一个小炮排60炮6门。连辖3个步兵排,步枪90支,轻机枪9挺(每个班一挺),冲锋枪24支(班长以上每人1支),卡宾枪12支,枪榴弹6具。每个旅都超过8千人。还是普通师的实力。

大约只有不到1/10的杂牌军装备较差。

- 1 -

空军有五个军区司令部,5个战斗机大队,2个中型轰炸机大队,1个B24大队,加上一个侦察机中队,有飞机约九百余架,装备有当时最先进的B-24、B-25轰炸机和P-51战斗机。

海军有接受日伪舰艇288艘,美军转让的舰艇271艘。

而解放军的武器装备主要来自抗日战争时缴获的日军武器。没有海空军,全军装备马步枪44.7万支,短枪4.4万支,冲锋枪2678支,轻机枪4.6万挺,重机枪1699挺,枪榴弹1428具,掷弹筒5050具,迫击炮1559门,步兵炮124门,山炮58门,坦克8辆。

以装备最好的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为例,装备长短枪13991支,其中冲锋枪等自动武器92支,火炮四十六门,其中最大口径是日制75mm山炮十二门。军工生产方面,各解放区共有兵工厂六十五家,月产步枪一千支,机枪十五挺,迫击炮两门,手榴弹二十七万枚,枪弹三十万发,翻造枪弹七十四万发,迫击炮弹四千七百发,地雷七千六百五十枚。

而战争爆发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国民革命军仅在战场上就损失了全部武器装备的1/7以上。但一方面由于有较多的武器储备,另一方面又设法用各种方法购入与生产武器装备,因此,从1947年年初到1948年底,国民革命军的武器装备与弹药的供应虽然吃紧,但尚可维持。大致上,可分为两种:

- 2 -

1、弹药部分,供应充足,虽有短缺之现象,但原因不在生产与购买上,生产与购买的弹药除少数品种,如美式武器中的155重炮弹药外,其余如105榴弹炮,山野炮及轻武器的弹药是充足的,解放军光在沈阳一地就缴获了120万发炮弹,另外,国民党在武汉的第九补给区在1949年5月拥有的弹药储备可供60个师使用3年,此外,国民革命军还把一部分美械部队的步机枪改为国械,之所以如此,并非是美式武器的弹药供应无法保证,国械的弹药供应有保障,而是出于统一口径,简化后勤供应考虑,为此,国民党的各个兵工厂专门把日美式步机枪改为79口径,大约每个月可改造9000-10000支。之所以会出现弹药供应的情况,是另有原因的。

2、装备部分,有一定的短缺现象,1947年12月,国民革命军(正规军)计有104个整编师(军)279个旅,198万人,装备步枪72.0317万支,轻机枪6.1399万挺,重机枪1.1949万支,冲锋枪6.7855万支,手枪4.0077万支,中口径迫击炮7506门,60炮9600门,战防炮1474门,步兵炮260门,山炮1257门,野战炮503门,榴弹炮401门,掷弹筒38364具,火箭筒1191具,战防枪1058支。

从统计上看,轻装备较为充足,估计达到编制的80%以上,但在重装备方面,如把山野榴及战防炮分给各部队,则每师(旅)仅有战防炮及步兵炮4-6门,山炮3-4门,如不把各独立炮兵部队算入,则各整编师(军)有野炮及榴弹炮8门左右,大大低于编制。

- 3 -

而实际情况则大为不同,一部分没有后台的杂牌军装备很差,使用土制枪械,如在襄樊战役中,除了104旅有4门重迫击炮外,川军163、164两旅最重的武器是82迫击炮,有的杂牌部队一个整编师(军)只有1个山炮营,还有一些重建的部队只有轻装备,但多数部队的轻武器供应是较充足的,重装备则有一定的短缺,而少数较有背景的部队则装备不缺,甚至超过规定。

再如整编11师、原虽名义为全美械装备,但如上所述,为美日装备混装,由于陈诚为参谋总长,在他的大力补充下,到双堆集战役时,除步机枪全为国械外,18军己为全部美式武器装备,已无日械与国械装备了;而且达到团有迫击炮8门与战防炮6门,营有8挺重机枪与4具火箭筒,连有六零炮6门与12挺轻机枪之水平。装备长短枪11520支,其中冲锋枪等自动武器2370支;火炮四百四十门,其中最大口径的是美制105mm榴弹炮八门;火箭筒一百二十具;汽车三百六十辆。另外还组建了三个快速纵队,每个快速纵队下辖一个步兵旅、一个战车营、两个炮兵营、一个装甲搜索营、两个工兵营、两个汽车营,装备有坦克四十辆,重炮二十四门,汽车二百辆。

又如5军,则每师除山炮营外,尚有1个重迫击炮连,团战防炮连有6门战防炮。而当时的其他美械部队的编制只能达到团有迫击炮4门与战防炮4门,营有6挺重机枪与2具火箭筒,连有六零炮6门,班有1挺轻机枪与2支冲锋枪的水平,而且夹杂有不少日械与国械装备。

- 4 -

而据统计,在1946年7月-1948年7月的两年时间中,解放军总共缴获步枪九十万余支,机枪六万四千余挺,迫击炮八千余门,步兵炮五千余门,山炮、榴弹炮、加农炮一千一百余门。此时,由于武器装备的大量缴获使解放军的装备得到极大改善,已与国民革命军的水平相接近了,如东北野战军各纵队一个连有9挺轻机枪与9个掷弹筒,华东野战军的三纵八师有9门山炮和6门战防炮。

大体上、如不算被歼后重建,国民党在三大战役前共计有美械及全美械装备部队106个师(旅),交警部队18个总队又4个教导总队;20个保安团。到三大战役后,国民革命军这才出现了装备消耗殆尽,捉襟见肘的困境,此时,除了部分未被歼与有背景的部队装备较为齐全外,有不少部队只有轻装备甚至几个人一支枪。这时的解放军不但在士气与人数上压倒了国民革命军,而且在武器装备上也超过了它。不过、任何一个政权在近半年的时间内损失了二百多万军队,都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二、国民党的军工生产情况

对于国民党的军工生产情况,我只能说:国民党没有把其军工生产放在优先地位,之所以这样说,是根据国民党军工方面的档案得到的结论。

根据国民党方面的档案,在抗战时期,国民党方面的主要弹药装备的最高年产量为:步枪139200支,机枪20400挺,82迫击炮2520- 5 -

门,79步枪子弹252000000发(由此可见,所谓的抗美援朝头两年用了1.2亿发杂牌子弹的说法是何等可笑了),山野炮弹780000发,82迫击炮弹2140000发,手榴弹5100000枚,60炮可月产350门,60炮弹月产10万发,而到了内战时期的1948年上半年,可月产中正式步枪13000支,轻机枪1000-1200挺,重机枪500挺,82迫击炮250-300门,60炮700门左右,步机枪子弹2500万发,82迫击炮弹10万发左右,60迫击炮弹12万发左右,大致上,如果考虑到国民党接受了沈阳等在日军统治下的兵工厂之因素,除了60炮等少数装备弹药外,其军工生产能力并未有发展,甚至有所退步,事实上,国民党对兵工事业,除了在1946年花几百万美元购入了一些机械设备,并设立了1个子弹厂与1个战车修理厂外,并未有大的扩展,直到1948年,因为战争消耗太大,国民党投资40万亿元,扩充设备,要求下半年生产应达到,装甲车40辆,各种迫击炮3558门,山炮12门,轻重机枪4500挺,火箭炮20门,榴弹炮72门,冲锋枪5915支,步枪6.655万支,榴弹筒1.2万具,火焰喷射器250具,枪弹6046万发,迫击炮弹73.35万发,炮弹15.5223万发,火箭弹4000发,枪榴弹4万颗,手榴弹195.05万颗,但为时已晚。

作为对比,我们可举出两个例子:

1、在抗美援朝的二年零九个月中,中国各兵工厂生产各种枪械60余万支,子弹15万亿发,各种火炮9万余门(内无后座力炮2.36- 6 -

万门),火箭筒7000余具,炮弹(含火箭弹)1400余万发,手榴弹2300万余枚,炸药6000吨以上。

2、阎锡山在抗战胜利后,收回太原兵工厂,分为西北育才机械厂,西北机车厂,西北修造厂,晋兴机械厂等14个工厂,当时由于战争破坏及日寇掠夺,各厂均残破不堪,且太原四周均为解放区,阎除了少量购入特种合金钢及精密设备外,没有任何外援,但阎大力发展军工,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制造了2000多台机械设备,为原有机械设备的数倍,如西北修造厂,日本投降时仅有机械设备78台,到1948年9月增至600多台,西北机车厂由157台增加到500台。

现将太原解放以前之每月军工生产数量列出如下:

西北育才机械厂,75mm山炮由日本投降时的6门增产至15门,手榴弹9万枚,山炮弹16000发,飞雷筒15000个,并可年产机械设备150台。

西北机车厂,月产75山炮8门,150榴弹炮2门,榴弹3000发,自1948年2月到12月生产重步兵炮102门。

西北修造厂,月产炮弹10800发,重机枪60挺,1948年共产重机枪650挺,轻机枪610挺。

- 7 -

西北化学厂,可月产手榴弹3万枚,炮弹40600发,飞雷3万枚,1948年全年年产炮弹82520发,手榴弹1356221枚,地雷榴弹159084枚。

晋兴机械公司,月产迫击炮弹10000发,掷弹筒400个。

西北制造厂,月产步枪1200支。

由此可见,太原战役之所以会打得那么艰苦,绝非偶然。

或许有人会说:以年产数万吨钢铁的工业基础供养一支400万人的军队,使之能常年进行一定强度的作战,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是,即使与抗战时期相比,国民党的军工事业也乏善可陈,在抗战时期,国民党年产生铁3-4万吨,钢约10000余吨,发电容量不足20万千瓦,而且,所有的陆上通道均被堵死,仅靠“驼峰空运”这么杯水车薪的接济,也生产出了相当数量的军火,而到了抗战胜利后,钢产量,发电容量等最少也增长了3-5倍,其军工生产却没有多大发展。

其实,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1、国民党轻视中共的实力,认为三至六个月就能打垮中共,即使在初期受挫后,也盲目乐观,直到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后,才开始重视中共。

2、国民党一向崇洋,如蒋介石在抗战前就认为,自制武器不如向外购买,加上抱有美国一定会大力援助的想法,国民党对于购买外- 8 -

国装备往往一抛千金,而对进口机械设备以自制军火则非常吝啬,抗战期间,国民党的军火工业之所以会有大的发展,是由于被日寇封锁而逼出来。

因为以上两个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民党对军工生产一直抱着维持的态度,另外,国民党的腐败无能与内部争夺也大大拖了军工生产的后腿。直到军事局势趋于不利,美国又不愿大规模物资援助国民党,而是采取有限援助国民党的方式,黄金外汇又将耗尽的情况下,才想起要大力发展军工生产,但此时,己接近大决战,而且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也己濒于崩溃,己经为时太晚了。

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战胜利至1949年底,国民党共生产步枪近50万支,机枪5万多挺,各种火炮3.6万多门,子弹近7亿发,炮弹700多万发(内迫击炮弹约600万发)手榴弹近2000万枚,枪榴弹250万发,飞机炸弹约15万枚,掷榴弹60多万发,掷弹筒8万多具,枪榴弹筒近10万具。

二、美械军编制、装备情况

(一)臂章号释疑

一 等主力是:13个全美械军 N1A、N6A、2A、N5A、8A、13A、18A、53A、54A、71A、73A、74A、94A

二等主力是:4个半美械化军 46A、52A、60A、62A。

三等:日械师 如宋瑞珂的66师

- 9 -

第四等:国械师

第五等:杂械师

臂章中的字母A是代表军Army,D则代表师Division。像国军第36师“36D”,新四军是“N4A”。

抗战时期国军臂章 ,佩戴于左上臂,并标有师级单位符号的方形布,分为蓝或黄底配上黑色文字,并印有阿拉伯数字的部队番号。如88D(88师)等。有的部队采用环臂布章,始自何时不详,形式也大同小异。但是这些做法缺乏保密功能。抗战开始后,便以部队代号取代了实际番号。例如薛岳指挥的第四军以“抗战建国”作为代号,“抗”代表军部及军部直属部队,“战”为第59师,建”为第90师,“国”为第102师。中央军第14师则以“还我山河”为代号。另各战区司令部直属部队官兵的臂章则是罗马数字表示,如第六战区是Ⅵ,第一战区则是I,以此类推。

(二)美械军编制简介

1.全美械:

第2军:第9师、第76师、预备第2师

第5军:第45师、第96师、第200师

第8军:第103师、第166师、荣誉第1师

第13军:第4师、第54师、第89师

第18军:第11师、第18师、第118师

第53军: 第116师、第130师

- 10 -

第54军: 第8师、第36师、第198师

第71军: 第87师、第88师、第91师

第74军:第51师、第57师、第58师

第94军:第5师、第43师、第121师

新编第1军: 第50师、新编第30师、新编第38师

新编第6军: 第14师、新编第22师

2.半美械:

第46军:第175师、第188师、新编第19师

第52军:第2师、第25师、第195师

第60军:第182师、第184师、暂编第21师

第62军:第95师、第151师、第157师

第93军:暂编第18师、暂编第20师、暂编第22师

第1军:第1师、第78师、第167师

3.半美械独立师:暂编第19师

4.美械独立师:荣誉第2师、青年军第207师、93师

5.青年军:

第6军:青年军第201师、青年军第202师、青年军第204师

第9军:青年军第203师、青年军第205师、青年军第206师

第31军:青年军第208师、青年军第209师

(三)、国军美械军师详细编制

美械可分为全美械、半美械二类。按史迪威在1942年时的构想,美械师(正式名称为美械轻装备师)应辖步兵三团,炮兵两营(榴弹- 11 -

炮、山炮各一营或山炮两营)及工兵、辎重各一营、特务连、搜索连、卫生队、军乐队、无线电队、军医院各一,每团步兵三营、迫击炮、战防炮各一连、特务排、卫生队各一;营辖3个步兵连与1个机炮连,每个师应装备有冲锋枪约1080支,卡宾枪约540支,步枪约4500支(新一军、新六军每师有步枪7000余支),重机枪72挺,轻机枪约270余挺,60迫击炮约170门,81迫击炮约36门,战防炮24门,山炮12门,榴弹炮12门或山炮24门。军则辖有三个105榴弹炮营及一个155榴弹炮营,一个装备M3坦克的战车营,当时的编制虽好,但这只装备了新编22师与新编38师。而后,因为运输困难与为了适应复杂地形起见,新编30师、14师、50师把炮兵改为一营(山炮营),81迫击炮及战防炮数也有减少。因为原准备将第8师空运印缅,但未去,出现了新编22师与新编38师两个师瓜分三个师的装备的情况,新编38师因而辖3个炮兵营;后驻印军的各师在编成N1A和N6A时将新编22师与新编38师的榴弹炮营调至军部,而史迪成威所构想的美械部队编制则因中美摩擦等原因而缩水了。因此当时的国内美械部队都没有达到美械轻装备师的编制水准。另驻印军还有四个炮兵团:炮4团:105榴弹炮36门;炮5团:105榴弹炮36门;炮12团:155榴弹炮36门;重迫击炮团:150迫击炮48门

国内各美械军的编制为:每军一个榴弹炮营,每营配备105榴弹炮12门;每师一个山炮营,每营配备75山炮12门;每团一个战防炮连,配备战防炮4门,每营一个迫击炮排,

- 12 -

配备81迫击炮两门;每营一个火箭筒排,配备“伯楚克”火箭筒两具;每个步兵连配有轻机枪9挺,“汤姆森”手提机枪18只,60迫击炮六门(每排两门)及火焰喷射器1个。每个军部和师部配备设备完善的野战医院一所。而且由于运输上的原因,如美国商定给予的39个美械师在抗战结束前只运到了33个师。蒋介石为安抚原定在第二期装备美械的地方实力派部队,和组建青年军之因,国内的30个全美械师除驻云南的远征军外,则是三个师只给了两个师的美式装备,由军内自行调整,因此即使是整编11师与整编74师这样的国民党主力部队也有美日装备混装的现象。

而半美械装备部队则是蒋介石为了安抚原定在第二期中装备美械的地方实力派部队,除了拿出了第二期的3个师的装备,又把原来的30个师的预备装备拿出组建设立的。

其装备编制是步枪、轻机枪与82迫击炮为国械装备,而重机枪、冲锋枪、六零炮与战防炮、山炮、火箭筒,火焰喷射器为美械,军(整编师)所辖的炮兵营则为日式野炮。

正因为预备装备先分了,后来自己的兵工厂又不能仿造,美国不愿意再补充,所以越打越少。48年美国补充了一部分。

日械部队,其编制可分为两种。(1)日械装备,为全部日式装备,编制为军(整编师)有日式野炮营1个,师(旅)有1个日式山炮营,团有迫击炮与步兵炮(有的为37mm速射炮)各一连,营有6挺重机枪,连有9挺轻机枪与6个日式掷弹筒。(2)日美混合械,编制与日械同,- 13 -

但补充了冲锋枪、火箭筒,火焰喷射器,并将步兵炮与掷弹筒改换为六零炮与战防炮。

此外、还有国械编制,其编制与日械装备同,只是步枪为中正式步枪,轻机枪为捷克式,重机枪为马克沁,迫击炮为六零炮与国产82迫击炮,此外,在1948年后又装备了美式冲锋枪、火箭筒等,而在重武器方面,由于在抗战中,国民党没有生产过一门山炮以上的火炮,因此,炮兵都是日式火炮。

虽有以上编制,但实际情况混乱不堪,有的半美械装备部队没有美式山炮,用日式山炮代,而有的国械部队则有美式山炮,究其原因,有的有背景,有的因战争损失大,如西出救援锦州之廖兵团,在其5个军12个师的编制内,新一军、新六军.七十一军为美械军,新三军之十四师.五十四师为美械师。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军队总数已经超过六百万,编制混乱,国民党于是在46年对其军队进行了大整编,这就是所谓整编师和整编旅的由来,决定分期分批对109个军339个师进行整编,决定所有军都改成整编师,师改成整编旅.旅辖2个团.以前国民党军的军有三师的也有两师的,师一般是三个团.但由于军队太多,而且他急于发动内战,这个计划并没有完成,从46年1月到8月,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改编,整编了84个军226个师,国民党军的几个王牌比如整编11师(师长胡连)整编74师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很快投入了内战,但还有不少部队没有进行整编,同时在战争过程中,这种新编制暴露出很多问题,加上- 14 -

各种原因,也遭到了很多中高级军官的抵制,最后其实是没有按计划完成的,是失败的,最后不得不改回三团,但那是在48年以后的事情,并不是在46年夏天,那时候还处于整编的高蜂,46年3,4月完成第一期,5,6月第二期,7,8月第三期.完成了整编的第一阶段。1948年8月3-6日,蒋介石主持国民党军统帅部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议,会议决定正式取消整编师旅的编制和番号,恢复军师的原有编制和番号,军定编三万五千人,师以下采取三三制,恢复了三团制。

- 15 -

更多推荐

装备,部队,编制,生产,美械,山炮,迫击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