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31日发(作者:奥迪两门小车是啥款)
中国为什么就造不好车?
中国本土汽车品牌在研发、技术、技术引进、销售、品牌上都需要完善,而其中最重要的短板是技术。
国产汽车现在陷入15万以下的怪圈,难道国产车不能做15万以上价位的车吗?答案是否定的,但又必须是肯定的——这就是现在的矛盾,也是现实。中国本土汽车品牌在研发、技术、技术引进、销售、品牌上都需要完善,而这些最重要的短板是技术。因为其他的项目都是有弥补的方法,只要资金够IPO操作到位,基本都是可以迎刃而解,且很有效率,加上既定的经验,突破不是最大的难题。
1.研发
国产车现在的外观设计进步很大,而这些进步基本是建立在委托国外设计公司进行设计研发的结果,但为什么不是惊艳之作呢?且都貌似大同小异呢?
原因很简单,比如乔治罗亚的设计公司接受到奇瑞公司的设计任务后,他会设计比如10张图稿,这些设计作品完成后,由奇瑞汽车公司挑选,奇瑞会很高兴的在10张图中挑一张来生产,而其他的9张图纸,乔治罗亚是不会把它丢到垃圾桶的,他会作为给另外一家汽车公司的设计提案进行展示,这样才不会浪费,且利益最大化,因为他们不可能尽自己最大的力气,最后这样的结果就是大家的车总有一些大同小异,或是似曾相识,扩展到其他设计公司也是如此。
这样的最后结果就是国产车没有明显的设计语言,从而导致车不具备比较明显的辨识度,这样就是没有根基的大树,经历不起风雨,也不具备茂盛的枝叶供你剪成漂亮的形状,一个漂浮的东西是没有生命的,它只会随波逐流,不具备一定的前瞻性,最终成为别人口中说起的,这个车头像奔驰,车尾如本田,腰身似宝马,内饰借鉴日本车等等。不过现在有的车型已经在做改变,但这需要一个周期来解决消费者的不信任。
这个上面韩国企业和现代已经有表率,且成果显著,起亚的彼德希尔所创立的虎啸式前脸、现代托马斯·伯克尔 创立的流塑体,这些欧洲设计师让韩国车的外观有了质的飞跃,提升了产品的质感和品牌。
2.销售
现在国产车基本都有自己的营销网络,不管曾经辉煌过的奇瑞还是前几年火爆的比亚迪等,他们的营销网络框架搭建的都已经比较完善,这几年自身产品的问题让他们的营销网络有了一定的萎缩和退步,不过他们这方面的经验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把握好,有好的产品做支撑,网络平台满血复活不是太大难事。
3.品牌
是一个持之以恒,永续经营,具备一定的危机意识,并做好公关和宣传,以坚定的信心好好培植,用优秀的营销模式、超越客户期望的产品来维护品牌的形象。
4.技术
现在国产车的制造流水线的设备都是非常先进,但为什么有了好的设备却做不出和外资车可以媲美的产品呢?原因比较复杂,归纳一句话就是经验和研发能力的欠缺,而研发能力又是建立在技术高度之上,流线性的产品,设计师都是可以设计出来,但不能做到图纸规定的精度,所以只能修改设计进行妥协,最后就是大相径庭的产品上市,当初的信心荡然无存。
这就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虽然现在有合资汽车公司,也引入了一些国外生产技术,但只是学到了皮毛和接受了结果,过程不得而知,落伍为纯粹的组装,这样没有过程参与的结果就是自身掌握不了流程技术,核心更是无从谈起,加上高昂的技术引入费用和门槛,让他们都望而却步,那么费用问题可以通过ipo等方式解决,但门槛和技术公司的真诚度是无法掌控的,毕竟是竞争对手,保留成了制约他们信赖的最大绊脚石。
那么,可以用自己的优秀的设备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吗?答案明
显是否定的,这还涉及到机器的改良和合理运用,材料的选取,工艺的衔接等问题,这些都是一个需要长期摸索的过程,但你的摸索过程却是别人大步前进的研发周期,这样的高度会越来越大,怎么解决呢?中国政府已经做了第一步工作,就是合资汽车公司的成立和外资公司技术的引进,但还远远不够,所以现在很多汽车公司开始另辟其径,比如收购模具厂,合并冲压产,采购一流汽车配件等来短期弥补,付出的代价也是十分巨大,但这些都是短期对策,想要彻底摆脱无奈的现实,只能依靠教育和培训。
比如吉利汽车成立汽车大学,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才是最后的解决之道,如同庚子赔款,派出去的学生去学习来“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才是长期对策,还有环境等因数都是需要做调整,所以长期来说任重而道远,必须坚持目前的低端来拉长自己的产品寿命,通过不断提高来弥补消费者的遗憾,才会建立一定的信心,这个信心是双方的,总有一天,才会眉来眼去,投怀送抱。
所以技术的进步和高度决定了产品的好坏,而这个是所有其他工作的基石,汽车和其他产品不同,欺骗和隐瞒面对不了残酷的现实。在红海中必须找到自己的蓝海才能大有未来,不如蓝海后如果没有技术的领先,就有会游入红海,接受煎熬和洗涤。很多都可以模仿,但核心技术的运用是不容易模仿的,这是个复杂工程体系。如果你能想到并运用了,那么你就要想别人为什么不能达到你和超越你的可能呢,所以你掌握的越少,越要有危机意识,虽然你先入为主,但很多先入为主的公司都倒下去了,因为他们拥抱的是自己的小宇宙,而这个宇宙是不为他人所羡慕的,他们已经踩在了你肩膀上,你所做的就是为他们在做市场尝试而已。
与国外汽车制造对比:探访法拉利制造厂继续保持尊贵稀缺
据国外媒体报道,像丰田、通用这样的汽车巨头,每年可以卖出数以百万计的汽车;像保时捷这样的品牌,每年出厂的汽车约为35000辆,而法拉利每年出售的汽车只有这一数字的五分之一。不过,作为久负盛名的汽车制造商,法拉利并没有努力去提高产量,保持
“稀缺性和独特性”似乎是使每辆法拉利汽车更有价值的最好方式。2013年,法拉利公司把年生产规模调低了5%,即从7400辆降到7000辆。这一策略奏效了,公司的利润提高了5%,达到295万美元。
▲法拉利工厂每年只生产7000辆车,因此每一辆车都备受瞩目。
这是一家致力于使每辆汽车的价值达到最大的公司。这些由卢卡·洛卡泰利(Luca Locatelli)提供的图片,让我们有机会一睹打造法拉利汽车的过程。法拉利的工厂位于意大利北部的马拉内罗,十分现代化。这里有承担起重、制造等工作的机械,也有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工程师们会亲自爬上爬下,钻到每辆车内部进行工作,直到汽车从装配线上下来。和宾利、劳斯莱斯和兰博基尼一样,法拉利是世界上为数不多依然坚持手工打造的汽车品牌。
▲所有的法拉利汽车都出自意大利北部城市马拉内罗的工厂。
随着时间推移,马拉内罗这座工厂里的生活也即将发生变化。倍受尊敬且长期担任公司主席的卢卡·迪·蒙特泽莫罗(Luca-di-Montezemolo)于九月份宣布告别法拉利,他与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首席执行官马尔乔内(Sergio-Marchionne)关系紧张,后者认为法拉利应该生产更多的汽车,以获得更多的利润。现在,马尔乔内和董事会已经决定将法拉利10%的股份在华尔街或欧洲出售,另外10%由法拉利创始人的继承者兼公司副董事长皮耶罗·法拉利持有,剩余的80%将被分发给菲亚特克莱斯勒公司的各大股东。
目前还不清楚谁会买下这些股份,这些股份的销售将对法拉利产生的影响也不得而知。不过,如果法拉利开始走保时捷的老路,增加体积,发展混合动力并生产SUV的话,未来的形势如何将很难预料。
▲每辆法拉利汽车的装配都是由经验丰富、技巧纯熟的技术人员完成,大部分采用手工进行。
▲每个汽车底盘都固定在一个机械式起落架上,技术人员在每个
生产步骤中都可以进行调整。
▲自然光照射在两条组装线之间的通道上。
▲由马可·维斯康蒂(Marco Visconti)设计的发动机生产车间,占地面积达到15000平方米。
▲在发动机生产车间内还布置了绿色植物,这不仅改善了工作环境,也能调节室内的气候。
▲马拉内罗的工厂中,起重机械正在进行工作。
▲法拉利公司一直没有放弃手工打造的传统。
▲法拉利员工正在接受精细的体检。
▲马拉内罗是所有法拉利工作人员的家。
更多推荐
汽车,法拉利,公司,设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