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7日发(作者:东风风光商务车7座报价表)

xx汽车产业为何大而不强

xx2011.5.16

无论从单一年度还是历史年度记录上,中国都成为汽车产销第一规模大

国,却难以进入汽车强国的行列。本期和下期我们将刊发清华大学李显君教授

的专论,分别论述“为何我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以及“怎样才能做到大而强”的问

题,以拓展视野、加深认识,为政府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提供参考,为企业自

主创新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借鉴。

自2001年,我国汽车产业开始起飞,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5.6%,被称为

“井喷”。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1800万辆,真正成为汽车产销第一规模

大国。

然而,从汽车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上看,我国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

距,这种现象即为“规模竞争力”和“规模创新力”悖论,或统称为“创新竞争悖

论”,通俗地讲就是“大而不强”。一、什么是大而不强?

所谓“大”,是指规模上的大。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以整车物理量为统计指标的规模,即“物理规模”;另一个是以生产

总值或销售收入等价值为统计指标的规模,即“价值规模”。显然,就价值规模

而言,我国汽车产业并不是最大的。

什么是“不强”?关于这一点,分歧很大。主流意见是,我国汽车产业不强

只是体现在缺乏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上。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

会对我国汽车产业建立国际竞争优势产生很大危害。因为任何国家任何产业的

发展绝不仅仅靠技术,技术只是产业发展诸多系统要素中的一个。如果“只是缺

乏核心技术”的观点被认同,那么我们的政府和汽车企业会将产业变强的努力仅

仅放在技术上。

事实上,缺乏核心管理同样是中国汽车产业不强的最重要表现之一。笔者

认为,缺乏核心管理比缺乏核心技术更严重,因为技术可以购买和引进,但管

理不能。

1 / 6

成功的管理不能够成功移植,必须通过企业自身的实践不断总结、积累和

升华。

二、正确理解“不强”的含义

如何正确理解我国汽车产业的“不强”?笔者认为,必须从企业竞争力角度

才能做出系统判断,因为企业是构成产业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找到提

高产业竞争力的系统方案。企业竞争力包括两个方面:

直接竞争力和间接竞争力。直接竞争力是市场上直接表现的竞争力,包括

市场占有率、质量、成本、品牌和服务。间接竞争力主要包括技术、管理、企

业家、创新、整合能力、政府等,它决定直接竞争力。

除了技术和管理不强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产业在竞争力的

多个方面表现为不强,最直接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没有创造出世界级品牌。尽管中国汽车产业全球产销量第一了,但

它没有培育和创造出世界级企业和世界级品牌。自产业革命以来,除了中国汽

车产业,还没有一个国家制造业的物理规模全球第一而没有世界级企业和世界

级品牌。没有自己品牌的产业,规模再大也不能说有竞争力。

第二,市场占有率低。目前只有三个国家汽车年产量破千万辆,美国是在

1965年,日本是在1980年,我国是在2009年。1965年,美国汽车产量占世界

总产量45.4%,出口率20%,自主品牌占国内汽车总产量的92%。1980年,日

本的这三个数据依次为28.3%、53.9%和98%。而2009年,中国这三个数据分别

是21%、2.3%和45.6%。从这个角度说,我国竞争力是不能与美、日两国当年相

比的。

第三,成本及价格无优势。我国劳动力成本很低,但为什么许多汽车的价

格比发达国家高?因为三个重要因素决定产品的成本:

技术、管理和社会成本。由于我们缺乏核心技术,因此在核心零部件上国

外企业对我们高定价;由于我们缺乏核心管理,使得我们企业的运作成本远远

高于发达国家企业;一个国家社会成本不合理,该国企业成本难以有竞争力,

因为社会成本最终要分摊到每个企业的每个产品之中。

2 / 6

更多推荐

企业,汽车产业,竞争力,规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