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日发(作者:新车2022别克英朗)
维普资讯
56 市场论坛 轻型汽车技术2007(9/10)总217/218 中国车企在俄罗斯被阉割 欧美跨国集团是手木刀 王当国人为奇瑞取得克莱斯勒代工资格而欢欣鼓 舞的时候,他们以为奇瑞得到了来之不易的机会,在 他们眼中,这是奇瑞赚了。似乎是巧合,在俄罗斯混 迹多年的奇瑞,突然在此时被俄媒体大肆指责,俄汽 车厂商正联名上书,要求取消奇瑞在俄特区的优待; 与此同时,克莱斯勒在这个关头轻而易举地取得在 俄罗斯的建厂资格。这一系列变故,未免有些蹊 跷。 9月15日,俄罗斯有关部门停止批准国外汽车 企业在俄设组装厂。与跨国车企纷纷抢在最后期限 之前签订协议不同,中国车企在俄设组装厂的申请 无一获批,涉及的中国汽车企业有河北长城、吉利汽 车、中兴汽车、北汽控股等。即使已经合法生产的奇 瑞也正在遭遇困境,俄汽车厂商正联名上书,要求取 消奇瑞在俄特区的优待。 当俄罗斯的大门向中国企业关闭的时候,一向 自卑的中国人也开始自我检讨。在他们眼中,俄罗斯 这位中国的老大哥笑容可鞠,温文而雅,他们温柔地 对中国企业说“不”。也是情有可原的。一种观点认 为,中国汽车目前所做的只是填补跨国巨头所无暇 顾及的地域或者不屑于争夺的价位,而欧美企业大 规模进驻俄罗斯,则让俄罗斯人认识到了中国企业 的不堪一击;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企业的技术全部 来自于国外。中国企业在俄建立合资厂,起不到任何 技术援助作用,只不过是靠低价战略,盘剥俄罗斯人 民而已。 将这些观点延伸来看,会发现“全球化”这个字 眼在中国是得不到认可的。国际汽车业技术大联合 的趋势,在一些人眼中无疑是个阴谋。尤其是对于开 展技术合作的自主品牌,很多人是无法理解的。尽管 奇瑞、吉利和华晨都有自己的自主品牌发动机,但由 于他们请了外援,这些发动机就成为外国人施舍给 中国企业的残羹冷炙,而中国企业不过是讨到了磋 超 来之食。 一个人自卑改变不了什么,但如果国人集体自 卑,就只能让我们的自主品牌无处藏身。中国企业 的技术实力真的那么不堪吗?我们的自主品牌在核 心技术上的努力,难道都是无用之功吗?如果事实 的确如此,那我们喊了十数年的自主品牌,都不过 是自欺欺人罢了。也许我们应该回到曾经的CKD 时代,老老实实地为跨国企业服务,只要保持5O:5O 股比不变,把利润分到手里就心安理得了? 为什么在俄罗斯混迹多年的奇瑞,突然在此时 被俄媒体大肆指责?不管是那个愚蠢的碰撞实验, 还是对奇瑞“不正当竞争”的怀疑,都碰巧发生在 俄罗斯关闭汽车合作之路的今天;与此同时,克莱 斯勒却在这个关头轻而易举地取得在俄罗斯的建 厂资格。这一系列变故,是不是有些蹊跷呢? 当国人为奇瑞取得克莱斯勒代工资格而欢欣 鼓舞的时候,他们以为奇瑞得到了来之不易的机 会,在他们眼中,这是奇瑞赚了。那时,克莱斯勒还 没有被分拆出去,人们对戴姆勒的崇拜之情,让他 们忽视了克莱斯勒的困境。而那时的奇瑞,是多么 希望通过克莱斯勒的关系,和奔驰搞一次三角恋 啊。 可悲的是,克莱斯勒被戴一克用74亿美元卖 掉了,戴姆勒甚至还认为自己大赚了一笔,因为它 总算甩掉了这个包袱。而奇瑞对奔驰的景仰,也永 远变成了景仰,它只有乖乖地为克莱斯勒代工,为 克莱斯勒的“廉价小型车”计划辛苦工作,而它得 到的,只不过是一些代工费而已。 这也证明了奇瑞在俄罗斯的困境是它自找的。 我们都知道,奇瑞的小型车在俄罗斯大卖,去年它 的增长率在1000%以上。虽然俄罗斯人的消费能力 并不低于中国,但那里的汽车普遍售价高昂,对于 俄罗斯老百姓来说,价廉物美的中国车恰恰合乎他
更多推荐
中国,俄罗斯,企业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