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9日发(作者:雷克萨斯gx450)
2011年4月1O日 中国经济鞫值穗张-黎7靴 公司Company 三菱中国加速复活 文I特约记者芎 钧 游走于中国市场多年之后,与广汽集团合作似乎让三菱汽车找到理想的归宿。然而围绕三菱 车型的争夺战需要三菱找到平衡点,以平衡好东南汽车和广汽集团的关系。 3fl22 Et晚,停牌近半年的广汽长丰 (600991.SH)宣布复牌并发布重组方案, 其第一大股东广汽集团将发行A股用于换 取广汽长丰所有股东的股份,在换股吸收 饭田健治的担忧从侧面反映了三菱 在中国的现状。在国际汽车舞台上,三菱 1995年,三菱就与长丰进行技术合 作,授权长丰生产猎豹车型,由此拉开了 的大名众人皆知。从1917年制造第一辆汽 车开始,三菱汽车就以技术见长。经过半 其在华全面合作的序幕。此后,三菱汽车 还陆续与现在北京奔驰的前身北京吉普、 福建东南汽车、哈飞等车企合作生产其他 车型。 合并完成后广汽长丰将退市。 记者随即接通广汽集团董秘卢飒的 电话。一反往日谨慎有余的常态,卢飒的声 个多世纪的沉淀积累,三菱汽车已经具备 了非常成熟和完备的造车体系。三菱车对 国内消费者而言早已如雷贯耳,三菱进口 汽车成为当时时髦高档的代名词。 在与中国车企的合作中,三菱汽车通 常采取的是技术输出策略,而技术输出的 音显得轻松而欢愉。“并购长丰是一揽子 计划的第一步,广汽有望在9月底前实现A 股上市。” 20多年前,三菱和丰田一起步入中 国,成为最早一批来华的国际汽车品牌。 但是三菱汽车在中国的发展可以用“起个 大早,赶个晚集”来形容。如今,当它的同 胞丰田、本田在中国大展拳脚,通用、大 众等众多国际巨头抢摊这个世界第一大汽 车消费市场时,三菱汽车成了孤独的落伍 合作模式与其他国际车企和国内整车企业 建立对等股权合资企业相比,三菱汽车在 合资企业中不具备同等的话语权。 2000年,出于打开亚洲市场战略的 不过,最高兴的恐怕还应该是三菱 (中国)公司总经理饭田健治。此举不仅为 三菱与广汽建立股比对等的合资公司扫清 了障碍,也为三菱中国的复兴点燃了希望。 需要,三菱与戴姆勒一克莱斯勒公司(下 称戴一克)联姻。但戴一克的到来无法从 根本上改变三菱的命运,其亏损状况依然 落伍者 回想去年年底的广州之行,饭田健治感 慨颇多:“不得不说,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 去车展,又带着巨大的压力回来。” 广州车展上,三菱(中国)被分配到 一者,其在华的发展一直不见起色。 延续。三菱的这段婚姻仅仅维持了5年就 步人尽头。在此之前,三菱车型在北京奔 驰的生产得益于与戴一克的关系,与戴一 克分手后,三菱汽车在中国的整车合作之 路夭折。 20世纪80年代,三菱汽车开始向中国 市场销售进口汽车的同时,便以发动机项 目开始与中方企业合作。 起初的三菱并没有看重三菱汽车在 华的国产化业务,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汽车 核心部件发动机的制造上。在东北地区, 个标有“lEO5”的位置上,其展区面积 与戴一克分手后,寻找一家最直接的 不仅只有对面上汽集团旗下荣威和名爵 的1/3,且和铃木这样的平民汽车商比邻而 居。车展收官之前,操着一口流利汉语的 合资伙伴是三菱的当务之急。三菱先后 在中国找到了两家合资伙伴:一家是东南 汽车,三菱持股28.5%;另一家是后来被 广汽集团收购的广汽长丰汽车,三菱持股 14.59%。但事实并不如原来所想的那样美 三菱最先寻求到两位合作伙伴,投资创立 了沈阳航天三菱和哈尔滨东安两家发动 机制造公司。三菱先进的发动机技术使得 国产三菱发动机迅速占据国内市场,由此 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在中国,挂三菱标 饭田健治混在普通观众中,巡视了每一个 对手的展台 对手们的突飞猛进令饭田健治对三 好,由于三菱汽车在广汽长丰与东南汽车 持股太少,远不N5o%,直接导致三菱的 菱在中国的前景更为担忧。他不甘心三菱 汽车在中国车市只是一个小众角色,他希 望三菱能在今年4fl举办的上海车展上大 展拳脚。 志的汽车屈指可数,而装着三菱发动机的 汽车却遍地都是。整车的名气大不过零部 件,这不能不说三菱是中国汽车市场上的 一话语权不足,让三菱对如何运营工厂和销 售部门都很难实现控制,三菱的战略规划 得不到全面实现。 个另类。
2011 ̄.E4月10日 中酗经济袖德患他一第7辩 松散的技术支持关系使三菱错过了 且有现成的生产平台。 . 如果能够和广汽长丰成立合资公司, 在中国市场扩容的最佳时机。 七年前,三菱就酝酿通过内部增资方 式扩大在长丰汽车中的股权;2006年5月, 以广汽长丰大股东广汽集团的财力和营销 能力,不难使三菱实现2015年在华30万辆 的销售目标。 然而,在三菱和广汽长丰之间却有很 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比如三菱与长丰5项 技术协议中有3项到期,是否续签,三菱至 控股权觉醒 “如果能拥有50%以上的股权,就能 三菱又与长丰汽车签署了组建一家合资公 司的备忘录,计划将其在长丰汽车的持股 够根据自己的判断生产适合中国的新车 型。”在去年4月的北京车展上,三菱汽车 社长益子修曾这样表示。然而,这无疑是 个迟到的觉醒。 比例由14.59%提高N3o%;2007年,这一 计划又演变为与长丰成立一个各占50%股 份的合资公司。不过上述安排最后都未能 成行。 今没有表态。“目前还可以用三菱商标,但 今后怎么样还要再探讨。”广汽长丰总经 理付守杰只能这样说。 —慢了不止半拍的三菱汽车在中国遭遇 了前所未有的合资困局。此时中国的汽车产 业政策开始限制合资行为,从前中方在合资 谈判中普遍被动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 摆在三菱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把 由于忌惮长丰汽车的强势自主,即使 已与长丰汽车达成新建合资公司备忘录, 直以来三菱方面对长丰的销售能力 三菱却一再在现有项目上左右徘徊、举棋 不定。 也非常不满意。去年6月,饭田健治在接受 媒体采访时直言不讳:‘‘虽然广汽入主后长 丰的改变很大,但离三菱的要求还很远。” 有一段日子,广汽长丰的高层们多次 亲赴日本,和益子修直接谈判,但他们始 终没能够如愿。 “三菱的态度总是很悲观,总想着如 果失败怎么办,纯属底气不足,一年一年 就在担心中过去 ”说起与三菱的合作, 与三菱打了多年交道的广汽长丰的这位高 层满脸无奈。 在广汽集团人主长丰汽车(广汽集团 在广汽长丰或东南汽车的持股比例提高到 50%;二是寻找一家新的合作伙伴。 尽管早已公开表达了寻求建立股权 要不要增持在两家合资公司的股份直 至50:50的对等股权,这个问题让三菱汽车 纠结了不止一年两年。 业内人士认为,其实三菱谁都不想放 下,它想多找几个合作伙伴来相互制衡。 对等合资公司的意愿,但在已经有了两家 合作伙伴的情况下,三菱的机会并不多,增 持股份成为三菱更现实的选择。 在东南汽车内部,中方股东福汽集 团持有50%股份,外方两家股东一一中国 落子 其实,三菱中国纠结的原因很好理解, 因为摆在三菱眼前的两条路各有利弊。 如果维持现状,继续向广汽长丰或东 南汽车引入新车型,三菱可以继续收取不 菲的技术转让费,还有一部分利润就是每 年大批量组装的CKD件。这是很保险的快 捷方式,既无风险也无过分投入,但对改 台湾地区的中华汽车和日本三菱汽车共占 50%股权。由于中国的汽车产业政策要求 中方公司的持股比例不得低于50%,三菱 吸收股份只能取自于中华汽车,如果要将 自己的股份比例提升至50%,那么等于是 让中华汽车退出东南,这将困难重重。 作为后来者,2006年三菱汽车才正式 入主长丰汽车后,长丰汽车更名为广汽长 丰)之后,三方的合作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三菱退出在广汽长 丰中持有的股权,然后再和广汽长丰组建 一个50%:50%的合资公司,这或是符合 三方利益的折中办法。 入股东南汽车,彼时中华汽车曾分两次出 让共计25%的股份给三菱。中华汽车高层 表示:“四年前已让出25%的股权,现在应 该还会维持现状。” 此外东南汽车是1995年按照“两岸合 作”报批的项目,因此东南汽车不可能让中 华汽车退出。中华汽车投入约合12亿元增强 东南汽车研发实力的举动,更让东南汽车下 定 I 减少对于三菱车型的依赖。在取得合 资公司控股权的道路上,三菱增资东南之路 已经被堵死,三菱只得另觅良人。 ‘ 9 大害也不变怕是三、投重一菱而入场中蹈个如大赌菲国量果、博目亚级时实前特,间合现三的长资全处菱覆、做境新在辙风好无合中险。了但济国资大'这于收的,事压三本益复也兴。力菱身 也有了希望。因此,面对愈发重要的 中国汽车市场,三菱再次产生了与 长丰汽车的新东家——广汽集团组建合资 公司的念头。 早在去年年初,业内便有关于三菱汽 车和广汽集团组建新合资公司的传言,当 时两家企业均保持缄默。日本三菱汽车对 外表示,计划到2015年将在中国的汽车销 另一家在华的合作伙伴广汽长丰是 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双方都知根知底,
更多推荐
汽车,长丰,中国,公司,合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