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日发(作者:奔驰e300l图片豪华版)
1、 请自选角度,谈谈你对王祯和小说《嫁妆一牛车》的主人公万发形象的理解。
《嫁妆一牛车》作品写出了卑下渺小人物的挣扎、让步、屈服和认命的悲剧,但是他
赋予悲剧以喜剧的形式,使悲剧越发的彰显。主人公万发是一个半聋而备受生活煎熬的农
民,他虽然有个发达的名字,却没有发达的人生。他自从懂事以来,就没有交过好运,一
直过着贫穷的日子。他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得到一部牛车。最后,他以把妻子“让”给姓
简的为代价实现了,看似是个圆满的结局,却是在表达他那屈辱、认命、无声以对的悲哀,
是对他奋斗、挣扎的极大讽刺。万发看似有了自己的牛车,他可以独立谋生;也唯有自食
其力,他才能挽回他失去的自尊,但他却在另一方面失去了人的自尊。
万发也有过挣扎,只是他的挣扎只是更显现出他的命运的卑微。他先是与命运角斗,
他是一败者;然后和阿好角斗,仍然是个失败者;对于闯入者姓简的进来之后,又无声又
强有力的战败了万发,俘获了阿好。可见在一系列的角斗中,万发都以失败告终,不得不
接受命运的“安排”。尤其是在两次的生存困境之后,使得万发逐渐认识到简对他家的重要
性,渐渐的承认简的强势位置,最终妥协。
在生存事实的考量下,万发最终出于对妻儿的爱,和残酷的现实,牺牲了自己好不容
易挣来的“尊严”,部分舍弃了自己的抵抗,在反悔、自责中挣扎。起初万发面对简的归来,
有高兴激动的情绪,但也有着防备的情绪。一方面,要防止阿好,以免让她看出他的高兴
而轻视他,以至于完全失去自己的“尊严”,他的“人穷志不穷”是刻意表露的、虚伪的、
伪作的。另一方面,当他面简的时候也表现出一定的攻击性、战斗性和防伪意识,因为此
时他潜意识中还存有强烈的男子中心主义。
2、请分析欧阳子小说《花瓶》的象征手法。
石治川是小说浓笔重彩的描绘对象,花瓶作为石治川的心爱之物,是牵动他的一根敏
感神经.作者以它为象征敏感地把握人物的心态变动,同时宏观地牵制文章的整个场面。
小说中石洛川对玛琳欲罢不能的爱与恨以及由此转化而来的时时寻找报复机会的变态心
理,使男女主人公处于一种超常规的僵持、敌对的夫妇关系中.作者以花瓶的象征意蕴机
动地体现了这种张力关系,使它作为一个中间着左右逢源地介入了两个人物的性格刻划.
冯琳与花瓶相似,也是美的,她在石治川心中激起的感受也是复杂的——因美而爱,
爱得疯狂;因美怕人见人爱,于是妒火中烧;因美而痛苦,而起报复之心,所以花瓶成了
冯琳的象征。冯琳的美,一方面是细腻、秀丽、晶莹、精致,这种令观赏者赞叹不已的美
貌,是美女如“花瓶”的通常会意;另一方面,这美是坚固、冰凉、挺拔、自立,这种能
够令石治川抚摸时产生“沁人心窝”而又“尖锐的、近乎痛苦的”难以形容的快感的美,
是原有“花瓶”喻意中所不存在的。它已具有超越供人玩赏而趋于自强自立的新意。作者
着意刻写了花瓶的外形“剔透玲珑,上面有奇花异卉图样,细腻、平滑,涣散出特异的光
泽”,着意抒写石治川因钟爱它而怕失去它的复杂心态。
另外在石治川眼里,花瓶是一种摆设,他喜欢怎样摆就得怎样摆。他希望冯琳臣服他,
一切听从他安排,然而,事实并不是他想象那样。文中两次提到花瓶。 第一次是王妈撞着
台子,台上的花瓶前后震动了两下,没有倒下。这里表面上写花瓶的颤动,实际上 暗含着
冯琳心灵的颤动,进一步反映出女主人公不被男人左右的个性。第二次是,冯琳出门后, 石
治川摔花瓶,可是花瓶却没有被摔坏,“它轻快地连翻两个筋斗,便翻身坐起,头朝上,
屁股朝下,骄傲而完整,丝毫没受损伤。”这里,花瓶无损,象征冯琳并没有受到伤害,
她保持了完整的个性。
3、七等生的小说《我爱黑眼珠》如何体现了存在主义思想。
《我爱黑眼珠》的主人公李龙第《我爱黑眼珠》的主人公李龙第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
充满挫折、倍受压抑的男人。他的妻子勇敢地肩负起一家生计,但李龙第却在大水灾难时,
宁可抱着陌生的妓女,也不愿承认两人的夫妻关系。从故事本身来看是让人无法理解的,
但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存在主义的思想。这里我们可以借用李龙第面临晴子时的咒骂来进
行理解“我必须选择,在现状中选择,我必须负起我做人的条件,我不是挂名来到这个世
界上获取利益的,我须负起一件使我感到讯在的荣耀责任。”
那么存在意义的象征物是什么呢?在我认为那便是爱。七等生自己也说过: “拙作《我
爱黑眼珠》是以人类爱和怜悯非男女爱情为主题 。”唯有爱人的人才是活着的,存在又是
活着的表现。所以说爱就是让自己存在,这种存在在李龙第的世界里是在危难之中施爱于
人来体现的。李龙第在洪水来临时把原本买给妻子的面包给了妓女、抚慰她,并不是为表
现他移情别恋、抛弃妻子的道德沦丧。而是爱生命其物,生命这个物是通过一个现实的人
的存在所承载出来的,他爱的是通过这个人表现出来的生命而非这个人。因此李龙第对妓
女的种种被误认为爱情的“爱”,并不是基于男女之情的爱,而是基于同情与怜悯之上的人
类爱。毕竟并不是所有的亲吻都归咎于男欢女爱的行为。另外是关于被救助的女性身份的
设计,在众多身份中作者恰恰选择了 “妓女”这个角色,他们在社会中身份是卑微的,他
们在选择这个职业的同时就说明了他们真正的情感是得不到满足和实现的。所以她更值得
别人给予关爱和怜悯,甚至是人类爱。妓女不仅代表了存在的象征物,她还是李龙第肯定
自我存在价值的诱发物,如果没有那场洪水,没有对这个妓女的怜爱,李龙第可能永远无
法证明他与“只伫立着等待环境的变迁”、“悲观而静静像石头坐立的人们”、“无情的乐观
主义者”之间存在主体上的本质区别。
4、请以具体作品为例,分析琼瑶的爱情观。
爱情是琼瑶戏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正是这一主题吸引了众多的读者与观众。在琼瑶
的理解中,真正的爱情都是合理而美好的。如在她的作品《几度夕阳红》中小说采取故事
套故事的手法,从下一辈人的爱情故事中引出上辈人的感情波折,写了母女两代人的爱情
经历,时间跨度很长,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生活容量。颂扬了纯洁无暇的爱情,无论是梦竹
以前冲破封建包办婚姻、勇敢追求自由的爱情,还是现在如峰不为财产所动、痴心爱恋贫
寒家境的晓彤,它显示出真正的爱情是鄙弃一切世俗价值的,决不会为金钱、门第所局限。
但是,我认为这种合理而美好又总是围绕着这样的一个模式——“误会-受伤害-大
痛苦-误会解除-大喜悦-又一次误会……”例如《烟雨蒙蒙》中美丽坚强的依萍与母亲相
依为命,为了生活,她不得不上了歌舞厅的歌女。为了报复父亲与后母对她们所做的种种,
依萍抢走了妹妹如萍的男朋友何书桓。在交往中,依萍被书桓的深情所感动,双双坠入情
网。天意弄人,在偶然的机会中书桓知道了依萍的报复心理,两人产生了误会。为了报复
依萍,书桓与如萍订婚。经过家庭的巨变,依萍与书桓冰释前嫌。然而如萍经受不了打击
自杀身亡,书恒与依萍为此也面临分手的考验。
这一循环反映在作品中就是戏中的一幕接一幕的高潮情节。大苦与大喜缺一不可。只
要取消掉其中的一环,浪漫爱也就消失了。这样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伤害是爱的前提。只
有存在伤害时,爱才存在。当伤害没有时,爱也就没有了。
总的来说,在这种琼瑶式的爱情观理解下,爱是一种令人陶醉情感。两人从相遇,为
爱死去活来,为爱而痛苦,都象征着爱的强烈程度。此外,在琼瑶的爱情观中还坚信,爱
意味着你终生只爱一个,这也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爱情观念。
5、请谈谈你对李碧华《胭脂扣》这部作品的理解。
《胭脂扣》讲述的是的是一个昔日的“塘西红姑” 如花为爱殉情,在阴间等待自己的
恋人,却迟迟不见归来,无奈之下不惜以折来世七年阳寿为代价,重回阳间“寻夫”。她虽
历尽波折而痴心不改,最终却发现自己以死相许的爱人十二少,竞苟活于人间且龌龊丑陋,
昔日的浪漫爱情已不复存在,大失所望的她无可留恋,飘然而归。度失望中黯然离去。小
说通过其所寻、所遇、所听和所见,对香港人的历史观念以及文化身份进行了一番别有意
味的质疑和拷问。如花是具有双重的象征意义的人物:一方面她代表着香港 30年代的历
史,是当时香港历史的见证人,另一方面她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爱情价值观,即一种地老天
荒的坚定不移;她由阴间重返阳间,并遇见了处在80年代的袁永定,在跟永定寻找恋人
的过程中,不时地对30年代的香港面貌进行回顾与讲述,不仅显示了今香港非昔香港的
重大变化,同时也唤起人们对香港 5O年历史的记忆,这个双重象征意义是并列平行的,
如花“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和历史的遗留品,她帮助袁永定学习记忆、做历史的省察。袁永
定成为香港人的代表,而如花既是古典爱情的化身,亦是永定的情欲对象。永定对如花的
情欲幻想,也即是对传统文化的短暂迷恋。
《胭脂扣》表达的不是简单的男女情爱,而是通过“重回现世的名妓向对历史一无所
知的现代人讲解五十年前的香港。是从一个二十二岁殉情的年轻妓女的‘小 ’角度看来的
香港的风貌”,这是特殊视角下的香港风月史。在情事之外还隐藏着深层意义,这样的写法
不仅避免了传统言情小说的叙述空洞,也使整个作品的内涵由谈爱的感性层面,上升到能
令人深思、反省人性的理性层面,就是这些凸现出来的历史背景,才让那看似平静、荡漾
着爱情柔波的水平面,在展现美好一面的同时,却又潜藏着一种出乎意料的波涛汹涌,让
人记忆深刻。
6、请比较黄孟文小说《再见惠兰的时候》与鲁迅小说《故乡》之间的异同。
黄孟文的小说《再见惠兰的时候》,可见其是受鲁迅小说《故乡》的启示与影响而创作
的.从作品内容而言,相同点:《再见惠兰的时候》与鲁迅《故乡》中“我”的儿时伙伴都
是那么的聪颖灵慧活泼可爱,他(她)们又都是因为生活的贫困而失去了本来可以有的美好前
景,尤其是惠兰的那一声“黄先生”是无法弥补、无法逾越的情感鸿沟,正如《故乡》中
闰土的那一声“老爷”,而且也同样深深的震撼读者的心。作者能够在此基础上着眼于
未来、表示了她对下一代生活成长道路的深深忧虑。
不同点:《故乡》所描 写的是一幅近代中国农村破产的图像,闰土这一形象的意义主要
的在于揭示出 那个时代的中国农民由精神上的摧残所导致的麻木,之于人们的意义只具备
鉴赏和了解的作用。而《再见惠兰的时候》写 的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马来亚农村的贫
困现实, 直接逼近了当时马来亚农村社会存在的贫困和失学问题,惠兰的意义则主要的表
现为贫困使才华夭折.\",具有着普遍而深刻的社会意义,作品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显示了它
的价值。《再见惠兰的时候》是典型的新马华文文学文本,它里面所出现的\"锌板屋\",\"移殖区
\",\"甲巴拉\",\"邦达布\", \"水客\",\"读红毛书\"诸如此类的词汇与风物也是南洋所特有的。
7、请以《少女小渔》为例,分析严歌苓的人性描写。
作为一个比较单纯的新移民形象,小渔这个人物形象其实代表了严歌苓想要表达的伦
理价值倾向:那种超越于东西方文化及道德差异上的向善向美的朴素情感,那甘愿输的弱
者,才是值得讴歌的。也许她们在社会中输了,但她们有着自己存在的权利,也有生存的
能力,正是由于她们的存在,才使得世界充满了温暖,而不仅仅只是充斥着你争我斗、你
死我活的野蛮行径。
作品中的主人公小渔是一个非常善良、纯真的姑娘,属于那种别人占了她的便宜,她
也只会笑笑,而不会去抗议的女孩。她的生活污浊不堪,为了获得那张永久居留证,与意
大利老人假结婚,面对老头无赖式的敲诈,恋人江伟的无理取闹,她只是沉默,静静地宽
容一切。最后,她的善良、宽容和悲悯感动了男人们,使老人临终前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净
化。
小渔性格中那种善良纯真的品性,涤净了弱势文化环境下的龌龊与屈辱,也正是因为
小渔处处都顺应和保持着自己本心的做人尺度,并不特意向强势文化的压力轻易低头,所
以她反而能够非常容易地克服了强弱两种文化冲突给她带来的卑微感受,使她在这种畸形
的境遇中得以做到不为所乱,并由他自己的行为选择展示出一种令人爱慕的人性之美。她
那一如既往的宁静安然,以内在强大的生命力撑起烈日炎炎中的一地清凉,在低俗生活中
绽放人性美丽光芒,她的善良、无私宽容之心让她在卑微的生活中同样焕发出人性高贵的
光彩。
8、请分析吴岸《人行道》这首诗的主题内蕴。
诗人以一种凄美的意境与情趣,让读者去感悟诗人的悲怆沧。这首诗诗句平白如话,
意象十分单纯,看似平淡无奇,但内涵却十分丰富。表面看来,《人行道》写的是城市生活
空间的逼仄,城里人日复一日地在狭小的空间里上班散步,但诗的更深层却是对于生命价
值的探索:“在一亩天地里”,人们“竟无法抵达它的尽头”,难怪诗人要发出慨叹—“人行
道太漫长”。在这里,诗人采用了隐喻的表现手法,即以“人行道”隐喻人生的道路;而“一
亩田地”则是诗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的缩影,同时也暗喻难以超越自我,无法突破他
所生存的那个社会。借此来表达诗人心中对理想的追求,对光明事物的向往。在这首《人
行道》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善于运用最简单朴素的语言以及象征、隐喻和通感等现代派
表现手法,将日常的观察转变为多义的现实,将丰富的诗的内涵蕴藏于单纯的物象——人
行道或简单的主题之中,以此来剖析现实及人民的历史,或者表达他对祖辈生活过的故国
和他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沙捞越的热爱。
9、请结合作品谈谈王润华诗歌特色。
首先,王润华的诗歌创作非常讲究意象的运作,注重“立象以尽意”,追求“象外之象”
的艺术效果和境界。他对“象”的感受方式,在于人的心灵与自然和而为一,“象”与人与
自我的难解难分,使得此时再去感受“象”时,则不止于某一方面,或是局限于某一感官,
这样感受就会无比新鲜多样。另外,在“象”的表现方式上,他也有自己的特点。如《山
雀》一诗,采用不同感官和虚实意象的贯连和沟通,使得诗歌由实及虚,顿生奇趣,言有
尽而意无穷。
其次,王润华的诗歌意象,总是将直觉与理知借个在一起,在简约平实的描述中,包
含象征和暗示的含义。他的诗,一般少不了对于自然和人生的具体勾画,具有一种“近而
不浮”的真切实在感,但诗意又不止于当前的画面,而是具有“远而不尽”的韵味。如诗
人是这样描写“橡胶树”:“穿衣裳的橡胶树/每一棵都是瘦骨嶙嶙/而且身上刀痕累累/我知
道它正在盼望/雨水回来热带丛林/替它换上绿色的新衣裳/替它带上淡黄色的小花……”“橡
胶树”既有类型化的特点,又具有个人色彩,在诗人的心目中,它不仅是移民的象征,而
且是祖父、父亲和自己的象征,同时还是一种性格和精神的象征,象征着那种不惜承受痛
苦与牺牲而为人类做出奉献的崇高人格。他的一些以现实人生为题材的诗歌,也具有象征
和暗示的特点,它们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例如诗组《皮影戏》,诗人用拟人的方式写了
“傀儡”及其“影子”在皮影戏中的表演和自嘲,借此抒发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慨叹。
纵观王润华的诗歌,尤其是意象的选择和意象的运作方式,即可知他一方面继承了中
国历史文化和古典诗词的优秀传统,呈现出明显的中国历史文化意味,具有以下特点:一是
直接从我国的神话、传说、历史典籍和文学作品中取材。二是因我国古代文字而引发想象。
三是中国古典意象或语词的频繁运用。四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学典故的化用。另一方面他吸
收了西方现代诗歌中的有益成分。从而形成了现代与古典结合,东方与西方包举的鲜明风
格和特色。
10、请自选角度分析郑愁予的诗歌《如雾起时》。
郑愁予诗歌的特点之一便是缘情设景,正因为主体审美意识到介入,在诗中诗人将对
时空关系的抢在感觉物化为时空相互作用的动态意象。诗中人表面上是水手,实际上是情
人,但是一路写来,海上的景色与陆上女友的面容艳态却互为虚实,相映成趣,其中意象
的交射互补,灵活而且生动。
在诗的第一节内容是现实中的场景,而作者却使用了“空白”技巧,在结构上导致虚
与实地位置间隔,造成总体上的朦胧意象:“我从海上来”,与自己思念的女孩“你”相见
了。
在字面下还隐含着另一种声音:海上你在想些什么,你会想到我吗?而面对“你”的
询问,“我”读懂了女孩欲言又止的弦外之音,海上有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
的所见、所思、所想的全都是“你”。第三节,“我”从想象中再一次的回到现实中。“我”
归来了,终于看到朝思暮想的“你”表现的情感更加深沉,不仅仅是由人及景,或是由景
及人,而是人景合一,实现了意象的重叠“你”是一切,一切是“你”。从而和第一节的询
问相照应,形成一个个虚拟的环环相扣的连续空间,那种悠悠跨越重洋,爱恋双方彼此挂
念、渴望相聚永远却又时时相互试探的微妙情感,自然而然也浸透了读者的心,使其自己
感受其中滋味。
大海是浩如烟海的,又富于变化的,它最强烈的诉诸人们的视觉。全诗真是捕捉了这
似梦非梦,亦幻亦真的雾中一瞬,也正是其朦胧与炫丽才能更激发其诗人无尽想象和思念
之情。
诗歌:
余光中诗歌独特风格:结构严谨,意境悠远,构思奇特、情辞并茂,节奏舒缓自如, 或
幽默诙谐、或含蓄委婉,不拘一格。
洛夫:洛夫敢于大胆创新,是个富有进取心和探索精神的诗人。诗歌风格几经转折,
大致经历了从明朗到艰涩再回归明朗的过程。
《石室之死亡》是他前期的代表作,发表后即引起诗坛的强烈反响。它集中地体现了
洛夫诗歌的现代派风格。标题中的“石室”可视为束缚人生,禁囚生命的象征。
这部作品由于诗人的诗观有些偏颇,也存在着意旨不明确,结构欠紧凑,语言过于晦
涩等缺陷。
罗门:罗门早期创作诗歌,仅是出自于对诗的热爱和追求。
罗门的诗也逐步“向内转”,由早期的热情浪漫化为深沉、凝重之态。他刻意创造新形
象新意境,诗表现出来的意象常是多义的,不确定性的,富有象征意义。
罗门后期诗作中,追求精神物质,哀叹工业化给都市和社会造成的沉沦是一个常见的
题材。
蓉子:50 年代蓉子是位用整个身心拥抱大自然的田园诗人。她前期的创作受古希伯
来诗歌影响, 笼罩着一层浓重的宗教色彩, 但并没有无所作为的宿命论意识, 而每每呈现
出人道主义的理想, 蕴含着向上、向善的追求。60 年代伊始, 擅长写田园抒情诗的蓉子将
艺术着眼点转向台湾现实社会, 诗中的人间烟火气骤浓。怀着对宁静、温馨的大自然的爱,
诗人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生态的破坏和对人性的压抑作出了强烈的反应。
非马:本名马为义,1936年生于台湾台中市,在原籍广东潮阳度过童年。台北工专毕
业,美国马开大学机械硕士,威斯康辛大学核工博士。
在美国阿冈国家研究所从事能源研究工作多年,现已退休,专心写作及绘画。非马对
城市文明乃至现代社会负面性的批判是敏锐的,也贯穿了一种尊重生命和自然的人文情怀。
批判和讽刺的背面其实是一种忧虑和关怀。非马在处理城市与乡土、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
文化的关系的命题时,也将对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性的反省带入了诗性书写之中。
虽然他显示了对乡土世界的某种同情和关心,但是他冷峻地看到乡村文明价值的沦落和城
市世俗价值的普遍化状况,并表达了诗人敏感的人文关注。
》
郑愁予的诗歌:讲究节奏和旋律,语言兼有现代口语的清新流畅和文言的典雅凝练的
风格。灵活运用排比、对偶、重复、顶针、倒装、双关等古典诗词的修辞技巧,并追求现
代诗诗句的排列形式,增强音乐美、形式美,甚而变通句法、扭曲词性、熔铸新词,以适
应描写事物、抒情达意的需要,调拨重点,突出“诗眼” 。
叶维廉的诗风:经历了一个从西化到回归传统这样一个过程,以诗集《愁渡》为分界
线。
转变的特点是诗的内容不再那样庞杂,意象也没有那么繁复密集,暗示、歧义、象征
等手法的运用也不那么晦涩难解了。
更多推荐
花瓶,诗人,象征,诗歌,历史,意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