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6日发(作者:东风风光580pro报价)

吉利收购沃尔沃财务分析

一、盈利能力分析

在2010年收购完成后,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都有小幅下降,这种小幅下降也持续到了2011年,但从2012年开始已经逐步回升,因此,以目前数据为依据,从长远来看收购后吉利汽车的盈利能力是逐步上升的。

与行业盈利能力平均水平的比较

我们选用了吉利汽车的净资产收益率与汽车行业的平均盈利能力进行比较,发现吉利汽车的盈利水平一直都在行业平均之上,而且由此图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2010年完成并购后,整个行业的平均盈利能力开始下降,而吉利汽车的净资产收益率从2008年开始持续下降后,到2012年又有所回升,可见吉利收购沃尔沃此举对吉利的盈利能力是有正面影响的。

二、偿债能力分析 方法(一)流动比率、速冻比率与资产负债率

由此图可知,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两条曲线几乎完全吻合,且反应短期偿债能力的这两个指标在2007年出现极值,2009年至2011年呈下降趋势,到2013年又有所回升。这是由于吉利汽车为并购沃尔沃累积利润,导致公司流动资产增加的原因造成的,在并购完成后,这两个指标下降恢复至正常范围。从2009至2011年两个指标的下降,说明在并购后,吉利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有所下降,这很可能导致存货的积压。然而反应长期偿债能力的资产负债率的变化表明:吉利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一直低于1,且在2010年并购完成后逐步地下降,可见,从长期来看,并购的举动对吉利汽车的偿债能力是有积极作用的。

方法(二)Z模型

Z=0.717a+0.847b+3.107c+0.420d+0.998e

a=营运资本/总资产

b=留存收益/总资产

c=息税前利润/总资产

d=股东权益账面价值/负债总额账面价值

e=营业收入/总资产

我们还做了Z模型进行了补充说明。由图中橘黄色的线即z模型数据可知,从2010年并购完成后,z值就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这更证明了吉利收购沃尔沃后,总体的偿债能力是持续上升的。

三、营运能力分析

由图可知,2007至2009年的存货周转率都在维持高速增长,通过对吉利公司整个成长经历分析可知这两年是吉利公司成长最快的两年,这两年吉利汽车实现了资本的积累,利润的高增长。但从2010年以后出现了这一指标的大幅下降,直至2013年才有小幅回升。由财务报表可知,吉利在2011年的销售成本增长率为5%,但是存货的平均余额增长率为44%,由此可知,吉利在并购沃尔沃一年之后的存货周转率降低是由于销售状况不好而造成的存货的积压。在2013年,存货周转率有小幅地回升,结合吉利在2013年的销售表现,2013年吉利在我国汽车行业表现不俗,沃尔沃不仅在国际市场的销售量增加,也开拓了国内市场。但是,由于吉利在前两年存货有积压,同时国内汽车行业不景气,所以,存货周转率没有实现大幅的提升。分析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2006年至2009年的总资产周转率,虽然中间有所波动,但总体趋势还是以上升为主,特别是2009年达到顶峰,但在随后的2年内出现了下降。分析2010年总资产周转率降低的原因,可以从销售收入这一指标来看,2010年销售收入增长率为42.86%,较2009年下降了约270%。这说明,吉利在并购沃尔沃这一年经历了整合期,所以吉利的资产经营效率降低。

与行业营运能力平均水平的比较

我们选用了总资产周转率与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发现,吉利汽车的总资产周转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资产的利用效率不高。吉利并购沃尔沃准备了大量资金,导致了资产的闲置,使资产的营运效率降低。然而我们也发现虽然吉利汽车的营运能力由于并购事件在2009至2011的两年间有小幅下降,但从2012年开始又有回升,因此,吉利汽车的营运能力总体上仍是在向行业平均水平靠拢的。

四、成长能力分析

从2009年和2010年这两年,吉利公司在销售收入方面和利润获得上面,都有较大的增长率,从外部原因上分析,这两年是我国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的两年,吉利公司作为我国本土的民营汽车业,有一定的政策倾斜,所以吉利这两年的发展势头很好。从2011年开始,吉利公司的销售收入、净利润和总资产的增长率放缓,主要原因是吉利在并购沃尔沃的过程中承担了大量债务,这些债务都还没有还清,这对企业来讲是个沉重的包袱。并且,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2012年汽车行业整体不景气,所以吉利公司能有这样的增长率也很不容易。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的精神,吉利公司是以小排量汽车为主打,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吉利公司的业绩应该会保持。但是,吉利公司的债务问题始终是个难题,如果不能解决,将会长期影响公司。

五、综合财务指标分析

杜邦分析法

从此表的数据来看,吉利在并购沃尔沃后,财务指标显示公司的财务状况有波动,但波动不大,短期来看前景并不是十分好。从资产周转率这个指标来看,06,07,08年比较异常,资金周转率较低,总资产的运营效率较差。这是由于吉利在06年就已开始着手并购沃尔沃的准备工作,将3年的利润累积起来用于筹措并购资金,所以导致资产周转率低的情况。因此,在并购完成后的2010年的资产周转率增幅明显,并购扩大了吉利的生产规模,资产的利用效率也提高了。

从净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来看,2个指标的数据在2008年后都呈下降态势。这是由于并购后的整合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财务上并没有迅速地表现出净资产报酬率的增长。虽然这两年,吉利的营业收入快速增长,但是成本费用并没有下降,规模经济的效应很低,这也是造成净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下降的根本原因。

从权益乘数这个指标来看,指标增长明显,直到2012年才有小幅的下降。这说明并购后,公司负债程度高,公司会有较多的杠杆利益,但风险也高。

总的来说,吉利在并购沃尔沃后的第二年的财务状况并不乐观,净资产报酬率呈下降趋势,虽然吉利在并购沃尔沃后扩大了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但并购整合吸收过程艰难重重,在短时间内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并没有发挥的十分明显,但根据2012年开始各项指标的情况,权益乘数逐步降低,净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逐步回升,说明从长期来看,收购沃尔沃后的吉利汽车正往好的方向发展。

就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吉利收购沃尔沃是否实现了并购的初衷?

吉利对沃尔沃汽车的改造计划

按照沃尔沃汽车所公布的财务报表,2008年和2009年沃尔沃汽车的EBIT分别约为-100和-50亿瑞典克朗(截止2014年4月16日人民币中间汇率为100人民币=106.06瑞典克朗),而且沃尔沃汽车全球销售数量已经连续十余年保持在40万辆左右,营业收入也维持为1200亿瑞典克朗左右,增长十分缓慢。虽然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主要动机之一是利用沃尔沃技术储备对吉利车型进行改进,提升品牌价值。但吉利收购了沃尔沃汽车之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却是如何提高沃尔沃的盈利水平。

对此,李书福表示,就沃尔沃如何做到扭亏为盈,迅速形成强大竞争力想了很多。“沃尔沃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规模太小,它跟奔驰和宝马比起来规模还是不够的,但是它的研发投入我猜测跟奔驰、宝马是差不多的,所以它形成了大量的知识产权、形成了大量的技术。由于相对规模比较小,所以每一辆车的成本就比较高,因此就亏钱,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把它这些技术充分的发挥,把这些产品要扩大销量,只有把它规模扩大了,每一辆车所摊的成本就下降了,利润就出现了,如果扩大它的规模,这里面有很多工作要做。”这其实也就是李书福根据内外部环境所得出的沃尔沃汽车的关键成功因素(“理论依据及分析”之5、战略形成的基本步骤)。在沃尔沃汽车目前的这个阶段,去追求利润是不合适的,只有先抢占市场份额,才能够在发展中求到生存。

那么李书福是如何得到这个关键成功因素的呢?这里面最关键的就是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把握。可以获得的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底,中国的每千人汽车保有量仅为44辆,相比美国的423辆有非常大的差距。即使考虑到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的特征,中国未来的汽车消费市场仍然有非常大的空间。从目前的增速来看,由于中国的人均GDP水平已经即将步入中等收入,汽车消费需求面临井喷,这也可以从中国2007年至2013年间将近200%的增速可以看出。

具体来说,背靠巨大的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吉利首先要做的自然是将沃尔沃国产化并扩大其在国内的销售量。在吉利上报给监管部门的《并购沃尔沃进展报告》中,吉利对并购之后的情景非常乐观,预计2011年就可以实现盈利,2015的EBIT达7亿美元。吉利的计划是在国内建立整车工厂,在国内采购零部件,这样预计5年内可以减少至少12亿美元的成本,而设立一个新的中国研发中心也可以有效的减少成本。

未完全实现的发展战略

在中高端市场上,与ABB(奥迪、宝马、奔驰)这三大德系豪华品牌的国产化程度相比,沃尔沃被远远的甩在了后面,在中国独立建厂的想法又被否决,沃尔沃只能继续采取汽车进口的方式来经营和销售。这样的话,沃尔沃相比ABB就不占任何优势。

从销售数量上来说,吉利接手之后,实现了背靠中国巨大汽车消费的初衷。以2013年为例,沃尔沃汽车全球销售42.78万辆,较2012年同比增长1.4%或约6000辆;而仅中国市场就销售了6.11万辆,较2012年同比增长45.6%或19157辆。也就是说,沃尔沃汽车的销量的维持和增长完全依赖于中国市场,其美国市场销售6.12万辆或同比下滑10.1%,欧洲市场销售22.61万辆或同比下滑0.4%。但是全球范围来看,吉利希望沃尔沃汽车扩大销量的战略未能实现。2008年沃尔沃汽车全球销量为37.43万辆,2010年为37.35万辆,2013年为42.78万辆。自吉利接受沃尔沃以来,3年销量仅增长了14.54%,年均增长低于5%。

沃尔沃汽车尚未实现的国产化,结合其停滞不前无法迅速增长的规模,令其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其2013年净利润率仅有0.79%。这与吉利汽车本来所希望的在国内建厂、实现国产化、控制成本、迅速扩张规模的初衷并不是完全的一致。

总结来说,自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以来,沃尔沃汽车实现了在华销售的连续增长,而且成为了沃尔沃汽车全球销售的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亮点,但是原计划的沃尔沃汽车的国产化战略并未完全实现。沃尔沃汽车实现了在中国销量的快速增长,而且中国地区成为了沃尔沃汽车增长的最大支柱,但增长的规模和速度相比于ABB不具有任何优势。

吉利汽车()重要财务数据(单位:百万元)

2013

营业额

损益额

变动幅度

币种

沃尔沃汽车的营业收入和EBIT情况

收入(十亿瑞典克朗)EBIT(十亿瑞典克朗)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4,289

879

2007 2006

137

315

127

209

28,708 24,628 20,965 20,099 14,069

2,663

30.55

2,040

32.17

1,543

12.79

1,368

1.88

1,183

34.55 190.57 50.73 88.36

人民币 人民币 人民币 人民币 人民币 人民币 港币 港币

60413

注:2014年4月25日的中间汇率为:1 瑞典克朗 = 0.9510 人民币

沃尔沃汽车全球销售数量:十余年来增长停滞

500,000 450,000 400,000沃尔沃汽车全球销售数量 350,000 300,000 2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

沃尔沃汽车2013年按地区销售结构表

中国

美国

欧洲

其中:瑞典

其他

全球

2013

61,146

61,233

226,095

52,260

79,366

426,840

2012

41,989

68,079

227,027

51,832

84,856

421,951

增长率

45.60%

-10.10%

-0.40%

0.80%

-6.50%

1.40%

更多推荐

吉利,汽车,并购,公司,能力,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