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9日发(作者:奔驰cla35报价及图片)
百家姓魏姓起源_百家姓魏姓历史名人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早期主要是在
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
境。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百家姓魏姓起源,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百家姓魏姓起源
魏(Wèi)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裔孙毕万之后,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
据《元和姓纂》、《史记·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
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
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
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
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
姓正宗。
2、出自芈姓,为颛顼帝的后裔魏冉之后,后改姓魏。据《史记》
等有关资料所载,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
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
3、出自外姓改姓魏:
① 出自高姓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
后改姓魏。
② 出自李姓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
士,后改姓魏。
4、出自少数民族改汉姓或为少数民族固有之姓:
① 满族倭彻赫氏、佤族斯内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改汉姓为魏。
② 土家、蒙古、彝、回、朝鲜等族均有魏姓者。
得姓始祖:毕万。毕万。据有关资料所载,魏姓为黄帝的姬姓嫡
裔,他们原为毕国人。周文王的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省西安、
咸阳两地之北),后毕国为别国所灭,其后裔万仕晋(今山西省境),成
为晋国大夫。晋献公是当时晋国一名很有雄心壮志的君主,在位期间
攻克了周围的许多小国,使晋国一度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献公念毕
万在晋国灭霍、耿、魏三国中功勋卓著,于是将原是姬姓国的魏地赐
给毕万为邑。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两家共同瓜分
了晋国,自立诸侯,建国为魏,公元前225年,魏国即为秦所灭,亡
国后的魏国王族子孙遂以国为姓。毕万也就被后人尊为魏姓族人的得
姓始祖。
百家姓魏姓迁徙分布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早期主要是在
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
境。先秦时期,魏姓就已经出现了以“战国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魏
无忌为代表的一批著名人物,使魏姓在当时盛极一时,家族地位十分
显赫,势力也十分庞大。秦汉时期,魏姓子孙继承先人遗风,历居高
官,使本族得以持续发展,并在秦时由于“秦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
万户”,是故魏姓也有部分迁至今陕西省境内。魏无忌的六世孙因在
魏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北方和中原。
唐朝以后,魏姓已经进入了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以
及两广地区和福建,尤其是中原二次南下移民福建时,魏姓大批进入
闽南。明末永乐年间魏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魏姓大约有34万余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44%,排在
第五十一位。魏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中国魏姓总人口的17%。在
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西、山东、河南、安徽,这五省魏姓
大约占中国魏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苏、福建,这三
省的魏姓又集中了21%。中国形成了以四川、赣皖苏、鲁豫冀为中心
的三大块魏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魏姓大约有45万余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49%,为明
朝第四十八位姓氏。宋元明600年中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魏姓人
口增长比中国人口的增长要快得多。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
江苏、江西,这三省魏姓大约占魏姓总人口的43%。其次分布于浙江、
山东、湖北、河北,这四省的魏姓又集中了32%。福建为魏姓第一大
省,占魏姓总人口的19%。宋元明600余年,魏姓分布总格局的变化
是:其人口主要向江南地区迁移。中国形成了闽赣、苏浙鲁两大块魏
姓聚集区。
当代魏姓的人口已近570万,列在中国第44位,大约占中国人口
的0.4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魏姓人口由45万增到570万,增长
了11倍多,魏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中国的
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四川、河北三省,大约占魏姓总人口的28%,
其次分布于湖北、陕西、山东、江苏、甘肃、安徽,这六省又集中了
32%的魏姓人口。河南为当代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魏姓总人口的
9.6%。中国魏姓的分布形成了秦川、豫冀两块魏姓聚集区。在600年
期间,魏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
南部向中原、华北人群回迁十分的强劲,尤其突出向西部四川的迂移。
在甘肃大部、宁夏、陕西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中西和东北、
川渝北部、湖北西端、冀鲁津交界地区、吉林大部、黑龙江东南,魏
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81%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6%以上,上
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7%,居住了大约34%的魏姓人
群。在河南、晋冀鲁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京津、辽
宁、吉林西北角、黑龙江中部、皖苏北部、湖北西部、川渝中部、贵
州中部、福建东北部,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54%一0.81%
之间,其覆盖面积约眷国土面积24%,居住了大约34%的魏姓人群。
百家姓魏姓历史名人
魏武子:又名魏犨,魏姓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人物,春秋时
晋国大夫,其二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其先祖为庶
人,与周同姓,因伐纣有功被周武王封于毕,于是以毕为姓。到毕万
时,事晋献公,伐霍、耿,魏等国有功,封于魏,遂又以魏为姓。
魏颗:春秋时代晋国魏犨的儿子,为人明礼敦厚,任晋国之职。
有一次秦桓公派遣了一位勇猛善战,威震当时的名将杜回,带兵攻伐
晋国,大军在晋国辅氏(今陕西省辅邑县)的地方扎营,准备会战,晋国
面临重大威胁,就派魏颗出师对抗,两军大战之下,结果出乎意料,
魏颗在辅氏地方打败了秦师,虏获了秦国猛将杜回,为晋国立了战功。
为了奖励魏颗的这次功劳,晋景公把令狐之地赏给他做了封邑。魏颗
的儿子魏颉就以封邑为姓,称令狐氏。
魏绛:即魏庄子,魏犨之子,春秋时晋国卿。晋文公时,魏氏列
为大夫,徙于霍(今山西省霍州)人。他的活动主要在晋悼公时期(公元
前572年至公元前559年)。晋悼公元年(公元前573年),魏绛为司
马,执掌军法。
魏 斯:战国初魏国的建立者,历史上著名的魏文侯,其在位期间
奖励耕战,兴修水利,进行改革,使魏国日益强大,并成为战国七雄
之一。
魏 冉:战国时期楚国人,曾在秦任,后被拜相,封于穰(今河南省
邓县),号穰侯。
魏相:济阳定陶(今山东省定陶东北)人,西汉丞相,宣帝时被封为
高平侯,历任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其主张整顿吏治,考核实效。
魏延:义阳(今河南省桐柏西)人,三国时蜀汉名将。曾随刘备于蜀,
以勇猛闻名,累迁为征西大,后被封为南郑侯。
魏 舒:西晋任城樊(今山东省济宁)人,晋武帝时为司徒,其人能
断大事,为时人所推崇。
魏 收:下曲阳(今河北省晋州西)人,北齐史学家。北魏时曾任编
修国史,北齐时任中书令兼著作郎,以才学闻名于世。曾编撰二十四
史之一的《魏书》。
魏徵:馆陶(今属河北省)人,唐代名臣,政治家,相太宗,曾任谏
议大夫,敢于犯颜直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
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为
太宗所器重,其博学多才,文采飞扬,著有《群书治要》等书。
魏 胜:字彦威(1120-1164),淮阳军宿迁(今属江苏省)人,南宋抗
金名将。出身于农家,早年曾为弓箭手。胆略过人,骁勇善战。
魏源:原名远达(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潭(今
湖南省隆回县)人。道光进士,官内阁中书,晚年任高邮知州。近代著
名思想家,与龚自珍齐名,时称龚魏。他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长
技以制夷,倡导变革。魏源不以诗名,但他的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鸦片战争时期的许多名篇,感情炽烈,洋溢着浓郁的爱国主义激情。
他还有许多山水诗写得气象雄伟,瑰丽悦目,有的还具哲理意味。魏
源的诗风格遒劲,激越奔放,但律诗用典较多,显得费解,韵味不足。
著有《古微堂诗集》和《清夜斋诗稿》。
魏 叔:山东寿光籍。清朝乾隆时期官至引龙侯。后代现居寿光侯
镇黄桥。有一支在东北吉林扶余五家站镇,黑龙江省鸡西市。
魏无忌:魏国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当时魏
家的杰出子弟。他与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称“四
公子”。
魏伯阳:东汉时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省)人,炼丹术家,著有《参同
契》三卷,把“大易”、“黄老”、“炉火”三家理法参照会同契合
为一,为我国思想史重要著作。
魏了翁:四川省蒲江人,南宋著名思想家,其所著《鹤山全集》
强调“正心、养心”,推崇朱熹学说。
魏忠贤:明代河间肃宁(今属河北省)人,少无赖,自宫后改名李进
忠。万历时入宫为宦官,后乃复姓,赐名忠贤。熹宗即位,升为司礼
秉笔太监兼提督宝和三店。他密结大臣为援,以犬马声色媚帝。天启
三年(1623年)掌东厂,与熹宗乳母客氏勾结,排斥异己,专权揽政,
参阅奏章,斥逐言官,纵容校尉,横行肆虐,迫害东林党人。次年,
杨涟疏劾其二十四大罪,魏大中等七十余人又交章论其不法。遂兴大
狱,大臣被罢逐者数十人,凡不附己者一概斥为东林党人,并杀杨涟、
左光斗、魏大中等。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广
建生祠,时有「九千岁」之称。思宗即位,黜职,置凤阳。行至阜城
(今属河北省),闻逮治令,遂自缢死。
魏良辅: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寄居太仓(今属江苏省),明代戏
曲家,昆腔的创立者。其所著《曲律》一书对以后戏曲音乐的发展产
生巨大影响。
魏大同:山东省寿光籍,魏叔的后代。清末迁至吉林扶余五家站
镇,民国时期考入清华大学。曾任中华民国诸多省份最高法院院长。
后代有留在东北的,也有去台湾的。详情见扶余县志。
更多推荐
魏派汽车官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