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9日发(作者:长安之星汽车价格表及图片)
综合测评(三十) 交通与社会变迁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21·安徽阜阳模拟]秦朝建立后,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种道路交通网络:
一是向东直达燕齐、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四川宜
宾、南通滇池地区的五尺道。这些道路的修建客观上( )
A.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武力控制
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D.加速了秦朝推行暴政的步伐
2.下表是古籍中涉及大秦(罗马帝国)的部分记载表。据此判断,汉魏时期( )
内容 出处
“永宁元年,掸国(今缅甸东北)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
《后汉书》
及幻人……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
“从加那调州(今缅甸丹那沙林,一说在孟加拉湾西岸)乘大舶,张
《太平御览》
七帆,时风一月余日,乃入秦,大秦国也”
“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今越南北部)七郡外
《魏略》
夷比(邻),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
A.海陆交通都可到达大秦
B.中国与大秦直接往来频繁
C.中西方交往以海路为主
D.史籍对大秦已有详细记载
3.[2021·吉林高三段考]据统计,仅在明朝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
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其中有三位国王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
他们在遗嘱中都表示死后要将自己葬于中国。明朝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礼仪予
以厚葬。这反映出( )
A.明朝政府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B.郑和下西洋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
C.朝贡贸易促进了明朝的经济发展
D.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4.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
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
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
A.当时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巨大差异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5.19~20世纪,北美伊利运河、比利时阿尔贝特运河、苏伊士运河、莫斯科运河、巴拿
马运河、曼彻斯特运河等多条运河通航。这些运河的修建( )
A.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B.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
C.刺激了生产和技术革命开展
D.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
6.历史学家白寿彝在1937年说:“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
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若和世界各先进国相较,这只能算中国交通事业之现代化的开始。”
结合材料分析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新式交通工具包括自行车、轮船、火车、飞机等
B.近代中国交通事业虽有起色,但远逊于先进国家
C.近代交通与古代交通的最大区别是牵引动力的变化
D.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缓慢的根源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7.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
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中国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
的。材料现象表明( )
A.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近代交通运输
B.外国侵略阻碍了中国近代交通发展
C.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
D.西方国家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方式的近代化
8.[2021·安徽合肥一中模拟]近代以来,马车、轿子逐步被汽车、轮船、火车替代,“乡
人”“男女授受不亲”观念日益被“国人”“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打破。由此可见( )
A.传统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逐渐消失
B.近代交通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
C.近代交通变革冲击了人们的传统落后观念
D.西方文明遭到国人的强烈抵制
9.福特T型车从1908年售价850美元降到1916年售价仅360美元;1916年福特公司生
产出73.5万辆汽车,1925年福特T型车已占到全世界汽车产量的一半。推动汽车产业发展的
重要因素是( )
A.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广泛应用
B.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制造业智能化
C.公权力对现行秩序加以改革
D.“价格革命”为汽车工业提供了国内市场
10.《共和国记忆60年》中记载,“苏联人安排了毛泽东参观斯大林汽车厂。从没有目
睹过汽车生产制造的过程,仍然乘坐着苏联提供的轿车的毛泽东,看着流水线上一辆一辆下
线的汽车,对身边的陪同者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这一理想的最初实现是在
( )
A.“文化大革命”时期B.“大跃进”时期
C.人民公社化时期D.“一五”计划时期
11.当时大多数人认为飞机依靠自身动力的飞行完全不可能,莱特兄弟却不相信这种结
论,终于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莱特
兄弟成功制造飞机主要得益于( )
A.世界市场的扩大B.现代物理学的革命
C.交通技术的革新D.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
12.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1909~1949年,我国多次选派留学生赴英、
美、苏、法等国学习军事航空和飞机制造技术,他们学成回国后,积极主持或参与中国飞机
的研制工作,成功试制了中国最早的水上飞机、仿苏E-16驱逐机、运输机等。这主要说明
( )
A.留学生促进了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B.航空救国是所有知识分子的理想
C.中国航空工业近代化起步比较晚
D.近代中国的航空工业技术力量雄厚
13.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日本“东海道新干线”自1964年建成开通运营以后,少
数拥有高速铁路的国家都没有再出现过新的建设高潮。而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
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国品牌”的高铁响彻世界。这反映了( )
A.我国经济和技术实力领先于世界
B.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高铁已成为交通建设的重中之重
D.西方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14.自行车开始进入中国是作为交通工具引进的。1947年在上海举行了中国第一次全国
性自行车表演赛。最近几年相继举行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
车赛以及多次场地赛、山地赛,给我国的自行车运动带来了长足发展。这说明( )
A.中国社会生活节奏变慢
B.自行车具有便捷的特点
C.交通工具影响社会生活
D.交通现代化改变了社会
15.在2010年南京总体规划中,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的完成率远高于次干道和支路,如
果在用地和节点规划上没有做好控制,进一步增加支路密度就会困难重重,反之,就会大大
增加城市交通体系的合理性。这说明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
A.要提高交通运输的高科技化和高速化
B.要尽快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C.要适应现代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D.要减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始皇时代,中央政府以极大的决心建立全国的交通道路网。凭借统一国家强大
的组织力和雄厚的财政实力,秦朝很快建立起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
在六国自身交通体系的基础上,这一体系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与秦帝国修建道
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通过在战争
中大肆掠夺,罗马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持。最后,罗马帝
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
特征。
——摘编自牛秋实、葛臻明《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的不同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交通事业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间的关系。(4分)
——摘编自人民日报《“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存在根本差别》
(1)根据材料一,概括“海上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国的价值所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马歇尔计划,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同
之处。(9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铁路发展简况表
时间 发展状况 说明
外国直接修建经营的约占41%;外国通过贷款控
1911年 全国通车里程约9000多千米
制的约占39%;中国国有铁路约20%
机车有4069台,分别出自9个国家的30多家工
1949年底 大陆铁路营业里程2.1810万千米
厂,机车型号多达198种
大陆共修建了38条新干线和67条新支线。其中
电气化铁路1033千米;复线率约15%;我国自
1981年 大陆铁路营业里程5.0181万千米
己生产绝大部分机车,并自主研制了内燃机车和
电力机车
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3.5%和61.8%(为
2015年底数据);高铁营业里程2.9万千米,占
2018年 大陆铁路营业里程13.1万千米
世界三分之二;高铁机车及信号设备绝大部分为
自主生产,具有世界领先水平
——据王渝生《中国铁路百年史话》、高志华《新中国
铁路60年建设的回顾与展望》等辑录而成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铁路发展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
这些特点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981年前和1981年后我国铁路发展的相同点和不同
点。从新中国铁路发展史中可以得出哪些重要认识?(9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交通工具的变迁情况
时间 主要交通工具
主要是步行或使用独轮车、牛马车;人力、畜力是主要动力。
1950年8月1日,中国民用航空正式开航。它是十足的“新鲜事物”,
20世纪50年代
当时坐飞机前,乘客都要先过秤,体重合格才能坐飞机——因为飞机小,
载重能力有限,如果乘客太胖,飞机就可能出现安全事故
公交车并不普及,人们出行仍以自行车、步行为主。1969年10月1日,
20世纪60年代
北京地铁建成通车,全长23.6公里,属于战备工程,不对公众开放
自行车在人们生活中作用很大,而且当时购买自行车要凭票。70年代末
20世纪70年代
期,“永久”“凤凰”“飞鸽”等品牌的自行车开始风靡中国
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公交车开始普及全国;北京出租车“黄面的”
20世纪80年代
流行。1981年9月15日,北京地铁正式对外运营
公交车已经成为城市最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飞机还是个“新鲜事物”,
20世纪90年代
线路和航班次数都很少
私家车普遍,品牌众多,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国。
出租车更新换代,混合动力、无障碍出租车上路。
21世纪 火车、高铁、地铁、轮船、飞机成为国人常见的出行工具。
新能源汽车加快推广,中国加大力度建设更加绿色、环保、人性化的新
型交通体系
指出表格中反映的我国交通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
综合测评(三十)
1.解析:本题考查交通的影响。根据材料“一是向东直达燕齐、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
道;二是从咸阳至九原的直道;三是北起四川宜宾、南通滇池地区的五尺道”可知,秦朝建
立后所修建的通向各个方向的道路客观上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故C项正确;
秦朝建立后全国已经统一,故A项错误;中央对地方加强武力控制是主观目的,并非客观影
响,故B项错误;秦朝推行暴政,与修建道路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2.解析:本题考查汉魏时期中国的对外交流。根据材料“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
而南……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可知,汉魏时期海陆交通都可到达大秦,故A项正确。材
料中只强调了如何到达大秦或者从大秦如何到达中国,其间要经过越南、缅甸等国家,并不
能得出中国与大秦直接往来频繁,B项错误。材料无法证明中西方交往以海路为主,C项错误。
材料中对大秦的部分记载并不能表明史籍对大秦已经有了详细的记载,D项错误。
答案:A
3.解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明朝政府并不是长期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也推行“海禁”
政策,故A项错误;郑和下西洋没有为明朝带来持续繁荣,材料也无法体现郑和下西洋为明
朝带来持续繁荣,故B项错误;朝贡贸易的特点是“厚往薄来”,没有促进明朝的经济发展,
故C项错误;“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有三位国王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都表示死
后要将自己葬于中国”说明当时中华文明对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故D项正确。
答案:D
4.解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区别。新航路开辟是在商品经济发展、资
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情况下进行的,西欧的航海家在世界各地寻找财富,而郑和下西洋时期的
明朝仍然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朝贡贸易追求宣扬国威和“厚往薄来”,支撑东
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差异导致东西方航海家的远洋航行的结果存在巨大差异,故答案为C
项;A项非根本原因,排除;郑和下西洋是政府行为,明朝政府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排除B
项;当时西方在科学技术和武装力量方面并不占有明显优势,排除D项。
答案:C
5.解析:本题考查运河的历史作用。北美伊利运河、比利时阿尔贝特运河、苏伊士运河、
莫斯科运河、巴拿马运河、曼彻斯特运河等多条运河通航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故B
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刺激了生产和技术革命开展,故C项错误;两
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故D项错误。
答案:B
6.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交通。近代中国引进了西方的自行车、轮船、火车、飞机
等新式交通工具,故A项叙述正确,不符合设问,排除;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中国近代交通事
业发展迅速,但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只能算是开始,说明远逊于先进国家,故B项叙述正确,
不符合设问,排除;近代交通工具大多采用机器动力,和古代交通以畜力为主的动力相比,
这是最大的变化,C项叙述正确,不符合设问,排除;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缓慢的根源是中国经
济发展的落后性,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D项叙述错误,符合设问,
故选D项。
答案:D
7.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交通的发展。材料体现出近代中国轮船、铁路和公路都是在
外国侵略的情况下产生的,说明西方国家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方式的近代化,故D项
正确,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国近代交通运输被外国控制,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近
代中国交通发展的原因,而不是发展速度,故C项错误。
答案:D
8.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交通变革的影响。“马车、轿子逐步被汽车、轮船、火车替
代”“‘乡人’‘男女授受不亲’观念日益被‘国人’‘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打破”,说明
近代交通变革冲击了人们的传统落后观念,故C项正确;A项中的“消失”不符合史实,排除;
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C
9.解析:本题考查汽车产业的发展。大规模生产使汽车成本下降,从而价格降低、销售
额大增,故答案为A项。B项“智能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非重要因素,排除;材料所
述不属于“价格革命”的内容,排除D项。
答案:A
10.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交通建设。我国通过实施“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建成了长春一汽,标志着中国汽车制造业的起步,所以D项正确。
答案:D
11.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对飞机制造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飞机
之所以能依靠自身动力飞行,主要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故D项正
确;B项主要内容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与飞机的飞行无关,排除;飞机的发明是A项的条件,
是C项的表现,A、C两项排除。
答案:D
12.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从材料反映的留学生为中国航空事业发
展所作的贡献来看,留学生是促进中国航空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绝对,
排除;C项偏离材料主旨;近代中国的航空工业技术力量较为薄弱,排除D项。
答案:A
13.解析:20世纪后半叶,在资本主义国家,高速铁路的投入大,但利润低、收益增长
缓慢,因此私人不愿出资修建高速铁路,加之资本主义国家也难以有效集中和调动社会资本
投资铁路,故此后未再出现新的建设高潮。相比较而言,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
可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推动铁路交通产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
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由材料推不出来,排除。20世纪后半叶,西方国家经济发展速度
较快,故排除D项。
答案:B
14.解析:本题考查交通工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材料“全国性自行车表演赛”“环青
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以及多次场地赛、山地赛”表明,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对社会生活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中国社会生活的节奏,故A项排除;材料
强调的是交通工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并不是自行车的特点,故B项排除;“改变了社会”
说法夸大化,故D项排除。
答案:C
15.解析:由材料可知,在城市交通建设规划中,要合理规划交通设施建设用地以实现
城市交通体系的合理性,即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要符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不是减少交
通设施建设,故选C项,排除D项。A、B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C
16.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秦朝很快建立起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
交通体系”“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在
六国自身交通体系的基础上,这一体系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罗马帝国……呈
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与秦帝国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罗马修筑道路与其
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可概括得出。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从交通事业发展为
社会文明的进步提供必要的基础、文明的进步是交通事业发展的积极因素等角度分析。
答案:(1)不同点:秦朝以维护统治为目的,罗马帝国与对外侵略相联系;秦朝以公路为
主、运河为辅,罗马帝国以海运为主、公路为辅;秦朝交通体系呈现闭合的特点,罗马帝国
交通体系呈现开放的特点。
(2)关系:交通事业发展为社会文明的进步提供必要的基础;文明的进步是交通事业发展
的积极因素。
17.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佛教东传”“海外贸易”“航海著作”“风土人情、
山川形胜”“倭寇”“海防”等信息,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当今世界和平、发展、
合作、共赢的大趋势”“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藩篱”“平等互利”“不附加任
何条件”“追求……共同发展”“自愿平等参与”等,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1)促进海外贸易发展;开阔眼界,增进国人对世界的了解;产生航海论著,培养
国人的海洋意识;使国人萌发关注海防、防范倭患的国防理念等。
(2)诞生于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潮流的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时期;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
越意识形态藩篱;奉行自愿平等参与原则,无附加条件;追求互利,谋求共同发展。
18.解析:第(1)问,“特点”根据“1911年”“全国通车里程约9000多千米”可得出
起步晚;根据“1949年底”“大陆铁路营业里程2.1810万千米”与1911年相比可得出发展
慢;根据“机车有4069台,分别出自9个国家的30多家工厂”可得出对外国依赖性强。“原
因”可结合所学,从经济落后、长期受到西方侵略、战乱频繁等方面分析总结。第(2)问第一
小问,“相同点”,根据表格信息,从发展速度快、以自主技术为主等角度总结回答;“不
同点”根据表格信息,从前者主要体现在通车里程的增长,后者在通车里程、铁路质量、铁
路长度、车辆制造和信号设备制造、技术创新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角度分析回答;第二小问,
综合材料和所学,围绕该题的主题来思考归纳,如铁路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等。
答案:(1)特点:起步晚;发展慢;对外国依赖性强(或者半殖民地性明显)。
原因:经济落后,特别是工业、科技落后;长期受到西方侵略;战乱频繁,严重制约铁
路建设。
(2)相同点:发展速度快;以自主技术为主。不同点:前者主要体现在通车里程的增长;
后者在通车里程、铁路质量、铁路长度、车辆制造和信号设备制造、技术创新等方面全面发
展,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认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要求铁路先行;必须
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以自主创新为主;工业和科技是铁路发展的基础;社会主
义制度是促进中国铁路交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19.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依据表格内容可知,我国交通工具种类由少到多、交
通工具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交通体系越来越完备,更加绿色、环保、人性化。然后结合所学
知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以及思想观念和政府政策等方面进行说明。
答案:趋势:①交通工具种类由少到多。②交通工具科技含量越来越高。③交通体系越
来越完备,更加绿色、环保、人性化。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总体较慢,交通工
具种类单一,人们出行多以自行车或步行为主。由于国内石油资源紧张,公交车在当时并不
普及。受政治局势的影响,我国建成的地铁属于战备工程,并不对公众开放。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流动性增强,对出行工具的需求随之增加,各
种品牌的自行车风靡全国,摩托车、公交车、出租车逐渐流行,地铁也开始向公众开放。进
入21世纪,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私家车已经非常普遍,人们出行时对交通工具的
可选择性增强,人们出行也由追求方便、快捷向绿色、环保转变,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混
合动力出租车、新能源汽车得到推广,新型交通体系更加人性化。
更多推荐
魏派汽车官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