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5日发(作者:欧拉iq汽车)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句子默写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水何澹澹,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

(5)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6)河流大野犹嫌束,________。(谭嗣同《潼关》)

(7)岁月如歌,时光转瞬即逝,正如孔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8)诸葛亮《诫子书》中,告诫儿子不受世俗影响,淡泊宁静,坚定志向,实现远大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根治网吧顽症, 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之一。

B.在网课学习过程中, 同学们要有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C.各种 “抢红包”活动吸引万千公众疯狂参与的原因是由于其玩法快速、新鲜、刺激。

D.实施 “校园足球计划”,旨在普及足球运动,进一步培养青少年足球水平。

三、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的文字, 按要求作答。

走在节气里,你会发现节气的旖旎之美,它是一把折扇,竹骨纱面,掩yìng(甲)着一折一折的流光,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走在节气里,你会发现节气的yùn(乙)律之美,每一个节气都是一首民间小调,悠远轻快,喜庆淡薄①,?四季交替,炎凉对接,在世间更迭②、年轮往复、斗转星移里,蕴气象万千;走在节?气里,你的血脉更蓬勃,你的________, 你的气节更昂扬,你的民族、你的基因、你的灿烂历史,被节气披上了一身灿烂的霞光。

(1)给文中①②处加点字注音。

①________②________

试卷第1页,总16页

(2)根据拼音为文中(甲)(乙)两处写出正确的汉字。

甲________乙________

(3)请仿照划线句写一句话,要求格式相似,语意连贯。

仿句: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表达了诗人豪迈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

C.《秋词》的前两句诗人运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表达了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天净沙·秋思》作者运用静景与动景相映、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对秋天的感想。

(2)同是写秋,(甲)中的“晴空一鹤”意象与(乙)中的“枯藤老树昏鸦”意象营造氛围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

五、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后面小题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

(乙)

太行毛大福,疡医①也。一日,行术归,道遇一狼,吐裹物,蹲道左。毛拾视,则布裹金数事②。方怪异间,狼前欢跃,略曳袍服,即去。毛行,又曳之。察其意不恶,因从之去。未几至穴见一狼病卧视顶上有巨疮,溃腐生蛆。毛悟其意,拨剔净尽,敷药如法,乃行。日既晚,狼遥送之。行三四里,又遇数狼,咆哮相侵,惧甚。前狼急入其群,若相告语,众狼悉散去。毛乃归。

昔一稳婆③出归,遇一狼阻道,牵衣若欲召之。乃从去,见雌狼方娩不下。妪为用力按捺,产下放归。明日,狼衔鹿肉置其家以报之。可知此事从来多有。

试卷第2页,总16页

(节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疡医:治疮伤的外科医生。②数事:数件。③稳婆:接生婆。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

?(2)狼亦黠矣________

?(3)方怪异间________

?(4)狼前欢跃________

?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几/至穴见一狼/病卧/视顶上有巨疮

B.未几至穴/见一狼/病卧视/顶上有巨疮

C.未几/至穴/见一狼病卧/视顶上有巨疮

D.未几至穴/见一狼病卧/视顶上/有巨疮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明日,狼衔鹿肉置其家以报之。

(4)(乙)文以“可知此事从来多有”议论的方式总结,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父亲的玳瑁

王鲁彦

①洁净的白毛中间,夹杂些淡黄的云霞似的柔毛,恰如透明的妇人的玳瑁首饰的那种猫儿,是被称为“玳瑁猫”的。我们家里的猫儿正是那一类,父亲就给它起了“玳瑁”这个名字。

②它是什么时候来到我们家的,我不是很清楚,据说大约已有三年光景了。父亲给我的信,从来不曾提过它。在他的心中,仿佛以为玳瑁毕竟只是一只小小的兽,比不上任何的家事足以通知我似的。

③但当我去年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和玳瑁的感情。

④每当厨房的碗筷一搬动,父亲在后房餐桌边坐下的时候,玳瑁便在门外“咪咪”地叫了起来。这叫声只有两三声,从不多叫。它仿佛在问父亲,可不可以进来似的。

⑤于是父亲就说了,完全像对什么人说话一样:“玳瑁,到这里来!”

⑥我初到的几天,家里突然增多了四个人,玳瑁似乎感觉到热闹与生疏的恐惧,常不肯即刻进来。

⑦“来吧,玳瑁!”父亲望着门外,不见它进来,又说了。但是玳瑁只回答了两声“咪试卷第3页,总16页

咪”,仍在门外徘徊着。“小孩一样,看见生疏的人,就怕进来了。”父亲笑着对我们说。

⑧但是过了一会儿,玳瑁在大家不注意的时候,已经跃到了父亲的膝上。

⑨“呐!在这里了。”父亲说。

⑩我们弯过头去看,它伏在父亲的膝上,睁着略带惧怯的眼望着我们,仿佛预备逃遁似的。

?父亲立刻理会它的感觉,用手抚摩着它的颈背,说:“困吧,玳瑁。”一面他又转过来对我们说:“不要多看它,它像姑娘一样的呢。”

?我们吃着饭,玳瑁从不跳到桌上来,只是静静地伏在父亲的膝上。有时鱼腥的气息引诱了它,它便偶尔伸出半个头来望了一望,又立刻缩了回去。它的脚不肯触着桌,这是它的规矩。父亲告诉我们它向来是这样的。

?父亲吃完饭站起来的时候,玳瑁便先走出门外去。它知道父亲要到厨房里去给它预备饭了。那是真的。父亲从来不曾忘记过,他自己一吃完饭,便去添饭给玳瑁。玳瑁的饭每次都有鱼或鱼汤拌着。父亲自己这几年来对于鱼的滋味据说有点厌,但即使自己不吃,他每次上街去,总是给玳瑁带了一些鱼来,而且给它储存着。

?白天,玳瑁常在储藏东西的楼上,不常到楼下的房子里来。但每当父亲有什么事情将要出去的时候,玳瑁像是在楼上看着的样子,便溜到父亲的身边,绕着父亲的脚转了几下,一直跟着父亲到门边。父亲回来的时候,它又像是在什么地方远远望着,静静地倾听着的样子,待父亲一跨进门槛,它又在父亲的脚边了。它并不时时刻刻跟着父亲,但父亲的一举一动、父亲的进出,它似乎时刻在那里留心着。

?晚上,玳瑁睡在父亲脚后的被上,陪伴着父亲。

?我们回家后,父亲换了一个房间。他现在睡到弄堂门外一间从来没有人去的房子里了。

?玳瑁有两夜没有找到父亲,只在原地方走着,叫着。它第一夜跳到父亲的床上,发现睡着的是我们,便立刻跳了出去。

?正是很冷的天气。父亲挂念着玳瑁夜里受冷,说它恐怕不会想到他会搬到那样冷落的地方去的。而且晚上弄堂门又关得很早。

?但是第三天的夜里,父亲一觉醒来,玳瑁已在床上睡着了,静静的,“咕咕”念着猫经。

?半个月后,玳瑁对我也渐渐熟了。它不复躲避我。当它在父亲身边的时候,我伸出手去,轻轻抚摩着它的颈背,它伏着不动。然而它从不自己走近我。我叫它,它仍不来。就是母亲,她是永久和父亲在一起的,它也不肯走近她。父亲呢,只要叫一声“玳瑁”,甚至咳嗽一声,它便不晓得从什么地方溜出来了,而且绕着父亲的脚。

?有两次玳瑁到邻居家游走,忘记了吃饭。我们大家叫着“玳瑁玳瑁”,东西寻找着,不见它回来。父亲却猜到它去哪里了。他拿着玳瑁的饭碗走出门外,用筷子敲着,只喊了两声“玳瑁”,玳瑁便从很远的邻屋走来了。

?“你的声音像格外不同似的,”母亲对父亲说,“只消叫两声,又不大,它便老远听见了。”

?“是呐,它只听我管的哩。”

?对于寂寞地度着残年的老人,玳瑁所给予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安慰,我觉得。

(有删改)

试卷第4页,总16页

(1)作者说:“但当我去年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和玳瑁的感情。”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父亲和玳瑁之间有哪些感情。

(2)体会下面句子中画线词的妙处。

玳瑁像是在楼上看着的样子,便溜到父亲的身边,绕着父亲的脚转了几下,一直跟着父亲到门边。

(3)第?段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猫是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一种动物,人们常通过写猫表达丰富的人生体验。这篇节选的文章,与郑振铎先生笔下的《猫》相比,两篇文章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安德鲁

文扬

①我的同事安德鲁来自德国,日耳曼民族的性格在他身上很显著。

②一个周末,我坐上安德鲁的吉普车和他一起去双子湖钓鱼。高速公路上的白色牌上写着每小时限速120公里,安德鲁的车速也固定在120公里。周围的车子,一辆接一辆地从我们身边超车而过。即便是目测,我也能断定他们的车速至少在128公里以上。但安德鲁似乎视而不见,我们的吉普车像一匹老马似的,不断被那些大大小小的车辆甩在后面。当一辆小巧玲珑、睁着骨碌碌两只大眼睛的甲壳虫车神气十足地从我们身边驶过时,我再也沉不住气了,提醒安德鲁:“我们是不是开得太慢了?”安德鲁问我:“这条公路限速是多少?”我说:“120公里。”安德鲁说:“那就对了,我的车速也是120公里。”我以为安德鲁怕超速被警察罚款,便说:“我看过警察的罚款条项,车速超过限速9公里或者9公里以上才罚款,只要我们的车速不超过128公里,我敢保证,警察是不会罚款的。”我以为安德鲁被我说服了。可安德鲁说:“这不是罚不罚款的问题,我们应该遵守交通规则。”我顿时哑口无言。

③我们钓鱼的湖泊靠近一个州立公园,两个同样大小的湖紧靠着,像一对双胞胎,名副其实的双子湖。湖边上都是岩石,偏西的太阳照得湖水波光闪闪、金光四射。只见安德鲁站在一块岩石上,“嗖”的一下,向前挥动鱼竿,抛出闪亮的渔线,然后迅速收回,再抛出,再收回,整套动作潇洒利索,一气呵成。第二竿甩出后,一条活蹦乱跳的鳟鱼上钩了!我惊呆了。我早就听说过“飞钓”,但这是我第一次看飞钓。随后,安德鲁拿出一个塑料袋,往里面装满水,将鱼放进去,缩小袋口,把它放在岩石中间的水洼里。我也学着安德鲁的样子在湖边“飞钓”,甩得胳膊都酸得抬不起来了,也没有钓到一条鱼。

④当安德鲁钓起第五条鱼时,我们听到身后有汽车刹车的声音。从车里走下来一个穿制服的男人,一看就知道是渔场的管理员。他向我们传达了此处钓鱼的规定:“你们每人只能带4条鱼回去,并且只能带自己钓的4条鱼回去,不能拿别人钓的鱼,其余的鱼必须放回湖里。”当得知塑料袋里的鱼都是安德鲁钓的后,他又转过脸对我说:“你也不能拿他(指安德鲁)钓的鱼凑数。”听了他的话,我简直都想笑了。

⑤太阳落山时,我们准备打道回府了。安德鲁一共钓了十六条鱼,清一色的鳟鱼,个头也差不多。而我依然是两手空空。

⑥看着安德鲁把塑料袋里活蹦乱跳的鳟鱼一条条扔回湖里时,我心里有些惋惜,市面上根本买不到新鲜鳟鱼。管理员已经下班了。如果安德鲁想把这些鱼带回去,不会有别的人知道。可这些话我不能对安德鲁说,我不想给别人留下不守规矩的印象。

试卷第5页,总16页

⑦眼看着塑料袋里只剩下八条鱼了,我以为安德鲁会到此为止。可是,安德鲁并没有停手。当他提起一条鱼又要往湖里放时,我忍不住提醒他:“我们有两个人,可以带八条鱼回去。”安德鲁弯腰把手中的鱼放到湖里后,抬起头来对我说:“你没有钓到鱼,按规定,我们只能带4条鱼回去。”为了强调自己没做错,他又补充道,“刚才那个管理员说,我们每人只能带四条自己钓的鱼回去。”

⑧我不再说什么了,眼睁睁地看着安德鲁继续往湖里扔鱼。最后,塑料袋里只剩四条鱼了,安德鲁从随身带的包里拿出另一个塑料袋,放了两条鱼进去,并把袋子递给我。我没好意思接,安德鲁看我不接,问我:“你吃过新鲜鳟鱼吗?”我说:“没有吃过。”

⑨安德鲁听后,不由分说地把塑料袋塞给我,说:“你一定要尝尝新鲜鳟鱼的味道,味道好得很!”

(选自《海外文摘》2015年第4期,有删改)

(1)文章主要记叙了安德鲁的两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听了他的话,我简直都想笑了。(为什么“我简直都想笑了”?)

(2)我不再说什么了,眼睁睁地看着安德鲁继续往湖里扔鱼。(“眼睁睁”反映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

(3)文章第③段详细描写安德鲁娴熟的“飞钓”动作,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不少人觉得碎片化阅读是 “美丽”的。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娱乐八卦,无论是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还是冷门生僻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碎片化阅读迅速获取。同时,比起价格不菲的大部头的纸质书,它的阅读成本更低。也有人对此表示“忧愁”。碎片化阅读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导致了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靠性。零碎的阅读根本无法让读者走进大部头书籍和主题严肃的文本,人们习惯于简单的口述和拼接后,就很难主动阅读,容易形成思维惰性,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碎片化阅读的“美丽”和“忧愁”是共生关系。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任何人都要想办法去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否则便是这个世界上无根的流浪儿,要做到这一点,有效的方法是深度阅读。

(材料二)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情况统计表

年份

2017

2018

综合阅读率

80.3%

80.8%

数字化阅读率

73.0%

76.7%

图书阅读率

9.1%

59.0%

报纸阅读率

37.6%

35.1%

期刊阅读率

25.3%

23.4%

试卷第6页,总16页

(材料三)

漫画《轻松听书》(见下图)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构筑人们精神家园的有效办法是深度阅读,这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

B.我国国民阅读形式多样,从2017到2018,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率均有所增长。

C.数字阅读也是一种阅读方式,丰富了人们的阅读体验。

D.碎片化阅读容易让人形成“惰性”,对自身成长无益,所以不需要。

(2)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碎片化阅读的“美丽”和“忧愁”。

(3)请简要介绍(材料三)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七、填空题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________(与作者的关系+人名)、朋友范爱农、父亲、邻居衍太太、作者儿时的私塾先生________。

八、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

罗刹道:“泼猴!少要饶舌!伸过头来,等我砍上几剑!若受得疼痛,就借扇子与你若忍耐不得,教你早见阎君!”行者叉手向前,笑道:“坡煌切莫多言。老孙仲着光头,任尊意砍上多少,但没气力便罢。是必借扇子用用。”那罗刹不容分说,双手轮剑,照行者头上乒乒乓乓,砍有十数下,这行者全不认真。罗刹害怕,回头要走。行者道:“嫂嫂,那里去?快借我使使!”那罗刹道:“我的宝贝原不轻借。”行者道:“既不肯借,吃你老叔一棒!”

上面文段出自《西游记》,文段中的“罗刹”是________(填人物)。孙悟空“三调芭蕉扇”是西天取经路上的精彩片段。选文是孙悟空“________调芭蕉扇”(填一、二或三),并简要说说另两次是用怎样的方法借调芭蕉扇的。

九、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植树的牧羊人》中,“我”无意中闯入“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的家园,见识了一段荒原变绿洲的传奇;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因为攀登了一道看似“不可能”的悬崖,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一生。对他们来说,这样的旅行和冒险都“不虚此行”。

生活中,你肯定有过很多有意义令自己难忘的行走。请以“不虚此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试卷第7页,总16页

要求:(1)自定立意,符合文体,字数不少于600字;(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3)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试卷第8页,总16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句子默写

1.

【答案】

(1)山岛竦峙

(2)海日生残夜

(3)杨花落尽子规啼

(4)却话巴山夜雨时

(5)夜阑卧听风吹雨

(6)山入潼关不解平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此题考查的是名句的默写。需要注意“竦峙”“生”“潼”“致”的书写,理解型默写

(2)抓关键词“时光转瞬即逝”,

(3)的关键词是

“淡泊宁静,坚定志向,实现远大抱负”。

二、选择题

【答案】

B

【考点】

病句修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两面对一面,应去掉“能否”;

C.句式杂揉,把”的原因”或“由于”去掉一个;

D.动宾搭配不当,应将“培养”改成“提高”;

故选B.

三、基础知识综合

【答案】

(1)bó,dié

(2)甲:映,乙:律

(3)示例:骨头更坚硬。

【考点】

试卷第9页,总16页

易误读常见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淡薄:拼音是dàn bó。一指淡泊;二指轻淡,微弱;三指稀薄,清淡等。读音为gēng dié,指交换、更替。

(2)根据拼音提示写出相应汉字。书写汉字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注意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功能外,还要注意形似字、同音

字、易错字的写法,对常见的、易写错的多音多义字应重点关注。“掩映”的拼音yǎn

yìng,是遮蔽,隐蔽的意思。“韵律”的拼音

yùn lù。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引申为音响的节奏规律。

(3)仿写作答时,首先分析结构找到仿点。每一个仿写题给出的例子都有一定的格式,确定句式仿格调;然后要研究例句仿修

辞,看例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看清要求定主题。仿写句子在内容上要与例句相一致。本题要以自己的身体或精神气质为叙

写对象,采用“……更……”的句式,与前后句构成排比句来作答。答案不唯一。

四、诗歌鉴赏

【答案】

D

(2)【甲】诗“晴空一鹤”这一意象营造了秋天的明丽开阔(明朗、秋高气爽、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积极豪迈)的氛围

.【乙】诗“枯藤、老树、昏鸦”营造出了秋天的萧瑟肃杀的氛围(冷清萧条、凄凉感伤、衰败荒凉、缺乏生气活力)。

【考点】

【解析】

(1)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天净沙·秋思》作者运用静景与动景相映、借景抒情的手法,借秋景抒发弱旅之思,不是对秋天的

感悟。所以D选项的说法有误。

(2)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及表达。【甲】诗“晴空一鹤”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营造了秋天的明

丽开阔、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氛围,表达了昂扬向上的思想情感。【乙】所写的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

,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黄昏里的老鸦发出凄凉的叫声,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营

造出了秋天的萧瑟肃杀的氛围,抒发了凄苦愁楚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五、对比阅读

【答案】

(1)像狗似的(像狗一样)狡猾正要上前

C

试卷第10页,总16页

(3)(1)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2)第二天,狼衔着鹿肉放在接生婆的门

前来报答她。

(4)“可知此事从来多有”,指这类事自古以来就多有发生,表现了狼知恩图报(通人性),这一议论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表达了作者对狼的肯定)。

【考点】

课外文言文阅读

【解析】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犬”是名词做状语

,“像狗一样”;“方”是古今异义词,“刚,正要”的意思。

(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

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

句“未几至穴见一狼病卧视顶上有巨疮”的句意是:不一会儿,到了狼穴,只见一只狼病卧着,看到它的头上有一个大疮。据此

,正确的句读是:未几/至穴/见一狼病卧/视顶上有巨疮。故选C.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

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洞(打洞)、隧(从隧道)、以(来)“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明日(第二天)、衔(叼)、置(放置,安放)、以(来)、报(报答)“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4)考查表达方式的表达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作答。【乙】文叙写了两只狼因得到人的帮助后,反过来狼又帮助人的

故事。作者用“可知此事从来多有”来作结,意思是这类事自古以来就多有发生。这句话既是对上文内容的概括,也提示了文章的

主旨——狼也是通人性的,也是懂得知恩图报的,并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据此概括作答。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六、现代文阅读

【答案】

(1)示例:①亲近:父亲把玳瑁当作孩子,能理会它的感觉,亲近抚摩它。②疼爱:父亲讨厌鱼的味道,但经常给玳瑁带鱼回来,准备鱼汤拌饭。③挂念:父亲在新的地方住宿,还挂念着玳瑁夜里受冷。

(2)示例:这个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来描写玳瑁,“溜”“绕”“转”“跟”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玳瑁对父亲的亲昵和依赖。

(3)衬托。以大家叫唤“玳瑁”无动静,衬托父亲只消叫两声,玳瑁就走来了,表现了玳瑁对父亲的亲近。

试卷第11页,总16页

(4)示例:郑振铎先生笔下的《猫》表达了作者的正义感和同情心,以及凡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心存偏见,要学会宽容、同情弱小的情感;而此文则通过叙述父亲与玳瑁之间的日常小事,表现了父亲与玳瑁之间的深厚情感。

【考点】

赏析文章语言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记叙文)

分析文章中人物情感

表现手法及作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解答此类问题,首先仔细阅读文章,熟悉全文的情节,最好把故事情节分出几个片断,看每一片断中人物的表现及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抓住关键的描写处,找出信息点。如父亲把玳瑁当作孩子的情节,说明父亲对之亲近的情感;经常给玳瑁带鱼回来,准备鱼汤拌饭的情节,表明父亲对之疼爱的情感;从“正是很冷的天气。父亲挂念着玳瑁夜里受冷,说它恐怕不会想到他会搬到那样冷落的地方去的”可知父亲对玳瑁的牵挂。

(2)解答时要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溜”“绕”“转”“跟”等一系列动词描写玳瑁,细致传神地描写了玳瑁送父亲出门的情景,表现了玳瑁对父亲的亲昵和依赖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3)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第?段中我们叫“玳瑁”无动静,父亲只消叫两声,玳瑁就走来了,表现了玳瑁对待我们和父亲的不同态度,突出了父亲对玳瑁的疼爱以及玳瑁对父亲的依恋。

(4)郑振铎先生笔下的《猫》借用第三只猫表现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正义感和同情心,以及凡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心存偏见,要学会宽容、同情弱小的情感。本文讲的是一只与父亲亲密相处的猫,因为它身上的花纹像玳瑁,所以得名“玳瑁”。它只听从父亲的话,父亲也很爱它,这一人一兽仿佛各自知道对方的心情,他们相处融洽,像是一对知心朋友。作者通过叙述父亲与玳瑁之间的日常小事,表现了父亲与玳瑁之间的深厚情感。

【答案】

(1)①在限速的高速公路上,安德鲁绝不超速。②安德鲁严格按照渔场的规定,将多钓的鱼放回湖里。

(2)①因为在“我”看来,管得了每人带四条鱼,难道还管得了这四条鱼是谁钓的不成?“我”认为管理员后面的话等于没说

,所以“想笑”。○“我”觉得很惋惜,又很无奈。

(3)写安德鲁娴熟的“飞钓”动作,表现了安德鱼钓鱼技术好,使下文他一个人能钓上十六条鳟鱼的情节显得合情合理(为

下文他一个人能钓上十六条鳟鱼的情节作铺垫)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文学常识

小说阅读

【解析】

试卷第12页,总16页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

“人+事+结果”的方法加以概括。本题作答要以“安德鲁”为陈述的主体。通读全文可知,文章第2段写在限速的高速公路上,安德

鲁绝不超速;3—8段写安德鲁严格按照渔场的规定,将多钓的鱼放回湖里。

(2)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文来思考。

(1)结合前文内容渔场的规定:每人只能带4条鱼回去,并且只能带自己钓的4条鱼回去,不能拿别人钓的鱼,其余的鱼必须放

回湖里,而“我”在听了渔场管理员“不能拿他(指安德鲁)钓的鱼凄数“以后发笑,因为在“我”看来,这鱼钓上来以后,谁能知道

是谁钓的呢,管得了每人带四条鱼,难道能知道这鱼是谁钓的不成?到时候管理员也不能分辨,“我”认为管理员后面的话等于没

说,所以“想笑”。

(2)“眼睁睁”的意思是张目注视样子,睁眼看着,无可奈何。结合上文“看着安德鲁把塑料袋里活蹦乱跳的鳟鱼一条条扔回湖里

时,我心里有些惋惜,市面上根本买不到新鲜鳟鱼”可知,“我”因为一条鱼也没有钓到,本想带四条安德鲁的鱼冒充却遭到了拒

绝,现在眼睁睁地看着安德鲁继续往湖里扔鱼,内心感到很惋惜,却又无可奈何。

(3)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文来思考。“只见安德鲁站在一块

岩石上,嗖的一下,向前挥动鱼竿,抛出闪亮的渔线,然后迅速收回,再抛出,再收回,整套动作潇洒利索,一气呵成“这是对

安德鲁的“飞钓”动作的描写,“挥动、抛出、收回”等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安德鲁钓鱼技术的娴熟,为下文他一个人

能钓上十六条鳟鱼的情节作铺垫。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D

(2)“美丽”:①获取信息范围广②获取速度快③成本低;“忧愁”①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靠

性大②容易形成思维惰性。

(3)画面的左侧是卡通化电子阅读器拿着一本书阅读,右下方是一个小孩,正趴在地上开心地倾听,右上方是“听书”二字

。寓意:数字化阅读给人带来轻松愉悦。

【考点】

漫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

D.由【材料一】“无论是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还是冷门生僻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碎片化阅读迅速获取”和“它的阅读成本更低”可知

,碎片化阅读也有获取速度快、阅读方便成本更低的优点,碎片化阅读的“美丽”和“忧愁”是共生关系,所以碎片化阅读也有好的

一面,不能说对成长无益,材料中也没有说不需要碎片化阅读;

故选D.

试卷第13页,总16页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关键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娱乐八卦,无论是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还是冷门生僻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碎片化阅读迅速获

取“可知,碎片化阅读不仅“信息获取范围广”,而且“信息获取效率高”;再由“比起价格不菲的大部头的纸质书,它的阅读成本更

低”可知,碎片化阅读的“阅读成本低”。这是碎片化阅读的“美丽”。

由“知识来源的随意性和不可靠性”可知,碎片化阅读的“内容来源太随意,也不够可靠。”人们习惯于简单的口述和拼接后,就很

难主动阅读,容易形成思维惰性,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则说明碎片化阅读“容易让人形成惰性思维”。这是碎片化阅读的“忧愁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漫画内容和表达寓意的能力。介绍画面内容,最好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比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中

间到两边,注意要素齐全,不能遗漏。

观察漫画可知,这幅漫画的左侧是身上印有“数字阅读”的卡通形象电子阅读器,它拿着一本书正在绘声绘色地进行讲述;画面的

右下角则是一个在地上趴着的小孩子,他用双手托着下巴,正在高兴地倾听着电子阅读器的“阅读”。画面的右上角则是“听书”两

个字。

这幅漫画可以告诉我们:使用数字化的媒体方式阅读书籍,可以给我们带来更为轻松愉快的阅读享受。寓意:数字化阅读能让

人更开心。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七、填空题

【答案】

老师藤野先生,寿镜吾

【考点】

《朝花夕拾》

文学常识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与识记能力。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对内

容进行归纳整理。《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是:《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她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从百

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他是鲁迅儿时的私塾先生;《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他是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老师

;《范爱农》中的范爱农,他是鲁迅的朋友;以及鲁迅的父亲和邻居衍太太。

八、名著阅读

【答案】

铁扇公主,一

【考点】

名著综合

【解析】

试卷第14页,总16页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结合积累作答。《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元杂剧。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名《大唐三藏取经记》)是西游记故事见于说话文字的最早雏形,其中,唐僧就是以玄奘法师为原型的。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先写了孙悟空出世,然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三人,唐僧从投胎到取经受了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

【解答】

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把握。本片段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与铁扇公主之间的对话。孙悟空与牛魔王结拜为兄弟,于是牛魔王成了孙悟空的大哥,而罗刹女是牛魔王的夫人,所以称她为“嫂嫂”。语段中的“嫂嫂”“罗刹”“扇子”等关键词,可知写的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情节。第一次:孙悟空以为凭借与牛魔王之间的结义之情借取芭蕉扇乃是易如反掌,就兴冲冲的去找铁扇公主。哪知,铁扇公主因为红孩儿之事对孙悟空怀恨在心,一扇子将他扇到灵吉菩萨的住处。

第二次:灵吉菩萨送孙悟空一粒定风丹。孙悟空再去借铁扇公主力战不敌,便闭门不出。孙悟空变作一只小虫。乘铁扇公主喝茶之际进入她腹中。铁扇公主腹疼难忍,答应借扇,但给的是一把假扇,扇之后火焰越来越大。

第三次:悟空变成牛魔王模样,骗得真扇。牛魔王到家得知真相后急忙追赶,在半路变成猪八戒的样子将扇子骗了过去。悟空大怒,便与牛魔王大战。八戒、沙僧、哪吒及天神上前助战,最后哪吒用乾坤圈将牛魔王打得现出原形。铁扇公主为救夫自动献出宝扇,孙悟空用芭蕉扇扇灭山火,师徒四人继续西行取经。由此可知文段中的“罗刹”是铁扇公主。

九、作文

【答案】

范文:

不虚此行

期末考试刚刚考完一天,我还没有从紧张的学习状态中缓过神来,就被爸爸妈妈拉着出发去机场——我们的暑期泰国游开

始了!

经过了千回百转的折腾,我们抵达泰国曼谷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凌晨四点,入住酒店后稍作休息就要开始第一天的行程

。幸运的是,导游替我们着想,给我们安排了比较轻松的项目。泰国的第一站是大皇宫,这是泰国规模最大、最富有泰国特色

、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古建筑群,历经不知多少朝代的国王不断修建完善,形成了如今气势恢宏、金璧辉煌的皇家园林。在泰国

,大皇宫被称为泰国的“故宫”。为了表示对泰国皇家和宗教信仰的尊敬,我们参观时不但要衣着整齐而且必须脱下鞋子进入宫殿

。感受了大皇宫浓郁的皇家氛围,我们还参观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玉佛寺,亲眼看到了玉佛尊容。

但是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在芭堤雅玩的高空快艇降落伞。这是我第一次玩这么刺激的极限运动项目,心里既兴奋又紧张。后

来听导游说,小孩升空有教练陪伴,我的内心才安定下来。但没想到的是,工作人员把我从队伍里叫出来,给我绑好安全绳

,我按照他们的吩咐快速往前奔跑,人突然腾空了。在快艇的牵引下,降落伞越升越高,我仿佛变成了一只自由飞翔的小鸟

,在空中摆着各种姿势,心里别提多美了。正当我乐在其中的时候,伞突然快速降落到海面,我整个人在水里划了一小段后又

试卷第15页,总16页

升空了,我紧张得心都提到嗓子眼了!等我回到地面,爸爸才告诉我,他原来想跟工作人员交涉要给我安排一个好点的教练

,但是由于语言不通,就变成我一个人提前升空了。

除了刺激的快艇降落伞,还有风味独特的美食、充满热带特色的风景和淳朴的风土人情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周的

行程下来,我跟同行的其他团友交上了朋友,跟导游混得像一家人似的。这次泰国之行,让我玩得刺激、吃得开心,也让我体

验到了泰国人民的热情和友谊,真是不虚此行。

【考点】

全命题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

首先审题,题目“不虚此行”意思是没有空跑这一趟,表示某种行动还是有所收获的。因此,本文适合写到某个地点去做某事

,可能先没有抱什么希望,但去了之后感觉收获颇多,最终发出感慨:不虚此行。比如,学校组织去参观当地的科技馆、博物

馆等,自己对这方面没什么兴趣,本来不打算去,但老师说这是集体活动,希望每位同学都积极参加。于是自己也就去了。参

观完后感觉到获益匪浅,不虚此行。再如,节假日父母准备带我乡下去看望长辈,而我想在家看书做作业。在父母的劝说下

,自己极不情愿地去了。一路上欣赏到了乡下的美景,看到了长辈家的变化,感受到了农村的新气象,最后发出感慨,不虚此

行等等。

文章要注意详略安排,突出自己在此次旅行中所得到的收获,这样才能突出主题。

试卷第16页,总16页

更多推荐

父亲,玳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