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款利亚纳能值多少钱-雪佛兰越野车型图片及价格
2023年11月19日发(作者:科尼赛克跑车)
汽车工业发展史
一、意大利汽车工业发展史
1、菲亚特
意大利最大的汽车公司,其
产量占到全国的90%.其总部所
在地----都灵,大部分人口都从事
汽车及相关工作,因而都灵成为
意大利汽车城.
2、法拉利
富有磁力的外形,均出自顶
级设计大家宾尼法利纳之手,风
格上崇尚简约美。长长的车鼻,
宽宽的车身,短短的前悬和笔挺
的车尾,整体上舒展大方。
3、玛莎拉蒂
玛莎拉蒂——一个曾叱咤
车坛的名字,一个曾经创造历史
的名字,由于各种原因成为了一支“没落贵族”。在归到法拉利旗下后,玛莎拉蒂推出了一
系列由名师乔治亚罗设计外形的车型:玛莎拉蒂 COUPE 、玛莎拉蒂 SPYDER 和玛莎拉蒂
3200GT 。
玛莎拉蒂轿跑型(COUPE)车系,兼有跑车的高尖性能,以及如同轿车一样的乘坐享受,
在乔治亚罗的精心修饰下,车前端发动机仓盖形态更见肌肉感,车尾灯组合亦加以改动,显
亮形相。玛莎拉蒂轿跑的豪华车厢,能够容纳四位成年人绰有余地,是轿跑车界所仅见。
玛莎拉蒂敞篷型(SPYDER)跑车轴距较短小,取其矫捷之态,两张座椅背后加设翻滚保
护撑架,同样讲究形态美秀。它的车顶软篷是自动操作摺合,可整体收纳进尾箱前端。其车
架足以抵御行车时的扭曲,提供强而稳定的驾驶乐趣。
两系车型均采用了全新玛莎拉蒂4.2升V8发动机。并注入最高尖技术,可配有
Cambiocorsa 赛车化加减切换排挡系统,这系统同法拉利 F1 排档相像,电子控制切换程序,
爽快利落。更有全新 Skyhook 电子悬挂系统保持车体的平定性。
简洁典雅的外形,豪华的内厢,最尖端的汽车技术,丰裕的驾驶乐趣,全然来自玛莎拉
蒂全新轿跑型车系。而玛莎拉蒂敞篷型跑车,把最高尖汽车制作技术融合在经典意大利敞篷
车的线条内,典雅的体态,永恒的流丽,承袭玛莎拉蒂敞篷跑车的历史光辉,为懂得欣赏的
有识之士所津津乐道。
玛莎拉蒂 3200GT 带领车厂迈进历史新纪元,呈先而启后,它拥有一切轿跑车应具备的
元素,尤其是典雅车身设计的一环。一只弧线形尾灯,把指示灯、刹车灯、后挡灯一并浓缩
起来,意大利设计心韵,无出其右。舒适豪华,动力澎湃,两个看似极端的元素,也集中在
3200GT 身上。方便易控的全自动排档系统,先进高效的 3.2 升 V8 涡轮增压发动机,令驾
驶享受元素自动攀升。
玛莎拉蒂的四门型总裁系列一直是意大利总理和政府高级官员的座驾。与其它玛莎拉蒂
车型不同,总裁外形设计出自宾尼法利纳之手,这是玛莎拉蒂跟这位设计巨匠五十来的首次
合作。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宾尼法利纳就曾替玛莎拉蒂设计跑车,然而自 1955 年开始,
宾尼法利纳设计的意大利跑车就只有法拉利的份了。
新设计给相对保守的豪华轿车领域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深深地腰线、椭圆形格栅、独
特的 C 柱、仅有两扇的侧窗、几乎完全嵌入的保险杠及车身侧面的 3 个镀铬通风口——传
统与现代的风格因素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车身的曲线像是在描绘巴洛克风格的天使,丰满圆
润。内饰属于比较经典的风格,到处是高级真皮座椅和木饰,据说真皮装饰面积达到了 20 平
方米。这么好的内饰,年轻人真应该试试在里面过夜的感觉:也许不比豪华套间更舒适,但
绝对够浪漫。
车身在都灵制造,在马拉内罗的法拉利厂烤漆,最后在摩德纳的玛莎拉蒂新车间里完成
所有工序。由法拉利制造的 400 马力的 V8 发动机安装在前桥后面,与组合式传动轴一起
保证了最佳质量分配。可通过方向盘上的拨杆操控六挡自动变速箱,手指轻轻一动,然后摒
住呼吸,体验这辆豪华轿车如何在千分之几秒内变成高性能跑车。
这款有史以来最漂亮的总裁于漫不经心中流露出的高雅,使保守的豪华轿车、国宾轿车
和公务交际轿车社会阶层不再自信。
意大利似乎从来就不缺少美的事物:地中海的阳光,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文艺复兴
时期的建筑、雕像,优雅的男装,踢不完也享受不尽的足球。一切都是那样让人流连忘返!
但不要忘了意大利还有世界上最一流的跑车,让你在陶醉于风光、文化的同时,感受现
代的气息,释放出火一样的激情。那一款款经典跑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速度和震撼,更是
对艺术的诠释。
如果你问意大利男人喜欢什么,“阳光、沙滩、足球、女人”可能就是答案;如果你问
其他国家的男人,答案可能多了一个“意大利跑车”。
二、法国汽车工业发展史
在汽车发展史上,法国人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
1、法国蒸汽汽车的诞生
1769年,法国陆军技术军官居尼奥就在政府的支持下试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辆具有实
用价值的蒸汽汽车,从而引发了世界性的研究和制造汽车的
热潮。但随后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却让法国的汽车研究中断了
几十年.
1828年,巴黎技工学校校长配夸尔制造了一辆蒸汽牵引
汽车,其独创的差速器及独立悬挂技术至今仍在汽车上广泛
应用着。
2、法国汽油汽车的诞生与发展
德国人发明了汽油汽车,但促进汽车初期发展的却是法
国人。
1889年,路易-本哈特最先批量生产汽油汽车,他们向德国的戴姆勒购买发动机,不断
改进汽车技术,使汽车得到了快速发展。
1895年,法国举行了第一次世界汽车竞赛,从巴黎到波尔多,往返里程达1178KM,本
哈特驾驶的汽车夺得了冠军。
1896年,由阿尔芒?标致创立了以狮子为标志的标致汽车公司。一战前,标致公司的汽
车年产量达到1.2万辆,到1939年时则达到4.8万辆。
1896年,由路易斯雷诺创建了大型汽车厂雷诺汽车公司,其发展速度较快,1914年便
形成了大规模生产,一战期间更是因军火生产而筹集了大量资金,用于汽车生产,汽车技术
不断发展,发展了变速器、差速器、离合器、充气胎、传动轴等技术。
1915年,创办了雪铁龙汽车公司,发展速度更快,在二十年代初年产量就突破10万辆,
1928年日产汽车达400辆,占全法汽车产量三分之一。
3、二战对法国汽车的影响
二战期间,雷诺公司为德国法西斯效劳,为德国军队提供大量坦克、飞机发动机和其他
武器,因而战争结束后,雷诺公司被法国政府接管,路
易?雷诺也被逮捕。其它公司也因战争的影响,未得到
发展。
4、战后法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二战后,在政府支持下,雷诺兼并了许多小汽车公
司,1975年汽车年产量超过了150万辆,成为法国第一
大汽车厂商;而标致汽车公司的产量也在战后20年内猛
增十几倍,一跃成为法国第二大汽车公司,80年代更是超过雷诺而登上榜首。雪铁龙汽车
公司则因经营不善而被标致汽车公司于1976年收购。
进入8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使法国汽车工业受到了一定的挫折,雷诺公司更是连
年亏损,1984年产量急剧下降到30万辆,但几年后雷诺公司便恢复了元气,1999年3月还
收购了日产汽车公司36.8%的股份,去年的产量达229万辆。
5、法国汽车特点
法国汽车的总体特点就是车体较小而设计新颖,符合大众化的方向,因此在西欧成为家
庭轿车的热门,雷诺的“丽人行”微型车在欧洲曾多次获销量第一。但是在豪华车、跑车领
域,法国汽车公司就不如美、德、日等国汽车公司出色,这成为法国汽车业的遗憾。
三、德国汽车工业发展史
1、汽车的诞生
1885年10月,卡尔?奔驰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油汽车,她的妻子贝尔塔驾
驶它时走时停地开了100多公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女驾驶员。1886年1月26日,奔驰取得
了专利权,德国人便把1886年称为汽车诞生年。同年戈特利布?戴姆勒也发明了一部四轮
汽油汽车。两人各自成立了自己的汽车公司,1926年两家合并为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
2、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
汽车的诱人前景使德国的汽车厂纷纷出现,一
些其他行业的厂家也转向汽车生产。1901年,德国共
有12家汽车厂,职工1773人,年产884辆,而到1908
年,汽车厂达到53家,职工12400多人,年产5547
辆。1914年“一战”前,德国汽车工业已基本形成一
个独立的工业部门,年产量达2万辆。汽车工业的发
达从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一战”的爆发。
3、1934年1月, 著名汽车设计大师波尔舍联
合34万人合股成立了大众汽车公司,得到希特勒政
府的支持,而随后开发的甲壳虫汽车令大众迅速成为国际性的汽车厂
商。
4、“二战”德国的战败给德国的汽车工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但
从1950年开始,德国汽车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超过英国而成为世界
第二大汽车生产国。然而1967年日本的产量超过了德国,以后德国便始终处在第三的位置,
但增长速度很慢。
3、德国汽车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德国汽车以质量好、安全可靠而著称,奔驰、宝马等豪华车和保时捷跑车
在世界车坛享有盛誉,经久而不衰,其品牌含
金量极高。所以,1998年春戴姆勒-奔驰公司
与克莱斯勒合并时,戴姆勒-奔驰的年产量仅
百万辆有余,
而克莱斯勒年产量近400多万
辆,但戴姆勒-奔驰取得了新公司的支配权。
当然,德国汽车一味追求高档、豪华也给其市
场开拓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除了大众能以真正
大众特色的产品雄居世界十大汽车厂商第四
位外,其他公司的产量都不高,这也是日本后
来居上超越德国的原因。
四、美国汽车工业发展史
汽车诞生于欧洲,汽车工业的形成则在于美洲。19世纪末,美国的经济已经达到了比
较高的水平,工业生产开始处于世界前列,它的钢铁和石油化工等工业的发展为汽车工业的
创造了条件。
1、1900年-1915年
1887年,奥尔兹莫比汽车公司成立,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汽车制造厂商,1893年,
弗兰克制造出第一辆汽油汽车。紧随其后,利兰成立了凯迪拉克公司,大卫别克成立了别克
汽车公司,欧尔茨成立了欧尔茨汽车公司。
1908年,威廉杜兰特创建了通用汽车公司,兼并了别克公司、奥兹莫比尔公司、凯迪
拉克公司、雪佛来公司,成为美国最大的汽车公司。
1899年伏特创立了底特律汽车公司,生产中高档车,1903年伏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致力于普及型轿车T型车的开发生产,采用了标准件制造,采用了流水线生产,大大降低了
成本,提高了产销量,提出并实现了“让汽车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这种售价不足5
00美元 后降到300美元的汽车,只有当时同类汽车价格的1/4甚至1/10,美国
一个普通工人用一年工资就可以购买到。福特的T型车战略使汽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交
通工具,给汽车工业带来革命性变化,美国随即出现了普及汽车的高潮,为汽车制造开创了
新纪元。可以说是20世纪美国甚至是全世界让汽车成为大众交通工具的先驱,因为它是世界
第一条生产线上装配而成的汽车。当时的媒体一致推选福特T型汽车为20世纪最重要的汽
车发明。福特采用大量生产方式,改善T型汽车,同时降低价格,也因此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
式。1916美国汽车销量首度突破100万辆,1920年再度建立超越200万辆的新里程碑。
在一战期间,欧洲汽车工业停滞不前。以伏特公司为代表的汽车公司,采用CKD
(Completely Knocked Down)方式,在英国等欧洲建立大量装配厂,产品向欧洲市场扩张,
汽车产销量超过欧洲水平;
2、1916年-1929年
汽车制造在这个时期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中等阶
层拥有汽车,而汽车的造型已经成为汽车制造过程中的
一个重要步骤。许多被视为经典的汽车外观都是这个时
期的产物。
1925年克来斯勒汽车公司成立,形成了美国汽
车三巨头,使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汽车产销大国。在美国经济大萧条前夕的1929年,美国汽车
销量冲破500万辆。垄断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其总部都设在底特律,使全国四分之一的汽车
产品都在底特律组装,因而底特律成为美国名符其实的汽车城.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破坏了日本电车业,美国伏特借机向日本大量出口汽车,通
用、伏特在日本建立装配厂,由此奠定了美国汽车的世界霸主地位;
3、1930年-1942年
利用空气动力原理,汽车的引擎设计在这个时期出现长足的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让汽车制造厂商投入军事车辆及机械的制造,几乎无造型可言的吉普车
的出现,完全是基于战争的实际需要。
4、1946年-1959年
随着喷气飞机时代的来临,汽车造型也趋向更低、更长、更宽,并在车后加上大大的尾翅。
这个时期的汽车造型有两大特色,一是车身的防撞设计,一是尾翅的流行。
50年代美国最具特色的汽车是家庭式旅行车(Station Wagon),象征着郊区家庭的美好
生活。
1955年伏特公司生产的雷鸟8缸双人座敞篷跑车,车顶为活动纤维玻璃,其华丽造型获
得了高度评价,后因其控制轻巧,又被喻为私人车的象征。
1958年,美国汽车厂商专为纽约国际汽车展览设计了一款只有1辆的Dual Ghia 100原
型汽车,具有400马力(294千瓦),最高时速为140英里(224公里),并配有当时车迷所梦想
的盒式磁带汽车音响。
5、1960年-1979年
消费者抛弃以往强调越大越美的汽车造型,传统而保守的造型蔚然成风,以甲壳虫为代
表的小型汽车大为流行。一些价格合理的小跑车如Mustang和Corvette 等普遍受到欢迎,
小型汽车市场开始增长。1964年福特野马跑车率先掀起小型车的革命。美洲豹E型汽车以
玲珑的流线型外型赢得消费者青睐。当捷豹XKE汽车第一次在1961年的纽约国际汽车展览
出现时,立刻造成轰动。这款双人座双门敞篷车时速高达150英里(240公里),而它创新的
独立后悬挂系统使其在当年的车展上备受宠爱。
6、1980年-2000年
从80年代起,美国汽车工业几乎难以招架日本汽车业的凌厉攻势,日本的本田、日产、
三菱和富士公司相继在美国设厂。美国汽车工业为与日本汽车进行竞争,又不断推出新造型
汽车,被称为小型箱式车(minivan)的客货两用轻型汽车一举成为最受家庭喜爱的车种,这种
汽车的外型更接近于普通小汽车,只是车厢后部增加了可以放置物品的空间,约占车厢的
1/3,驾驶时的感觉也与普通小汽车类似。家庭轿车、双门轿车、跑车讲究流线型设计,一改
近20年来的直线设计。
90年代,多功能车又独领风骚,因为很多美国人喜欢有载货和越野功能而又可以做代步
工具,驾驶它上下班的汽车。
7、美国汽车的特点
从20世纪初到现在,美国汽车工业已超过了100多年的历史,在与同行的激烈竞争中
不断创新发展,迎合消费者对汽车造型的性能的需求,主宰了世界汽车工业,美国成为名副
其实的汽车大国,工业大国。在这一过程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不仅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公
司,也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跨国集团(通用1993财政年度销售额为1336亿美元,
约等于同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5%。它消耗了美国10%以上的钢铁、25%以上的橡
胶),直到今天仍没有第二家汽车公司可以取代它的霸主位置。
五、韩国汽车发展史
1、韩国汽车诞生
韩国最早从事汽车生产的公司是起亚汽车公司,始建于1944年12月,但二战后由
于政治局势动荡,公司长期处于不景气的状态。
韩国汽车业的真正起步在60年代初,各汽车厂商以组装进口零部件生产整车的方式开
始试制汽车,直到1970年,韩国的汽车年产量仅为2.8万辆。
2、韩国汽车的发展
进入70年代,韩国政府实行“汽车国产化”政策,各汽车公司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生
产技术。1973年,现代汽车公司引进日本三菱公司发动机、传动系和底盘技术,197
5年便开始自己开发生产汽车,并大量向非洲出口。大宇汽车公司1972年与美国通用汽
车开始合资,随着1990年第一辆自主设计名为“王子”的国产车的推出并在市场得成
功,1992年解除了与通用20年的合作关系。
国产化政策使韩国的汽车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1985年,韩国的汽车年产量为37
万辆,1986年达到60万辆。1987年,汽车普及高潮开始,国内市场迅速扩大。
韩国始终坚持把汽车工业作为出口战略产业,不遗余力扩大出口,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在
80年代末取得成效,逐步实现了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出口汽车的目标,而这又进一步推
动了韩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
1987年为其普及轿车起始年。该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110美元,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与轿车价格之比为2比1,全国年销轿车25万辆,平均每千人购买轿车6辆,其中
由私人购买的比重占80%,该年轿车普及率达20辆/千人。也与日本一样,从此以后,
即进入高速普及轿车期。
多样化发展方针,汽车品种涵盖了小
型客车、小汽车、大型旅游车、吉普车、
卡车等多个领域,产量基本可以满足本国
需要。
韩国上至总统,下到平民百姓,大家
都以乘坐国产车为荣。显然,这与韩国人
强烈的民族自尊感是分不开的。
1988年韩国汽车产量突破10
0万辆,1995年达到240万辆,1997年达到280万辆,一跃成为世界汽车第五
大生产国。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韩国汽车产量有所下降,但也一直保持着近200万辆的
水平。
1989年年产量为113万辆,1990年产量达到132万辆,在随后的五年时间
里,年均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5%左右,1995年达254万辆。韩国汽车业也形成了以
现代、起亚、大宇、双龙四公司鼎足的市场格局,韩国也一跃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
随着汽车国产化的实现,韩国政府又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从80年代开始,韩国汽车开
始大量出口。到1994年时韩国汽车的年出口量达到73.8万辆,而1995年则为1
10万辆,增长48.6%,从而在世界汽车出口国排名第6。而进入90年代中后期,韩
国汽车业在西欧、美洲、东欧、中亚、亚洲和大洋洲建立生产基地,实现生产本地化,在此
基础上建立了海外生产体系和全球营销网络。1996年,韩国汽车总产量达到281.3
万辆。
3、韩国汽车工业面临的危机
韩国经济的腾飞被视为奇迹,而汽车业的发展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同韩国的
其他工业体系一样,汽车工业的发展是与国家的扶持政策分不开的,但是1997年亚洲金
融危机爆发后,韩国的汽车业遭受了重大打击,原来被飞速发展所掩盖的政企不分、家族式
经营日益显露出弊端,企业走到了破产与亏损的边缘。
在风雨中,韩国汽车工业被迫进行新的调整。1997年,双龙汽车公司因资不抵债而
被大宇收购。同年起亚汽车公司也被政府招标拍卖,现代集团奋起应标,于1998年10
年收购,但不久自己内部却出现债务问题。1999年大宇汽车公司也背上了180亿美元的
债务,不得不向欧美汽车公司求援,在与通用、戴姆勒-克莱斯勒的竞争中,2000年7
月,福特汽车公司如愿以偿收购了它。
曾经辉煌一时的韩国汽车工业在短时间内就走向低谷,其教训对我国的汽车工业有着极
其重要的借鉴意义。业内人士指出,韩国汽车业正在进行调整,而调整的成败不仅取决于各
大公司变革的力度,更取决于整个亚洲经济复苏的程度。曾经创造了发展奇迹的韩国汽车业
能否再次创造复苏的奇迹?世人拭目以待。
六、日本汽车工业发展史
1、日本汽车的诞生
日本汽车制造业的开山者应是吉田真太郎,1904年他成立了东京汽车制造厂,三年
后制造出第一辆国产汽油轿车“太古里1号”。
随后日本国内出现了众多汽车制造厂,情形不亚于80年代的中国。
出于军事的需要,政府颁布了《军用汽车补助法》,对汽车厂商进行扶持,这成为早年
日本汽车业发展的原动力。
但与美国及欧洲相比汽车工业仍落后,主要以电车工业为主。1923年关东大地震,
破坏了电车系统,才开始大量进口美国伏特T型车,伏特也借此在横滨设立装配厂,生产T
型车。
2、汽车工业的发展
1929年东京(五十铃)汽车公司、日产汽车公司、丰田汽车公司建立。
丰田公司创史人丰国喜一郎为丰田公司及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33
年丰田公司在其纺织机械基础上设立了汽车部,着手试制汽车,提出了“贫穷的日本需要便
宜的汽车,生产廉价的汽车是公司的责任”的指导思想。采用科学管理,进行大量生产,创
立了“丰田生产方式”,提出对雇员的终身雇佣制,采用“看板管理”、准时生产方式(JIT)、
精益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等先进管理,大幅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
二战失败后,盟军司令部曾下令全面禁止汽车生产,但没有得到执行,丰田、东洋工业、
富士重工都推出了自已的新车型。
在50年代前期,美国、欧洲生产的汽车充斥日本汽车市场,大有泛滥之趋势。特别是
欧洲生产的小型廉价汽车,对处在半毁灭状态的日本汽车工业构成了致命的威胁。
朝鲜战争,美国解除对日本汽车生产的限制,并向其定购军用车辆,带给日本汽车工业
发展的良好时机.
50年代的日本政府,为了保护本国汽车产业,对进口汽车征收高达40%的关税(本项
关税于1978年废止,其后直到今天日本对进口汽车全免关税),同时严格禁止外国资本
渗透国产汽车工业。而一些小的汽车厂家为了生存,纷纷采取与国外厂家连手搞“事业合
作”或“技术合作”,唯有丰田依然靠自身力量开发生产国产轿车。政府颁布汽车制造企业
法,进行本国扶持,限制进口车,民族汽车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五十铃、日产、丰田公司
都是在哪个时候成立。政府“国民车发展纲要”,分期付款办法,使日本汽车产需两旺,至
1980年年产量达1104万辆,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大国。
1960年时,日本汽车年产量仅为16万辆,远远低于同时期美国和西欧各主要汽车
生产国的产量。然而仅仅过了7年时间,日本汽车年产量就奇迹般达到300万辆,超过欧
洲各主要汽车生产国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到1980年,日本汽车年产量达到1100
万辆,超过美国坐上了世界汽车生产的头把交椅,日本终于成为美国和欧洲之后世界第三个
汽车工业发展中心。
1955年,日本通产省公布了发展国民车的大胆构想,他们提出鼓励企业发展一种供
日本老百姓使用的微型汽车的计划。“生产经济、实用,价廉物美的汽车,满足国民需要”
为经营理念.当时通产省的设想是:要求企业设计生产出一种400公斤以下,时速100
公里以上,乘坐4或2人并可以同时携带100公斤货物,发动机排量350—500毫升,
行驶10万公里无大修的汽车。而且这种汽车生产成本限制在15万日元以下,售价25万
日元以下。通产省要求各汽车厂家都来投标,然后评选出优秀车型,政府给予帮助。国民车
构想发布后在日本国内引起极大反响,各大汽车公司竭力想在这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当时,
日本人均生产总值尚不足300美元。
1965年,名古屋至神户高速公路的开通揭开了日本公路交通高速时代的序幕,日本
称1966年为其普及轿车元年,也即轿车进入普通家庭的起始年。日本当年的基本情况是: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一辆小型或微型轿车价格之比为1比
4,全国年销轿车达74万辆,其中约一半为私人购买,该年轿车普及率达28辆/千人。
从此以后,日本即进人高速普及轿车时期。
自此日本掀起了爆炸性的汽车普及 狂潮, 极大了拉动的汽车消费,1967年日本即
超过德国而成为第二大汽车生产国。而进入70年代,日本称1966年为其普及轿车元年,
也即轿车进入普通家庭的起始年。日本当年的基本情况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一辆小型或微型轿车价格之比为1比4,全国年销轿车达74万辆,其
中约一半为私人购买,该年轿车普及率
达28辆/千人。从此以后,日本即进
人高速普及轿车时期。
70年代世界发生两次石油危机,
油价的提高使人们对汽车的兴趣大减,
欧美汽车生产厂商纷纷减产,而这时日
本却以其小型轿车油耗低的特点博得了
消费者的青睐,三年时间里日本汽车出
口量翻了一番,达到200万辆 19
73年 。与此同时,日本汽车进口量
始终保持很低的水平,1960—19
80年间,日本汽车年进口量最高不超过6万辆,最低的年份只有l万辆。日本凭借着汽车
国内销售和出口量双高速增长的现实创造了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奇迹丰田、日产、富士重工、
铃木等公司迅速成为世界级的汽车生产厂,丰田公司在1972年到1976年四年间就生
产了1000万辆汽车。1980年,日本汽车总产量达到1104万辆,超过美国而成为
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由于大量对美出口给美国带来了巨额贸易逆差,从198
0年起年年都发生的日美汽车贸易摩擦成为影响日美关系的重要因素,而丰田、本田、日产
等汽车厂商为了免受影响,纷纷把生产基地搬到美国本土。
进入九十年,日本汽车工业渐呈颓势,许多厂商出现了开工不足、生产力闲置的情况,
而美欧汽车商则通过兼并重组恢复了元气,反过来把日本汽车公司当做并购的对象。现在,
通用汽车在富士重工、五十铃、铃木三家公司分别拥有20%、49%、9.9%的股份,
福特汽车则拥有马自达33.4%的股份,戴姆勒-克莱斯勒拥有三菱汽车34%的股份。
1999年,日本第二大汽车公司日产汽车公司因亏损严重,被迫将36.8%的股权卖给
法国雷诺公司,成为日本汽车工业危机的一次大暴露。
尽管如此,日本汽车企业的员工团队献身精神、劳资互相信任、勤俭节约、采用自动化、
全面质量管理TQC、精益生产方式、看板生产、JIT生产,成为世界各国企业经营管理
的榜样。
七、英国汽车发展史
如果脱去汽车工业化的
外壳,将其看做一件工艺品或
者收藏品,最名符其实的一定
是英国车,从汽车发明的一百
多年里,英国车一直被认为是
代表着汽车工艺的极致以及
品位、价值、豪华、典雅这几
诸多词语在汽车上最完美的
体现。英国的克鲁郡(Crewe)至今秉承着传统的造车艺术,经验丰富的工匠始终以手工进行
装嵌。绝大部分的工匠都有超过30年以上的丰富经验,造车技术代代相传,工艺千锤百炼,
品质完美无瑕,处处流露出英国传统造车艺术的精髓:幽雅。同样,在长桥(LongBridge),
英国汽车工业的GRover仍然在延续他们不变的英国气质。“买日本车,买的是工具;选择
德国车,选得是机器;而拥有英国车,拥有的是艺术”,这句话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英国汽车
品牌以一种超物质的精神存在于机械中。
然而在这个最知道如何恪守传统,如何在“凝止的文化中找出韵味”的贵族国家里,守
旧一方面造就了英国车无人能及的王者地位,另一方面也终于成为英国汽车工业衰落的最直
接原因。由于其一直固守着传统的手工制作、造型设计以及挑剔的选材等等,在汽车制造日
益商业化、流水线化、电子化的今天,无论在生产成本、产量方面,还是在计划的革新上,
英国车终于再难以跟上主流市场的步伐,走向了必然的衰落。
此外,除了极端的“手工+奢华”保守路线外,对于英国汽车工业的衰败,人们归咎的
另一个原因是英国政府“保姆式的”汽车工业政策。从上世纪40年代末期开始,英国政府
对本国汽车工业实施高关税保护,远远独立在欧共体之外。1952年开始的“分期付款赊销
政策”则让英国汽车工业大束手脚,产能和研发能力停滞不前。1980年代开始实行的削减
税收拉动消费政策恰恰让外来的日系和美系车商捞足了利润,却使其自有品牌陷入了亏损的
泥潭。
从1904年,第一台英国轿车EdmundLewis驶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考文垂汽车工厂,直
到今天作为最后一家本土资本汽车企业罗孚的破产,一百年间大英帝国竟然失去自己的所有
汽车企业,这看上去更像是一则令人深省的寓言。
1、流浪的王冠明珠—劳斯莱斯与宾利
1904年,贵族子弟赛车手罗尔斯和工程师罗伊斯联手,成立了罗尔斯罗伊斯公司,该
公司以生产高性能、豪华汽车为宗旨。
劳斯莱斯与其姐妹品牌宾利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轿车家族中的极品,被誉为“英王皇
冠的明珠”。为了保持品牌的含金量,从成立那天起,劳斯莱斯公司一直坚持手工生产,只
追求质量而不追求数量。直到今天,虽然采用了一条流水线,但其年产量仍然限定在2000
辆左右,1907年,劳斯莱斯推出了噪音极低、行驶起来像幽灵一样的高级轿车,后来被人
们称之为“银色幽灵”。英国女王宣布:今后不再乘马车,改坐“银灵”轿车。自推出“银
灵”以来,劳斯莱斯成为各国元首、皇室、贵族必备的“座骑”。不少影星、歌星及百万富
翁来也想拥有劳斯莱斯轿车这种“世界上最好的轿车”,以此炫耀自己的阔气。但是,劳斯
莱斯轿车并不面向所有想拥有它的人。生产厂家对劳斯莱斯轿车购买者的身份及背景条件有
严格的审查和要求。可以说,正是其不惜成本打造豪华车、限量生产及其对购买者的“选择”,
使劳斯莱斯身价倍增,最终成为全世界公认的贵族品牌。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劳斯莱
斯开始受其品牌定位所累,企业经营陷入了困境。公司从成立之日起,就抱定了为上流社会
少数人服务的宗旨,这种“官老爷”式的经营方式吓跑了不少购车人,即使是1990年劳斯
莱斯汽车销售最好的年份,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也不过只有3000多台。但1991年和1992
年英美的经济遇到困难,加上政府征收奢侈税,使劳斯莱斯汽车的销量锐减,公司亏损1.1
亿英镑。此后,公司一直在困境中挣扎。
1998年3月,劳斯莱斯的母公司英国维克斯集团宣布以7亿美元的价格,将劳斯莱斯
汽车公司和宾利汽车公司出售给德国大众公司。消息传来,德国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英
国人的反应更多的则是惋惜和无奈。但劳斯莱斯品牌的故事并没有到此终结,宝马公司是劳
斯莱斯汽车发动机和其他配件的主要供应商,因此宝马公司扬言,如果大众公司赢得这笔交
易,它将在12个月后中止供货协议。此外为了最终占有劳斯莱斯品牌,宝马公司与英国劳
斯莱斯飞机发动机公司达成协议,以4000万英镑的代价将劳斯莱斯汽车的品牌和经营权买
了过来,因此,劳斯莱斯经营权于2002年起,由大众移交给宝马。即将失去劳斯莱斯的大
众不得不作好部署,务求尽快将宾利品牌的声誉尽快提升至劳斯莱斯的级数。2003年,劳
斯莱斯在正式被宝马接收后推出了新一代“幻影”。英国最顶级的姊妹豪华轿车品牌至此变
成为两家德国车厂角逐的武器。
2、沉浮与传奇—捷豹汽车
捷豹的故事还要从1922年讲起,有一位名为威廉.里昂斯的摩托车发烧友遇上了一位
30岁的机械师威廉.威斯利,他们一见如故在1922年9月4日,他们创立一间名叫燕子
(Swallow)的汽车配件公司。
1934年冬天,里昂斯请来了工程师哈利.威斯利克,他被认为是英国30年代最优秀的
工程大师。1935年,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人出现了,他就是威廉.哈尼斯。里昂斯让哈尼斯
作公司的首席工程师。在这一年,里昂斯把汽车公司更名为捷豹(Jaguar),全力进行汽车制
作。
捷豹最初的产品包括超豪华车(Limousine)、敞篷车和跑车。捷豹在战前最有名的一款
车是3.5升排量SS100。这款车的速度惊人,极限速度可以达到160公里/小时。战后首次
举行的伦敦率展中,首次露面的MarkV配置了捷豹新开发的前轮独立悬挂系统及改良的车身
底盘。他是早期捷豹车系中最杰出的一款豪华房车。1954年捷豹发展的D-type,是当年赛
车的经典之作。在接下来三年(1955-1957年)的勒芒,D-type完成三连冠的伟业。
然而,80年代对捷豹来说是个充满着灾难的10年,始创人威廉.里昂斯爵士与世长辞
后,捷豹公司也跟随着大不列颠的其它工业一样,在险要的高山斜坡上滑落,向万劫不复的
田地进军。新开发的AJ6直列六缸发动机问世了,但是他并不像当年装备在XK系列上的六
缸直列发动机同样成功.在赛车场上,XJ的跑车系列,XJR-series虽然如同当年一样威风八
面,公司的境况却每况愈下。1989年,捷豹被美国福特公司以40.7亿美元的价格购入,威
廉姆斯.J.海顿爵士作为捷豹新的首席执行官在1990年1月1日正式上任。让当时濒临破产
的捷豹获得了新生。在这场商业谈判中捷豹公司成功地保证了自己的利益,他将作为一个完
全独立的子公司存在,这对捷豹的车迷乃至全世界的高档轿车及跑车制造业来说,同样是个
好消息。
上个世纪的最后10年,在福特公司的帮助下,捷豹走出了困境,并且在赛车方面不断
传来好消息。XJS在经过改进之后,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在1988年以概念车的身份出现的
XJ220,也在1991年成为了量产车,到了90年代后期,新款的XK、XJ系列、R系列,S-type
依次登场了。新的技术、新的款式、新的理念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新千年,F1的成功参
赛以及多款跑车的成功推出,使得公司逐渐恢复了50年代的声誉。
3、失落的超级跑车—阿斯顿?马丁
一提到阿斯顿?马丁就会想到007詹
姆斯?邦德的传奇故事。英国的阿斯顿?马
丁一直是传奇的车厂,它几乎从来没有赚
钱,而且几经转手,不断靠大财团支持。
原因之一就是他从不生产大众化的廉价
汽车、而且产量不高。虽然英国车总是带
有保守和固执的绅士风格,但阿斯顿?马
丁的每一种款式却总是久负盛名,毫无过
时之感。自1971年与007联系在一起的
DB6停产以后,公司于1993年推出了全新的DB7,它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的车迷。
阿斯顿.马丁原是英国豪华轿车、跑车生产厂。建于1913年,创始人是莱昂内尔.马丁
和罗伯特.班福德。公司设在英国新港市。马丁是个有钱的赛车手,班福德是名工程师。1913
年两人合作开始制造高档赛车,公司当时的名称是马丁.班福德公司,1914年他们生产出自
己的第一辆汽车。马丁曾驾驶自己制造的赛车在阿斯顿.克林顿山举行的山地汽车赛中获胜,
为了记念胜利,1923年马丁把公司和它的产品都改名为阿斯顿.马丁。
胜利带来荣誉却没能带来利润,公司业绩不佳被反复转卖。1947年公司卖给拖拉机制
造商戴维.布朗,他成为阿斯顿.马丁历史上影响最大的
主人。同年他买下另一家超级跑车厂拉贡达公司,公司
改名为阿斯顿.马丁.拉贡达公司。到60年代阿斯顿.马
丁曾有过一个辉煌时期,但好景不常,公司很快又陷入
困境,负债累累。
1972年戴维.布朗不得不把占有了25年的公司出
售。在这之后公司又开始频繁更换主人,1987年公司终
于被美国福特公司相中,收购了75%的股份,1994年7
月又收购了其余的股份,从此阿斯顿.马丁成为福特汽车的品牌之一。在英国汽车排行榜上,
阿斯顿.马丁历来都紧随劳斯莱斯和宾利之后,即使是最便宜的阿斯顿.马丁DB7,国际市场价
格也不低于13万美元。
3、最后的骑士—罗孚
罗孚是英国的第一家汽车企业,也曾经是最畅销的英国汽车品牌,据说就是在80年代
末期罗孚轿车在整个欧洲的销量也是奔驰当年的一倍。然而今天,当人们谈论起罗孚时,更
多的是对其作为最后一家纯粹英国汽车企业最终仍然难逃破产命运的感慨。不久前,苦苦支
撑多年,亏损数亿英镑的罗孚终于宣布破产,英国汽车工业最后的“堡垒”终于陷落。
英国MG罗孚汽车公司生产基地位于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英格兰中部的伯明翰地区,已
有101年历史。罗孚的第一辆汽车的诞生时间比最早的四轮汽车晚了18年,但它的起点的
是非常高,属于汽车的许多重要元素都已经包含在这辆汽车上,并且这辆车使用了最早的带
中央骨架的底盘,应该说它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产品,销售达到了2200辆。但是,进入上世
纪90年代以来,一直经营欠佳,命途多舛,虽几经易主,但谁也拿不出任何灵丹妙药彻底
扭转其艰难的命运。此次破产之前,从英国政府、到公司管理层直至工会都无不把挽救该公
司的希望寄托于与上汽的合资成功上面。与上汽谈判中断后,英国政府取消了原先答应给予
该公司1亿英镑的贷款承诺,致使公司财务枯竭而彻底断炊,不得不由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
担负起对它的破产管理。
罗孚公司的命运也是英国汽车工业多年痼疾所致。从二战结束后英国政府对汽车工业实
行关税保护影响其加入欧共体,从1952年到1973年政府采取的分期付款赊销政策影响厂家
提高产量和创新能力,到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减税促进消费政策让外来者大受其益,始终
使英国汽车工业在别别扭扭中跌跌撞撞。
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适者生存的铁律不容违抗。从海外媒体透露的大量信息看,罗孚
公司汽车价格竞争力差,销路不好,开发新车型又缺乏资金,面对日本等国价廉物美汽车的
大举进攻,败下阵来早在预料之中。英国诺丁汉商学院的库克教授甚至指出,罗孚具有“身
份危机”。它想成为一个大批量的汽车生产商,但它却根本没有大规模运营的财力和能够博
得消费者欢心的创新力。
4、逃跑的精灵—MINI
1956年苏伊士运河爆发战争,石油危机笼罩英国,英国汽车公司(BMC)聘请了著名汽车
设计师伊西戈尼斯(Issigo nis)。当时英国流行大型轿车,但是他很清楚更需要一种经济
型轿车,要求公司完全按照他的思路设计,否则就不干,他的要求很快得到批准。1959年
秋天Mini终于面世了。人们看到只有3.9米长的车身里,容纳了4张合适的座椅,1988年,
伊西戈尼斯莫逝世了。但他的Mini创造了一个奇迹。这种车车轮才25.4厘米,技术落后的
铁质发动机的功率又比别的汽车小得多,它怎么可能在比赛中把保时捷、富豪、福特等汽车
甩在后面呢?Mini的秘密来自于技术优势:巧妙的重心分布及适当的轴距和轮距。由于它
的外型呆头呆脑,许多人曾试图使这种小车换成一种“现代化式样”,改进原来的设计,结
果没有成功。也因为它呆头呆脑的可爱模样和卓越性能,获得了许多人的青睐,成为不分等
级的私人用车。首先迷上Mini车的人士,是伦敦及欧洲一些潮流派的中产阶层,许多名流
把它当做玩具在市区里开来开去,同时,这种价格比较低廉,经济实惠的小车也成为不少普
通百姓的私家车。
Mini曾属于罗孚公司,然而虽然畅销,一方面,由于总公司巨大的亏损漏洞以及较高
制造成本造成的低利润率,2000年罗孚将Mini的经营权交给宝马汽车公司。经过重新设计
和调整的宝马Mini只保留1.3升和Cooper两款型号,并且保持了英国版mini造型和风格,
在40年的生涯中,已经累积生产了540多万辆,成为英国最佳单一品牌轿车的销售记录。
最新款长安suv图片和价格-上汽大众途昂最新价格
更多推荐
2020福特野马汽车价格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