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30日发(作者:三菱跑车系列价格及图片)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成本分析
产业链分析
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上游锂电池及电机原材料、中游电机,电控,电
池以及下游整车,充电桩和运营三个环节。中游环节电池产业链相对较为
复杂,主要由正极、负极、隔膜以及电解液组成,正极材料种类较多,包
括磷酸铁锂、钴酸锂、锰酸锂以及三元锂,三元锂主要指镍钴锰酸锂NCM,
也包括小部分的镍钴铝酸锂NCA,对应上游原材料主要为锂矿、钴矿、镍
矿以及锰矿等;负极主要以石墨材料为主,包括人造石墨与天然石墨等,
隔膜主要以聚烯烃材料聚丙烯PP以及聚乙烯PE为主,电解液主要成分为
六氟磷酸锂。电控环节主要是控制类硬件与线速,电机上游主要是永磁材
料与硅钢片,原材料分别为稀土与铁矿石。
下游传统车基数高,虽然新能源车增长快但中短期渗透率仍低,下游
对产业链中上游带动效应显著,中游持续扩产能,上游供不应求;整体而
言,当前下游环节渗透率较低,按2023年我国汽车生产2811.9万辆,新
能源汽车产量51.7万辆,下游环节渗透率为1.8%,按2023年我国汽车
生产3500万辆(年均增长5%),新能源汽车生产200万,2023年下游渗透
率提升至5.7%。虽然中短期下游弹性较低但下游对中游以及上游环节的
带动较为显著,中游环节锂电池处于持续扩产能阶段,而上游原材料钴矿,
锂矿、镍矿等均属于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尤其是钴国内较为稀缺,2023
年全球钴矿产量为10.1万吨,产量增速由过去的10%以上下滑至3.06%,
我国钴储量仅占全球1.11%,属于钴资源短缺型国家,每年需求的80-90%
钴原料需由刚果进口补给。
电池环节成本占比最高,技术与成本核心在正极;从新能源汽车的成
本构成来看,电池成本相对整车环节占据42%,电机电控成本占比相近,
电机和电控分别占据10%以及11%。传统能源汽车中发动机与变速器构成
核心动力总成部件,成本占比约占整车的30%,而新能源汽车的“三电”
模块电池、电机、电控是核心动力总成部件,累计成本占比约60%,大幅
超越传统整车。对于成本占比最高的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隔膜与电
解液四个部分组成。放电时锂离子与电子从负极脱出,电子经由外部电路
达到正极,而锂离子则通过电解液进入正极。锂离子、正极材料以及电子
在正极重新结合完成电流传到,隔膜主要是将正极和负极隔离从而防止短
路。
新能源电动车相较传统整车的核心优势在于能源结构与成本,短板在
于续航里程,未来新能源汽车竞争力提升主要源于降成本与提里程。续航
里程主要由正极材料的容量决定,而正极材料决定了电池的容量(续航里
程)、寿命等多方面核心性能,因此正极材料是电池最重要的子环节,成
本占比区间高达30-40%。隔膜环节技术壁垒与成本均较高,难点在于微
孔结构成型技术与基底材料,目前成本占比约占20%。负极材料主要以石
墨为主,电解液主要以六氟磷酸锂为主,成本占比相对较低,分别为15%
与10%左右。
正极材料:商乘分化,三元占比提升
正极材料主要是为电池提供锂离子,在充电时正极材料锂离子脱离到
负极,放电时锂离子经过电解液回到正极,使得负极材料在获得与释放锂
离子时相对正极材料产生电位差从而形成工作电压。
电池的能量密度主要由正极材料决定。正极材料种类较多,主要包括
磷酸铁锂、锰酸锂、钴酸锂以及三元锂,其中三元锂分为镍钴锰NCM以及
镍钴铝NCA,其中镍钴锰三元电池依据各个元素的相对占比可细分为
NCM333、NCM523、NCM622以及NCM811,由于三元材料使用了钴等贵金属,
因此成本相对较高。
动力电池发展初期磷酸铁锂最为主流,主要由于其原材料国内储备丰
富、循环寿命长且安全性能优异,但是磷酸铁锂能量密度较低,电池比能
量位于 100-120Wh/kg 区间,上限最多达到160Wh/kg,从而制约纯电动
汽车的续航里程。2023 年工信部 发布《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
在2023年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需达到300Wh/kg,力争达到350Wh/kg,系
统比能量力争达到260Wh/kg,而到2025年动力电池系统比能量达到
350Wh/kg,基于现阶段的磷酸铁锂比容量正极远无法达到该标准。
三元锂电池因为综合了镍带来的高容量、钴和锰带来的高材料稳定性,
综合性能有 所提升,尤其是比能量较高位于 150-200Wh/kg 区间,目前
市场使用占比逐年提升,预计后期仍将持续上升。但三元材料的热稳定性
相对较差,在 200℃外界温度下易 分解释放出氧气从而为电池高温助燃,
而磷酸铁锂分解温度约在 700℃并且不会释 放氧气,因此从热稳定性(同
时也是安全性)来看,磷酸铁锂优势显著。
目前基于安全性以及行驶里程较为固定的缘故,商用车仍然较多使用
磷酸铁锂,而乘用车逐步由磷酸铁锂切换到三元锂技术路线。对于三元锂
而言,镍含量的提升能够提升电池比容量,同时降低电池材料的成本,但
也会进一步降低热稳定性。
我们认为,电池的容量和热稳定性是当下电池所面临的一对技术矛盾,
而续航里程是纯电动汽车当下阶段最为关注的核心指标,在比能量和热稳
定性的权衡上,正极材料的比能量提升技术难度边际递增,而热稳定性短
板可通过配套使用效率较高的热管理系统加以弥补。因此高比能量而热稳
定性相对较弱的技术路线有望成为后期技术主流,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三
元材料的使用占比提升,一方面“低钴高镍”化将成为三元电池的后期趋
势。
从目前主流整车厂的电池技术路线可以看出,比亚迪、上汽、江淮以
及北汽之前主要是以磷酸铁锂技术路线为主,目前比亚迪逐步扩充三元锂
产能,后期磷酸铁锂产能主要分配给客车,而新扩建的三元锂产能主要分
配给乘用车。上汽新推出的荣威 ER5 搭 载的同样也是三元锂电池,而之
前的 E550 搭载的为磷酸铁锂,由此可见,比亚迪、上汽、北汽等主流整
车厂的新能源乘用车逐步从磷酸铁锂开始向三元锂过渡,并已有相应车型
落地。而吉利、众泰以及奇瑞等整车厂则直接切入三元锂电池。对标国际
主流的新能源车型特斯拉 Model S,宝马 i3、以及日产的 Leaf 均更加
注重续航里程而采用三元锂电池。
当下磷酸铁锂是主流,技术路线商乘分化,客车以磷酸铁锂为主,乘
用车以三元锂(NCM)为主;从各个电池类型的出货量来看,磷酸铁锂出货量
仍然占据主流,2023年磷酸铁锂出货量达到20.33GWh,占比高达72.49%,
三元锂出货量达到6.29GWh,占比达到22.44%,而其余的锰酸锂、钛酸锂
等目前占比仍然较小。
从细分车型来看,新能源乘用车三元电池使用占比已经超过磷酸铁锂
达到57%,而在新能源客车领域磷酸铁锂占比高达93%仍然是最为主流的
电池技术路线。新能源客车之所以选择磷酸铁锂,主要由于新能源客车对
使用寿命、安全性以及功率要求更高,续航里程以及运营线路较为固定从
而可以在电池容量上做出一定让步。而乘用车作为个人使用,在下游充电
桩尚未大面积普及时对续航里程要求较高,三元材料较弱的稳定性可以通
过搭载性能优异的热管理系统加以弥补。
负极材料:石墨类占据绝对份额,天然石墨改性是突破方向
负极材料是由负极活性物质碳材料或非碳材料、粘合剂和添加剂混合
后均匀涂布在铜箔两侧后经干燥、滚压而成。负极材料主要包括碳类材料
和非碳类材料,其中碳类材料主要分为石墨和无定形碳,主要包括天然石
墨、人造石墨、中间相碳微球(硬碳)、软碳等,其他非碳负极材料主要包
括硅基材料、锡基材料、钛基材料以及氮化物等。
性能优异的负极材料应该具备较高的比能量,相对锂电极的电极电势
低,充放电反应的可逆性能好,同时与电解液兼容性好。天然石墨容量较
高且工艺简单成本较低,但循环性能较差,而人造石墨工艺复杂成本稍高,
但具备较好的循环以及安全性能,中间相碳微球石墨在倍率性能上高出天
然石墨与人造石墨,因此具备较好的热稳定性与化学稳定性,但其制作工
艺复杂导致成本较高。硅碳类复合材料容量比远高于石墨类负极,同时环
体性能,其隔离正负极的作用使得电池在过渡充电或温度较高时具备微孔
自闭保护作用从而限制电流的升高,防止电池短路引起爆炸。隔膜性能决
定了电池的界面结构、内阻等,因此也会影响到电池的容量、循环以及安
全性能。
常用的隔膜材料主要分为聚合物膜、无纺布膜;聚合物主要包括聚乙
烯PE和聚丙烯PP,无纺布膜主要包括玻璃纤维、合成纤维、陶瓷纤维等。
从隔膜材料应用情况来看,由于聚烯烃(聚合物膜)成本合理,机械与化学
性能稳定,目前大多数采用微孔聚烯烃隔膜,进一部可分为单层PP、单
层PE、以及3层的PP/PE/PP。
从制备工艺角度分类,主要分为干法与湿法制备;干法是将聚烯烃树
脂熔融、挤压后吹制成结晶性高分子薄膜、经过结晶化热处理、退火后在
高温下进一步拉伸,从而将结晶界面进行剥离,形成多空结构,干法工艺
主要应用于PP材料,目前较多应用于磷酸铁锂电池。湿法制备主要针对
低密度的PE材料,目前较多应用于三元锂电池,主要利用高聚物以及一
些高沸点的小分子化合物在高温下形成均相溶液,降低温度后发生固-液
或液-液相分离,后期经过拉伸后除去低分子后则可制成相互贯通的微孔
膜材料。整体而言,湿法制备工艺比干法具备更好的孔隙率、透气性以及
拉伸强度,微孔的尺寸以及分布均更加均匀,所制备材料更薄,从而使得
湿法隔膜具备更好的容量、安全性和循环特性,但湿法主要采用PE材料,
熔点相对低,因此耐高温性能更差,同时湿法的成本较高,一般用于制造
高端隔膜产品。
目前我国国内隔膜主要以较为低端的干法为主,干法约占74%市场份
额,而湿法占据26%市场份额,国际隔膜制造巨头基本以湿法制备为主。
我国的上海恩捷、金辉高科.中锂隔膜、辽源鸿图等一批企业逐步向湿法
转型,、纽米科技、中科科技、河南义腾等企业主要以干法为主。由于隔
膜环节毛利率较高,而干法隔膜的技术与资金壁垒相对较低,从而吸引大
批企业进入产业链,我们预计干法隔膜后期产能较为可能过剩,而湿法隔
膜主要受到三元锂电池增长带动需求,国内供不应求主要依赖进口。当前
具备技术与资金优势的企业正积极布局扩大湿法隔膜产能,预计后期湿法
隔膜进口替代有望提速,而根据湿法产线从下订单到最终调试出产品大约
需要18个月,若以17年年初作为国内企业转型湿法隔膜的时间节点,我
们预计2023-2023年是湿法隔膜产能集中释放期,而17-18年湿法隔膜仍
较大可能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锂电池设备:成本核心在于前端设备,高自动化高精度是趋势
锂电设备主要用于对电芯的制作与组装。锂电池的制作过程分为极片
制作、电芯组装、电芯激活检测以及电池分装四个工序段,其中极片制作
主要包括搅拌、涂布、辊压、分切以及极耳成型,电芯组装主要包括卷绕、
叠片、电芯预封、注电解液;电芯激活检测主要包括电芯化成与分容,电
池封装主要包括对电池组进行测试、分类以及串并联组合。各工艺环节均
包含较为复杂的工序,其中极片制作是锂电池制造的核心工艺,也是对设
备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能要求最高的环节。
按照电池生产工艺流程所对应的锂电设备大致可以分为前端设备、中
锂电池的性能与锂电设备高度关联,我们认为,锂电设备发展至今不
再仅仅是完成电池封装功能,下游环节在能量密度、安全性等多方面对于
锂电池动力性能的要求逐步提高将倒逼锂电设备环节实现产品升级,尤其
是大容量电池对于串联形成电池组的电芯的一致性要求较高,后期高度自
动化与高精度的锂电设备,同时生产线能够跟随电池工艺柔性改动过的锂
电设备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电解液:六氟磷酸锂是核心
锂电池电解液是电池中离子传输的载体,一般由高纯度的有机溶剂、
电解质锂盐、相关添加剂等原料组成。常用电解质主要包括高氯酸锂、六
氟磷酸锂、四氟硼酸锂等,必要的添加剂主要包括耐高温、耐过充过放添
加剂、成膜添加剂、以及导电添加剂等。溶液通常选用各种甲脂、丙脂等。
性能较好的电解液应该具备较高的离子导电率、电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
同时安全性较高能够做到生物降解。
虽然六氟砷酸锂各项性能均优异,但由于砷具备毒性限制其广泛应用。
六氟磷酸锂LiPF6对负极稳定,放电量大,电导率高,内阻小,充放电速
度快,但对水以及HF酸性极其敏感,而LiCLO4电池高温性能欠佳,
LiCLO4受撞击易爆炸并且属于强氧化剂。基于成本与安全性而言目前锂
工作的模块,主要包括功率半导体模块、控制模块、薄膜电容、驱动模块
以及冷却模块等部分。
驱动电机根据电机类型不同成本构成差异较大,永磁同步电机的永磁
体与定子成本占比较高,而交流异步电机的定子与转子占比较高。
直流电机具备结构简单、电磁转矩控制特性优良以及抗过载能力强等
优点,但是很难向大容量、高速度发展,同时电火花会产生电磁干扰,对
于高度电子化的电动车较为致命,因此新能源汽车中直流电机使用较少;
永磁同步电机是利用永磁体产生电机内部所需磁场,永磁同步电机功率密
度大,效率高,产生转矩大,调速性能好,并且极限转速和制动性能优于
其余类型电机,但目前使用成本较高,并且在振动、高温和过载电流的情
况下存在退磁现象;交流异步电机是将转子臵于旋转磁场中,在旋转磁场
作用下活动转动力矩的电机,具备结构紧凑、坚固耐用、价格低廉、质量
轻等优点,但功率因素较低,运行时必须从电网吸收无功电流来建立磁场,
同时控制复杂,易受电机参数及负载变化影响;开关磁阻电机是基于“磁
电机厂商(整车厂和第三方电机制造厂商)技术路线主要以永磁同步和
交流异步电机为主,其中永磁同步电机更为主流。市场上主流的纯电动乘
用车荣威ER5、比亚迪E6、知豆D2、奇瑞eQ、北汽EU系列、江淮 IEV6S、
比亚迪秦/唐均搭载 永磁同步电机,而北汽EC、云100、江铃E160/E200
以及特斯拉 Model S 主要搭载交流异步电机。
充电桩:政策支持+市场需要,充电桩建设势在必行国家政策大力支
持充电桩发展:国家发改委于15年发布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
指南(2023-2023年)》提出,到2023年,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
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以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中央财政继续扶持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
设,培育良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服务和应用环境,2023-2023年中央财政
将继续安排资金对充电基础设施给予奖励。奖励资金专门用于支持充电设
施建设运营、改造升级、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营监控系统建设等相关领域。
超出门槛部分奖励标准另行计算,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区域、中部地区和其
他地区又各有所不同,2023年-2023年奖励资金最高封顶分别为1.2亿元、
1.4亿元、1.6亿元、1.8亿元、2亿元。
1、整车。整车企业重研发,部分企业已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如:比亚
迪、长城汽车等;
2、锂电池产业链。动力电池技术是车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最核心技
术,目前市场中新能源车企之间的较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动力电池的比拼,
相关个股有多氟多、、杉杉股份等
3、有望拿到造车牌照的优势民营资本。如:万向钱潮、隆鑫通用等,
密切关注互联网公司的造车进程;
4、新能源客车龙头企业。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提升,优势企业盈利
有望显著增长,部分企业兼具国企驱动,如:金龙汽车、宇通客车、中通
客车、比亚迪等;
5、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及其上游材料。提示关注优势三元材料
公司,以及电机及其磁体材料公司,如:当升科技、厦门钨业、中科三环
等。另外提示分级基金新能车B的投资机会。电力核心系统乃新能源汽车
成本降低之关键,布局自主研发的企业将取得先导性优势如大洋电机、方
正电机等;
更多推荐
5万以下的新能源汽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