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0日发(作者:大众途观最低价)
汽车消费避坑指南
文
/
李东颖
近年来
,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的提高
,
汽车消费越来越普遍
,
同时
,
汽车消费领域
也频频出现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
据了解
,
各地消委会受理汽车消费投诉都有逐年递增趋势
。
如何理性消费
,
保护自己合法权益
,
一直是汽
车消费者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
“
3J5
”
即将来临
,
希
望这篇
《避坑指南
》
能够帮助消费者擦亮双眼
,
绕
开汽车消费中的种种大坑
。
夸张折扣要警惕
买车的时候能优惠多少一直是消费者选车时的
重要参考因素
,
但往往经销商从这里就开始埋雷了
,
在网页上看到的超高幅度折扣很可能就是吸引消费
者进店的噱头
。
等到消费者真正到店时就会发现
,
要么是放在店里的展车,
要么是库存时间很长的库
存车
;
或者虽然车辆的确没什么问题
,但想要达到
经销商在网上报出的优惠力度却需要搭配许多的捆
绑项目
。
比如
,一款中级车的官方指导价是
18.49
万元
,
而
在一些汽车网站上看到优惠后价格是
13.39
万元
,
高
达
5
」
万元的折扣力度是不是非常诱人
?
等到了
4S
店
,你就会发现
,
想要达到这样的优惠力度并非不可
能
,
只是要搭配上例如店内保养
、
店内贷款
、
店内上
保险
、店内上牌、
店内置换
、
购买礼包等等消费项目
,
同时还要符合例如本地户口
、
持本地牌照等优惠前提
条件
。
等到最终交钱的时候你就会发现
,
实际的优惠
力度没准儿还不如纯粹的现金优惠来得直接
。
因此
,
消费者不要盲目相信网上的报价
,
一定
要多去几家
4S
店
,
多比较
,
没有附加条件的现金折
扣才是真金白银的实惠
。
People\'s
Transportation
57
警惕销售合同中的\"霸王条款
”
消费者无论是在店内或者在车展上预订或直接
购车时,
都应订立书面合同
。同时
,
要仔细查看销
售合同内容
,
清晰了解收费与服务项目
,
对不明白
的条款要主动提出质疑
,避免被销售人员“
忽悠
”
。
一般来说
,
在合同中
,
一定要注明所预订的车型
、配
置
、
颜色
、
购车金额
、
交车时间
、交车地点等内容
,
并注明违约责任
,
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
。
特别要注意的是
,
商家设定的服务费及保险费
等条款是否存在消费陷阱
。
一定要与商家商定并
注明所交
“
订金
”
或者
“
定金
”
的数额
,
分清
“
定金
”
和
“
订金
”的区别
。
签订合同时要仔细阅读
《
购车
合同
》
,
如发现涉嫌
“
霸王
”条款
,
比如捆绑购买车
险
、
强制店内上牌等非自愿选择服务
,
一定要直接
回绝
。
警惕金融贷款里的文章
当消费者有购车意向
,
开始询问最终成交价的
时候
,
销售一般会问全款还是贷款
,
并表示二者的
58
RULE
OF
LOW
法治
折扣力度不同
,
贷款比全款优惠更高
。
这是为什么
呢
?因为如果消费者选择了贷款
,
4S
店可以赚取手
续费.这在正规的银行贷款里是没有的
。
简单地说,
通过收取一笔手续费
,
然后再拿出一部分来作为优
惠
,
看起来很诱人
,
但羊毛出在羊身上
,
最终吃亏的
还是消费者
。
尤其是零首付购车和几年免息优惠政策更要小
心
,
这背后不是天价手续费
,
就是一年后可能会突变
利率.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利息比之前说好的翻了倍
;
而当消费者发现之后要提前付清尾款时
,
可能
还会遇到不法商家篡改贷款违约金的情况。
所以,
如果购车时想贷款
,
最好走正规银行贷款
,
虽然审
核会比较严格
,
流程也比较复杂
,
但至少不会遭遇
收手续费或者其他难以预料的情况
。
谨防买到零公里\"新车\"
媒体报道
,
一位消费者在与朋友聊天时
,
说起
自己的爱车买时公里数为零
,
朋友们却说他买的车
一定有问题
,这是为什么呢
?
因为汽车在下流水线后
,
一般会进行短距离的
测试
,
在检测合格后才会入库
。
出厂后,
也要经历
长途运输到各个城市的经销商处
,
经销商再将车辆
开至
4S
店或者车辆停放场
。
在消费者交款后
,
它才
会被开到展厅
,
接受验货提车
。
这样算来
,
一辆车
有个几公里的行驶里程很正常
,
根本不可能出现零
公里的里程数
=
那为什么会出现零公里
“
新车
”
呢?
业内人士
透露
,
有个别经销商会驾驶商品车
,
并提前把码表
、
传感器拔掉
,
使码表失灵来确保零公里,
其实这类
车已行驶了一定的里程
。
那么如何鉴别是否是新车
呢
?
首先要看轮胎
,
一般新车的轮胎基本没有磨损
,
包括轮胎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细小痕迹以及刺状的凸
起
。只要发现哪怕是最细小的轮胎磨损
,
而里程表
显示为
“
0
”
的时候
,
车辆很有可能被动过了手脚,
另外
,
看车时应该打开引擎盖观察发动机汽缸体和
汽缸盖
、
油底壳之间有无机油渗漏.水箱周围有无
水渍
,
电瓶接头附近有无污染和锈蚀
,
空调管路的
接口处有无尘土沾上
。
如果能排除这些问题
,
基本
可以确定是新车了
。
App
购车需谨慎
各类
App铺天盖地.汽车消费也不例外
。App
购车虽方便
,
但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
。
曾有媒体报
道一位女士在汽车企业
App
上支付
1
万元定金
,
预
订了一辆电动车
,
随后也有经销商与之核对了有关
购车信息
,
但之后就再无消息
。眼看自己的新能源
购车指标就要到期
,
女士只好一再联系企业和经销
商
,
要求对方尽快交付车辆
,
但对方不仅无法交付
车辆
,
就连交车的具体日期也不能确定
。
消费者认
为既然对方不能确定交车时间
,
就应该退车并退回
定金
。
但对方表示退车可以
,1
万元定金无法退还
。
理由是当初手机
App
的购车须知上已经明确规定
,
定金一旦交付就不能退款
。
对于此类
App
购车产生的投诉
,
专业人士表示,
企业
App
以格式条款的方式
,
规定自己可以随时修
改须知
,
可以改变交车时间
,
但消费者的定金却不
退
,
这样的条款明显减轻或者免除了企业的责任
、
限制了消费者的权利
、
加重消费者的责任
,
应当属
于无效条款
,
对消费者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
汽车企
业应完善
App
定制购车规则和购车流程
,
按照公平
People\'s
Transportation
59
合理的原则确定厂商
、
经销商和消费者之间的权利
相关链接
:
与义务
,
并采取醒目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与其有重
打车
APP
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
,
相关运营商以
APP
为平
要利益关系的内容
。
台
,以手机为介质,以数据为牵引,
高效对接出行乘客与运营车辆
,
专家提醒消费者
,
通过手机
App
或网上购车时
,
实现了需求与服务的快速匹配
、
人与车的良好互动
,
便利了群众出
首先要考虑自己是否具有合法的购车资格.购车的
行
,提高了司机收入
。
短短几年
,
打车
APP
已经发展成消费者手机
时间是否在购车资格期限内
;
其次要仔细阅读商家
中必不可少的功能软件之一
,
并重构了城市交通出行业态
,
对改善
的购车规则和有关协议内容
,
并妥善保留好有关订
交通运行效率
、
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
购规则
、
支付凭证等截屏证据。
一旦自身权益受到
此类新兴服务本该随着技术进步
、
产业升级而同步优化
,
然
损害
,
可以与汽车厂商或经销商协商解决。
如果问
而
,
让人意外的是
,
有些打车
APP
运营商通过大数据的运用
,
动起
题仍然得不到解决
,
可以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或消
了
“
看人下菜碟
”
的脑筋
。
费者协会投诉
,
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商家检测获取用户手机型号
、
价格等信息后
,
运用大数据算法
对用户消费能力进行分层
,
单方面判定用户消费意愿
,
然后有针对
警惕以租代购的陷阱
性
、
指向性
、
倾向性地分层推送高价服务或产品
,
并制定出差异性
日前
,
有媒体报道
,消费者王先生选择了一家
价格
,
在
“不动声色
”
中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
租车公司通过
“
以租代购
”
买了一辆汽车
,
租期两
大数据算法下的
“
看人下菜碟
”
实际上是
“
看数据下菜碟
”
,
消
年
。
但不久后,
车又被租车公司开走了
。
据他介绍
,
费者所能获取的服务
、
所要支付的价钱
,
早就暗中被自己的数据定
提车后不久
,
租车公司告诉他需交纳车辆保险费近
了位
。
普通消费者难以敏锐洞察其存在,
不知不觉中就成了任由
4000
元
,
他手头一时周转不开
,经商议先交了
2000
商家宰割的羔羊
。
消费看似自主选择
,
价格看似公开透明,
实则是
元
。谁知离剩余费用交付期还差两天
,
租车公司突
消费者在知情权
、
选择权均无法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
,
被动接受
然收走车辆
。
最后
,
王先生向租车公司交纳了保险
的有关推送
。
费
、
违约金
、
滞纳金等费用合计
1
万余元
,
才将车辆
通常来讲
,
在确保消费者合理知情权
、
尊重消费者自主选择权
重新开回
。
的前提下
,
企业
、
商家为消费者提供附加值更高的服务或商品
,
以
专业人士指出.近年来以租代购的消费模式逐
获取更高的利润
,
在市场交易行为中本无可厚非
。
但是
,
如果串联
步火爆起来
,
其低首付
、
无指标限制
、
金融分期灵活
、
服务与需求的平台滥用大数据算法
,
背离了对消费者一视同仁
、
坦
到期可回购等销售方式吸引了不少的消费者
。
但以
诚相待的诚信经营理念
,
向高价手机机主有倾向性地配置高价服
租代购火热的背后.各类融资租赁公司一哄而起
,
务
,
就在客观上剥夺了消费者对服务的自主选择机会
,
这一无异于
实力参差不齐
,
部分公司的租赁协议中存在霸王条
强买强卖的做法
,
自然不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
会损害平台好不容
款
,
消费者稍不注意就会掉进消费陷阱
。
王先生遇
易积累的口碑
,
无异于玩火行为
。
到的问题就是租赁公司服务缺乏规范
,
租车公司与
对这一现象
,相关打车
APP
企业应深刻自省
,
自觉维护消费者
车主就服务条款的解释说明和过程沟通不足所致
。
合理知情权
、
选择权
,
谋求企业的长远稳健发展同时
,
相关职能
而以租代购更大的风险是小公司如因资金实力
部门也应引起重视
,
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不能仅限于用户数
不足可能会出现转型或倒闭
,
这对于车主在租期满
据的安全应用
,
职能部门还应将监管深入至算法机制层面
,
督促互
后车辆能否正常过户到自己名下存在着不确定性。
联网企业不断优化大数据算法
,
强化优质服务供给
,
合理公开平台
建议消费者如果选择以租代购的购车模式
,
尽量找
信息
,
坚决杜绝将大数据技术变为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帮凶
,
营
有品牌
、
有实力的大公司
,
规避消费风险°
越
造风清气正
、
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
:
更多推荐
消费者,消费,购车,服务,优惠,汽车,公司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