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1日发(作者:油电混合汽车什么价位)

奇瑞公司优势分析(S)

1. 2006 年奇瑞汽车公司被国家商务部、发改委联合认定为首批“国家汽车整车出口

基地企业”。2007 年先后与美国量子等企业建立合作合资关系,开启中国汽车工业中国交

通运输市场行业跨国合作的新时代。2008 年出口整车13. 5 万辆,连续6 年稳居中国第

一。

2. 奇瑞实际上是地方政府投资的国有企业,有政府的支持。其领导人来自大型国有企

业,在生产和管理上从一开始就比较规范,使企业很快就形成明晰的短、中、长各种不同

目标,并有成型的企业制度安排去保证这些目标的实现。

3. 奇瑞积极实施“大国际”战略,全面推进全球化布局,产品向全球70 余个国家和

地区出口,已建或正在建的海外工厂达到15 个,深度覆盖亚、欧、非、南美和北美五大

洲的汽车市场。

4. 人力资源。奇瑞择优大量雇用外国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奇瑞东方之子的整装线—

——寺田真二的生产线———总长是原三菱的一位日本管理者,现已成为奇瑞的一员。另

外,奇瑞员工的平均年龄不超过30 岁,更容易培养创新精神。

5. 研发体系。奇瑞公司从创立之初就坚持自主创新,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所等建立

起产学研合作的研发体系,对奇瑞控股的关键零部件共同进行技术研发,目前,公司已掌

握了一批整车开发和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并在强调技术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充分整合

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通过开展深度化、广泛化的国际合作,大幅度降低了整车制造和开发

成本,缩短了开发周期。

奇瑞公司劣势分析(W)

从外界来说

1. 公司知名度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够深远。奇瑞从创业到现在不过十多年,品牌效应

远远不如宝马,奔驰,一汽大众叫得响亮。多数家庭会选择一汽大众这样的较有知名度的

品牌,从心理上会感觉到踏实,安心,有保障。因此,奇瑞的品牌影响力不够深,在社会

群体中的使用度和可信赖度也就不够突出。

2. 奇瑞属于国有性质企业。国家对奇瑞公司的掌控可以达到百分之五十。由于国家对

奇瑞的控制,使得奇瑞没有办法建立完善的法人制度,无法走向国际化的道路。

3. 奇瑞公司现在已经逐步走向了正轨,这同时意味着是单纯追求汽车的销量还是着力

改善企业的增长质量。无论是从现在的资金链还是管理方式,都无法支撑奇瑞扩张下去。

4. 奇瑞公司的售后服务遭到大众的不满。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企业的口碑。

即使公司的年龄不是很大,但是只要有一个好的口碑,奇瑞的品牌影响力自然会上去。然

而奇瑞公司的售后服务做的很不到位。奇瑞公司内部应该拿出好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从内部来说

1. 资金缺口。根据奇瑞汽车日前披露的计划,未来数年内的发展将需要至少400亿元

的资金,奇瑞的总资产和流动资产都相对较少,上市是奇瑞未来重要的融资渠道。但因为

受政府控制,以及微薄的利润延滞了奇瑞上市的步伐。

2. 高精尖技术的却失。奇瑞没有掌握整车生产的高精尖技术,没有高端车,国内的销

售李瑞率与其他汽车企业无法媲美。

从总体来看,奇瑞公司要想走上国际化的道路还有很长的一段时期需要进行调整。无

论是从企业形象到企业内部的管理,都需要制定详细可行的方案来弥补其劣势。

机会分析(O)

1. 政策条件。国家新政策支持和鼓励国内汽车生产企业自主开发产品,鼓励发展节能

环保型小排量汽车,重点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和轿车柴油发动机技术,支持开发新型车

用燃料和新型燃料汽车。凡科研设施建设符合国家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税收规定的,可

在税前列支。

2. 国际市场及发达国家市场需求的不平衡给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在

全球汽车市场中,发达市场与欠发达市场共存一体,前者份额占52%,后者占36%; 此外,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对中低端汽车特别是高性价比汽车的需求越来越大。

这些都为奇瑞汽车的海外出口提供了机遇。

3.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其政治和经济地位为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带来机遇。

2007 年,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8. 8%,世界排名跃居到第二位。“Made

in China”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海外消费者的欢迎。作为中国自主品牌的代表,奇瑞汽车的

“中国元素”受到海外市场的关注。

公司面临的威胁(T)

1. 贸易保护。第三世界国家大多经济不发达,市场容量有限; 第二世界国家多有本国

的汽车工业,对进口汽车多有抵制,如马来西亚等。

2. 2008 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国际需求减弱、进口品价格涨幅高于出口品价格

涨幅,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进口增长速度显著提高,出口增长速度减缓,外贸顺

差有所回落。

3. 低碳经济时代,世界各国普遍关注非化石燃料的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汽车将是汽车

行业迎接低碳挑战的发展趋势。我国民族汽车品牌由于起步较晚,且对新能源汽车的关键

生产技术尚未完全掌握。

更多推荐

汽车,企业,公司,中国,技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