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5日发(作者:2013款大切诺基)

新能源汽车市场机遇分析

2022年,新能源汽车品牌实现“换道超车”的预言终成现实。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火热,如何把握机遇迅速抢占市场是当前众多投资者需重点考量的因素。

一、要在产业链上寻找机遇

新能源汽车吸引人眼球的往往是那些整车制造销售的主流品牌商,而真正赚钱的却不仅仅是整车品牌商。从2022年各汽车制造商的市场数据反馈看,除比亚迪独占鳌头外,北汽、赛里斯等行业巨头基本处于烧钱和大幅亏损状态,那么钱都让谁赚了呢,其实资金主要流向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新能源电池、芯片等零配件制造商,充换电设备等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智能网联、安全操作评估、车用操作系统等软件服务提供商等。还有售后维修,以及传统汽车保养、美容等衍生产业也将持续发展和存在。

不过,影响新能源汽车竞争格局的,除了不同地域、不同企业及所属分领域的营销策略外,行业竞争无疑围绕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发展路径展开,即前半程的电动化和后半程的智慧化,当然两者没有先后,只是在不同阶段所占的比重不同。说到底,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还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如何把握机遇,就看能否在产业链的某一点上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1

二、科技仍是第一生产力

1、电动化方面

动力电池作为颠覆传统燃油动力车的核心技术,其性能的优劣与企业的品牌质感、客户驾乘体验感息息相关,动力电池一直是新能源汽车行业能卖多少的关键。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全球大背景下,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22年,全球电池装车量同比增长71.8%。动力电池装车量前10榜单中,6家是自主品牌企业,市场占有率超过60%。其中,宁德时代电池装车量居全球榜首,增速92.5%。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在更加节能、更加便捷的能源驱动方式诞生之前,新能源汽车未来几年的市场趋势应该不难预测,并极大拉动对动力电池的需求,尤其是锂离子电池仍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主要电池技术。同时,因为动力电池成本占到新能源汽车的40%—50%,甚至60%,有品牌商直言,大部分新能源车企都在给类似于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龙头企业打工。

因此,很多车企为争取更高的话语权,已在动力电池等核心零部件加大研发投入。对众多整车品牌企业而言,动力电池在性能和成本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预计在2035年左右,磷酸铁锰锂、钠离子等多项创新技术将快速应用,半固态、固态电池技术加速落地,插电混动车型也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增长的重要补充。

2、智慧化方面

2

“智能网联汽车”被业内认为是2023年市场竞争的一大关键词,2023年将是汽车智能化竞争的元年。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正式步入第二阶段,汽车智能操作系统、车用芯片、安全自动驾驶等必然成为近几年车企竞争的关键点。

HUAWEI的野心不必多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先后与北极狐、赛力斯、广汽埃安等达成战略合作,奇瑞、江淮近期也宣布使用华为智能系统。目前,HUAWEI 主要提供Inside和智选两种合作模式,前者是品牌车厂选择了华为提供的解决方案,包括鸿蒙OS智慧系统、华为自动驾驶等;后者则是将灵魂交给华为,直接合作共同研发推出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牌,得到华为技术支持同时,还共用华为的销售渠道。达成HI模式的合作车企主要有北汽极狐、阿维塔和广汽埃安,赛力斯问界却是直接选择将品牌与华为完全绑定。

众所周知,北汽极狐与赛力斯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成本的差价除了被电池吸附外,其余的几乎全部被华为赚走。换句话说,在华为的品牌光环下,极狐的基础状况并没有优于其他新能源品牌,依靠既有光环进行资源整合的套利模式基本告一段落。那些与华为合作造车的车企要破解“赔本赚吆喝”的尴尬局面,必须提升软硬件协同能力,在车载系统和智慧模式上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小鹏、理想、NIO等品牌已在系统研发上取得进展。

相对于智慧系统,汽车芯片更是新型产业生态的核心,也是

3

车企研发和竞争的焦点,但由于芯片行业门槛极高,对众多车企而言只能先将“研发活力”投入到车控制器、电机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以及电子助力转向、远程信息处理系统、先进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感应等其他智慧化技术开发上,从而在自动驾驶技术实现场景化应用、充换电配套服务便利化、降低能源消耗、数据信息安全等方面取得市场技术优势。

三、大浪淘沙最可能活下来的是“个性化 ”

五菱应该是打破小型电动车市场困境的最大功臣,扭转了消费者对微型电动车的刻板认知。凭借大厂出品、大品牌、高颜值、安全等优势,宏光MINIEV以其个性化的造型和精准的目标群体定位,成功打入年轻消费者市场。2022年,宏光MINIEV销量超过41万辆,比亚迪秦PLUS还多8万辆。

最为可贵的是,宏光MINIEV、奔奔E-Star等微型电动车催生了一种提供改装、定制化、限定颜色等个性化服务圈层文化,改变了以往“老头乐”等小型电动车价格便宜但不安全的观念认知,让车市重新评估微型电动车市场的潜力。目前,奇瑞、吉利、长安等越来越多的主流车企踏入微型电动车市场,正重新迸发市场活力。最近,北汽蓝谷推出一款主打“亲子互动”的新能源汽车考拉,也是对个性化需求的探索。2023年,广汽埃安、东风岚图、理想、小鹏等将推出一批高压快充车型集中上市,也是满足客户在充电性能上的特殊需求而做出的产

4

品优化。在竞争加剧的环境下,推出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新能源车型不妨是一种避免被“大浪”淘掉的战术手段。

四、最可靠的着力点——基础设施服务

总的来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还面临充换电便利性有待提升的突出问题。2022年,全国累计建成充电桩521万个、新增259.3万个,建成换电站1973座、新增675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然而,新能源车的基建配套仍不完善,充电仍难言便利、长途出行体验差。

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优化中心城区公共充电网络建设布局,加强公路沿线、郊区乡镇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际快充网络建设,依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急需补齐的短板,也成为整个市场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新能源车好不好用,充电是不是方便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因此,相较于整车产销的第一赛道,更多企业在第二赛道即充电赛道上展开部署,慢充、大功率充电、换电等多样化的补能手段将在不同场景得到应用,满足用户的多样化补能需求。

2023年,充电赛道上基础设施建设的机会应当很多,目前在全国开展的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会推动充换电设施纳入市政设施范畴,必然要充分考虑公交、出租、物流、邮政快递等充电需求,加强停车场站等专用充换电站建设,

推进充电运营平台互联互通,鼓励内部充电桩对外开放等措施也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并可以进一步依托现有场地和设施,建

5

设一批集充换电、加油等多位一体的综合能源服务站,推动建立形成网络完善、规范有序、循环高效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和处理体系。

五、政策加持下可能带来一波小高潮

2023年2月,出台最新的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在公共领域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明确要求全国范围内的试点城市在公务用车、城市公交、出租车、环卫、邮政快递、城市物流配送、机场用车全面推广电动化车辆,预计在三年内将累计推广超过200万辆。

新政策的发布,可以看出在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上的明显导向,在消费者市场逐渐对新能源汽车认可的情况下,补贴政策对于消费者市场起到的作用只能是锦上添花。但对于应用于公共领域的商用车型将是绝大的利好。2022年,全国商用车型产销分别为318.5万辆和330万辆,同比均下滑30%以上,特别是货车市场销量下滑幅度最为明显,约为32.6%。但2022年新能源商用车整体销量,却与之相反,为33.8万辆,同比增长78.9%。

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对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通过推广公共领域新能源车辆,推动提升车辆电动化水平,不仅可以有效促进节能减排,带动基础设施建设,还能促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探索和创新应用,优

6

化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新能源商用车必将在2023年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一波增量“小高潮”。

7

更多推荐

新能源,汽车,市场,品牌,充换,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