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0日发(作者:保时捷博克斯特488)

史围农村医学杂志2010 ̄3月第曼堂第 2期一Chinese Journal of—R旦嘲Medimne—Marqh 2Q!Q y !! 垒! 

?

论著与经验交流? 

川崎病三例临床分析 

张干清 

【摘耍】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牌洲湾医院2009年度诊断为KD的 例患儿的临床特 

征进行分析。结果三例患儿发热、皮疹、口角皲裂,口唇及肛周皮肤潮红,扁桃体红肿无脓苔,早期发生率100%,病 

程一周左右时血小板增高,晚期指趾端脱皮、肛周脱皮。结论除发热外,同时发现皮疹、口角皲裂、口唇及肛周皮肤 

潮红、扁桃体无化脓性肿大,可作为KD的早期诊断指标。 

【关键词】川骑病; 早期诊断; 冠状动脉病变 

【文献标识码】B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章编号】1684—3886—0016—02 

川I崎病(KD)近年有发病上升趋势,早期易误 

2讨论 

诊,延迟治疗,有可能造成病情加重,发生冠状动脉 

KD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综合症,多见于婴幼儿, 

病变和心脏受损,甚至猝死。我院在2009年元月至 

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为免疫活化细胞激活导致全 

2009年12月诊断了三例KD患者,此后转诊至省 

身性血管炎.以冠状动脉损害为主的心血管系统病 

级医疗机构。最终确诊为KD。同时对三例KD患儿 

最常见.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已成为儿童后 

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探讨早期诊断方法及治疗 

天性心脏病的首要原因。预后与早期应用丙种球蛋 

体会。 

白及阿斯匹林抗炎治疗密切相关【】I。 

通过对三例KD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与对 

1资料与方法 

照分析.发现三例患者早期出现下列症状的发生率 

1.1 一般资料2009年元月至2009年12月我院 

为100%,发热、皮疹、口角嘴唇皲裂,唇及肛周潮 

诊断为KD的患儿三例,均符合杨锡强主编第六版 

红、扁桃体Ⅱ红肿,无化脓样变。笔者认为上述症状 

《儿科学》KD诊断标准『】I。年龄1 一5岁,平均3.5 

联合出现时即可临床诊断KD.与于宽一等人观点 

l 

相符。即除发热外5项中有4项可诊断KDm。血小 

岁,男:女=2:1。三例早期均误诊为上感伴过敏性药 

板增高、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三例患儿均 

疹,因治疗效果不佳,一例又误诊为猩红热,一例误 

出现。可辅助诊断.恢复期脱皮可作为晚期诊断指 

诊为败血症,均于病程一周时诊断为KD。 

标。《儿科学》上论述的多形红斑、眼结合膜充血、颈 

1.2方法对三例KD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 

淋巴肿大,本组未观察到,可能与样本数较少,早期 

总结。 

用激素,或变化不显著有关。 

1.3结果见(表1)。 

三例患儿早期均误诊为过敏性皮疹。其皮疹呈 

三例患儿发热、皮疹、唇及肛周潮红、扁桃体肿 

针尖样玫瑰红色斑丘疹,有痒感,在发热一天左右 

大、口角、唇皲裂,发生率为100%。均有白细胞总数 

出现,刚好在用药之后,极易误诊,并使用了皮质激 

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增高。 

素,使用激素后可掩盖并延误病情,易发生冠状动 

查去年病历及合作医疗报销资料,无KD病例 

脉瘤和影响冠脉病变修复【3】,临床应予注意。误诊猩 

发现。对照去年资料,发病率明显上升。 

红热一例,主要是未注意到有杨莓舌及肛周潮红等 

体征。误诊为败血症一例,血象30.0xl09/L。早期在 

作者单位:437215湖北省嘉鱼县牌洲湾医院 

我院查血小板轻度上升,因误为药疹用过皮质激 

虫垦农挝医堂鏊查 1~0 ̄F 3 舅8一遴

es

2 ̄

]Chin

8.No.2 

e j【o—urnal—of—R—u—ral…Medicin…e M—arch 

2010 Vo1.

表1 

注:(1)发热例1为中度,另两例驰张高热,热程7 ̄10天; 

(2)皮疹呈针尖样玫瑰红色斑丘疹、有痒感。例1症较轻,未用丙球,皮疹持续两月。 

(3)例3心肌酶异常,并发了肺脓疡,使用丙球较晚(约两周后)。 

素,到上级医院后多次查血小板正常。至血培养阴 

性诊断为KD。 

早使用丙种球蛋白,临床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川崎病的主要治疗措施是静脉注射丙种球蛋 

白1—2 g/kg,同时使用阿斯匹林3O~5O mg,分次服 

用,热退后3天逐渐减量,约2周左右至3~5 mg/ 

kg,维持6~8周或更长时间,可加用抗血小板治疗 

用潘生丁3—5 mg/kg[ 。本组一例患儿因发热不高, 

病情较轻,未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皮疹消退慢,持 

续约二月,脱皮时间约一月。一例使用较晚出现了 

心肌酶异常,并发肺脓疡,所以早期确诊KD并尽量 

1 徐灵敏等.4,JLJII崎病与败血症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变化的对比研究,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05—23.385. 

2于宽一.小儿风湿病临床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8—05—23.35 1. 

3杨锡强主编.儿科学第六版.213. 

(收稿日期:2009—01—22) 

(上接第15页) 

2 Gao X,Peng L,Adhikari CM,et a1.Spironolac tone reduced 

arrhythmia and maintained magnesium home ostasis in 

直以来。我国的房颤研究领域注重与国际同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 Cardiac Fail,2007,13: 

170~177. 

行的交流与合作,并始终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基于 

我国的经济现况,未来国产消融系统的研发,将为 

3 Olshansky B,Rosenfeld LE,Warner AL,et a1.The Atril a

Fibrillation Follow-up Investigation of Rhythm Management 

众多的房颤患者提供更多、更便利的治疗机会,使 

先进的医疗技术应用于广大的房颤患者。 

参考文献 

1 Denis R,Craig M,Christian T,et a1.Vemakalant hydroch— 

loride for rapid conversion of atialr fibrillation.Circulation, 

(AFFIRM)study:approaches to control rate in atiral 

ifbrillation.J Am Coll Cardio1.2004.43:1201~1208. 

4李辉.心房颤动药物治疗的新动向.中两医结合心脑血管 

病fJ].2008,6(9):1 082 ̄1083. 

(收稿日期:2009—10—29) 

2008,117:1518 ̄1525. 

更多推荐

临床,皮疹,诊断,治疗,患儿,脱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