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日发(作者:小客车摇号结果查询)
第19课 辛亥革命
【练概念】
1.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________三大主义,合成“三民主义”
2.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________成立于________。它的纲领是“驱除鞑虏________”
3.爆发:________起义:1911年10月10日;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颁布《________》,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_性质的民主宪法。
4.辛亥革命的性质是________。最大历史功绩是
________;但是它没有解决________没有完成________的历史任务。失败的原因是________。
【练能力】
1.19世纪60~90 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
2.1905-1908年同盟会成员出身情况统计,据如表可知,同盟会( )
出身 学生和留学生 官吏和有功名的知识分子 救员、医生 资本家、商人 贫农
人数 354人 10人 8人
B.以知识分子为主体
D.代表各族人民利益
6人 1人
A.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拥护
C.标志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建立
3.1894 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并把斗争纲领概括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该纲领( )
A.比三民主义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C.体现了孙中山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立场
B.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D.反映了兴中会的宗旨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4.在纪念黄花岗起义的活动中,民国初期的人们通过祭文、诗词、剧本、采访等方式,加深了对黄花岗起义时代背景、历史意义的认识,构建了一个立体的甚至美化的革命记忆。伴随着国民党统治弊病的日益暴露,黄花岗起义的纪念也逐渐失去了对人们的感召力。这说明( )
A.黄花岗起义的重大意义
C.时代环境决定历史认知
B.人们的群体记忆逐渐模糊
D.革命精神有赖于不懈传承
5.孙中山曾明确指出:“如果不想方法来恢复民族主义,中国将来不但是要亡国,或者要亡种。所以我们要救中国,便先要想一个完善的方法,来恢复民族主义。”据此可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
A.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
C.旨在完成中华民族统一
B.以反帝为斗争核心
D.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6.资政院是清末预备立宪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院章内容上,第五条规定,“资政院议员于院中应有之权,一律同等,无所轩辕”。但议事细则中第四条规定“议员座位以宗室王公世爵、外 1 藩王公世爵、满汉世爵……各省咨议局互选议员等为序”。这说明清末预备立宪( )
A.体现宪政民主精神 B.奉行中体西用理念 C.带有保守思想印迹 D.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7.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爆发于( )
A.1860年 B.1900年 C.1911年 D.1912年
8.《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废除国务院和国务总理,改为政事堂和国务卿,各部归总统直辖;恢复清朝的都察院和御史台,分别改名为平政院和肃政厅,以监察官吏,贪污五百元以上者死罪;设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以统一军权”。这一规定( )
A.体现了集权性质
C.避免了权力滥用
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9.民国四年,依照“中国数千年来,以礼教立国……立法自必依乎礼俗”的原则修正刑法,首增“侵犯大总统罪”一章,并指出“共和之国本无君臣之名分,然而政事有从出焉,责任有攸归焉……凡以明有尊也,此关乎政体者也。”这一做法( )
A.扩大了总统的行政权力
C.隐含了复古尊君的企图
B.维护了革命成果
D.发扬了优良传统
10.1911年,清政府出台“铁路国有”政策,宣布“从前批准干路各案,一律取消”,由此剥夺了各省商办铁路的权利。时人指出:“以路抵款,是政府全力夺自百姓而送外人。”由此可见,这一政策的实质是( )
A.以路权抵押换取外债
C.削弱商办铁路的实力
B.集中全国力量建造铁路
D.强化对地方经济的控制
11.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________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横线处应填写的是( )
A.广州 B.南京 C.武昌 D.北京
12.民国初年,国民获得了一些政治权利。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经由普选产生的议会机构拥有较高的权威,包括大总统在内的各种重要官职,均需选举或得到认可,方能产生;各项法律政令和重大行政事务,亦需经批准方可实施。这说明辛亥革命( )
A.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
C.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材料二
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B.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
2 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可决弹劾之。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材料三
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1)请概括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史实。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哪种政体形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哪些基本原则?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作为政治改革重心所在的中央机构的改革, 贯穿清末新政时期旧政改革和宪政改革的全程。 1901年开始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归并詹事府于翰林院,撤通政使司;设商部、学部、巡警部、练兵处、财政处5个新机构,增设资政院以“博采群言”,审计院以“核查经费”。机构经过调整后设立学部、农工商部、民政部、度支部、陆军部、海军部、 法部、外务部、邮传部、理藩部等中央十部。裁撤军机处,颁布了 “采取各国君主立宪之制”的上谕,成立“责任内阁”,即“皇族内阁并特别设立了弼德院,作为皇帝亲临顾问国务之所,用来防止权位下移。清末新政中,新机构很大程度上是在对旧机构的颠覆中逐渐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的参谋部即清末新政时期的军咨府,九个行政部几乎全盘接受清末新政时期的中央十部。
—— 摘编自梁慧丽《论清末新政时期的中央机构改革以新、旧机构比较作考察》
(1)根据材料,概括新政时期清政府中央机构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政时期清政府中央机构改革的意义。
3
答案以及解析
【练能力】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新政。材料显示两次“新政”都重视发展近代企业发展和商务,可见是为了“求富”。再结合所学,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主张“中体西用”,以挽救漬政府的统治。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也是为了挽救清朝危局,维持自己的专制统治,故A项正确。“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主张,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而非地主阶级洋务派和清政府的主张,B项排除。“以商救国”也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主张,C项排除。清政府的措施不是为了富民而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由1905-1908年同盟会成员出身情况统计表可知,同盟会成员以学生和留学生为绝对大多数,这说明同盟会以知识分子为主体,B项正确。“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拥护”说法欠妥,排除A项;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兴中会,排除C项;“代表各族人民利益”说法欠妥,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孙中山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领导革命运动,确立纲领明确了斗争目标,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故答案为B项;当时三民主义尚未形成,排除A项;该纲领没有体现反帝目标,反封建也不彻底,排除C项;从兴中会纲领来看,只是明确了反清目标,“合众政府”的性质尚未明确,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随着国民党统治弊病的日益暴露,黄花岗起义的纪念也逐渐失去了对人们的感召力,说明的是革命精神有赖于不懈传承,D项正确;黄花岗起义意义重大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强调的是革命精神的传承,排除;材料未涉及时代对历史认知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选择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孙中山提出民族主义是为了救亡图存,这是当时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以反帝为斗争核心。排除C:材料中没有关于要完成中华民族统一的目标。排除D:材料并未涉及民族主义产生的影响。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在制定院章内容上……规定,‘资政院议员于院中应有之权,一律同等, 4 无所轩辕’。但议事细则中第四条规定“议员座位以宗室王公世爵、外藩王公世爵、满汉世爵……各省咨议局互选议员等为序”,可得出,资政院的章程表面上宣称议员权利平等,实际上在议员座位方面仍突出等级性,说明清末预备立宪带有保守思想印迹,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等级差异违背了民主原则,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清末预备立宪学习西方政治模式,突破了中体西用范畴,故B项错误;预备立宪主要在在官僚、贵族中进行,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故C正确;1860年、1900年、1912年均不符合史实,故ABD错误。故选:C。
8.答案:A
解析:材料“废除国务院和国务总理,改为政事堂和国务卿,各部归总统直辖;恢复清朝的都察院和御史台,分别改名为平政院和肃政厅,以监察官吏,贪污五百元以上者死罪;设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以统一军权”体现了集权性质,A正确;BCD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9.答案:C
解析:民国四年是1915年,法律中增加了“侵犯大总统罪”,而且认为大总统事关国体,是国家大权掌握者,这种做法和说辞意味着大总统是国家的中心,是不可侵犯的,隐含着复古尊君的企图,C项正确;刑法的规定并未增加大总统的行政权力,排除A项;刑法的规定侵害了革命成果,排除B项;刑法的规定不属于优良传统,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以路抵款,是政府全力夺自百姓而送外人”可知,清政府“铁路国有”政策的实质是出卖国家铁路利权,掠夺人民财富以偿还对外赔款,故选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削弱商办铁路实力、强化对地方经济的控制是清政府实施“铁路国有”政策的原因,但并非实质,C、D两项排除。
1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因此题干空白处应是南京,B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都城是在南京,而不是广州,排除A项;武昌爆发了武昌起义,没有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排除C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于南京,而不是北京,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民国初年,国民获得了一些政治权利。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经由普选产生的议会机构拥有较高的权威,包括大总统在内的各种重要官职,均需选举或得到认可……”可以看出,辛亥革命使民众获利了一些权利,并实行了一些法令,反映出辛亥革命推动民主政治的进程,A项正确;B项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辛亥革命没有完成任务,排除D项。故选:A。
5 13.答案:(1)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等。
(2)政体形式:责任内阁制。基本原则:主权在民,民族平等,三权分立;
(3)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近代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第一小问要结合辛亥革命斗争的过程来分析;第二小问要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来分析;第三小问要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来分析。
14.答案:(1)特点:为外国侵略势力所左右;借改革之名,行加强君主专制之 实;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争权夺利;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2)意义:有力地革除了权限不清、职责不明、建构重叠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扩大了国家职能,促进了中央机构的近代化;加速 了清朝的灭亡;也给国人进行了 一场深刻的民主政治的启蒙教育。
解析:本题考查清未新政中的中央机构改革。时间:1901年→1911年;材料突破:(1)“特点”,总结材料:“1901年开始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为外国侵略势力所左右:“颁布了‘采取各国君主立宪之制’的上谕,成立‘责任内阁’”→借改革之名,行加强君主专制之实;“设商部……5个新机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争权夺利;“用来防止权位下移”→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2)“意义”,联系所学:这次改革有力地革除了权限不清、职责不明、建构重叠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扩大了国家职能,促进了中央机构的近代化;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也给国人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民主政治的启蒙教育。
6
更多推荐
材料,排除,大总统,革命,新政,机构,资产阶级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