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5日发(作者:北京汽车4s店地址)

2021-2022学年福建省厦门市乐安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文,完成5-9题。(12分)

子猷的雪夜

①那该是六朝最著名的一个长夜吧。历史上多少个夜晚因为平淡无奇而永远消失在了时间的黑洞,而这一夜,却因为一个叫做王子猷的人,在后世文人心里扎下了根,以至于人们一提起魏晋风骨,便会想起并看到那个长夜的漫天风雪。

②王子猷名徽之,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此人既无绝世之才,也无丰功伟绩,在品德方面更是乏善可陈,似乎儒家所追求的“三不朽”与他一个都沾不上边。然而,他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如果说刘伶是个“以酒为名”的方外之人,那么王子猷就是个靠标新立异而爆得大名的“行为艺术家”了。

③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王子猷绝对是个怪人。比如,他偶然到别人的空宅里暂住一段时间,也要令家人种竹子。有人不解地问:“只是暂时住住,何必这么麻烦呢?”王子猷打着口哨歌吟了好久,才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后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雅好当与王子猷不无关系。又有一回,王子猷应召赴都城建康,所乘之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从岸上走过,王与其并不相识,船上一位客人道:“此人就是桓野王。”王子猷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高官显宦,但他素知子猷之名,对如此唐突的邀请也不在意,当即下车上船,坐在胡床上,拿出笛子吹奏了一曲“梅花三弄”,笛声清越,高妙绝伦,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了。整个过程,宾主双方没有说过一句话。

④据《世说新语》记载,那个令后世文人神往不已的长夜,江南一带普降大雪,当时王子猷住在山阴(今浙江),夜半醒来,百无聊赖,于是开室,酌酒,环顾四周,一片皎然。因起彷徨,咏诵左思的《招隐诗》,他忽然想起了戴安道。戴安道就是当时著名的画家和隐士戴逵,当时戴隐居在浙东剡县,王子猷当即连夜乘小舟去拜访他。小舟在风雪中走了一夜,终于赶到戴逵的家门口时,他却忽然改变了主意,转身又按原路打道回府,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⑤王子猷的小舟在风雪中的剡溪走了一夜。这一夜,他愣是把自然得不能再自然的剡溪,走成了一处人文得不能再人文的名胜。这一深具文化意味的骇俗之举,令后世无

数文人恍兮惚兮,唏嘘不已。而惯会“言约旨远”的《世说新语》却只用了六个字:“造门不前而返”。个中迂曲,则一任读者遐思玄想。

⑥时光荏苒,逝者如斯。三百多年后,子猷、安道早已作古,可作见证的惟有脉脉流淌的古剡溪。当意气风发、才华盖世的青年李白仗剑出蜀、云游四方之时,江左风流已成陈迹,大唐盛世对于士人人格的重新塑造业已完成。“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诗仙李白,正是本土文化天地精华所滋养出的“人中龙凤”,他本属于魏晋,属于老庄,却幸而“空降”大唐,前世的烙印一直镌刻在今生的额头上,所以他总是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他是能够把自我凌跃于一切外在价值之上的人,更有一份空诸依傍的有恃无恐。他不是王子猷,但他一直又是王子猷,或者说,他是拼了命要证明自己不是王子猷的李太白!

⑦在李白的诗集中,“剡”字出现凡14次,“子猷”6次,“访戴”2次,“安道”1次,除去作为诗题的2次,共引用了“雪夜访戴”之典高达21次,这还不包括其它与剡溪有关的人名和意象。“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就是其中一例。

⑧在李白心目中,剡中是他无限向往的隐遁之地,而子猷身上的那种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风流自赏的气度,也一直是他心慕手追的风神境界。剡溪,成了诗仙念念不忘的一个符号。这符号背后,既承载了诗人对自然山水发自内心的痴情,也寄寓着诗人对一种尘世间所能有的自由境界和人格理想的不懈求索。宗白华先生论晋人之美,有“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之谓。太白对子猷的企慕,对剡中的向往,不正是晋人风流的遥远而又铿锵的回声么?

5.第二段中加点词“三不朽”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6.第七段划线句出自李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7.第七段中,作者统计“剡”、“子猷”、“访戴”、“安道”等词语在李白诗集中出现的次数,主要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8.阅读文章,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猷听桓伊吹笛的故事,说明两人都洒脱且心有灵犀。

B.“造门不前而返”六字,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何可一日无此君”一句,是对王子猷节操的最好说明。

D.作者认为王子猷是个炒作自己而得名的“行为艺术家”。

9.第八段中的划线句说:“太白对子猷的企慕,对剡中的向往,不正是晋人风流的遥远而又铿锵的回声么?”结合本学期学习的李白的诗作,请你谈谈太白以怎样的行为表现了对“晋人风流的遥远而又铿锵的回声”?(4分)

参考答案:

5.(2分)以下三种情况之一的给2分

(1)立德、立功、立言

(2)绝世之才、丰功伟绩、品德高尚

(3)才、功、德

(注:答出2空得1分,答出1空不给分。)

6.(1分)《梦游天姥吟留别》(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7.(2分)说明李白对子猷的企慕,对魏晋风度的向往。(关键点:“企慕”(1分)、“向往”(1分)。注:抄写第8小节第1句的得1分,在抄写句子前加动词“说明”等的得2分。)

8.(3分)D

9.(4分)要求:能写出具体的诗句(1分),能围绕本文关键词“魏晋风骨”,就李白的气节、风骨作恰当的阐述(2分),语言(1分),围绕《登金陵凤凰台》答题的不得分。

例:李白旷达的思想、狂放的性格和飘逸的风度都明显受到了魏晋风度的影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高傲耿直,不趋炎附势,不卑躬屈膝。这就是李白的气骨。透过李白的气骨,我们可以看到魏晋名士藐视礼教,轻视权贵和“不折腰”的高士节操。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14题。(共9分)

……虽然我只需要两双,我却向他定做了三双;我很快就离开了那里。我有一种难以描述的感觉,以为他的心里把我看成对他存坏意的一分子;也许不一定跟他本人作对,而是跟他的靴子理想作对。我想,人们是不喜欢那样的感觉的;因为过了好几个月以后,我又到他的店铺里去;我记得,我去看他的时候,心里有这样的感觉:“呵!怎么啦,我撇不开这位老人——所以我就去了!也许会看到他的哥哥呢!”

因为我晓得,他哥哥很老实,甚至在暗地里也不至于责备我。

我的心安下了,在店堂出现的正是他的哥哥,他正在整理一张皮革。

“啊!格斯拉先生,”我说,“你好吗?”

他走近我的跟前,盯着看我。

“我过得很好,”他慢慢地说,“但是我哥哥死掉了。”

我这才看出来,我所遇到的原来是他本人。但是多么苍老,多么消瘦啊!我以前从没听他提到他的哥哥。我吃了一惊,所以喃喃地说:“啊!我为你难过!”

“的确,”他回答说,“他是个好人,他会做好靴子;但是他死掉了。”……“他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心里老是想不开。你要做靴子吗?”他把手里的皮革举起来说,“这是一张美丽的皮革。”

过了一年多,我才又回到伦敦。我所去的第一个店铺就是我的老朋友的店铺。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显得衰老、瘦弱,不断地发抖,这一次,他起先真的不认识我了。

“啊!格斯拉先生,”我说,心里有些烦闷,“你做的靴子好极啦!看,我在国外时差不多一直穿着这双靴子的;连一半也没有穿坏呀,是不是?”

他细看我这双俄国皮靴,看了好久,脸上似乎恢复了镇静的气色。他把手放在我的靴面上说:

“这里还合脚吗?我记得,费了很大劲才把这双靴子做好。”

我向他确切地说明:那双靴子非常合脚。

“你要做靴子吗?”他说,“我很快就可以做好;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

我回答说:“劳神,劳神!我急需靴子——每种靴子都要!”

“我可以做时新的式样。你的脚恐怕长大了吧。”他非常迟缓地照我的脚形画了样子,又摸摸我的脚趾,只有一次抬头看着我说:

“我哥哥死掉了,我告诉过你没有?”

他变得衰老极了,看了实在叫人难过;我真高兴离开他。

12.面临变革,格斯拉“显得衰老、瘦弱”,甚至“不断地发抖”,选文中还有哪些内容表现

他已衰老?(3分)

13. 乙段选文末尾,身为格斯拉先生老朋友的“我”为何“真高兴离开他”?(2分)

14. 小说中格斯拉兄、弟除了形象稍有差异之外,性格、品质几乎一样,能否将两者形象合二为一,只安排一个小说人物?请阐明你的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2、“他起先真的不认识我了”中的“起先”暗示格斯拉已经老眼昏花;“他非常迟缓地照我的脚形画了样子”中“非常迟缓”的动作暗示衰老;忘记是否将哥哥的死讯告诉老主顾,记忆力的减退也暗示着人的衰老。

13、他变得如此衰老,让身为朋友的“我”看了实在难过,离开他,我才能暂时摆脱这种难过的情绪。

14、不能。面临变革,兄长因为内心的痛苦和境况的窘迫而死,即便如此,格斯拉仍不改初衷,坚守高品质,这样安排更能突出格斯拉追求理想与美的品质;如格斯拉兄弟开的小作坊,通常具有人手少、家族成员共同经营的特质,设置两个人物,说明了当时手工业者的典型处境;这样的家庭作坊主,通常兼有保守和坚持的性格,借对格斯拉兄弟形象的塑造,完整地刻画了这一人群的典型性格特征。(三条理由说清两条即可,答对一条得2分)

能。哥哥的形象更“瘦弱、苍白”,“头发稀薄”,但兄弟总体“很相像”以至于“我”经常分不清他们;性格上哥哥更“老实”,“暗地里也不至于责备我”,但这一人物的塑造对小说主旨影响不大。因此可以合二为一。(两条理由答对一条得1分,回答“能”最高得2分。不给满分理由:对主题的把握还有可深入的空间。)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手机文学

蒋信伟

手机文学不是文学的大餐,而是文学的点心。点心虽小,却别有风味。手机文学不可能也不必要承载多厚的社会内容,获得多大的艺术感染力,只要取得“开心一笑”“快意一笑”“会心一笑”的艺术效果,或者说就是要达到幽默、讽刺、灵动的审美效果,就“心满意足”了。

手机文学,说到底是技术消费时代对文学产生冲撞的结果,也是文学嫁接现代商业生活方式的结果。走产业化之路,追求商业利益,是手机文学的初衷。“无边信息萧萧下,不尽财源滚滚来。”下载、发送成为事关手机文学命运的两件大事。就传统文学来说,手机文学在技术时代、市场经济的双重语境下,难以避免要犯下“两宗罪”,也就是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

在产业化境遇之中的手机文学,体现了鲜明的商品性。显然,手机文学作为传统文学视界的话语空间,还处在边缘化的地位,它游离于商品与文学之间。更确切地说,手机文学有着“双重身份”,商品性是其隐性的因素,也是本质的东西;而文学性则是其显性的因素,是表象的东西。手机文学要获得较大的受众群,必须掀起一定的从众消费浪潮,而媚俗求利则自然而然地充当了这股潮流的“始作俑者”。而过分的媚俗求利的做法,会使手机文学的艺术个性、审美品格也随之丧失殆尽。

手机文学在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的双重影响下,必然产生大量的“快餐文化”甚至“文化垃圾”。“变了质”的手机文学无疑也会成为一种潜在的“文化毒害”。因而,不能不说,手机文学悄然兴起的背后也隐含着文化的缺失与忧虑。

8.下列对“手机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手机文学是以手机为传播媒介的一种新兴文化现象。

B.手机文学尚不成熟,在传统文学中还处在边缘化的地位。

C.手机短信就是手机文学,它常常要受到信息容量的限制。

D.手机文学的特点是内容短小精悍、富于艺术张力。

9.下列各项的表述,不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条短信的内容被限定在70个字(包括标点)以内,这就要求手机文学不能有“云山雾水”之感,而要有“寸铁杀人”之功。

B.手机文学以其幽默风趣,能够给人以轻松释放、付诸一笑之感,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生活中起到一种调节心情的作用。

C.手机文学是技术消费时代对文学产生冲撞的结果,也是文学嫁接现代商业生活方式的结果,追求商业利益不是手机文学的初衷。

D.手机文学具有双重属性,文学性和商品性。文学性是其显性的因素,是表象的东西;商品性是其隐性的因素,也是本质的东西。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信文学的讽刺如果离开了幽默,就会丧失内在的艺术韵味,成为一种变相的挖苦与谩骂,将不会拥有绝妙的反讽意味。

B.作为技术消费的手机文学,文学话语已经被符号化,成为被操纵的系统行为,文学的主体意识渐渐消解,文化意识会日趋衰落。

C.正视手机文学的艺术诉求和文化缺失,对于引导手机文学朝着健康、优质的方向发展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D.在机械复制和过分媚俗求利的影响下,产生了大量的“文化垃圾”。手机文学悄然兴起的背后也隐含着必然消亡的趋势。

参考答案:

8.C 原文中“手机文学首先是手机短信”这句的意思是说手机文学的呈现方式是“手机短信”,但并不是说“手机短信就是手机文学”。

9.C 曲解原意。原文有“走产业化之路,追求商业利益,是手机文学的初衷”。

10.D “产生了大量的‘文化垃圾’”与原文“必然产生大量的‘快餐文化’甚至‘文化垃圾’”表意不同,前者是已然,后者是未然。“隐含着必然消亡的趋势”与原文中“隐含着文化的缺失与忧虑”表达的内容观点不一致。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鸿门宴》选段,完成16~19题。(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6、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实词,含义有误的一项是 ( )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从 B、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意:料想

C、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 D、卮酒安足辞 辞:推辞

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座/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B、为击破沛公军/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项王按剑而跽曰/夜,缒而出

D、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亦以明死生之大

18、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选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刘邦谢罪”“项王设宴”“范增举玦”和“项庄舞剑”“樊哙闯帐”“项羽嘉许”等事件,期间矛盾时缓时急,危机四伏,险象环生。

B、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C、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 ”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可见“留沛公与饮”是项羽精心策划的阴谋。

D、范增的政治观察力﹑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的致命弱点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这些都表明他不知己知彼,这就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19、翻译下列三个句子,注意关键字词、特殊句式的翻译。(7分)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参考答案:

16.A项 从:使……从。考查学生对使动用法的掌握情况。

5. 本大题共7题,共3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8~12题。

刘观传

刘观,雄县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太谷县丞,□荐擢监察御史。三十年迁署左佥都御史。坐事下狱,寻释。出为嘉兴知府,丁父忧去。

永乐元年,擢云南按察使,未行,拜户部右侍郎。二年调左副都御史。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四年,北京营造宫室,观奉命采木浙江,未几还。明年冬,帝以山西旱,命观驰传往,散遣采木军民。六年,郑赐卒,擢礼部尚书。十二月与刑部尚书吕震易官。坐事□皇太子谴责。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八年,都督佥事费瓛讨凉州叛羌,命观赞军事。还,坐事,谪本部吏。十三年还职,改左都御史。十五年督浚河漕。十九年命巡抚陕西,考察官吏。

仁宗嗣位,兼太子宾客,旋加太子少保,给二俸。时大理少卿弋谦数言事,帝厌□繁琐。尚书吕震、大理卿虞谦希旨劾奏,观复令十四道御史论其诬妄,以是为舆论所鄙。

时未有官妓之禁。宣德初,臣僚宴乐,以奢相尚,歌妓满前。观私纳贿赂,而诸御史亦贪纵无忌。三年六月朝罢,帝召大学士杨士奇、杨荣至文华门,谕曰:“祖宗时,朝臣谨饬。年来贪浊成风,何也?”士奇对曰:“永乐末已有□,今为甚耳。”荣曰:“永乐

时,无逾方宾。”帝问:“今日谁最甚者?”荣对曰:“刘观。”又问:“谁可代者?”士奇、荣荐通政使顾佐。帝乃出观视河道,以佐为右都御史。于是御史张循理等交章劾观,并其子辐诸赃污不法事。帝怒,逮观父子,以弹章示之。观疏辨。帝益怒,出廷臣先后密奏,中有枉法受赇至千金者。观引伏,遂下锦衣卫狱。明年将置重典。士奇、荣乞贷其死。乃谪辐戍辽东,而命观随往,观竟客死。七年,士奇请命风宪官考察奏罢有司之贪污者,帝曰:“然。向使不罢刘观,风宪安得肃。”(选自《明史》)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还,坐事,谪本部吏 坐:因……犯罪

B.以佐为右都御史 以:把

C.遂下锦衣卫狱 狱:监狱

D.以是为舆论所鄙 鄙:鄙视

9.下列词语按次序填入文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1)□荐擢监察御史(2)坐事□皇太子谴责

(3)帝厌□繁琐(4)永乐末已有□

A.为、而、之、矣 B.以、为、其、之

C.以、为、而、其 D.以、为、乎、也

10.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

B.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

C.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

D.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刘观出任嘉兴知府,因父母去世,守丧去职。

B.明仁宗继位后,刘观兼任太子宾客,随即又加大理寺少卿,给两份俸禄。

C.御史张循理等人上奏章弹劾刘观,宣宗大怒,下令逮捕刘观父子,拿出弹劾的奏章给他看,他立即认罪了。

D.刘观父子入狱后,本来要处以极刑,杨士奇、杨荣请求免其一死,于是将刘辐谪戍辽东,刘辐独自客死辽东。

12.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时左都御史陈瑛残刻,右都御史吴中宽和,观委蛇二人间,务为容悦。(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奉命采木浙江,未几还。(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士奇和杨荣等所说的“年来贪浊成风”,其具体表现有哪些?(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答案 C

解析 狱:监禁审理

9答案B

10答案B解析 帝在北京闻之,以大臣有小过,不宜遽折辱,特赐书谕太子。

11答案 C

解析 A项是父亲去世,。B项刘观兼任太子宾客,随即又加太子太保衔。D项刘辐独自客死辽东。原文无。

12答案 (1)①当时左都御史陈瑛为人凶暴狠毒,右都御史吴中为人宽和,刘观在二人之间周旋逢迎,务求让他们双方都满意。②刘观奉命到浙江督办采木,不久还京。

(2)①宣德初年,官员们宴会聚乐,均以奢侈相尚,歌妓满于宴席之上。②刘观私下接受贿赂,那些御史们也都贪污放纵无所顾忌。

6.

参考答案:

14.C 15 B 16. A

17、(1)华佗认为此人如果大怒病就会好了,因此收了他很多财物却不给他治病。

(2)然而我不杀他,最终他也应当不会为我断这病根的。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我

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②城市名字不够响亮并不一定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③更名并不一定会带来经济腾飞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段修改和仿写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语段,整体把握语段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段,仔细阅读,找出文段中推断不合理的地方,让后仿照例句的模式,把文段中找出的推理不合理地方表达出来。本题,文段中除了“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的发展”推断不合理外,还有“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两处推断不合理。仿照①“……并一定……”的句式,把这两处推断不合理之处给表达出来。

8.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称雄之前,刘备成功地把自己装扮成一个胸无大志的庸才,这一韬光养晦的做法让他得以与强大的曹操和孙权一起称雄三国时代。

②“手如柔黄,肤如凝脂”,《诗经·硕人》通过对齐女庄姜的细腻描绘,刻面了一个珠圆玉润、亮丽动人的古典美人形象。

③自8月1日滴滴出行收购优步中国的消息正式宣布后,网上盛传商务部反垄断局已两次约谈滴滴并依法进行调查,滴滴对此讳莫如深。

④由于缺少有效监督,《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在许多地方沦为一纸空文,只有真正令行禁止,才能达到公共场所“无烟化”的目标。

⑤城市规划大师卡罗琳·博斯在做主题演讲时说,城市环境和建筑休戚相关,所以要改善城市环境就不能忽视城市建筑的整体规划。

⑥他此时正心事重重,尽管窗外鸟语花香,一片春意盎然,可他仍目不暇接,无心欣赏,还时不时地叹上一回气。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参考答案:

C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本题中,如“珠圆玉润”被误用来形容美人,对象不当;“休戚相关”与“息息相关”混淆;“目不窥园”被误用为心事重重而无心欣赏美景。

9.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中式婚房回归古典东方之美,一对新人说:“我们不追求家具的雕梁画栋,无需过多装饰,只求简单,古色古香。”

B. 肃穆的气氛,庄重的举动。在场的所有人都低下了头,敛声屏气,用一分钟的默哀,向在火灾中去世的同胞们表达最真诚的哀悼之情。

C. 南京——一个靡丽而怀旧的城市。如果说它有过繁华,那么秦淮河边的洪武路会告诉你多少纨绔膏粱的一掷千金、纸醉金迷,多少士大夫的理想,随着末世国都一点点丧尽。

D. 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鳞次栉比。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A项,雕梁画栋:指房屋华丽的彩绘装饰,常用来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句中用于家具,使用对象错误。B项,敛声屏气:指不说话,暂抑呼吸。形容小心害怕的样子。不合语境,语境表达的意思是安静、沉默。C项,纨袴膏粱:指富贵人家的子弟。适合语境。D项,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不合语境。解答此类题目应结合具体的语境、修饰的对象、词语的感情色彩进行分析。(1)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2)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3)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0. 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④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A.⑥⑤①②③④ B.④③⑤①②⑥ C.③①⑤④②⑥ D.④②①⑤③⑥

参考答案:

D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在伊甸园里,一棵大树对一朵玫瑰说:“你虽然很漂亮,却没有什么用。要想活得有意义,光有美丽的外表是不行的。”于是,这朵玫瑰找到上帝说:“请您把我变得有用一些吧。”上帝同意了。从此以后,世界上有了第一颗卷心菜。

看了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结合你的所思所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

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最美不过有价值

行吟江畔的屈原寻找报国之路,穷途而哭的阮籍寻找尊严之途,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白寻找自由之身。中国文学史的魅力在于,那些挥毫泼墨的文人骚客那些金戈铁马的壮士侠客,无论抒何样的豪情无论遣怎样的愁苦,都在寻找着活的意义。

玫瑰为了活着,变成了卷心菜;“垮掉的一代”为了活着,不停地驱车寻找;梵高为了活着,抛却一切只留画布。活着,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赋予生命意义。如同伟大的翻译赋予一则平凡的句子以精彩,活着的意义是为了赋予生命的价值。

没人会忘了汉宫玫瑰王昭君,不是因为美貌而是她开在塞北沙漠的卓绝风姿。没人会记得安徒生丑陋的相貌,因为他的童话在世界结果。花的美丽在于孕育了更伟大的生命,树的崇高在于扎根土壤从不张扬。空有皮囊的美终究只能化为一抔黄土,就像王尔德笔下的道林格雷,为了追求永远的美貌最终走上自毁的道路。画像上的惊艳掩不去灵魂的丑恶,外表的风华绝代终究要归于空虚。

我想起了三毛,这个愿做一棵树的女子。“从不依靠,从不寻找,非常沉默,非常骄傲。”我想她是聪慧的,只有找到生命的价值的人才会如此笃定的活着。

很多时候我们质疑价值这个词,它因概括太多而显得庸俗。实际上,价值并不是创造价值更不仅仅是创造财富,价值的分量躲藏在每个人的思想里。

时代不会忘了乔布斯,并不是他创造了市值过亿的公司,甚至也不是他带动了手机业的革命,而是他的追求完美,坚信创造奇迹的精神。我们将毛主席的头像印刻着,将切格瓦拉的头像标志着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对历史对国家的贡献,而是他们在精神上狠狠地给予平庸的人一击,使人正视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价值。

历史不爱英俊美貌者,没人会真的研究潘安的相貌。历史不抛弃失败者,没人会抹杀拿破仑的气魄。历史只记录有价值的人,它不在乎你的地位外表,成功与失败,只在乎应该被记录的光华——灵魂的价值。

那些引领我们的人,那些唤醒我们的人,那些感动我们的人,是玫瑰,也都是卷心菜。

试题分析:角度1:应该改进自己,以活得更有用(即有价值)。人活着贵在有用,为他人、集体、社会所用,这也正是人生的价值、活着的意义。

角度2:坚守本真也可以活出自己的价值。玫瑰听从大树的劝说改变了自己,自然令其有

了意义或新的价值,然而不能改变自身就“没有”价值吗?不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但仍可以提供精神愉悦。人应自信、自主,不能看轻了自己而随波逐流。

角度3:综合以上两种立意,不管是改变自我,还是坚守本真,只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是最美的人生。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更多推荐

文学,手机,价值,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