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0日发(作者:速锐)
汽车销售企业应对网络舆情的案例分析报告
摘要:如何识别和分析互联网上的话题,掌握网络舆情发展动态,引导化解危机舆论并对其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网络舆情的分析监测,传统的处理主要依靠人工进行分类与处理,现实中需要实时跟踪监控的网站数量多、形式复杂、内容广,传统舆情监控已经难以适应网络的需求。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相关支撑理论、监测分析过程、技术的应用及意义方面进行分析梳理,特别是通过对微博社交平台中舆情“3岁女童被喂到70斤做吃播赚钱”的分析监测过程详细介绍网络舆情技术。最后,对本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走出贡献。
关键词:网络舆情;舆情事件;案例分析
一、网络舆情发展的过程
(一)企业舆情应对的发展的周期
参考张蕾(2016)在舆情生命周期指标体系研究中,通过其发生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潜伏期、扩散期、和衰退期。根据企业在不同周期节点的不同应对策略,可分别概括为舆情预警器、舆情爆发期、舆情消退期。
1.舆情预警期。预警期即企业舆情事件还未发生,或刚刚出现苗头,处于个体间的互相传播,呈分散的、无序的状态。预警实质上分两层意思,“预”是指预防,是对企业监测、预判、计划的要求,在这个时期,企业做舆情监测、加强管理、增强抵御危害的能力,所做的这些努力通常是为了从萌芽中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警”是有警醒、告诫的意思,是当企业已经发生舆情事件,要求企业严肃对待、切实处理问题,防止事情进一步发酵。
2.舆情爆发期。爆发期顾名思义指事件已发生,通过网络平台急速传播和扩散,形成公众议题。一旦舆情爆发,企业再没有回旋的余地,伴随企业不同的回应和和网民相应的态度,舆情信息会不断蔓延和反复,形成大规模的观点聚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特征,从舆情发生到爆发,往往时间非常短,甚至1-2个小时形成高峰,企业舆情处置和应对难度增大。
3.舆情消退期。消退期是指在舆情传播过程中,舆情信息量出现衰减,关注度消退,热度降低或被别的话题取代。舆情的消退说明企业在爆发期的应对策略
起到关键性作用,信息量的减少并不代表舆情的结束,企业仍需做出努力,避免再发生此类事件。
(二)阶段关键指标
网络舆情的阶段关键指标是指在网络舆情中,投入20%,却能达到80%效果的,推动舆情事件发展,使其进入下一阶段的指标行为。企业网络舆情的应对,若能迅速反应每个关键指标的节点,从中适时引导,可事半功倍。我们根据舆情主体的行为分析,归纳了下列关键指标,并且分析了指标变化和网络舆情发展阶段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此可以识别网络舆情的进展程度。
1.关注度总量和关注度增量。关注度总量是指舆情事件发生后,在微博、微信、百度搜索等网络平台形成的发帖量、浏览量、转发量、评论量的总和。关注度增量是指信息在某阶段内,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度增加的数量。关注度的总量和增量是舆情事件发展的首要指标,也是推动舆情进入不同阶段的关键性因素,见图5,为关注度总量和增量的大致发展趋势。
关
注
度
图1 舆情关注度总量和增量变化图
增量变化曲线
消退期
预警期
爆发期
总量变化曲线
第一阶段,舆情预警期,关注度总量和增量相对平缓,关注事件的主体多为当事人和企业,以及零散的知情人。第二阶段,当事件被某种媒介爆料在网上,伴随着主观的人为的活跃性、互动性的变化,短时期内关注度总量和增量的直线上升,进入舆情爆发期。在这个时期,关注度总量呈波浪式运动状态,有回旋、跨越式的发展现象。如果以微博热搜为舆情爆发的临界点,根据最新微博热搜榜单,最低话题搜索量为17万,其点赞、评论数可达百万。关注度增量随着总量小幅度的增加之后开始平缓下降。第三阶段,关注度增量变为0或更少,关注度
总量逐渐减少,舆情进入消退期,此次事件逐渐在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淡化。
2.媒体的关注度和活跃度。在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媒体的介入加速了从预警期到爆发期的时间,从少量的散播状态聚集成范围讨论,使普通的网络事件升华成社会热点。
第一阶段,舆情预警期,事件处于小范围传播,排除人为的爆料,媒体不会关注也不会参与其中。第二阶段,当舆情信息被放在网上引起媒体的关注,就是舆情爆发的初始阶段,一旦网络媒体,主流门户网站、主流论坛、微博大V、公众号在网上活跃起来,转发评论,传统媒体再以新闻跟进报道与网络媒体产生互动,网民的参与度和关注度增强。第三阶段,随着企业对舆情事件的应对,媒体对事件进行正面的积极报道,使舆情逐渐进入消退期。
3.网民的情感倾向度。情感倾向度是指网民对此次事件支持或反对,同情或谴责的态度。一般企业的负面信息更敏感,更容易引起网民的情感极端化。
第一阶段,当事人的负向情感倾向度比较突出,处于舆情发展的萌芽状态,若企业对舆情事件不加以控制和沟通,尤其是受害者身份特殊或涉及广大网民利益的事件,网民情感需要充分发泄和表达,很容易引发舆论话题,使事件进入第二阶段舆情爆发。在爆发期,网民聚集观点和态度形成巨大的情感倾向包围圈,群体的作用导致现象和问题被放大,直到企业或者政府给出合理的符合期待的解决问题结果,事情才逐渐平息进入第三阶段消退期。
二、网络舆情应对案例分析——以奔驰女维权事件
(一)案例简介
2020年 4 月 27 日,王某在西安某4S 店购买的进口奔驰汽车,还没开出店门就发现车辆发动机存在漏油问题。在之后的 15 天里,该女士与 4S 店多次沟通并反复交涉,却被告知不退款不换车、只能更换发动机。5 月 9 日,王某再次来到 4S 店与店方理论,随后其情绪激动的坐在一辆奔驰车的引擎盖上哭诉维权,并将过程拍成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引发全国关注。
涉事4S店先是逃避责任、敷衍应付女车主,随后又虚假回应媒体,再之后被曝出女车主与其高管的谈话、私下收取1.5万的金融服务费等信息,牵扯出金融贷款等行业潜规则。此事件经过在网络上数十天不断的热议发酵,最终监管部门介入,奔驰商家与女车主和解,4S店被暂时停业并罚款。
(二)事件发展脉络
奔驰女维权事件发生前后,每一个时间节点对应的不同事件及企业不同的应
对方式,都使整个网络舆情的舆论走势往不同方向发展,见表2。
表1 奔驰女维权事件发展脉络
阶段 时间 事件
题
企业应对
1.销售人员表示会解决问舆情走势
2.称发动机漏油,想拆开看看,王某拒绝
预警期
4月27日-5月8日
王某购买进口奔驰车,提车时还未出经销商大门,仪表盘的机油故障灯便亮起
3.告知退款比较麻烦,问是否可以换车,再给一定补偿,王某同意
4.称只能给车辆更换发动
预警期
爆发期
爆发期
爆发期
爆发期
消退期
消退期
5月9日
5月11日
5月12日
5月13日
5月14日
5月15日
5月16日
王某坐在店内的奔驰车的引擎盖上哭诉维权过程
王某将哭诉视频被发在网上,迅速在全国传播发酵,登上热搜
王某否认与商家达成协议,称未收到任何回复
发表一份未盖公章的声明,表示道歉
曝出与商家谈话录音,和1.5万的金融服务费事宜
中国银保监会对汽车金融展开调查,市场监管局成立专案组,税务机关进场
达成和解,暂停销售运营,调查经营合规性
舆情逐渐消退
再次发布声明,称不会收取任何金融服务费
无
向媒体反应已与车主和解,不便告知解决方案
无
机,并给予一定补偿,王某拒绝
无
遭少量奔驰店内围观群众谴责
各大媒体发声,网民观望
观望的网民“一边倒”怒斥车企
让民众对其态度产生怀疑
车企和行业同时成为矛头被针对
等待处理结果
无
(三)案例分析
通过上述对西安奔驰女维权事件的事件脉络发展分析,我们分别从舆情事件发生的不同阶段,预警期、爆发期和消退期对奔驰商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企业在各个时间节点的应对措施和方法。
1.预警期
从4月27日到5月9日,期间共14天的时间,事件的主体仅限于奔驰商家和女车主,并未扩散发展,对企业舆情应对来讲,仍处于舆情事件的预警期,在这个阶段,如果企业正视问题,及时沟通,舆情事件就不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当
女车主购买的价值66万的进口奔驰车,还未出店门,就发现了机械故障,在之后的十几天内,奔驰商家一直在找各种理由不断的拖延时间,从最初承诺的解决问题到退款到退车再到只能换发动机,在与女车主不断的交涉过程中,奔驰商家在不断的变换说辞。
作为消费者,即便不是自己亲身经历,听到有人讲述遭遇的过程,都会对商家对企业失望和心寒。从大多数消费者的心理来看,并不苛求每次购买的商品能完美无瑕,而是期待商家在遇到问题后,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高效率的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一旦车主出面曝光而不是寻求与商家私下解决,可能向大众传递一个信号,即出现此事是商家长期在管理、产品、服务上的失责,导致问题积累严重到消费者难以忍受,因此商家需要足够重视消费者的合理诉求。
2.爆发期
西安奔驰女维权整个事件,从5月11日开始进入爆发期,期间舆论共出现三次峰值,整个舆论走势反反复复,一直处于热搜榜单。
(1)5月11日,视频被放在网上迅速传播,据监测平台统计,当日16时左右,相关信息达1456条,点击量高达9000多万,该视频被当地主流媒体和网民群众迅速转发,瞬间进入舆情爆发期,从个人维权事件转变为全民维权。车主在视频中哭诉到“我是受过文化教育的人,我是研究生毕业,但是这件事让我几十年的教育受到了奇耻大辱!我就是太讲道理!”网友们纷纷斥责奔驰商家店大欺客,相关部门处理效率低下,并在网络上聚集性的支持车主维权。
(2)维权事件曝光后,记者连线奔驰客服询问处理结果,商家回应已和车主达成和解,车主对处理结果很满意,但不方便透漏解决方案,第二天女车主通过媒体发声,称并未收到官方给的任何回复。此事进入第二个小峰值,前一天事情刚被曝光,大部分网友都在观望,等待官方回应,等来的却是虚假的,跟媒体一套说辞,对受害者却是另外一套作为,从而激怒了网友。随后,4月13日,奔驰官方发布了一份没有盖章的声明,声明内容是对客户的道歉,以及争取达成解决方案。声明发出后,并未起到其该有的作用,舆情热点也未能下降。
(3)5月14日,女主曝出与高管谈话录音,牵扯出金融服务费事宜使舆论信息量达4748条,使此事进入第三个峰值。在录音中,高管称未能及时与女车主见面是因为出国了,女车主马上反问国外没有网络吗,之后高管以退为进“你觉得我有什么必要欺骗我的上帝呢?”,女车迅速回复并曝出花钱购车后被提出需要交纳服务费等。十几分钟的谈话内容,女高管表现出一直打着官腔,答非所问,至此舆论热点再创新高。之后奔驰官方紧急发出声明,称总部不会收取金融服务费。从监测平台统计分析显示,网民对于4S店的行为评价,“只手遮天”一词出现的次数最多,对于“金融服务费”和“三包”的焦点讨论也较为频繁。
3.消退期
5月15日,监管部门介入,对此事开展调查,话题热度和媒体关注度逐渐下降,整个维权过程进入消退期,最终以奔驰商家停止运营、罚款100万、与女车主换车和解的方式给这件事画上了句号。
伴随着舆论热度的消退,企业是否应该做些什么?企业要怎么做?如今整个维权事件已过去一年,企业产品质量、管理水平、解决问题能力真的规范了吗?这是留给企业的思考。解决处理完一个舆情事件,不代表就此结束,反之有更多的问题有待加强,形象补救、落实整改一样不能少,从长远来看,企业还应注重产品质量,关注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提高自我修养自我管理等等,这是一个循环的长期的转变过程。
三、舆情应对影响
西安奔驰女维权事件,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也反映出这个行业存在欺诈顾客的瞒天过海的手段和方式。回顾整件事,奔驰官方推诿责任、插科打诨、虚假回应的应对方式,给奔驰公司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及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舆情时间增加。从预警期到消退期,排除消退期之后关于女主热议的新闻,此次舆情事件历时20余日,成为网民每日上网重点关注新闻,也成为私下饭后茶余的聊天话题。舆情持续的时间越长,企业就越容易被挖掘出新的舆论热点,被更多的舆情事件攻击,企业被长期曝光在人们的视线中,毫无还手能力。
(2)品牌和经济利益受损。由于奔驰商家初期的沉默和后期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使网络上出现大量的负面评论,品牌形象更是一泻千里。甚至有大量网友借用段子,粉刺奔驰商家,“我和宝马不同,宝马让女人坐在里面哭,而我们可以让女人坐在发动机盖上哭”如此类型的段子在网上层出不穷,对比事件发生一周前后的品牌满意度,奔驰的满意度降低了33.61%。对奔驰商家服务的不信任和对产品质量的怀疑,使网友将奔驰车排除在首选购车意向中,奔驰商家国内销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3)此次事件奔驰商家为我们生动地示范了什么叫错误的危机公关,这是企业缺乏舆情管理意识的集中体现,是我国企业舆情应对的反面教材,也为商家和企业敲响了警钟,重视消费者反馈,尊重消费者权益,时刻关注涉及品牌的负面事件信息,及时进行有效处理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更多推荐
舆情,事件,企业,奔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