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日发(作者:奥迪q5多少公里保养一次)

标题要长......

题外话:这是本小白鼠第一次用爪机敲主题帖子......所以各位喜闻乐见的猴子只能日后编辑了。(说好的猴子来了)

一、上帝视角的定义

上帝视角是什么?一千个读者看到的是这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千个作者定义的是另一千个上帝视角,因此,这个问题似乎一直没有公论。有人认为多线程叙事是上帝视角,有人认为第三人称是上帝视角,有人认为交代背景是上帝视角,也有人认为对主角以外的人物进行哪怕是一次心理描写就算上帝视角——这是无数定义之中,受众或者说赞同者较为广泛的几种说法。

而我所说的上帝视角,和上面的几种定义都不相同,这可能很有标题党的味道,我在此先行致歉。我个人认为,所谓的上帝视角,理性的定义是“对主要角色群都'不可能在触发时立即知道'(注释1)的事件进行描写、推测、叙述的一种叙事手法”;感性的定义是“这看起来简直就像是作者突然跳出来兼任旁白一样”。

(注释1:指主要角色群(在网文中通常为主角本人)在逻辑上无法在触发时立即知道的事情——或者说,主角没有办法通过任何“上下文中有明确交代的途径”立即得知的事情。比如,写一段密室中路人众对主角实力的惊叹,如果主角在场,或是有监听设施,抑或在场的人中有个之前出场过的主角的基友,就不是上帝视角;特别的,你不能对网文读者的记忆力和耐心报以过大的期望,如果在场人物中,数段后有一个加入了主角一方,该事件也依旧属于上帝视角。)

与上帝视角相反相成的就是剧中人视角。和上帝视角恰恰相反,用剧中人视角描写、推测、叙述的事件在逻辑上可以立刻被主角知道。根据这个定义,背景描写属于上帝视角,因为世界背景虽然可以被主角探索或者学习出来,但是都早已发生完毕,自然不能在发生时被主角得知(大陆上存在着XXX(精灵矮人啥的)之类的背景描写例外);心理描写属于剧中人视角,因为他人心理是可以被主角观察或者套问出来的;第三人称和多线程叙事自然也属于剧中人视角,只不过多线程叙事之中的“主要角色群”不只一个人而已。

此外,剧中人视角之所以被我叫做“剧中人”的视角,其原因详见“六、读者需要代入上帝还是需要代入剧中人?”

未完待续......喂喂喂别砸砖头......

好吧你们赢了,再来一部分......

二、剧中人视角与上帝视角的异同

算是迟来的点题吧。

正如我上面所述,剧中人视角和上帝视角是相反相成的两种叙事手法——事件不是可以立即被主角得知,就是不能立即被主角得知,他们是完全不同的,其差别就像爱斯基摩人和非洲黑人一样显而易见,看不出两者差别的估计只有火星人和喵星人了。

不过,判断单个事件是上帝视角还是剧中人视角的唯一标准,只在于这件事“能否立即被主角得知”,与该事件本来的叙述手法无关。以上面注释1的例子而言,同样是突出“路人众心里一惊再惊万万惊”这个爽点的手法,差别仅仅是一个能被主角得知而另一个不能;但是,这一点小小的差别,就可以让两段看起来完全相同的剧情分裂为两个不同的阵营。因此,并不存在某种写法必然属于一种视角的说法,上帝视角和剧中人视角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详情请见“七、上帝视角与剧中人视角的转换”

三、上帝视角的典型表现(一):对主角无法立即得知的事件进行叙述。

主角发出一招惊天地泣鬼神的绝招,将反派杀死。

他没有注意到的是(上帝视角开始),反派怀里的施法材料,从刚才就一直闪烁着“传讯术”的魔法灵光。

传讯术的目标所在地,一处隐秘的密室中,几个反派BOSS阴沉着脸——他们亲眼目睹了主角爆种时的力量,脸色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

BOSS甲:“”

BOSS乙:“甲乙丙丁,庚子戊戌!”

BOSS丙:“天干地支,子丑寅卯?”

BOSS丁:“一二三四。”

......

类似于以上这种的是为最为明显的上帝视角——对主角无法立即得知的事件(这里为BOSS众的一惊再惊万万惊)进行叙述。之所以说这种写法最明显,实际上是因为这种写法往往会留下切换镜头的痕迹——诸如“与此同时”、“另一边”和“他所不知道的是”此类——这些痕迹通常相当明显而无法抹消。极少数没有切镜头痕迹的,实际上也有一个时间上的延迟,也算是变相的切换镜头。以我个人的估计,这应该是从蒙太奇手法那里学来的习惯,当然,这个已经有点跑题了。

**********更新的分割线***********

四、上帝视角的典型表现(二):对主角无法立即得知的事件进行描写。

反派BOSS发出一招惊天地泣鬼神的绝招,将陪练的反派杀死。

其他的反派全都欢欣鼓舞(上帝视角开始)。这招之所以被称为惊天地泣鬼神的绝招,是因为这招不仅看起来ABCD,听起来甲乙丙丁,闻起来子丑寅卯,摸起来庚子戊戌,吃进嘴天干地支,而且极难掌握,但反派BOSS第一次使用就达到了一二三四的境界,实在令人叹服。

......

描写和叙述一向是一对好基友,上帝视角下的描写和叙述亦然,对主角所不知道的事情进行描写,往往会与“对主角不知道的事情进行叙述”结合在一起——以第三点的例子而言,如果我们在切换镜头的时候顺口提一句“那个密室怎样怎样”,就属于上帝视角下的描写。

与第三点的那种几乎是在鼻子上刻着“我是上帝视角”的写法相比,对主角不知道的事情进行描写,隐蔽性无疑就强得多——当然,这主要是切换镜头往往会在叙述的阶段完成,切换镜头的标志词也因此经常落在叙述一边所致。

有句古语云,无利不起早,这句话放在网文上一样合适——所有的描写都是为了推进剧情而生。既然要推进剧情,怎么可能少了我们可怜的主角同志呢?但是,还是那句话,千万不能对网文读者的耐心和记忆力报以过大的期望,以上面这一段为例,如果主角在哪怕是两行字之后出现寻仇/打脸,就依然属于上帝视角;如果主角马上从某个角落里面一边鼓掌一边zhuangbility地走出来,就属于剧中人视角。

*********我是更新的分割线************

五、上帝视角的典型表现(三):对主角无法立即得知的事件进行推测。

反派BOSS发出一招惊天地泣鬼神的绝招,直奔主角而来。

路人甲顿时惊叫出来:“快看,就是这招惊天地泣鬼神的绝招!”

路人乙赞同:“居然是这招惊天地泣鬼神的绝招(上帝视角开始)!我上次见到这招是在他ABCD的时候,没想到......看来BOSS是彻底被主角激怒了。”

路人丙:“是啊是啊,主角那个废柴这次死定了!”

女主:“不,你们看主角那甲乙丙丁的外貌,那子丑寅卯的语言,那庚子戊戌的动作,那天干地支的神情,无不昭示着他一二三四的心态!我相信主角,他一定会赢!”

......

和上帝视角下的描写一样,对主角不知道的事件进行预测,多半也会与“对主角不知道的事情进行叙事”相结合。还是以第三点的例子而言,如果我们在切换镜头之后,让某个反派说一句“这恐怕是上古的XXXX的力量”云云,就属于上帝视角下的预测。

上帝视角下的预测,出现的频率并不是很高。偶尔出镜一次,也只是客串一下“以下内容均为灌水”的标志,或者充当一回紧张情绪的催化剂而已。加强紧张感的,无非是一帮路人“心道:反派好厉害!”和“心道:主角更厉害!”的循环;加强灌水的,也无非是一大帮神仙先知选民,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对着一个莫名其妙的神器/先天灵宝blabla一大堆的猜测——这些猜测一开始的时候一般还比较靠谱,但到了后期往往容易变成主角大开金手指碾压的借口。以大门的萨弗拉斯权杖为例,一开始只是说得到权杖“也许能夺得萨弗拉斯的预言之力”,后来说得到权杖“也许会让古代的太阳神复活”,再后来又说得到权杖“也许能让莎尔、苏伦一类的远古神恢复力量”......我敢说,看到这里,肯定有很多人脑补出“权杖也许能让主角踩扁艾欧”这种设定了......尽管这一点也不科学;不过,有种说法认为“唯有缺陷的部分,才会让人觉得有无穷的可能性”,大门显然就是这种说法的忠实拥护者(才不是在嘲讽大门是个死太监呢!才不是!)之一,因此,就连他本人也没把这权杖最后究竟有多逆天给写出来,空留一地大坑于世间。

因此,上帝视角下的预测,基本上除了制造违和感以外再无一点用处,出镜几率较少也可以理解;我个人的建议是:这种写法,能不用尽量不用。

**********以上内容均为灌水的分割线**********

六、读者究竟是要代入上帝,还是代入剧中人?

灌水灌得差不多了,该开始塞干货了。

读者究竟是要代入上帝还是剧中人,这既是个问题又不是个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我们还是先弄清楚另一个问题:代入的两种方式,和我们讨论的两个视角,有一毛钱关系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弄清楚“视角”的定义,而所谓的视角,实际上就是代入的方式。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二人称视角,意味着读者要把自己代入成主角;第三人称视角,意味着读者要把自己代入成主角旁边的隐形叙述人——也有很多人会代入成主角,不过,那种代入往往是半代入的状态:一件事让主角爽了,读者会跟着一起爽;一件事让主角不爽了,读者会反复默念“这不是我这不是我这不是我”,并且下意识地,将注意力转移到随后必定会出现的“主角逆袭”一类,会让主角爽的事情上去(当然太过虐或者太久不爽的话一样会跑);而第一人称视角就没有这种优待,主角爽,读者爽,主角虐,读者跑——也就是说,第三人称视角发展到现在,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种“大幅降低虐主剧情出现时读者逃跑率”的特殊的第一人称视角,不得不说时代的力量真是伟大;上帝视角,自然就要求读者代入那位白胡子红衣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从来不会在剧情中现身的上帝老爷爷;而剧中人视角,作为上帝视角的反面,要求读者代入在剧情中出没的各个人物,换言之,就是要求读者代入主角(或主要角色群)——读者不会代入一坨翔,同理,读者也不会代入那一大堆并不重要的配角。

回到我们这一节的论题。显然,读者要是选择全知的上帝代入,那么他体会到的就是当上帝俯观凡间时无所不知的爽点,强调的是故事的整体性,临场感或者说真实感稍有不足;要是选择单一的人物(或人物群)代入,那么就能体会到当英雄凯旋而归时身临其境的爽点,强调的是真实感,整体性自然就不行了。两种视角各有所长,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

不过,我们终究是人,以人类习惯于通过部分信息类推整体风貌的思维,很难理解“无所不知”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概念——我大马列主义的认识论就认为,对真理的探寻和认知是无穷尽的,换言之,不存在“无所不知”的概念,任何生物的认知,或者说学识,都是有穷尽的。

因此,我们选择上帝视角叙事,必然就要面临一个尴尬:读者看不爽。我们写五百年前的仙魔大战,读者掀桌:“主角呢?”;我们写反派心里一惊再惊万万惊,读者掀桌:“我们不是来喝水的!”;我们写这件先天灵宝封印了二百五十个龙傲天的力量,读者还是掀桌:“我要看剧情和冲突,不是使用说明!”;如是等等。

就算纯粹为了照顾我们三五不时就要掀桌的读者众,这节论题的结论也同样毫无疑问:读者要代入剧中人,不要代入上帝。

**********更新的分割线**********

七、上帝视角与剧中人视角的转换

在上面一点中,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只要读者还想代入主角一天,那我们就还要写剧中人视角一天,否则的话,代入感只跌不涨,随之而来的就是弃书。

由此,必然会引出本节的论题:“如果我在作品中用了大量的上帝视角,又不想因此流失读者和读者的代入感,那我该怎么做?”

答案很简单。既然我们不能指望扭转读者的思维模式——至少在我们这一代是做不到的——那么我们就只能适应读者的思维模式,把上帝视角转换为剧中人视角,再进行叙事。

这里插一句题外话。在龙空,有很多作者认为,迎合读者口味,是证明作家(他们更倾向于在这里用写手这个词)能力不足,或者说,是证明作家小白的最好方式,而且没有之一;对此,我想说,作家写作时迎合读者不算小白,作家只为了迎合读者而写作才算小白——毕竟,只会迎合的人和奴才没有半点区别;而真正算是小白的,是作家为了孤芳自赏,换言之,为了秀优越感而写作——作家的写作永远应该是为了分享,至于究竟要分享什么,那应该另说。你要分享的是内涵也罢,是爽点也罢,至少你敢于说自己心中所想说;而纯粹的为了秀自己或者自己文中主角有多优越的文章,读者无法从中分享主角或者作者的优越(他们多半会对此报以极度的不屑与深切的呕吐),因而本就不应该算作作品——那些叫做文字垃圾更为确切。

跑(灌)题(水)已久,现在回到本节论题。究竟怎么才能在上帝视角和剧中人视角之间进行转换呢?下面放一个例子。

还有一个杜维当时并不知道地(小白鼠注:原文如此,下同)插曲:就在杜维第一次试射寂灭之弓之后.当天,距离帝都城五里之外地一个小镇地守备军上报了一份公文:

帝国历九百六十年夏,六月十日傍晚,东南天空有流星陨石坠落,红光大作,声如雷鸣,本镇西畔山峰被陨石击中崩塌一角,喜幸无人伤亡,但道路被山体碎石阻塞.祈请速派维修云云……

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情地真相.就连杜维自己都不知道,这一箭地威力.居然大到了这种地步!

本例复制自19楼援引的《恶魔法则》一书的原文(老实说本小白鼠现在异常不看好这本书......)

这个的上帝视角绝对是最有典型性的例子之一了:切镜头,叙述,描写,预测,画外音(画外音表现形式多样,本处画外音表现为上帝视角下的预测),五毒俱全妥妥的。 那么,怎么把这段五毒俱全的上帝视角变成剧中人视角呢?看起来工程量很大,实际上我们只需稍微动一下手指头,把一个主要人物(最好就是主角本人)的“当前所在地”一栏擦掉,然后填上这支箭落点所在小镇的名字,其余剧情一律照旧,再看看会发生什么......

杜唯来到小镇,惊愕地发现,小镇西侧的山峰缺了一大块,从远处看来,活像是在顶部被啃过一大口的冰激凌的上半部分。

杜唯连忙找到正在街上手舞足蹈地讲述自己经历的路人甲:“出了什么事?”

路人甲难掩激动之色:“陨石!是陨石啊!三天之前,有陨石轰到山上了!镇里面的先知,额,我是说预言系法师,一致断定这是百年不遇的吉兆!”

杜唯对先知这种愚昧时代的陋习一向不怎么感兴趣,至于所谓百年不遇的吉兆,对他来说似乎也无关大局;可是三天之前的话,那不就是他自己用寂灭之弓射出第一箭的时间?而且方位似乎也正好,那恐怕就很有问题。于是他问“具体点,什么时候?陨石是从哪里来的?”

“唔,那天傍晚,我陪着老婆上山弄药材,在半山腰,突然听到东南方向有箭矢破空声——魔鬼保佑,要不是我曾经在战场上走过一道,兴许我们二人就要交代在山上了——然后我很自然地往声音的来源一看,圣母啊,我看到一团红光,足有一人大,速度极快,而且直冲着我们来啦!然后我......”

后面的内容杜唯完全没有听到——他像是被人下了个震慑律令一样呆立在原地。三天前的傍晚,自己确实用过那把寂灭之弓,向西北射了一箭......可是那个地方距此足有五里!他顿时欣喜若狂。

经由这么一改,原来的上帝视角就变成剧中人视角了。

可以看到,上帝视角的转换,并非什么难事。既然上帝视角的定义是“对触发时无法立即被主要角色群得知的事件进行XXXX”,那我们只要让主要角色群中的一员知道此事,即可完成从上帝视角到剧中人视角的转换。

这里需要申明一下触发的概念。平时,我们可以认为,事情在成真的瞬间完成触发;但在文学作品中,存在着一种叫埋伏笔的说法,如这里杜唯试射某弓就是埋伏笔;然后在后面解开伏笔,如这里杜唯询问消息得知某弓一箭射塌一座山就是解开伏笔;而解开伏笔的时候,伏笔的剧情才算正式触发,如本例中,虽然某弓一箭射塌一座山在三天前傍晚已经成真,但直到杜唯向路人甲询问消息,这个事件才正式触发,这可能也是文学高于生活的体现之一吧。

八、剧中人视角的应用

虽说挖坑不填真君子,太监无数大丈夫,不过本着认真负责,严肃活泼(?),偷天换日(?),无脑转进(?),坦白从宽(?)和抗拒从严的原则(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我还是把坑填满了吧。

在第六点,我们提到,所谓的视角,实际上就是代入的方式;剧中人视角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人称视角,在一般情况下特指第一人称视角(这里的第一人称视角指“读者代入主角的写法”。前面已经提到,第二与第三人称视角,在一般情况下,代入方法与第一人称视角相同),运用这种视角写作,读者代入的就是主角本人;而运用上帝视角的话,读者会代入谁呢?

之前我给出的回答是:上帝。 实际上的结果则没有这么乐观:读者会完全无法代入。

我们都知道,上帝不存在,读者就是刻意想代入,也一样找不到一个客观对象可以代入;即使某个读者思维奇葩到觉得上帝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他也无法感受代入上帝后的爽点......毕竟我们都是人,而非上帝。那么,找不到地方代入的读者会怎么办呢?他们可能会气急败坏地疯狂往下翻页去找主角,以供他们代入......或者,他们也有可能直接摔书。

我已经多次强调,不要对网文读者的耐心和记忆力报以过大的期望;而事实上,大多数网文读者根本没有耐心和记忆力。所以,选择直接摔书走人的读者,会比疯狂翻页找主角的读者,要多得多;更何况,选择翻页的读者,在长期见不到主角的情况下,一样会摔书。

这里便是剧中人视角的基础运用:不让读者的代入点飘到主角以外的地方去。

这段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极端的难。比如,你要构造一个世界,怎么着也得有历史吧?有了历史,主角要不要知道呢?主角不可能会不知道历史,否则设定历史无意义,死路;知道历史的话,要么做土著——现在可是无书不穿,无穿不书的年代,死路;要么从其他人口中得知——上帝视角下的叙述,死路;事实上,土著的历史知识也是从其他人那里知道的,照样是死路。比较好的处理是淡化历史,并且把历史以伏笔的形式揭露出来......但是有几个人敢说自己能做到这一点?

现在有很多作者,交代一个书中环境下的力量体系,都只能平铺直叙,写出来的文字也是诸如“原来,这个世界的仙人/法爷/战士的修为/魔法/斗气有blablablabla一共X个阶级,每个阶级又分一到Y级”此类;那么,现在你要他们交代历史,而且不给列说明书一样列出来,还要隔三差五埋个伏笔给后文揭示?真心是难于上青天啊。

后面的中级高级终极应用,老实说楼主也没有摸索出来,这个艰巨的任务就交给你们了。

九、总结:革命尚未成功,本坑已经完结,如有疑问,概不受理。

十、真?总结

本帖乃是一个大坑,其理论必然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我至今还没能摸索出“我们究竟能用剧中人视角干什么”这个问题的终极答案。但是,一个理论——即使是残缺不全的理论——也不应该被束之高阁,它应该有其实用性,那就是扩展读者的思维。

一个理论的优势不在于理论本身。理论真正的优势在于,你将从中获得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并且能通过这种新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再因之获得一些全新的见解。为什么开篇写五百年前的仙魔大战是扑街的节奏?看本帖之前,你可能会认为,这是没有出现主角所致;看完之后,你知道这原来也可能是读者找不到人代入所致——这里就确定了主角的作用:读者代入的集中点,也是读者观察书中世界的渠道。根据这个,可以继续往下推导出一系列技巧,比如什么时候洗地什么时候抹黑什么时候紧张什么时候松弛什么时候虐主什么时候逆天之类。这些内容实在太多,又与本坑的主题无直接联系,只能忍痛割爱,(以下是大太监的自白)若有时间还会开坑进行探讨。

望广大读者反馈使用意见。

以上。

艾伯伦?苏?温格的小白鼠著

1372DR

更多推荐

视角,上帝,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