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6日发(作者:江铃特顺6座柴油报价加长版)

古董的估价和能够卖多少钱

不论是在网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很多朋友问我“帮我这件古董估个价吧,我

这件古董能够值多少钱”,通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每次都很纠结,自己究竟要怎么回答这

个问题,其实我很难直接的去回答一句:这件古董值多少钱,也无法用一个数字来衡量,

一件古董,即便它是真品,其价值的评估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受该古董的物理价值、艺术

价值、市场价值、学术价值、文化价值等综合因素的制约,如此一来,古董价值的评估就

变得非常复杂。可以说,古董价值的评估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关于一件古董到底值多少

钱,这个价钱在多大范围内波动等问题,业内没有统一的说法。就以中国当代艺术为例,

2007年,当代艺术品被炒得最高时,达到了人民币几千万元一件,而随着市场泡沫的破灭,

其价格跌到了人民币几百万元的水平,缩水程度达80%—90%。凡是在各城市古玩城做生

意的古董商都明白一个道理,同样的艺术品,在不同的经营者手里,能卖出不同的价格。

越是珍稀的品类,不同商家的售价相差越大。从业者往往把个中原因归结为每个商家的客

户层次不同,付款能力不同,因此售价不同,实际情况则远比这些复杂。

首先,我们要问,为什么不同的店家能聚集不同的买家?最表面的回答是,因为不同

的经营者货源不同,质量不同,声誉不同,高端的经营 者自然能以高端商品吸引到高端的

买家。但同时,我们也可以设问,高端店家的艺术品不是奔驰车,不是百达翡丽表,高端

店家的商品往往是从低端、中端店家那里进的货。为什么好货不能在中低端的店家那里卖

出好价钱?这些商家能不能跨越高端经纪人的垄断和阻隔,直接向高端客人兜售?这种思

路,无数的古董商想过,也有许多人试过,结果往往是高端的客户,你怎么够也够不着,

或者够着了也卖不动,为什么?

原因很多!高端店家之所以能售出高价是因为客户对其商品真伪及质量的信任。高端

店有品牌、有口碑、有洁身自好的自律和自重,真伪质量都要从严掌握才能赢得大客户和

回头客。高端店的售货标准,不但要赢得买家的认可,还要赢得其他商家和社会舆论的赞

许,绝非易事。只有不打折扣的质量和不打折扣的信誉,才能换回不打折扣的售价。在古

董市场这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的交易中,信任而非价格往往是购买行为的决定因素。在绝

大多数情况下,肯花大钱的藏家都会形成对固定渠道的依赖。

第二条是商誉和社会认同。艺术品不是具有实用功能的商品,买艺术品是买审美经验

的载体,是买同辈乃至大众认同的面子,是买社会地位的象征。这一切功能不仅体现在艺

术品本身,也体现在艺术品的出身。即艺术品是从哪里买的,多少钱买的,商家的品牌乃

至售价,是买家荣耀的组成部分。

第三条是艺术品的出身而不是艺术品本身,成为决定未来市场价格的构成因素。艺术

品的质量是价格构成的物理因素,艺术品的出身是市场价格的人文因素。不同层次的商家,

把同一类艺术品,乃至同一件艺术品用不同层级的价格卖给相应层次的买家,形同为艺术

品找到了不同的领养人。从此,这个艺术品就在新买家的收藏中,承担不同的社会功能,

衍生出不同的传说和故事。出身和传承乃是阶级和阶层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端商家

则是构成出身和传承的要素。

因此在艺术品的交易中,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件品类珍稀、质量上乘的艺术品,

在进入藏家手里之前,往往会经过了几个行家之间的转手加价。小行家只能卖给小藏家,

大行家才能卖给大藏家。大行家和大藏家的对接,有对彼此相同社会地位的认同,而这种

认同具有双向的排他性,大藏家不会认同小行家,大行家也不会认同小藏家。除了价格因

素之外还有强烈的阶级和身份意识。在目前的市场实践中,传承出处往往会压倒藏品的质

量,成为影响价格的第一因素。

如果我们大致认同以上的描述是一种客观现实,那么这种现实常常伴随着种种陷阱。

正如坊间俗谚所言:“不管真与假,只看收藏家。”从石渠宝笈到顾氏过云楼,但有著录,

不问真假,均能售得善价。实则既以历史上最著名的名家旧藏如项元汴、庞虚斋,限于历

史条件,都有大量赝品混杂其间。其中原因错综复杂,既有早晚年眼力之不同,也有自藏

品与交易品的混杂勾兑,还有门生故旧的自存副本,乃至后世传人的偷梁换柱。在目前市

场需求的压力下,曾经著录的赝品则咸鱼翻身,不断地获得新生游入市场,特别适合那些

新入市的买家的眼力和需求。与之对应的现象是,专家的学术判断日益被边缘化,乃至噤

口不言,隐身退市。如果说前几年石渠宝笈大行其道,大家只认石渠著录,不计作品真伪,

因此有“董邦达和徐邦达谁更懂乾隆藏品”之争,那么今天懂真伪的再也不局限于董邦达,

而是顾文彬、庞虚斋、钱镜塘乃至一切民国画刊、珂罗版影印、大小画廊图录皆成权威,

以此而言,我们收藏的不再是艺术品,而是艺术品的出版史。

更有甚者,今天的大行家和大买家们,不但创造出日新月异的价格,还要创造出日新

月异的品味。历史积淀下来的审美标准及其载体,或者由于资源稀缺,如永宣青花,成化

豆彩,或者由于政策限制,如三代青铜,唐俑宋瓷,陆续从传统主流的收藏中退潮。如今

的价格已经偏离了审美标准的主轴,社会的关注和收藏的风潮,已经由流行而价高,变成

了价高而流行。从审美的品味,变成了资本的品味。从藏家看不懂的当代艺术,到当年不

入法眼的晚清官窑,都由于资本的炒作,成功地晋升为市场的热点。由于高价成交形成的

放大效应和示范效应,资本似乎可以推出任何一类商品、一种品味、一个画家,只不过由

于缺乏文化的支持和社会的共识,孤军奋进的资本马车,大部分会陷入历史的沼泽中,成

为沉没资本和无效投资。

其实古董是”无价“的。

当然,这里的“无价”指的是古董的价值。因为每一件古董都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

遗产,在这上面沉积着无数的历史、文化、社会信息,而这些信息是任何一件其他的器物

所无法取代的。从这个意思上说,任何一件古董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也就是“无价之宝”。

可是当一件古董进入了市场,要在市场上流通起来的时候,又确实要附加一个“价格”来

衡量它,这里就产生了一个明显的矛盾。人们都说学瓷器要过四关:辨真伪、断窑口、看

年代、定价值。确实,这个问题给很多新老藏家带来相当的困扰。为了让大家有一个比较

清晰的概念,综合起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全面衡量一件古董的“价格”。

衡量自己的经济实力

先说一个小故事:在一家古玩店里摆着一件青铜器,用一个裹着红布的木托子衬垫着,

标价10万元,是店里最贵的古董了。一位存款刚好10万元的学者收藏家看了爱不释手,

可是口袋里只有万把元可以调动,只好连说太贵太贵,遗憾地走了。接着来了位身家百万

元的高级白领看了也喜欢,虽说可以付得起这个价钱,可是供楼款、供车款、小孩上学费

用就得大大压缩,也只好恋恋不舍地走了。最后来了个身家千万元的大款,进门就问你这

里哪件东西最贵?得知是这件青铜器后就吩咐跟班的:给钱!多给一万连木头架子一起拿

走!

这个小故事很能说明问题:古董的价格在每个人眼里是不一样的,你觉得贵的东西,

他觉得太便宜,因此不可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无论是纯粹的业余爱好还是投资增

值,收藏都需要有经济实力做后盾,所以玩古董首先要正确估量自己的经济实力,在自身

经济实力允许的情况下量力而行地去寻找、收藏自己喜爱而又能买得起的藏品。一旦遇到

超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文物,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放弃,这样才能保持平静的心态,也就不容

易吃亏上当。

衡量市场的稀有程度

再说一个小故事:一次几位藏家逛古董市场,在一店里见到一件南宋龙泉窑青釉双环

虎耳旋纹瓶,有小伤。店主开出了一个在当时来说相当高的价格。大家七嘴八舌品评了半

天,都认为是好东西,可是都认为太贵,而且还带伤,因此都放弃了。只有一位新入行的

女士觉得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器形的瓷器,随便还了一个价就买下来了。到今天,大家都

知道这样器形的龙泉窑器在全国才两三件,一下子就成了藏家们追逐的对象,价格也因此

翻了数十倍。

古董分很多种类,有民用、官用、御用,还有专门用于陪葬的冥器。以唐三彩为例:

过去唐三彩很贵,可是由于唐代讲究厚葬,又有专门生产、出售冥器的商店,出土各类器

物也就相当多,有的墓里一次就出土数百件各种碗盘,因此近来价格直线下跌。有许多专

门经营三彩器的古玩店就是因为没有注意考虑市场稀有性,早期盲目吃进太多的三彩冥器,

资金无法周转而关门。又比如清代许多大家族祖宗画像,确实是古董,可是没有价,就是

因为各家各户都有,存世量太多。

所以藏家们平时就要留心,仔细考证每一种文物的市场流通数量,哪些多,哪些少,

哪些是稀有的,这样当你遇到一件器物的时候就能够很快地判断出它是否稀有品种而心中

有数。

衡量古董的文化积淀

在日常的“寻宝”过程中,应该十分注意研究一件古董所包含的文化、历史信息,解

读别人不知道、不注意的细节,并以此来正确估量它的实际价格。事实上,由于目前国内

的很多卖家本身的文化涵养并不高,在判定一件古董的价格的时候相对较少地考虑它的文

化历史价值,因此留下了相当大的价格空间给有心的买家,这也是玩家们真正能够“捡漏”

的最后机会了。

衡量价格的浮动性

一位资深的玩家是这样谈论自己的定价体会的。他把一件古玩的价格分成两种,一种

是市场平均价格,一种是自己愿意出的价格,根据自己对特定器物的喜爱程度来调整。例

如一件市场平均价是千元的古董,要是很喜欢,不妨加上个20%-30%,只要自己喜欢,

买到手就是胜利,就开心;如果不是很喜欢,或者没有太大的成交意愿,那就不妨减他个

20%-30%,买到了也开心,因为捡了便宜货,买不到也不失望,因为本来也就不是很在

意。这种心态就很健康,因此他的收藏也比较成功。事实证明那些他加价买回来的古董本

身肯定也包含了一些特定的因素的,而这些因素也为大家所认同,因此当时买贵一点的东

西现在都涨价,早就物超所值了。

要有超前意识

近来好多本地的玩家纷纷抱怨说在市场上看不到好的藏品,好东西都叫北京人、浙江

人、上海人高价买走了。其实,他们没有检讨一下自己的价格评估概念。广东的藏家并不

是没有钱,也不是出不起钱,可为什么总是让别人把好东西买走了呢?问题就出在对一件

古董进行价格评估的时候没有超前意识上。广东人太精明,总是能够正确把握市场价格,

一旦探测到一件古董的价格偏高,常常就会犹豫甚至放弃,生怕自己吃亏,结果就是好东

西都流到愿意超前出价的玩家手上去了,等你清醒过来再要去追的时候,已经是“黄鹤一

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了。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赵自强老师曾经指导他的弟子们说:“想收藏好东西就要舍

得出价,人家出一千,你就出一千二,这样好东西就会不断流到你身边,你就会有更多的

机会”。这是用通俗的语言诠释了价格评估的超前意识。事实也证明了赵老师的远见,目前

活跃在广东收藏界不少成功的收藏家们很多就是这样做的。

其实古玩的价格评估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专门学问,不是这样一篇短文所能够完全说得

明白的。不过对于越来越多新入门的准收藏家来说,能够理解并注意应用上述的这些原则,

应该是足可应付的了,剩下的事情那就只能看自身的造化了。

如果说在艺术品的交易中,画廊售价的差异性体现得清晰而明确,那么在拍卖行的交

易模式中,艺术品高价成交的可能性则获得了无限的放大,幻化出一道又一道的彩虹,在

每个拍卖季都出现在盛世的上空。如果说拍卖成交的天价,是由许多必然和偶然因素的合

力而构成的,那么拍卖行的品牌、资本、推广和营销手段,媒体关注和买家人气则是共同

打造高价的要素。画廊的销售只能引起有限买家的关注,拍卖行的销售行为则力争引起全

社会的关注。以前售价保密的画廊行为,转化为成交价格公开的拍卖嘉年华。以前对艺术

品历史人文的关注,转化为对成交价格的关注。以前区隔藏家与非藏家、贵族与平民的艺

术品位,终于找到了有着全民共识的公分母——成交价格。成交价格不但弥合了阶级的区

隔,品位的分歧,能否拥有藏品的财力。

古董本无价,只是看个人的喜欢程度,同一件古董,遇到喜欢的人,就可以用一个很

高的价值来估量,如果遇到不喜欢的人,别人会不会把它当做垃圾又不可知?

更多推荐

价格,市场,藏家,高端,艺术品,买家,价值,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