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1日发(作者:长城哈弗m4质量怎么样)

初二物理浙教版试卷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xxx分钟;出题人:xxx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

总分

一、选择题

1.将分别标有“8V 4W”、“4V 2W”字样的灯泡L1、L2串联使用,电源电压为12V不变,当灯泡L1正常发光时,灯泡L2会

正常发光 B、比正常发光暗

C、比正常发光亮 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

2.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一种实验方法,如图A、B、C、D中分别用照相机拍摄(每0.1S拍摄一次)的小球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的照片,其中受到平衡力的作用的是( )

A. B. C. D.

3.某人取过一支示数为39.5℃的体温计,直接用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他的体温正常, 则测出的温度为:( )

A.36.5℃

B.39.5℃

C.42℃

D.以上三种温度都有可能

4.干旱的沙漠中.甲壳虫掌握了一种独特的获取水的方法.日落以后的几个小时,甲壳虫的体温会降到周围的气温以下,它们将头插进沙里,然后背朝着晚风吹来的方向,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如图所示),当水珠越聚越多时,这些水珠就会沿着弓形背滚落入甲壳虫的嘴中.水珠的形成属于下列物态变化的哪一种?( )

A.熔化 B.液化 C.汽化 D.凝华

5.海波的熔点是48℃,那么48℃的海波所处的状态是( )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D.以上都有可能

6.科学探究是探究生命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B.作出假设应有一定依据,不能臆断

C.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变量外其他因素也可以不同

D.在对照实验中,一组对照试验只能有一个变量不同

7.下列图象中,属于某种晶体凝固图象的是 ( )

8.科学家最新研制了一款微型无人侦察机﹣﹣“蜂鸟”.为了减轻其质量,该侦察机的材料应具有的特点是( )

A.硬度高 B.熔点低 C.密度小 D.导热性好

9.如图,下列设备没有利用连通器原理的是( )

A.茶壶

B.船闸

C.活塞式抽水机

D.下水道存水管

10.(2012?大庆)如图所示水平面上一个静止的小车上有一弯杆,其下端固定一个小球,小球的受力示意图正确的是( )

A.评卷人

B.得

C. D.

二、填空题

11.一束光线与界面成30°角射到界面上,发生了反射和折射,若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84°则折射角为____度.

12.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著名的_____________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__________实验测量出大气压强的值.

13.夜间学生已入睡,校外的卡拉OK歌厅仍在营业,歌声吵醒了一些同学。甲同学起身关上了窗户,乙同学索性用棉花堵住耳朵睡,丙同学到歌厅去要求将音量放小,他们减弱噪声采取的途径分别为甲是________________ ,乙是______________,丙是_______________。

14.清欣赏如图所示的漫画,并提出一个问题,用你学过的物理知识作出解释。

问题: ;

解释: 。

15.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________N,砝码受到的重力是_________N。

16. 检查视力时,医生让小王观察前方平面镜中的视力表来确定视力。实际上,视力表在小王的后方,他在镜中看到的是视力表正立、等大的 像(填“虚”或“实”)。若小王的眼睛到视力表的像的距离为5m ,眼睛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2m ,则他的眼睛到实际的视力表的距离为_____m。

17.用手拍桌面,手会感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 ;停在地面上的足球受到一对平衡力是草地对球的支持力和 .

18.教室内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老师的 振动产生的,并通过 传播到学生的耳朵.“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断的.

19.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___;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________。

20.如图示,用手指压圆珠笔芯,笔芯会弯曲,这个实验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同时手指感到疼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的。

评卷人

三、作图题

21.如图是光源S经平面镜反射的两条光线,请画图确定光源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22.一圆形蓄水池装满水,水面与地面相平,在池的中心正上方B处悬挂着一盏灯,一人站在岸边,设A处为人眼,作出灯发出的光经水面反射后进入人眼的反射光线。(保留辅助线)

23.如图所示,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24.如图中挂在竖直墙上质量为2kg的球受到细绳的拉力为15N,请你用力的示意图表示球受到的重力和拉力.(g=10N/kg)

25.如图所示为一质量为2千克的木块漂浮在液面上静止时的情况,请在图中用力的示意图法画出木块受的浮力.

评卷人

四、实验题

26.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利用的器材有斜面、木板、玻璃板、棉布和小车,如图所示.

(1)每次都要让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位置开始下滑,使小车每次进入水平面时_____大小相等.

(2)实验过程中,每次用小旗标注小车滑行的距离,若三次材料分别是木板、毛巾和棉布,则当所铺材料是木板时,小车应停在_____(选填序号)位置.通过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阻力,将做_______________.

(3)如果小明在某次操作过程中发现,本组的小车在毛巾表面比在木板表面滑行的更远,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27.下表列出的是在进行实验探究时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请你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填写在表中对应的空格里。

题号

(1)

(2)

28.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实际问题

为了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按亮激光小手电,但不能直接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

探究影响声音强弱的因素,敲鼓时,不易观察鼓面振动的幅度。

解决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实验器材:带底座的玻璃板、白纸、笔、光屏各一个,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A和B,还缺少的器材是 ,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 .

(2)在竖直的玻璃板前放点燃的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 (选填“前”或“后”)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

(4)当蜡烛A像玻璃板靠近,蜡烛A的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5)如图,蜡烛A和B可以放在刻度尺上通过前后移动来观察像的大小情况,实验中使用刻度尺,其主要目的是

A.观察能否成像 B.观察像的大小 C.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D.观察像的虚实

(6)实验中,仔细观察像的位置,会看到平面镜中有两个像,请你分析产生两个像的原因: .

29.(1)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用酒精灯将烧瓶内的水加热沸腾后,

水蒸气从细玻璃管口喷出,在离管口稍远处,可以看到雾状的“白汽”。这是因为喷出的水蒸气发生了__________现象(填写物态变化名称),雾状的“白汽”实际是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这时在管口处放置一块玻璃片,会发现正对管口的玻璃片表面有________,玻璃片的温度将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分析、归纳上述(1)(2)两步实验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30.作用在同一物体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如果两力方向相同,其作用效果相当于只受一个F=F1+F2,我们把F叫做合力,F1、F2叫做分力.小明想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二力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互成一定的夹角,那么合力F的大小与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是否还存在F等于F1+F2的关系呢?于是他应用学过的方法,对此进行了探究.

(1)如图所示,橡皮筋原长为AB,通过两个弹簧测力计对橡皮筋施加互成一定夹角的两个力F1和F2,使橡皮筋从B处伸长到C处,记录此时F1、F2的大小,撤去力F1和F2后,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对橡皮筋施加一个力F的作用,为了使这个力F的作用效果与那两个力F1、F2的作用效果 ,应使橡皮筋 ,记录此时F的大小.

(2)先后两次改变F1和F2的夹角,重复步骤

(1),得到三次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当两个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其合力大小F F1+F2,(选填“等于”或“不等于”)且在F1、F2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合力F的大小随着F1与F2夹角的增大而 .

评卷人

五、计算题

31.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m用时6s,后50m用时7s,小明前50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32.李钢从家中出发到达某广场,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自行车.路程与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则:

(1)骑车的是图中哪一段?(2分)

(2)小刚骑车的速度是多少?(2分)

(3)小刚从家到鼓楼广场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分)

评卷人

六、综合题

33.夏天烈日曝晒过的汽车,车内温度可达50 ℃以上。针对这一情况,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汽车遮阳帘,汽车遮阳帘是否真的有遮阳效果?研究人员选取了普通型、加厚型和折叠反射型三款汽车遮阳帘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选取三辆小轿车,并排朝南停放在阳光充足的空旷地方。

②将三款汽车遮阳帘分别安装在汽车的前挡风玻璃后,关上车门,并编号。

③一段时间后,用灵敏温度计分别测量车内的温度。

(1)该实验选取的三辆小轿车应该保持型号、________、颜色相同。

(2)该实验所用的探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

(3)进行实验的最佳时间是________。(填字母)

A.早晨 B.中午 C.傍晚

(4)15分钟后研究人员发现三个温度计示数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______________遮阳帘的遮阳效果最好。

34.一块大理石的体积为10 m3,为了测量其质量在其上面取下一小块样品,测出样品的质量为270 g、体积为100 cm3,则

(1)大理石的密度多大?

(2)整块大理石的质量为多少?

参考答案

1 .A

【解析】由P=UI可得:

L1的额定电流I1=L2的额定电流I2==0.5A;

=0.5A;

L1灯正常发光,即通过L1的电流为0.5A,而两灯为串联,故通过L2的电流也是0.5A;

故选A.

2 .D

【解析】运动的物体在受平衡力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指经过的路线是直线,速度不变的运动.A、轨迹是曲线,并且速度是变化的,不符合题意;B、轨迹是直线,速度也是变化的,不符合题意;C、轨迹是直线,速度是变化的,不符合题意;D、轨迹是直线,速度是不变的,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符合题意.故选D.

3 .B

【解析】

试题分析:体温计使用前要先甩几下,如果不甩会出现以下现象.。(1)当被测的温度低于或等于体温度计的示数时,则体温计显示的仍然是以前的温度,体温度计的示数会不变;(2)如果被测温度高于体温计的温度,则示数会再上升。体温计里有个特殊的设计,就是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具很细的细管。当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水银不能退回玻璃管内,所以它表示的仍然是以前那人的体温。所以每次使用前,都要把体温计甩几下,使水银柱被甩下去。现在他体温度正常,故体温计的示数不变。故选B。

考点:体温计

4 .B

【解析】

试题分析: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解:

小水珠,是液态,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液化现象.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解答这类题我们首先要判断出生成物的状态.

5 .D

【解析】

试题分析:要解决此题首先要知道海波是晶体,并且需要知道晶体在熔化或凝固过程中的特点:吸收或放出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解:海波的熔点是48℃,所以48℃的海波可能是固态(达到熔点尚未熔化),可能是液态(刚刚熔化结束),也可能是固液混合态(熔化过程中)所以A、B、C是错误的,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晶体的熔化或凝固过程的特点.考查了学生对熔点和凝固点的理解.

6 .C

【解析】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A正确;作出假设应有一定依据,不能臆断,B正确;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变量外其他因素必须相同,C错误;生物探究实验一般设计对照实验,因此进行科学探究,一般设计对照实验,设计对照实验时要有效控制唯一实验变量,D正确,故选C。

7 .B

【解析】

试题分析:各个图像的意义是:A——晶体熔化图像;B——晶体凝固图像;C——非晶体熔化图像;D——非晶体凝固图像。

考点: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图像

8 .C

【解析】

试题分析:该侦察机的材料应有许多特点,但是题目关键是“为了减少其质量”,影响质量的因素与物体的体积和密度有关,与硬度、熔点和导热性无关,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

解 A、硬度是指物体的坚硬程度,不会影响质量.

B、熔点指晶体熔化时的温度,与质量无关.

C、由公式ρ=知,在密度一定时,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在体积一定时,密度越大质量越大.

D、导热性是指物体对热的传导能力,与质量无关.

故选C.

9 .C

【解析】A.茶壶壶身与壶嘴底部相通,上端开口。倒满水后,壶嘴与壶身液面相平,故A利用了连通器的原理,不符合题意。B.当打开船闸一端阀门,船闸里的水位与外面相平,船开进船闸。然后关闭这一端船闸,打开另一端的船闸,船闸里面的水位会与闸外面的水位相平,船就可以通过船闸了。因此船闸也是利用了连通器的原理,B不符合题意。C.活塞式抽水机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没有利用连通器原理,C符合题意为答案。D.下水道存水管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制成的,D不符合题意。

10 .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静止的小球受平衡力,并且重力的方向始终竖直向下分析解答.

解:A、从图中小球受力情况可知,小球受到的重力和F是一对平衡力,故A受力分析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小球受到的F和G不在同一直线上,因此不是一对平衡力,故B的受力分析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小球受到的F和G不在同一直线上,因此不是一对平衡力,故C的受力分析错误;

D、显然重力的方向不是竖直向下,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物体受力分析,注意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受平衡力力作用,因此根据是否受平衡力以及力的分析进行分析解答.

11 .36?

【解析】

试题分析:光线与界面成30°角时,入射角为60°,则反射角也是60°,如下图所示,即,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折射角

考点:光的反射和折射

12 .马德堡半球 托里拆利

【解析】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中间抽成真空而压合在一起的铜半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利用一根玻璃管测出了大气压所能支持的水银柱的高度,即76cm,这也就是后来规定的1个标准大气压的大小,其具体数值为1.013×105Pa.

故答案为:马德堡半球实验;托里拆利.

13 .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防止噪声的产生

【解析】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应用题.

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甲同学起身关上了窗户,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乙同学索性用棉花把头蒙住睡,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丙同学到歌厅将音量放小,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防止噪声的产生.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分析解答,属于基础题目.

14 .问题:为什么看起来的深度比水的实际深度要浅?

解释:射向眼睛的光线在水面处发生偏折,且入射角小与折射角。(合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漫画说的是潭清疑水浅,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光会发生折射现象,我们由于错觉,认为光始终沿直线传播,所以我们看到的物体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而形成的虚像,所以比实际位置高。

考点: 光的折射现象

15 .0.2 3.2

【解析】图中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是5N,因此量程为0~5N,每1N分成了5等份,因此分度值是0.2N,图中的指针正好指在3N以下第1刻度,故物体的重力:3N+1×0.2N=3.2N.故答案为 (1). 0.2 (2). 3.2

16 .虚 0.6

【解析】

试题分析: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小王的眼睛到虚像的距离为5m,眼睛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2m,则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5m-2.2m=2.8m,所以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8m.眼睛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2m,则他的眼睛到实际的视力表的距离为2.8m-2.2m=0.6m。

【考点定位】平面镜成像

17 .相互 形变 重力

【解析】

试题分析:用手拍桌面,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手会受到桌面对手的反作用.力使易拉罐变扁,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足球受到一对平衡力是草地对球的支持力和重力,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考点:力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力.

18 .声带;空气;音色.

【解析】解:(1)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它是通过空气传入我们耳中的;

(2)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不同的人音色不同,所以能“闻其声而知其人”.

故答案为:声带;空气;音色.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以及音色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19 .刻度尺,米

【解析】分析:刻度尺是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主单位是米,符号为m.

解答:解: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刻度尺,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米,他的符号是 m.

故本题答案为:刻度尺;米;

20 .形状;相互

【解析】

试题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方面:一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用手指压圆珠笔芯,笔芯会弯曲,这是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同时手指感到疼痛。

【考点定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1 .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种作法:先将两条反射光线AB、CD反向延长交于一点S′,在通过平面镜作出S′的对称点S,即为发光点的位置,并连接SA、SC画出入射光线;第二种作法:先过A点垂直镜面作出法线,在法线的另一侧指向入射点画出入射光线,注意反射角要等于入射角,同理画出反射光线CD的入射光线,两条入射光线的交点S即为发光点的位置。

考点: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作图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作图

22 .

【解析】

试题分析: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S的像点S′,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像点,可以有像点和A点确定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从而画出反射光线,并确定反射点,最后由发光点和反射点画出入射光线,从而完成光路.

答案为: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点评:平面镜成像特点与光的反射定律相结合来作图,比较直观、简捷、准确.

23 .如下图所示

【解析】

试题分析:先作出物体AB的端点A、B在平面镜中的对称点A′、B′,连接A′、B′点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注意辅助线和像用虚线,如上图所示:

考点:平面镜成像

24 .

【解析】

试题分析:小球受重力和细绳的拉力作用,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为G=mg=2kg×10N/kg=﹣20N;拉力方向沿绳并指向绳,大小为F=15N.如图所示:

25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作用点在重心,浮力的示意图为:

【解析】

试题分析:①漂浮的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重力和浮力,并且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③作浮力的示意图时,先确定作用点﹣﹣重心,再确定方向﹣﹣竖直向上,最后画出线段,标出方向,最后标出符号.

答: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作用点在重心,浮力的示意图为:

考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力的示意图;浮力大小的计算.

点评:本题考查了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知道浮力的方向是关键,属于基础题目.

26 .初速度 ③ 匀速直线运动 小车释放的高度较高/小车没有静止释放/斜面坡度变大

【解析】实验时每次都要让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位置开始下滑,使小车每次进入水平面时初速度大小相等。

实验过程中,小车在木板上所受阻力最小,滑行距离最远,小车应停在③位置。

通过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阻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3)影响小车运动距离远近的因素有小车到达水平面的速度大小和水平面的摩擦力大小,由此可知小车在毛巾表面比在木板表面滑行的更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小车释放的高度较高或小车没有静止释放或者斜面坡度变大。

27 .在光的传播路径上喷烟(或雾) 在鼓上放小纸屑

【解析】

试题分析:在光的传播路径上喷烟(或雾),主要是利用了烟中的小颗粒(雾中的小水滴)对光起漫反射的作用,让一部分光反射进入人眼。在水中要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可以在水中滴入几滴牛奶,同样是利用了牛奶悬浮在水中,对光起漫反射,让光进入人眼。鼓面的振动较小,可以通过转化放大的方法,在鼓面上放轻小物体来显示鼓面的振动。

考点:物理方法:转化放大

28 .(1)刻度尺;位置;

(2)前;等效替代法;

(3)虚;

(4)不变;

(5)C;

(6)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因为玻璃的两个表面同时发生反射,两个反射面各成一个像,所以成两个像

【解析】

试题分析:(1)本实验要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物体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与像的大小关系等平面镜成像规律,要用到测量工具;

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等效替代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4)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的大小有关,这是关键.

(5)实验中刻度尺的用途是可以测量物体和像与平面镜的距离.

(6)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每个反射面都可以作为平面镜成像,所以仔细观察时,会发现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

解:

(1)刻度尺可以测量物体的距离,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即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确定像的位置;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A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会出现在光屏上.

(4)平面镜成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不会变化.

(5)在实验中用到刻度尺,但尺并不是测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测像到镜的距离、物到镜的距离,然后比较二者关系用的,故C正确.

(6)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因为玻璃的两个表面同时发生反射,两个反射面各成一个像,所以成两个像.

故答案为:(1)刻度尺;位置;(2)前;等效替代法;(3)虚;(4)不变;(5)C;(6)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因为玻璃的两个表面同时发生反射,两个反射面各成一个像,所以成两个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分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的.

29 .(1)液化 小水珠

(2)小水滴 升高

(3)水蒸气遇冷液化,液化放热

【解析】:①水沸腾后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

②如果这时在管口放置一玻璃片,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附着在玻璃片上,玻璃片的温度将升高,因为液化放热.

③由本实验可知:液化放热.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液化及其现象,以及液化放热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30 .(1)相同 伸长到C点

(2)不等于 减小

【解析】:(1)因为探究合力F与分力F1、F2的大小,需要使合力F与分力F1、F2的作用效果相同,因此当两个互成角度的力作用在橡皮筋上时,橡皮筋伸长到C;当撤去这两个力后,用一个力作用在弹簧测力计时,橡皮筋仍然要伸长到C处,即合力F与分力F1、F2的作用效果相同.

(2)通过表中数据计算出F1、F2二力之和,即三次实验中F1与F2的合力均为9N,而合力F随角度的增大合力为8.5N、8.0N和7.5N,显然F≠F1+F2,并且合力F的大小随着F1与F2夹角的增大而减小.

故答案为:(1)相同,仍然伸长到C;(2)不等于,减小.

31 .8.33m/s、7.14m/s、7.69m/s

【解析】

试题分析:前50m的平均速度为:v1= s1/t1 =\" 50m\" 6s ≈8.33m/s;后50m的平均速度为:v2= s2/t2 =\" 50m/7s\" ≈7.14m/s;百米全程用时:t=t1+t2=6s+7s=13s,则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 s/t\" =\" 100m/13s\" ≈7.69m/s。

【考点定位】速度的计算

32 .(1)AB段(2分) (2)VAB=sAB/tAB=(3600m-1800m)/560s=6m/s(2分)

(3)V=s/t=3600m/3060s=2m/s(2分)

【解析】(1)汽车的速度应大于步行的速度,在s-t图象上倾斜度大.

(2)从图象上读出骑车的路程和时间,用公式v= s/t算出汽车的速度.

(3)从图象上读出整个路程和时间,用公式v= s/t算出平均速度.

解答:解:

(1)从图象上来看,AB段比OA段倾斜度大,所以骑车的是AB段.

故选AB段

(2)AB段的路程sAB=3600m-1800m=1800m,时间tAB=30min-25min=5min=300s,

骑车的速度VAB= = =6m/s.

答:小刚骑车的速度是6m/s.

(3)整个路程s=3600m,时间t=30min=1800s,

整个过程平均速度v==2m/s.

答:小刚从家到鼓楼广场全程的平均速度是2m/s.

33 .大小 控制变量法 B 折叠反射型

【解析】(1)探究汽车遮阳帘是否真的有遮阳效果?实验选取的三辆小轿车应该保持型号、大小、颜色相同。

(2)该实验所用的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3)为了探究遮阳帘的效果,应选取阳光充足的时段,将挂有遮阳帘的和没有遮阳帘的进行比较,所以进行实验的最佳时间是中午,答案为B。

(4)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使用折叠反射型遮阳帘时,车内温度最低,所以折叠反射型遮阳帘的遮阳效果最好。

34 .(1)2.7×103 kg/m3

(2)2.7×104 kg

【解析】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此取一小块样品,物质的密度与样品的密度相同。

已知:V1=\"10\" m3 V2=\"100\" cm3 m2=\"270\" g

求:(1)ρ=? (2)m1=?

解:(1)ρ==\"2.7\" g/cm3=2.7×103 kg/m3

(2)m1=ρV1=2.7×103 kg/m3×10 m3=2.7×104 kg

答:(1)大理石密度为2.7×103 kg/m3;

(2)整块大理石质量为2.7×104 kg。

更多推荐

物体,实验,平面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