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7日发(作者:红旗suv10万左右)
钟南山院士--高山仰止,学医当学钟南山
钟南山第一次走进公众视线是在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席卷全球的SARS病毒感染,面对可能出现的社会混乱,钟南山第一个站出来向公众宣布,非典并非不治之症,这位工程院院士的话,及时地安抚了慌乱的民众,平稳了社会情绪。在疫情愈演愈烈的时候,67岁的钟南山说: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有一次连续38小时救治患者未合眼,发烧到肺炎,在自我推测不是非典后,他在家自我隔离治疗,几天后,肺部阴影消失,又回到了一线。
非典爆发之时,全世界的专家都在关注着,卫生部所属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称:病原基本可确定为衣原体,并建议使用抗生素治疗。就在大家都认为这是一条“对的路子”时,钟南山一直在“反对”:“病原不是衣原体,不能使用抗生素。”这在那时,就是一种“对抗权威”的行为,但在钟南山看来,这是关乎着人命啊,不能瞻前顾后,走向错误的方向。2003年4月12日,钟南山牵头的联合攻关组宣布: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可能是非典的真正原因。4天后,这一结论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正式确认。全球非典防治工作从此有了明确的攻坚目标。为广东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制定救治方案提供了决策论据,使广东成为全球非典病人治愈率最高、死亡率最低的地区之一。他最早制定出《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他带领课题组,在全世界率先探索出了一套富有明显疗效的防治经验。这套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组认为对全世界抗击非典型肺炎有指导意义。他频繁出现在媒体,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该怎么办。他说的每句话,人们都信。在民众眼里,他就代表正直,代表科学,代表真相。全国人民为什么信他?他严格秉承一个科学家的高贵品质:客观,说真话,敢医敢言。
2003年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中,这样评价了钟南山: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他冷静、无畏,他以医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以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应对灾难。他说“在我们这个岗位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表现出他的人生准则和职业操守。他以令人景仰的学术勇气、高尚的医德和深入的科学探索给予了人们战胜疫情的力量。
钟南山的再次出击--时隔16年后,又一场原因不明的病毒感染始源于武汉。2020年1月18日,84岁的钟南山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当晚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在抗击新冠状病毒肺炎中,有人说:盖世英雄是什么样子的,我没有见过,但我想他应该像钟南山这样,穿着防护服、戴着N95口罩,来拯救饱受病毒折磨的同胞民众。在他那看似无坚不摧的外衣之下,却还深藏一颗柔情似水的仁者之心!
钟南山院士身上其实有种精神和情怀,我们暂且称之为“钟南山精神”吧,从他身上传递出来的优秀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从他身上能看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情怀与担当。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钟南山院士的言行是对这一志向最好的诠释。2003年非典肆虐时,已经67岁的他却说“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2020年武汉疫情肆虐时,已然84岁的他一边告诉公众“尽量不要去武汉”,一边自己却登上了前往武汉的高铁。他在200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晚会上,掷地有声地说: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我的工作就是治病救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他既是院士,更是战士;既有医者仁心的专业技术,也有战士迎难而上的拼搏狠劲。而在他那看似无坚不摧的外衣之下,却深藏一颗柔情似水的仁者之心、一腔热血爱
国的赤诚之情。这是一种情怀。
2、他是把医生治病救人作为一种信念来践行。在一份采访他的报道中,他回顾自己选择医生这一职业的初心。他的一位中学老师曾经告诉他:“人不该单纯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人如果没有理想,会将身边的事看得很大,耿耿于怀;但如果有理想,身边即使有不愉快,与自己的抱负相比,也会变得很小。” 这句话,对钟南山未来的职业选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要超于源于医学世家的耳濡目染对他的影响。这句话,钟南山记了一辈子,也践行了一辈子。救死扶伤,是要一颗充满爱的金子般的心。钟南山在给医学生上课时,经常说到,医生治的不是病,而是病人;医生要治好的不只是病,还是心。
3、对待专业的科学态度和不断钻研的精神。从2003年的非典到今天的新型冠状病毒,他用自己精准高超的职业判断,准确定位整个疫情形势,为党和政府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战略措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而做出这样的判断绝非是偶然,一方面是因为他拥有牢固的专业基础和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是与他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名科学家所拥有的科学态度密切相关。他的这种超强的专业自信,不是凭拍脑瓜就能够拍出的,这是他几十年孜孜不倦的钻研的结果,是他基于科学依据、科学态度作出的职业判断,而不人云亦云。在抗非斗争中治病救人和探寻病原的探索取得阶段性成功后,他也没有停止脚步,SARS治疗和预防特效药的研究,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程序、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研究… 探索正未有穷期,把科学当作毕生追求的钟南山,一直在科学探索,科学创造的道路上前行。
4、他始终坚持“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的知行观。钟南山院士不是神,他也是普通的人,他在关键时刻做出的精准判断,不是他有什么超人的力量,而是长期进行理论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反复应用的结果。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的他,始终坚持出门诊,并将临床上的疑难问题作为攻关课题,他和他的团队长期致力于专项课题的研究,做到了研究与实践的相得益彰,实现了知行统一。
5、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更是他的优秀品质。他始终秉承一条原则,即“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他说,“错了,就要承认并改正。”他说“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钟老每一次触碰到的都是最为前沿的高难度问题,不循旧路、勇于创新本身就有风险,也很难做到100%的判断准确,偶尔也会出错。2009年5月,他面对媒体自我检讨了他说过的“甲型流感与普通流感的病死率是相似的”这一错误说法,明确纠正为“甲型流感的病死率其实要高于普通流感”。 当时他已经是享誉国内外的权威专家了。但他发现自己的错误后,主动站出来,自己否定自己。能做到这点很难得,因为否定自己有时比肯定自己还要难。
6、实事求是的精神。在非典期间,有权威说疫情为衣原体感染时,钟南山通过自己团队的科研事实,否定衣原体感染的说法,后续的治疗效果也确实推翻了衣原体感染的判断,让广东省的SARS病死率全国最低;当新型冠状病毒来袭时,已经大半个月过去了官方还说不会出现人传人,但是钟南山通过自己在武汉实际调研后,钟南山第一时间向公众宣布新冠状病毒可以人传人,还直言医护人员的防护并不好,已出现医护人员的感染,让民众开始注意自我隔离和关爱医护人员。
更多推荐
钟南山,科学,疫情,研究,职业,衣原体,探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