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4日发(作者:阿斯顿马丁dbs报价)
外资控股我国世界级金矿,危及国家金融安全 作者:[石新荣 邓卫华] 来源:[瞭望新闻周
刊] 浏览:[52] 2008-2-16 来源:摘自2008年第1期《瞭望新闻周刊》
新年伊始,国际市场上传来最新消息,原油期货价格突破100美元,黄金价格应声上涨
到28年的最高点。
随着美元的不断贬值,黄金这一特殊产品的投资属性日益增强。然而《瞭望》新闻周刊最
近到贵州、云南、北京等地调查了解到,由于种种原因,贵州、云南、辽宁等多个储量过百
吨的特大型金矿山,均被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外资企业控股圈占。中方在资源\"贱卖\"的同时,
矿山开发与地方社区发展、安全环保等各种矛盾也在凸显。
受访专家认为,鉴于资源紧缺、黄金投资属性增强的趋势,外资圈占我主要金矿山将在一
定程度上危及国家金融安全。中国有必要调整特殊资源的管理政策,以保证相关产业的效益
最大化。
世界级金矿被外资控股
经本刊记者调查,我国有多家世界级金矿被外资控股。
据悉,我国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烂泥沟金矿、辽宁营口市盖县的猫岭金矿、云
南东川播卡金矿,这三大金矿目前已探明储量均超过100吨,远景储量分别为150吨、300
吨、400吨,被国土资源部称为\"世界级金矿\"。现三大金矿分别为澳大利亚的澳华黄金、加
拿大的曼德罗矿业公司、加拿大的西南资源公司掌控,外方控股比例分别高达85%、79%、90%。
据介绍,这三大金矿被外资控股的方式比较相似,多是中方相关地质勘查部门以采矿许可
证和勘查许可证等为合作条件出资,对方以资金出资。如云南播卡金矿是加拿大西南资源公
司与核工业西南地质209大队合作,在昆明成立中外合作企业云南金山矿业有限公司。该公
司投资总额401万美元,注册资金301万美元,209地质大队以矿权为条件入股,西南资源
公司以301万美元为条件。
辽宁猫岭金矿,由加拿大曼德罗矿业公司于1999年与辽宁省地矿局下属的爱地公司签约,
组建了合资公司辽宁天利矿业有限公司。辽宁地矿局以勘探开采权入股,占21%股份,曼德
罗则以资金入股,占79%股份。
烂泥沟金矿是贵州省地矿局于1978年发现的一座特大型金矿。2003年成立的中外合作企
业贵州锦丰矿业有限公司,中方以\"全部有效勘探许可证和采矿许可证以及地质勘查和矿山生
产所取得的成果、享有的各种权益等\",作为合作条件,占\"合营公司\"15%的股份;澳方则以\"
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开发所需的全部资金作为出资,占\"合营公司\"85%的股份。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教授、清华大学国际贸易与金融系副教授张陶伟
等专家认为,当前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把本国货币与石油、黄金等稀缺资源紧密
捆绑,从某种意义上讲,谁拥有资源,谁就拥有世界,拥有主动权和话语权。储量高达数百
吨的黄金矿山被外资低价掌控,其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和投资增长价值落入外资手中,不
仅不利于我地方经济发展,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国家金融安全。
\"资源无偿\"贱卖金矿资源
受访专家坦言,这三大世界级金矿中方控股比例之低,有\"资源贱卖\"之嫌。
中国矿业联合会地质矿产勘查分会常务副会长刘益康分析,我国多年实行矿产勘查和生产
脱节的管理体制,造成矿山企业\"资源无偿占有\"的思维习惯,缺乏资源成本观念,是造成资
源贱卖的直接原因。
刘益康认为,贵州、云南、辽宁等地多个储量过百吨的特大型金矿山,在合资中没有很好
地计算黄金矿山本身的经济价值和投资预期增长价值,被外资低价控股。
如贵州烂泥沟金矿,被业内人士称为\"傻瓜案例\"。
据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司介绍,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烂泥沟金矿具有
世界知名度,经十余个地勘单位长达14年的艰苦努力,至1992年勘探结束时提交资源量达
60余吨。2004年以来补充勘探后,新增储量50吨,从而使矿区黄金储量达110吨,远景储
量在150吨以上,成为世界级特大型金矿,其储量占黔西南州成矿片区金矿总量的42%。
但这样一个储量已基本探明的世界级金矿山,中方与外方合作时居然仅占15%的股份。
贵州省原黄金局副局长刘红指出,出现这种中方明显吃亏的合作方式,主要由于在合资中
存在\"资源无偿\"的观念。
\"有水快流\"使特大金矿被\"拱手相送\"
\"大矿大开、小矿小开、有水快流\"是历史上我国矿产品供应紧张时施行的政策,这个政策
被一些地方官员再活化为种种\"超国民待遇\",也助长了特大金矿被\"拱手相送\"现象。
据了解,在黄金储量大、品位高,被誉为中国第二个\"金三角\"的黔西南州,其\"金矿之水\"
流速加快,所属8个县市均有黄金矿点分布,呈现矿点分布广、企业过度投资、外资享受\"
超国民待遇\"的格局。
在贵州省的有关文件上,本刊记者看到,当地政府为了引资,对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税
等,一免再免,实行\"两免三减半再三减半\"的所得税优惠、外商投资免地方所得税7年的优
惠政策。就连水土流失防治费和补偿费的问题,也给予\"对治理费……,通过验收合格可免予
交纳\";对开采金矿每吨仅征收1至1.5元人民币的水土流失防治费,因\"国家对此要求十分
严格,不能免征\",但\"考虑到该项目是外商引资项目,可按收费标准的下限执行\"。
如此种种,使黔西南州所拥有的这座特大型世界级金矿山,几乎相当于被\"拱手相送\",国
内一些业界人士称之为黄金业的\"马关条约\"。
中国黄金协会原秘书长吕文元介绍,有关部门对黄金矿产资源缺乏总体战略性考虑,相关
部门各行其政,地方管理混乱,是造成资源\"贱卖\"的制度因素。
《瞭望》新闻周刊调查发现,这种\"有水快流\"的低回报开发模式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从
新疆、内蒙、西藏等各地争相优惠招商引资开发黄金等矿产资源的政策看,极有可能重蹈贵
州烂泥沟金矿\"无效益引资留后患\"之覆辙。
优惠政策引发\"短期行为\"
据调查,一些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投资者\"采富弃贫\"、\"环保打折\"等众
多优惠期短期行为,并引致灾难频发。
位于贵州省贞丰县境内的水银洞金矿,是贵州省引进福建紫金集团重点开发的一座金矿。
金矿于2003年投产后,黄金产量和销售收入逐年大幅增加。仅2006年就实现销售收入近5
亿元,利润超过2.5亿元。
本刊记者在水银洞金矿采访时了解到,这家公司在黄金冶炼后留下的尾矿,其含量品位仍
在3克左右,这一品位甚至超过山东省许多正常开采矿山的含金品位。
这样一家高利润率的黄金开采企业,自投产以来已经两次发生环境污染事件。2004年11
月,该企业曾因污水泄漏导致周边数十名村民饮水中毒;2006年12月27日,企业尾矿坝溃
坝,酿成贵州省自1949年以来最大的环境污染事故。两次事故,均是因企业未按安全环保标
准建成相应的安全环保处理设施而酿成。
时隔4个多月后,陕西省镇安县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尾矿坝也发生了溃坝事故,并造成
17人下落不明。事故发生的原因同样是未按安全环保标准对尾矿坝进行相应的安全环保投
资。
刘益康认为,在国家对矿业缺少统一管理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尤其是西部地区争相降
低引资门槛进行金矿等矿产资源开发,忽略资源成本、淡化当地百姓的长期受益等问题,可
能会引发矿地矛盾尖锐、资源枯竭、环境恢复困难等问题,影响当地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
建设,得不偿失。
与群众利益、地方利益矛盾凸显
金矿开发后与地方利益、群众利益的矛盾已经出现。
更多推荐
金矿,黄金,资源,开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