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官网-车168二手车网汽车之家
2023年11月24日发(作者:雷克萨斯is200二手)
德国自然与人文地理概述
德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方面情况
自然:德国全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中欧平原(波德平原),北临
北海、波罗的海,北与丹麦接壤,西邻荷兰、比利时、法国、卢森堡,南
接瑞士、奥地利、匈牙利、捷克,东与波兰、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西
俄罗斯)接壤;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为北德平原,南部
是巴伐利亚高原和阿阿尔卑斯山地,西南部有艾费尔高原,中部是中德
山地,东南部是图林根林山和厄尔士山(克鲁什内山);气候位于温
带大陆性气候与温带海洋气候的过渡地带,属于温带海洋气候但大陆
性显著;河流众多,主要有西部的莱茵河,南部的多瑙河,北部的易北河
和中部的美茵河.
人文:1.人口:德国人口9000万,是欧洲的第一人口大国,人口主要分
布在莱茵河流域和易北河 流 域及北部的沿海地区,主要民族是日尔
曼人,通用德语
2.城市:德国的城市化比较早的国家,城市化程度高,主要城市:首都
柏林,北部港口城市汉堡,南部巴伐利亚地区的慕尼黑,汽车城沃尔夫
斯堡和斯图加特,金融中心法兰克福等
3.经济:德国经济总量世界第四(前三:美、中、日)欧洲第一,是高
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主要有以鲁
尔区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区和以南部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区,汽车、钢铁、
化工、电力、电子、航空等工业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
4.文化:德国文化发达,以哲学最为突出,著名哲学家:康德、黑格尔、
尼采、叔本华、莱布尼茨、费尔巴哈、马克思;另外德国的文学、音
乐、美术、自然科学都相当发达,著名文学家歌德,音乐家巴赫、贝多
芬等.
德国
人文地理:截至2016年,德国总人口8267万,是欧盟人口最多的
国家,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6人,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它主要是德语(德语),有少量的丹麦人和山梨人。德语被广泛使用。
德国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18世纪德国文学达到了顶峰。歌德、海
涅、席勒、莱辛和格林是杰出的代表。
自然地理:德国地形多样,有丘陵、高原、丘陵、美丽的湖畔和广阔
的平原。整个德国地形可分为五个不同特征的区域:北德低地、中程
隆起带、西南部中程梯形带、南部阿尔卑斯山边疆带和巴伐利亚阿尔
卑斯山。
德国自然
德国处于大西洋东部大陆性气候之间的凉爽的西风带,温度大起大落
的情况很少见。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夏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温度在
18℃左右,南部山地为20℃左右;冬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温度在1.5℃
左右,南部山地则为-6℃左右。属于例外的是气候温润的上莱茵河谷,
以及经常可以感到从阿尔卑斯山吹来的燥热南风的上巴伐利亚和山
风刺骨、夏季凉爽、冬季多雪,从而构成自己独特气候区的哈尔茨山
区。因各地区地理条件的不同,德国最高温度在摄氏20-30℃之间,
最低温度在1.5-﹣10℃之间。
德国的北部是海洋性气候,相对于南部较暖和。西北部海洋性气候较
明显,往东、南部逐渐向大陆性气候过渡。平均气温7月14~19℃,
1月-5~1℃。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则更多。
德国的地形变化多端,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高原台地,丘陵,有秀丽
动人的湖畔,及辽阔宽广的平原。整个德国的地形可以分为五个具有
不同特征的区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脉隆起地带、西南部中等山脉梯
形地带、南部阿尔卑斯前沿地带和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区。
人文
德国鲁尔区是德国的传统煤钢工业区。慕尼黑(宝马汽车总部所在地)、
汉堡(空客公司的三个客机总装中心之一)、斯图加特(奔驰和保时
捷总部所在地)、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总部所在地)、柏林、莱比
锡、德累斯顿则是德国东部的工业重镇。新兴工业集中在慕尼黑一带。
2013年,工业企业(不含建筑业)总产值6254.8亿欧元,占国内
生产总值的22.8%。
德国是全球八大工业国之一。鲁尔区是德国的传统煤钢工业区。慕尼
黑(宝马汽车总部所在地)、汉堡、斯图加特(奔驰和保时捷总部所
在地)、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总部所在地)也形成了强大的制造业
集群。柏林、莱比锡、德累斯顿则是德国东部的工业重镇。新兴工业
集中在慕尼黑一带。
德国的主要工业部门有电子、航天、汽车、精密机械、装备制造、军
工等。德国产品以品质精良著称,技术领先,做工细腻,但成本较高。
德国的工业品在世界享有盛誉,而德国也是西欧最大汽车生产国。
德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方面情况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中部。它周围有9个邻国:北邻丹麦,西
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为邻,南边是瑞士和奥地利,东部
与捷克共和国和波兰接壤。从1990年10月3日德国国家重新统一以
来。这个中心地理位置尤为突出。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德意志联邦
共和国作为东西方之间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和地中海地区转车台的作
用更加明显。 作为欧洲联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一员,德国构
成了通向中欧就及东欧各国的桥梁。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面积为
357000平方公里。南北之间的直线最远相距876公里,东西之间相
距640公里。最外的边境点:北部是济耳特岛上的理斯特,东部是萨
克森州的泰斯卡,南部是巴伐利亚州的奥伯斯特道夫。 西部是北
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塞尔夫康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边境界全长
为3758公里。 德国人口总数约8180万人。除俄罗斯之外,它是欧
洲人口最多的国家,超过意大利(5800万人)、英国(5700万人)和法国
(56O0万人)。按面积计算,德国小于法国(544000平方公里)和西班牙
(505000平方公里)。 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229人,是欧洲人口
最稠密的国家之一,仅次于比利时、荷兰、英国和北爱尔兰。 德国
的人口分布很不平均。德国统一以后人口迅速增加的地区柏林有居民
450多万人,世纪交替时预计将达到550万人。在城市犬牙交错,没
有明确界线的莱茵河和鲁尔河畔工业区,人口超过1100万,大约每
平方公里1200人。 其他的人口密集地区是法兰克福、威斯巴登
和美因兹等大城市所在的莱茵--美因地区。 首都:柏林(波恩为政府
所在地)。 主要城市:汉堡、慕尼黑、波恩、科隆、埃森、法兰克
福、莱比锡、德累斯顿。 货币:德国马克。 历史:公元前10世纪,
境内已有日耳曼人的一支——条顿人居住。 公元10世纪初形成德
意志早期封建国家,后建立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13世纪中
期以后中央政权衰落,出现封建据。1848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871
年,普鲁士王国在普法战争中获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实现德国统一。
1941年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战败,帝国崩溃。 1919年
成立魏玛共和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战败。国会由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四国占领,并组成盟
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1949年,美、英、法占领区建
立德立场联邦共和国,苏占区建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990年10
月3日,两德实现统一。 地理:欧洲中部国家。北临北海和波罗的
海,海岸线1333千米。全境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巴伐利亚高原和
阿尔卑斯山地,在德国与奥地利边境上的楚格峰海拔2963米,为全
国最高峰。中部为中德高地,由山岭、高原、盆地和河谷平原相间组
成。 北部为北德平原,沿岸低地多沙丘、滩地、沼泽、 湖。重要
河流有莱茵河、威悉河、易北河、埃姆斯河、多瑙河等,运河沟通各
河,交织如网,航运繁忙。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等。属温带气候,
西北一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往东、南逐渐过渡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平均气温1月—5~0摄氏度,7月14~19摄氏度,年降水量500~1000
毫米。 经济:高度发达的工业国,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日本。
煤、钾盐矿较丰富。森林覆盖率为30%。工业门类齐全,重工业居主
导地位。主要工业部门有机械、化工、电子、电器、汽车、采煤、钢
铁、石油加工、造船、仪表等,产品驰名世界市场,食品、纺织、印
刷等轻工业也较发达。 工业布局较均衡,鲁尔区为最大工业区。
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畜牧业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3。主要农产品为乳、
肉畜产品以及谷物、马铃薯、甜菜等。对外贸易额居工世界前列。旅
游业发达。 名胜:勃兰登堡门、柏林墙遗址、科隆大教堂、古城纽
伦堡、采琪莲霍宫、“欧洲夏都”巴登—巴登、贝多芬纪念馆、博登
湖。 节日:国庆日:10月3日;慕尼黑啤酒节:每年9月最后
一周至10月第一周。 风俗:德国的狂欢节以时间长、内容丰富而具
特色。每年11月11日开始,历时二三个月,其间会出现多次高潮。
到结束前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一些地区的妇女要象征性掌权,被称为
女人节日。 最后,狂欢节以化妆游行结束。 。 国名 德意
志联邦共和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面积 357030平方公里(2003年12月31日,
2005年《德国统计年鉴》)。 人口 8250。1万(2004年12
月31日)。主要是德意志人,有少数丹麦人和索布族人。有728。8
万外籍人,占人口总数的8。8%。通用德语。居民中31。75%的人
信奉基督教,32。06%的人信奉罗马天主教(2002年12月31日)。
首都 柏林(Berlin),人口338。8万(2004年12月31日),年平
均气温约8。6℃。 国家元首 联邦总统霍斯特?克勒(Horst
K?hler),2004年7月1日就任,任期5年。 重要节日 新年:
1月1日;纳粹受害者纪念日:1月27日;复活节:每年春分月圆之
后第一个周日(3月21日至4月25日间);五一国际劳动节:5月1
日;德国统一日(国庆节):10月3日;圣诞节:12月25日。 简
况 位于欧洲中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毗奥地利、瑞士,西界荷兰、
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接丹麦,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海岸线长
1333公里。西北部海洋性气候较明显,往东、南部逐渐向大陆性气
候过渡。平均气温1月-5~1℃,7月14~19℃。 公元962
年建立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1871年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建立魏玛共和国。1939年发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被美、英、法、苏四国占领。1949年5月23
日西部颁布《基本法》,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同年10月7日
东部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
联邦德国,德国实现统一。 政治 2005年,德国内政形势发生
重大变化,政府实现更迭,默克尔领导的“黑红”大联合政府取代执
政7年的“红绿政府”。由于施罗德领导的“红绿政府”推行劳动市
场和社会福利等改革引发较大争议,并触及社会中下层利益,社民党
和绿党接连在2月石荷州选和5月北威州选中丧失执政地位,“红绿
政府”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受到削弱,被迫宣布提前举行大选。 9
月18日大选结果揭晓后,联盟党与自民党组成的中右阵营、社民党
与绿党组成的中左阵营均未能获得稳定的执政多数,联盟党和社民党
势均力敌,争相牵头组阁,导致新政府一度“难产”。经过艰难谈判
和一系列波折,联盟党和社民党最终决定联手,于11月22日正式组
成“大联合政府”,基民盟主席默克尔出任德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
默克尔政府开局总体顺利,已按计划在年底前通过了废除新建私人住
房补贴及其它税收优惠、延长就业市场紧急措施等法案,受到各方好
评。 2005年,德经济仍未摆脱增长乏力的困境,但复苏趋势更
加明显。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440亿欧元,名义增长1。 3%,
扣除价格等因素实际增长0。9%,低于2004年的1。6%。全年平均
失业人数486。3万人,失业率为11。7%,德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
自对外贸易和设备投资。在欧元汇率和能源价格维持高位的情况下,
德企业仍保持较强国际竞争力,2005年德外贸总额达14117亿欧元,
同比增长8。 0%,其中进口6256亿欧元,出口7861亿欧元,继
续保持世界头号商品出口大国地位。全年设备投资增长4%。物价继
续保持稳定,全年通货膨胀率约为2%,略高于2004年。预计2006
年德经济有望增长1。5%左右。 社会总体保持稳定。伦敦恐怖
爆炸案后,德强化反恐措施,修改有关遣返非法移民等方面的法规,
加强对在德伊斯兰教极端组织的监控和打击。 【宪法】《德
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于1949年5月23日生效。1956、1968年
曾作过较大修改。1990年8月两德统一条约对《基本法》某些条款
又作了适应性修订,10月3日起适用于全德国。《基本法》规定,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外交、国防、货币、海关、航空、邮电属联邦管
辖。 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联邦总理为
政府首脑。 【议会】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组成。联邦议院
行使立法权,监督法律的执行,选举联邦总理,参与选举联邦总统和
监督联邦政府的工作等。每届任期4年。参加联邦议院的各党议员分
别组成议会党团。 本届(第16届)联邦议院于2005年10月18
日组成,共有614席。各党席位分配为:联盟党(基民盟/基社盟)
226席,社民党222席,自民党61席,民社党54席,联盟90/绿党51
席。议长诺贝特?拉默特(Norbert Lammert,基民盟)。 联
邦参议院参与联邦立法并对联邦的行政管理施加影响,维护各州的利
益。按各州人口比例由各州政府指派3至6名州政府成员组成参议院,
共69席。议长由各州州长轮流担任,任期1年,总统因故不能行使
职权时代行总统职务。现任议长为彼得?哈里?卡斯滕森(Peter Harry
Carstensen),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州长,基民盟),2005年
11月1日就任,任期至2006年10月31日。 【政府】现政
府由联盟党和社民党2005年11月22日组成。基民盟主席默克尔
(Angela Merkel)任总理。其他政府主要成员有:副总理兼劳动部长
明特费林(Franz Müntefering,社民党),总理府部长德梅齐埃(Thomas
de Maiziere,基民盟),内政部长朔伊布勒(Wolfgang Sch?uble,基
民盟),国防部长容(Franz Josef Jung,基民盟), 经济和技术部长
格洛斯(Michael Glos,基社盟),外交部长施泰因迈尔(Frank-Walter
Steinmeier,社民党),财政部长施泰因布吕克(Peer Steinbrück,社
民党),司法部长居普里斯(Brigitte Zypries,女,社民党)等。
【行政区划】德国行政区划分为联邦、州、市镇三级,共有16个州,
13552个市镇。各州的名称是:巴登-符腾堡州、巴伐利亚州、柏林
市、勃兰登堡州、不来梅市、汉堡市、黑森州、梅克伦堡-前波莫瑞
州、下萨克森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莱茵兰-法耳茨州、萨尔
州、萨克森州、萨克森-安哈特州、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和图
林根州。 其中柏林、不来梅和汉堡是市州。 【司法机构】联
邦宪法法院是德国宪法机构之一,主要负责解释《基本法》,监督《基
本法》的执行,并对是否违宪作出裁定。共有16名法官,由联邦议
院和联邦参议院各推选一半,由总统任命,任期12年。正、副院长
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轮流推举。 现任院长汉斯?约尔根?帕皮
尔(Prof。Hans-Juergen Papier),2002年4月10日就任。 此外还
设有联邦法院(负责民事和刑事案件)、联邦行政法院(负责一般行
政司法案件)、联邦财政法院(负责财政案件)、联邦劳工法院(审
理劳工案件)、联邦社会法院(审理社会福利纠纷)等。 各
级法院相应设有检察机关,但不受法院的管辖,不干预法院的审判工
作,其任务主要是领导刑事案件的侦查并提起公诉。检察机关受联邦
或州政府司法部门的领导,在行使职权时相对独立。联邦检察院由联
邦检察长和若干名联邦检察官组成,现任联邦检察长凯依?聂姆(Kay
Nehm),1994年2月7日就任。 【政党】德国实行多党制,
主要有以下政党: (1)基督教民主联盟(Christlich-
Demokratische Union Deutschlands),简称基民盟。主要执政党。1945
年6月成立。曾于1949~1969年,1982~1998年执政。 现有党
员约60万人,党主席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女)。 (2)
基督教社会联盟(Christlich-Soziale Union in Bayern e。V。),简称
基社盟。主要执政党。根据与基民盟达成的协议,该党只在巴伐利亚
州发展组织并开展活动,在联邦议院与基民盟组成联盟党议会党团。
现有党员约17。4万人,党主席埃德蒙特?施托伊伯(Edmund Stoiber)。
(3)德国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简
称社民党。主要执政党。成立于1863年,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工人
党之一。 1878年,被俾斯麦政府宣布为非法,1890年重新获得合
法地位。1933年,社民党被纳粹政权取缔,战后重建。1990年9月,
东、西德社民党合并。现有超过60万党员,党主席马蒂亚斯?普拉泽
克(Matthias Platzeck)。 (4)自由民主党(Freie Demokratische
Partei),简称自民党。 最大在野党。成立于1948年12月。现有
党员约6。5万人,党主席基多?威斯特威勒(Guido Westerwelle)。
(5)左翼党-民社党(Demokratische Linke-PDS),简称左翼党。在野
党。原名民社党,2005年7月17日改为现名,前身是民主德国统一
社会党。 现有党员约6。1万人,党主席洛塔?毕斯基(Lothar Bisky)。
(6)联盟90/绿党(Bündnis 90/Die Grünen),简称绿党。在野党。
德国西部的绿党成立于1980年1月。1993年5月与东部的联盟90/
绿党合并。 现有党员约4。5万人,党主席克劳迪娅?罗特 (Claudia
Roth,女)和莱恩哈特?比蒂科费尔(Reinhard Bütikofer)。 (7)
德国的共产党(Deutsche Kommunistische Partei),1968年成立,前
身为1956年被禁止的德国共产党,目前党员约4500多人,主席海因
茨?施蒂尔(Heinz Steher)。 【重要人物】霍斯特?克勒,联
邦总统,1943年2月22日出生。图宾根大学经济学硕士和政治学博
士。曾在联邦经济部、石荷州州长办公室任职,1990年任联邦财政
部国务秘书,1993年任德国储蓄与汇划银行联合会主席。1998年任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行长。 2000年3月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
2004年7月就任总统。已婚,有一子一女。 安格拉?默克尔,
联邦总理,1954年7月生于汉堡。物理学博士。1978年至1990年在
民主德国科学院物理化学中心研究所工作。1990年8月加入基民盟。
1991年任基民盟联邦副主席。1991年至1994年任联邦妇女和青年部
部长。1994年至1998年任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部长。1998
年至2000年任基民盟总书记。2000年4月起任基民盟主席,2002
年9月至2005年11月兼任联盟党议会党团主席。 2005年11月
22日出任德国第一位女总理。已婚。 经济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
工业国。经济总量位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三,连续三年保持世界头号
出口大国地位。2005年外贸总额为14117亿欧元,其中出口7861亿
欧元,增长7。5%,进口6256亿欧元,增长8。 7%,盈余1605
亿欧元。国内资产投资增加4。0%,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1。5%,私
人消费支出增长1。4%,公共消费支出下降0。4%。劳动生产率较
上年提高1。2%。国家财政赤字745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
3%。全年共有36843家企业破产,比2004年下降了6%。 通胀率
和失业率分别为2。0%和10。5%。国民收入16850亿欧元,增长1。
6%,人均约为20400欧元。2003年社会福利总支出为7328。86亿欧
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88%。2004年国家负债总额达13950
亿欧元(人均16908欧元)。 2005年德国经济主要数字如
下: 国内生产总值:22440亿欧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7200欧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0。9%。 货币名称:
欧元,1欧元=100欧分。 2005年平均汇率:1欧元=1。 2520
美元 通货膨胀率:2。0%。 失业率:11。1% 军事 德
国联邦国防军成立于1955年11月。最高军事决策机构是联邦安全委
员会,联邦总理任主席。军队和平时期由国防部长领导,战时由联邦
总理任最高统帅。联邦国防军总监为军队最高指挥官,现任总监沃尔
夫冈?施奈德汉(Wolfgang Schneiderhan,2002年7月上任)。 实
行义务兵役制,服役期9个月。2003年5月,德国公布新的《国防
政策方针》,明确界定德军的最主要任务不再是国土防御,而是在全
球范围内“预防和处理危机”,包括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必要时可协
助警方在国内执行反恐任务。 德军现有25。09万人,其中陆军
10。 65万人,海军约1。89万人,空军约4。6万人,其余为技
术服务人员等。2005年度国防预算为239亿欧元。北约在德国驻军
中美国约7。3万人,英国1。67万人。 2004年,国防预算总
额约240亿欧元,占联邦政府财政年度预算的9。6%,较上年下降0。
2个百分点。
北约在德驻军中美国约73000人,英国16700人。德军目前参加海外
行动的人数约为7000多人。
文化教育 教育和文化艺术事业主要由各州负责,联邦政府主要负责
教育规划和职业教育,并通过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协调全国的教育
工作,在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和进修方面,主要立法
和行政管理权属于各州。
全国性的文化艺术活动由联邦政府予以资助。对外文化交流由外交部
负责协调。
对外关系 2005年,施罗德政府继续谋求德政治大国地位,在大选形
势严峻的情况下仍对外交保持一定投入,积极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
事国,但有关努力受挫。11月德政府发生更迭后,默克尔政府在总
体保持对外政策连续性的同时,着手对德外交政策,特别是对欧盟、
跨大西洋关系及对俄政策进行初步调整,并为欧盟12月首脑会议就
中期预算等问题达成妥协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当前重大国际问题的态度】
关于总体形势:德国认为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化趋
势进一步发展,使国际投资、资金和信息流密切交织。新的非对称威
胁取代了冷战时期的对称威胁。国家结构受到侵蚀、恐怖主义、不受
信任的政权掌握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成为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挑战,贫
困、社会不公正现象、传染病和环境破坏等问题凸显,威胁到世界的
安全与繁荣。
世界变得更加透明,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对其他地区发生的冲突视而不
见。世界各国只有在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框架内紧密合作,才能应
对这些威胁。主张加强预防外交和多边合作,实现民主、法治、人权
并促进全球化的公正发展。
关于国际反恐:德国谴责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呼吁加强国际反恐合
作和情报交流,认为反恐应遵循国际法,军事手段应是在联合国框架
内使用的最后手段,重在消除滋生恐怖主义的根源,切实解决发展问
题,并与伊斯兰国家加强对话。
默克尔政府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对国际恐怖主义的打击力度。赞成尽
快制定并实施《全面反恐公约》,以便更有效地打击恐怖主义。
关于欧盟建设:德国认为欧盟是德国和欧洲稳定、安全与繁荣的保证。
视欧盟当前的挑战为机遇。支持欧盟宪法条约,认为欧宪是扩充欧洲
统一对外和安全政策的基础,批约需要欧洲民众对欧盟行动能力的信
任。
德在去年底欧盟峰会上成功斡旋中期预算谈判,支持维护《欧盟稳定
与增长公约》,努力在2007年前使德财政赤字水平重新达标。认为
欧盟扩大进程应保证稳定性外流和接纳能力的平衡。德愿做欧盟内部
的“调解人”,不忽视任何一方的利益,与各方共同应对欧盟当前面
临的问题。
支持欧盟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克罗地亚进行入盟谈判。认为欧盟
与土耳其开始的入盟谈判需要一个过程,结果未定,如欧盟缺乏接纳
能力或土不能满足入盟条件,应继续使土向欧盟靠拢并发展优先伙伴
关系。
关于联合国改革:施罗德政府支持联合国改革并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
理事国,与印(度)、日、巴(西)组成“四国集团”,相互支持“入
常”,但“四国集团”提案提交联大表决的努力受挫。
默克尔政府上台后仍未放弃“入常”的目标,表示仍愿意承担更多国
际责任,包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同时认为去年的联大会议就此
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安理会改革仍停滞不前。今年1月,德与印、巴
再次提出有关安理会改革的决议草案,并表示再提草案的目的不是要
求尽快表决,而是希望联大继续就安理会改革问题进行讨论。
关于伊拉克问题:德国反对美对伊动武,伊战后支持伊重建,强调联
合国应发挥主导作用。坚持不向伊派兵,主张尽早建立伊军队和警察
机构,不同意以北约名义介入伊事务。已承诺向伊提供总额为1。93
亿欧元的援助,并表示将在巴黎俱乐部的框架内减免伊欠德80%的债
务。
默克尔政府继续坚持不向伊派兵的立场。今年1月,德政府宣布将向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1000万美元伊拉克重建资金,用于为伊建立
职业学校,并在年内协助伊方在埃及培训350名水电技术工程师。
关于阿富汗维和问题:目前,德在阿驻军2500人参与维和任务,在
国际安全援助部队(ISAF)中出兵人数最多,并负责该部队在阿北部
的协调。
德军除进行日常治安巡逻外,还协助美培训阿警察。在阿设立了2个
地区重建小组。曾3次分别在波恩和柏林举办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
是欧盟成员国中最大的对阿援助国,在伦敦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上,
德承诺未来5年再向阿提供4亿欧元援助,并于2006年2月宣布开
始免除阿所欠德的全部4400万美元债务。
阿富汗重建是德履行国际义务的重点之一,德将继续支持阿重建。今
年2月起,德外交部官员科尼希斯担任联合国驻阿富汗代表团团长兼
安南秘书长的阿富汗问题特别代表。
关于中东问题:德国积极介入中东问题,发挥自身作用和影响。主张
欧盟应在中东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强调美的作用不可替代。
认为解决中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巴以冲突。希望以巴在“路线图”基
础上解决冲突,为以巴作为两个主权国家和平共处创造条件。认为当
前巴以局势令人担忧,强调德尊重哈马斯在巴勒斯坦自治区议会选举
中获胜的事实,但哈马斯必须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放弃暴力、承认
和平进程中所有步骤和协议,这是欧盟向巴继续提供经济援助的三个
必要条件。
关于伊朗核问题:德认为伊核问题是当前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面临的重
大挑战,承认伊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但国际社会必须阻止伊朗发
展核武器。国际原子能机构将伊朗核问题报告联合国安理会有利于促
使伊朗重回谈判桌。伊朗领导人应尽快停止辩解,接受欧方提出的谈
判方案。 欧美将在此问题上密切合作,俄也将发挥重要作用,中
国、印度和巴西应共同对伊朗施压。对伊领导人扬言要把以色列“从
地图上抹掉”并否认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历史,德予以强烈谴责,并要
求伊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
关于朝核问题:德朝于2001年3月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双边往来
不断增多。
认为朝鲜半岛局势是影响东亚和平与稳定的关键,积极鼓励朝推行缓
和与对外开放政策,希望朝与美、日、韩改善关系。主张朝鲜半岛无
核化,认为应以和平手段解决朝核问题,反对过早将朝核问题提交安
理会讨论。对六方会谈达成《共同声明》表示欢迎,高度评价中国在
朝核问题上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希我继续对朝施加影响。
关于苏丹达尔富尔问题:德国认为苏丹政治权力争夺愈演愈烈,是国
内外各种势力影响的结果。支持非洲联盟的和平努力,主张维护苏主
权和领土完整,不希望看到苏分裂,支持对苏进行“人道干预”。2005
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做出向苏丹派遣维和部队的决议,德对此表示
支持,并称这是国际社会为维护苏丹全面和平协议作出的重要贡献。
对2005年9月苏丹建立民族统一政府表示欢迎,称其为落实内罗毕
协议的重要步骤和坚实基础。同时对当地武装冲突再度升级表示不安,
呼吁各派遵守停火协议,并以建设性的态度参加和谈。
中德政治关系
中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于1972年10月11日建交。
建交后各方面关系发展顺利。
吉奥汽车suv-途观论坛
更多推荐
大众汽车波罗价格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