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起亚k2两厢-吉利博越pro油耗
2023年11月25日发(作者:大众朗逸2021款图片及报价)
皮卡城故事(上)
从中国第一辆皮卡车诞生到以皮卡起家的企业遍地
开花,再到大浪淘沙、盛衰分化,历史底蕴深厚的华
北小城——保定演绎着中国汽车产业成长史中独特
的故事。
作为中国皮卡诞生地、目前中国皮卡企业数量最多、
产量最大、销售最广的城市,保定当之无愧被称为
“中国皮卡城”。
汽车经济网
27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皮卡城故事(上)
本刊记者 | 赵欢 摄影 | 刘富强
从中国第一辆皮卡车诞生到以皮卡起家的企业遍地开花,再到大浪淘
沙、盛衰分化,历史底蕴深厚的华北小城——保定演绎着中国汽车产业
成长史中独特的故事。
作为中国皮卡诞生地、目前中国
皮卡企业数量最多、产量最大、销售最
广的城市,保定当之无愧被称为“中国
皮卡城”。
国第一辆皮卡的于平先生家里,这位
年近八旬的老人向记者深情回忆起当
年企业的创业与成长。
故事要从1948年保定解放开始
说起。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日军在保
定设有一个五十铃汽车组装厂,承担
把从日本运过来的零部件组装成整车
的任务。1948年解放以后冀中军区原
本有个汽车大队),占领了这个日本的
组装厂,成立了保定汽车保养厂,后来
又更名为保定汽车修理厂。修理厂成
立以后,最早上由河北省运输公司管
理。河北省运输公司在每个地级市都
设有一个分公司。当时河北省的修理
厂分工明确,保定汽车修理厂专门负
责全省五十铃汽车的修理。汽车修理
中国第一辆皮卡
在田野汽车(中兴汽车前母公司,
已破产)第一任厂长、组织设计制造中
28
时代汽车 AUTO TIME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厂归属于保定分公司。它就是后来的
保定汽车制造厂的前身。
1953年8月1日,不到20岁的于
平通过公开招聘考试进入企业做学徒
工。因表现突出被安排在办公室做行
政后勤工作,也正因如此,老李总才能
接触到更多关于公司历史的资料。后
来由于工作出色,逐步晋升为制造厂
的厂长。
1958年,大跃进运动
席卷全国。制造业也受到
空前重视。企业扩大规模,
陆续招收学员,从最初的
120人左右增加到500多
人,打算从修理厂升级为
制造厂,便建立了“万能汽
车制造厂筹备处”,开始准
备建新厂,开发新产品。
于平和他的员工们
先是参照日本的三轮汽车
设计制造出第一辆自主开
发的三轮载重汽车,这是
当时开发的第一个产品。
紧接着改成四轮车,它是
一种后面带斗的货车。都
是在1958年。尽管条件艰
苦,但是发动机、变速箱、
气缸等配件完全都是自主
研发的。没有成套的制造
设备,于平的团队就手敲、锒头敲……
硬是把复杂的汽车给“敲”出来了。为
了适应当时“以农为主”的社会需求,
筹备处开发的车以多功能为主,除了
运输,还要有动力输出功能,用于灌
溉、碾磨等。“万能汽车制造厂”也是因
此得名。
“中国第一个从手工做起,自己设
计制造汽车,应该是58年”,老厂长感
叹道,之前一汽制造的卡车是“前苏联
整套的技术、整套的培训,移植到中国
来生产,是苏联支援中国156个大的
项目之一。”
1960年,保定汽车修理厂开发公
共车(货车),保定市第一辆公共车也
1965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社会动
荡不安。当时的保定处于无政府状态,
造反派频频起事。后来,中央派驻代表
管理,即“军管”。在那个动荡的年代,
打是打,斗是斗,工厂却又开始了开发
汽车、研发新产品。60年代后期,开始
第二次生产汽车,企业更名为“保定汽
车制造厂”。当时,保定市成立了一个
协作办公室,对当时汽车
零部件的生产厂家进行专
业化分工,如发动机、变速
箱等,大约有五六十家,都
是一流的工业企业。最后
各个厂家的零部件被统一
送到保定汽车制造厂进行
组装生产。
1970年,第一批组装
生产的42辆汽车(车型是
客货车,相当于现代皮卡
车的前身)完成,并在保定
市游行。
1970年以后,保定汽
车制造厂虽然陆陆续续也
生产出车辆,但显然已没
有当年生产出42辆汽车时
的规模。
文革时期,于平被调
到机械局去工作,负责汽
车拖拉机方面的工作。但
“中国第一个从手工做起,
自己设计制造汽车,应该
是58年”,老厂长感叹道,
之前一汽制造的卡车是
“前苏联整套的技术、整套
的培训,移植到中国来生
产,是苏联支援中国156
个大的项目之一。”
是该厂开发的。
1963年,因自然灾害,工农业瘫
痪,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成了问题,工厂
调整,制造厂也被迫恢复到了“汽车修
理厂”。工厂开始下放人员,素质好一
点的或分配到其他工厂,最终剩下200
人左右。
从当时的整体状况看,汽车和拖拉机
生产都在走下坡路。老厂长授命将汽
车和拖拉机厂合并,建立了“汽车拖拉
机厂”,并开始整顿工厂。
到了82年,老厂长被任命为常务
副厂长,一年后,兼任书记。从此,开始
往正规汽车厂方向发展。
汽车经济网
2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为了令汽车拖拉机厂步入正轨,
加之当时工厂人力、财力、物力都不
足,工厂开始向中国汽车行业的最高
上司“中国汽车工业公司”(一汽、二汽
都归其管理)靠拢。当时,正好赶上中
国汽车总公司改组,准备在地方筹建
几个分公司,其中一个就是京津冀公
司(全称为中国汽车工业公司京津冀
公司),保定的汽车拖拉机厂也归其管
理,并成为了国企。
被京津冀公司收购后,工厂开始
生产“专用车”,根据其他整车厂的生
产,用别人的底盘进行生产,当时生产
品种几十个(有厢式车、警车、送货车
等)。
“当时我是企业的一把手,企业发
展方向由我来选定。那时一汽有轿车,
有货车,二汽有货车,上海有轿车,我
们和他们不可以竞争。我们只能在他
们不搞的情况下,他们还没有认识到
的情况下做。通过调研——在国外考
察过,在资料上搜索,发现皮卡车在国
外刚开始流行,我们选定这个车作为
发展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决策。”
于平告诉记者,“中国第一辆皮卡车是
我们引进的,第一辆定项目是我们定
的”。
中兴汽车总经理助理于东风则
向记者回忆说,最早产生制造皮卡概
念是卖车的时候。保定汽车制造厂一
直在做吉普车,核载5-7人。那时个人
由于收入水平限制,一般不会买车,车
都是卖给“公家”——政府机关或者
国营企业等。购买之前先要控办——
获得政府批准。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
的配额规定,限制买车。那时候还没大
款,没“万元户”“皮卡的来历,。就是为
了躲控办。因为货车不控办。所以就把
吉普车后面一截,成了货车”。那时候
叫双排座轻型客车。
从国际溯源来看,皮卡这个词是
舶来品。在中国最初叫“客货车”。上世
纪90年代,皮卡在国际上刚刚开始流
行,在美国被称为Pickup。它前面有轿
车的平整、舒适度,后面可以拉点货。
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车型,无论
对使用者还是对家庭。美国总统等好
多名人都开过皮卡。
选定了皮卡以后,生产皮卡仍然
很困难。一是,国家不认可。政府部门
认为这属于货车范围,在政策等各方
面受到了歧视。很多城市不让进入。但
是于平坚信,“国际上把皮卡作为一种
新型、有发展潜力的车,我们中国早晚
要和世界接轨啊”。二是,保定汽车制
造厂当时的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以
下简称“中汽总公司”)直接下属企业
之一。引进皮卡、做皮卡的时候,中汽
总公司科技部的部门经理是何春阳经
理。他对保定上这款从日本引进的车
30
时代汽车 AUTO TIME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有异议。虽然他承认这款车确实先进,
但他并不认为保定汽车制造厂有实力
能做出这款车。在当时的体制下,汽车
工业体系管的都比较严。但是倔强的
于平对中汽总公司的意见阳奉阴违,
“对他们哼哼哈哈,是是是!”于平笑
着回忆说。没想到后来保定汽车制造
厂坚持自主研发,研发产品成功后,何
春阳经理亲自主持了鉴定会,企业和
产品给予充分肯定。
当时的中汽总公司董事长是蔡诗
晴。从隶属关系上,于平是他的部下,
但从个人关系上,他们却是好朋友。当
得知记者在采访于平时,蔡诗晴叮嘱
记者说:“你好好写写他,这小子很能
做工作!”
于平和他的团队开始开发皮卡
以后,过了一两年,中汽总公司在武
汉组织了一次全国的皮卡车的“联合
开发”,说是开发出来后图纸共享、质
量共享。受邀参与联合研发的保定汽
车制造厂派工程师过去了,但是发现
研发的车型老旧,与时下最新型“差
个七八年的时间”“而我们引进的是。
新车型,他认为我们搞新车型条件不
够,让我们参与旧车型的联合开发。
我们派工程师参与联合开发为的是应
付它,但并没有拿它当回事。继续搞自
己的车。我们搞的车比他们的车先进
在,年代新、起码差五六七八年。他们
开发出来后,武汉有一定量的生产,但
和田野研发的最新车型一进行市场较
量,都垮了”。于平向记者回忆保定汽
车制造厂和中汽总公司的“偷梁换柱”
战术,并补充说,其实到现在的中兴还
是沿用当时那个车型。
除了第一个引进、制造皮卡车型,
保定汽车制造厂也是第一个批量出口
皮卡汽车的企业。1994-1996年,由保
定汽车制造厂为主组建的田野汽车成
立进出口公司,自己开拓渠道进行海
外销售。进出口公司由张新建兼总经
理,田野汽车把办公楼最好的地方给
进出口公司使用。当时出口的目的地
以第三世界为主,如中东等。但以当时
中国的汽车发展水平,能够出口已经
代表了相当的实力。
摸索前行
1985年左右,保定汽车制造厂获
得整车生产目录,由汽车改装车厂成
为“整车厂”。
1985年之后,整车厂又逐渐发展
为“国家大型一类企业”,产量从几百
辆发展到一两千辆,工业总产值超过5
个亿以上。
1985年一毕业就到保定汽车制
造厂工作的于东风向记者回忆,保定
最早有两个汽车制造厂,一个叫保定
汽车制造厂,一个叫保定地区汽车制
汽车经济网
3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全国人大委员吴邦国来中兴公司视察。
造厂。保定汽车制造厂即田野汽车的
前身,70年代生产过河北130货车,
仿的北京二里沟的北京130单排卡车
(后换代为北京141)。130还出过双排
座。进入80年代之后,全国汽车工业
开始发展。保定汽车制造厂生产过各
种改装车,参加过北京的“京津冀汽车
展”。85年我们到这个厂以后,汽车的
发展方向都开始转变了。一是做吉普
车,北京212,还有个121是加长的。底
盘与北京212的底盘相同。第一个车
是保定汽车制造厂测绘的,开始出样
车。所以在87年我们就敲样车。第一
代皮卡用的是121底盘。当时完全是
自己做的。88年开始进行批量生产。
到了1992年,通过著名科学家牛
满江的关系,保定汽车制造厂从国外
引进了纯电动车,从三轮车到四轮车
一整套。牛满江是保定人,他想为家乡
做点事。所引来的车型来自美国的一
家公司,它生产三轮车和四轮车两种
车。于平向记者介绍,中国引进的第
一辆电动车、中国着手研究的第一辆
电动车也是在保定。直到1980年中国
一辆电动车都没有。那时于平还不是
厂长,而是在机械局负责汽车相关项
目。当时定的方向是试制两轮和四轮
电动车,放弃三轮车。两轮车试制组
织保定地区的厂家,以当时的先锋机
械厂为主。生产线所需设备从全市配
套。当时整个国家的配套体系还不太
健全。四轮电动车的生产是以保定汽
车制造厂为主,全部配套都采用当时
国内一流的设备。比如电机是由北京
曙光电机厂配套的,曙光是生产航空
电机的,不像现在的电机到处都是。蓄
32
时代汽车 AUTO TIME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电池由482(即风帆蓄电池)生产。但
通过制造发现,一是成本高,二是配套
线不齐全,所以制造了两年之后就暂
时放弃了。或者说作为技术储备先搁
置起来,专心造传统汽车。
光独到的于平从发达国家的危机中发
现了机遇。由于中兴新工厂的生产线
中,冲压设备是投资比较大的,于平带
队到美国去考察,在通用汽车关闭倒
闭的工厂里挑选设备。“并不是把倒闭
的工厂里所有的设备都收购,不是“拣
破烂”,而是一个个工厂挑选不同的设
备。优选了三条生产线”。于平从这些
低价处理工厂设备淘到了“金”。以开
卷线为例,中兴汽车为此投入了仅仅
一万多美元。“省下了80%的成本”,于
平指出。而且,直到现在这些使用20
多年的设备还在发挥着它们的价值。
其次还有模具,于平衡量自己企
业的实力,认为像一汽二汽那样找模
具太贵了。纵观当时世界模具生产厂
家,台湾做的模具在世界上只属于二
流。但是,能够满足中兴汽车的建设需
求。于平了解到,一家台湾的模具企
业急于想占领大陆市场,正在寻找一
家愿意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通过考
察,于平认可了这家企业的实力,决定
“铤而走险”。而对方则愿意以低于成
本的价格,合作成功大陆市场的“第一
单”“为这事中汽总公司都为我们捏。
了一把汗,我当一把手我就担这个责
任嘛!”于平在追忆当时的情景时感
叹道。通过做第一家吃螃蟹的企业,中
兴汽车在模具上的成本比同等规模
企业节约了大半,总共才花几百万美
元。而世界上很多造模具都是上亿的。
据于东风透露,于平选择台湾这
家模具企业还有另一番考虑。在89
年,于平看到日本丰田的海拉克斯车
型。就把人家的车借到中兴汽车工
厂。而这位台湾客户,有这个车型的模
具,有部分部件如覆盖件,没有地板啊
之类的磨件。他主要处于售后市场。从
1990年开始中兴汽车成立研究所,开
始仿制这个车,研究第二代皮卡。中兴
汽车花了钱让台湾这家模具公司把内
板模具也给测绘开发出来了。到1991
年年底就把模具买到工厂。那些模具
现在还在使用。而中兴源于海拉克斯
开发的“旗舰”皮卡成为了中国的一大
经典车型。现在保定市周边好多的教
练车都是由这个原型改进、适应性开
发而来。
此外,为了这个工厂,于平连续三
年共招聘了450名大学生(还不算其
它工人)。他回忆说,那时正在红火的
时候,到全国招生是挑挑拣拣。当时和
清华大学签了校企合作。
当时有一批央企下放到省,保定
汽车制造厂便是其中一家。河北省委
托保定地区代管。这样保定汽车制造
厂和市委是委托关系,而真正人事变
动由省里决定。
1994年,在保定汽车制造厂基础
上的田野汽车集团公司成立,成为河
北省22家大型企业之一。在这22家大
型企业中,汽车行业独此一家。河北省
为了扶持这22家大型企业,给予了特
殊政策。“一是有什么事可以和省领导
直接来往,不受中间阻隔。二是贷款、
知识方面给予支持”,于平告诉记者,
以年薪制度为例,当时年薪制在全国
还没有,只在某些省市搞试点。河北
省正是选了这22家大型企业作为试
点。当时给于平定的年薪是5-7万,在
这之前,于平的工资只有每个月1200
元,此时定5-7万年薪,那是相当不简
巅峰时代
于平退休时,当时的市委书记和
市长代表省长赞扬其成就时说,“没有
于平就没有保定的汽车工业”。于平的
成就不仅仅在于组织设计制造中国最
早的皮卡车,他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
更是有自己的造诣。
中兴汽车的摄影师刘富强向记
者回忆说,今天的中兴汽车的工厂所
在地,是1991年保定汽车制造厂兼并
建筑材料总厂后,在其下属一个砖瓦
厂的厂址基础上建设的新厂,投产皮
卡。1992年刘富强初到企业时,就看
到已经拔地而起的新工厂主体工程。
于平给记者算了一笔帐,这个工
厂建完之后,一年十万辆的产能。田野
汽车集团仅投资2个多亿。可以说是
建设最节约的汽车工厂。为此,于平想
尽了办法。
首先,在设计图纸方面。机械部
第九设计院为沈阳金杯设计了工厂图
纸。中兴汽车使用了这张图纸,并在它
的基础上改进完善。这样就省下了一
大笔设计费用。两个工厂基本相似,但
内容又有差别,由于中兴汽车的工厂
经过改进完善,比金杯的还要好。
在设备的购买上,于平同样努
力节约成本。当时美国的汽车公司正
处于低谷时期,很多企业关闭倒闭。
通用公司连续关闭了五六个工厂。眼
汽车经济网
33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单。于平认为这意味着河北省下了相
当大的决心。但于平没有执行,象征性
地调高了一点,从1200调到2000,没
有按照省的22家大型企业的标准来
定。“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间,在艰苦创
业期间,不要和职工拉差距太大”,于
平透露,在这之前,他的工资水平和普
通员工最多差一倍左右。于平当时给
上面的反馈是:暂不执行。这一“暂”就
一直拖到他退休也没执行。倘若当时
的工资标准按要求提高,于平的退休
金将远远现在的水平高。但念及往事,
于平并无遗憾,只是对副手们有略有
歉意,“因为我的工资不动,他们谁也
动不了”。
成立集团以后,根据政府要求,效
益好的企业要带动效益差的企业,田
野集团也陆续接收了6000名员工,总
数达到9000人。当然,随之而来的包
袱和担子也逐渐增大。为后来的转变
埋下伏笔。
由于国企工资制度严格,于平通
过其它方面为员工谋福利。如住房方
面,田野集团出台规定,在企业工作
两年以上的员工即有资格申请福利
分房。个人只需象征性地出一部分费
用。于平按照把国企分房标准所限制
的最大面积为员工建设住房,并将小
区的一层设计为车库,这在当时属于
先进。他举例说,国家规定,司局级的
34
时代汽车 AUTO TIME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不得超过150平米,我们就定了150
平。国家规定不得超过130平米的,我
们定了129;处级以下科级以上的,国
家规定70-90平米,我们定的80多平
米。换算成福利房价后,150平米的住
房只需付五六万元,而80多平米的住
房只需付三四万元,外加1.8万可得
一套车库。
“我退休的时候,这个企业交到他
们手中,工厂已正式投产,新产品已经
开发出来,人员培训基本完成。我们的
培训和国内其它企业培训不一样,我
们是国内培训、清华大学培训、香港培
训、国外培训,前期投入很大”,于平指
出,下一步的发展规划也做好了,如合
资安排等。现在这个工厂当时规划了
15万辆,规划图纸设计完了。并预留
1000亩地作为后续发展之需。
田野汽车和全国搞汽车的两大系
统都合作,一是学校二是研究机构。
当时田野集团是清华大学170多
家校企委员会中的一家。170家,是全
世界范围内,其中国际上大概100家,
国内70多家。河北省只有两家,另外
一家是华北油田。田野集团所需要的
支持,它的图书馆和资料档案都对田
野汽车公开。每年校企委员会召开一
次年会。
在研究机构方面,田野汽车集团
是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常务理事
汽车经济网
3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单位。
合资之殇
90年代,如日中天的保定汽车制
造厂和其组建的田野汽车集团也曾试
图在中国第一拔合资浪潮中找到自己
的一席之地。
田野也曾筹划跟上汽合作搞轿
车项目。上汽对有机会同这样先进的
企业合作非常欢迎。两家国有企业和
跨省“联姻”受到双方省政府的鼎力支
持。当时的省长叶连松,省长程维高,
为了这个项目亲自到上海去,与时任
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市长徐匡迪参与
洽谈,督促两家企业的合作。在双方最
高领导的见证下,田野汽车与上汽的
合作协议正式签订。按理说,两个省市
最高领导,双方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
都出面决策,这门“亲事”应该是铁板
钉钉了吧!当时徐匡第也曾表示,不
管遇到什么情况 ,我们这个项目也要
合资成了。
可是,谁也没有料到的是,半路杀
出个“程咬金”——时任机械部副部
长吕福源(后调商务部部长)。
吕福源是江苏人,早期曾在一汽
任技术员,当时江泽民是动力分厂的
部门经理。吕后来到中汽总公司做总
工,后调到机械部任副部长、部长。这
次他带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江
苏仪征汽车厂。他告诉项目组负责人,
仪征想和上汽合资。而吕福源敢“插
足”这门铁板钉钉的“婚事”,正是因为
他打着江泽民的旗号。而仪征是正江
泽民的家乡。
行政系统的人虽然表示反对。因
为论企业合作,要看双方的条件。仪征
汽车厂的发展状况和田野汽车不可同
日而语。但吕福源长袖善舞,把政府部
门的相关领导打通关节,让仪征顶替
田野汽车与上汽进行合作。于平回忆
说,后期他们到仪征去考察,全部由政
治系统的人员去,总经理、副总经理特
别是工程技术人员都不去。最后,仪征
“顺利”地跟上汽合作了。
念及此,于老感叹说,“也可能我
这一辈子当中,跟政府官员的争啊斗
啊总在延续。国有企业难就难在这地
方”。
田野汽车的飞速发展还受到国
外汽车企业的关注,中兴仿制海拉克
斯开发车型的活动让丰田公司知道
了。“丰田公司派了驻中国总代表来
厂里。他说,可不可以看看,可不可以
拍照?我说,我到丰田公司去的时候,
你只对我开放生产线,细节东西没有
开放。反过来我们要对你全部开放。他
们一看,和他们的车很多地方相似。
36
时代汽车 AUTO TIME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跟他这么说了,我们是借鉴了你们
的车。在你们的基础上改进的。丰田公
司通过政府,中央、省、提出要跟我们
合资”,他说,那是在九几年,中国已经
有几家大的合资企业了。“我说合资可
以,既然政府牵线,我们非常欢迎”。但
具体一谈,丰田公司认为中兴的生产
水平低,在国际上竞争力不足。将来合
资的话,丰田希望把把原套的生产技
术、设备全调过来。完全按照丰田的生
产技术,于平没有同意。“因为我们毕
竟辛辛苦苦开发了这么多年,毕竟我
们开发的是国产第一代民用车”。
放弃“主动找上门来的”合资惹得
政府很不高兴。对此,于平解释说:不
是我拒绝,而是他的条件我们接受不
了。我们希望在他基础上共同研究提
高,而不是把我们的全部放弃。我们严
格遵守自主开发的原则。
由于扛不住来自政府的很多压
力,于平一下子病倒了。即使如此,倔
强的于平仍然坚持,“既然让我做厂
长,我就要行使我的职权,我同意就是
同意,不同意就是不同意”。甚至省长
在北京时特意把他找去,说你就得怎
么样,于平顶着压力再次拒绝。
“如果当时没有坚持,我们就没有
自主品牌了”,于平语重心长地感叹。
“我不是不承认,我的条件不如你,我
的技术不如你,但我可以慢慢完善。前
提是我不能放弃自己的品牌。”
90年代,“找上门来”的合作不止
丰田一家。富士重工、日产、宝马都向
汽车经济网
37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评论或见解,请发邮件至:*******************.cn
或者登陆网站
级别以上的来接待。他很多的机密对
我们都公开。包括当时X5在试制的时
候,就让我们参观”,于平回忆道,宝马
能和我们合作也非常高兴。于是双方
签订了合作意向书与合作协议。
但好事多磨,此时田野汽车集团
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融资渠
道断裂,资金链出现紧张。这时,仰融
领导下的华晨汽车出现了。于平分析
说,仰融一方面是看中了田野汽车这
个企业的优秀之处,更重要的是看到
了宝马项目这个“香饽饽”。
由于仰融和于平的关系处得很
好。尽管下面的人在合资过程中有一
些小摩擦,两位领导一拍就过去了。
当时华晨的人当时对宝马比较生,于
平和他的团队每次都带着他们去。经
过商讨,在宝马项目的合作上,华晨与
田野达成协议:田野和华晨共同占51%
的股份(其中华晨26%,中兴25%),宝
马占49%。宝马也同意这个意见。1998
年,田野、华晨和宝马三方正式签协
鼎盛时期的田野汽车抛出过橄榄枝。
菲亚特和田野也有过接触,于平透露,
目前南京菲亚特在生产的车型是当时
田野汽车放弃不要的老旧车型。另外,
富士重工,都签署了合作协议。但因为
各种原因没有正式合作。让于平印象
最为深刻的,是德国宝马公司。
1991年,为了利用国家的合资政
策利好,保定汽车制造厂成立了合资
公司中兴汽车。保定汽车制造厂将原
厂进行划分,汽车制造厂统一成“中
兴公司”,汽车配件厂统一成“华兴公
司”。当时规划中兴的发展总产能为15
万辆,分两期进行,一期5万辆(参考
沈阳的工厂建立,老田野叫一厂,新中
兴叫二厂),二期达到15万辆。
事实上,合资公司的成立只是保
定汽车制造厂为了享受国家的合资优
惠,而进行一桩资本运作。中兴刚成立
时,合资公司的“外方”股东为一家香
港公司。后外方股份几经易手,到准备
与宝马合资时,由华晨汽车介入。
当时宝马还没有进入中国市场,
他看了田野的新工厂,非常满意。
两家企业经过互相考察,一拍即合。
“他们来了四五百人次,每次都十数个
人来。我们去德国相对较少。我去了大
概七八次,每次他们都至少副总经理
议。
一般来说,从意向书、协议书到合
同,既然协议书这一步已经走完,于平
自认为一切应该水到渠成。退休前,他
把宝马公司驻北京总代表、华晨总经
理、田野集团张新建召集到北京,对合
资项目作了交代。希望继续保持合作,
大家都答应了。于是他放心地退休了。
殊不知,隐患已悄悄潜伏。
(本文采访对象退休后,一切保持
低调。应其不具真名的要求,文中“于
平”为化名)
38
时代汽车 AUTO TIME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标致4008报价-14款奔腾x80报价及图片
更多推荐
江西五十铃皮卡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