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8日发(作者:本田飞度七座)

重庆市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1 重庆市工业发展环境 .................................................................................................... 3

2 重庆市工业发展概况 .................................................................................................... 4

2.1 工业概况 ................................................................................................................... 4

2.2 重庆市工业的产业构成 .............................................................................................. 5

2.2.1汽车摩托车产业 ....................................................................................................... 5

2.2.2 装备制造业 ............................................................................................................. 6

2.2.3 资源加工业 ............................................................................................................. 7

2.2.4 高新技术产业 .......................................................................................................... 8

2.3 工业发展情况 ............................................................................................................ 9

2.3.1 工业总量分析 .......................................................................................................... 9

2.3.2 工业经济结构分析..................................................................................................11

2.3.3 工业经济效益分析................................................................................................. 14

3 工业发展规划 ............................................................................................................. 18

4 工业发展政策 ............................................................................................................. 19

5 工业园区分析 ............................................................................................................. 21

5.1 北部新区 ................................................................................................................. 22

5.2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 27

5.3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8

5.4重庆(长寿)化工园区 ............................................................................................. 30

5.5 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 ................................................................................................ 31

6 主要园区综合分析 ...................................................................................................... 33

6.1 园区布局分散,难以发挥园区的集聚作用 ................................................................ 33

6.2 园区产业分散 .......................................................................................................... 34

6.3 各园区招商引资政策趋同,导致恶性竞争 ................................................................ 34

2

1 重庆市工业发展环境

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

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全市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幅员面积

8.24万平方公里。

重庆是全国大中城市中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已发现矿产75种,初步探明的矿

40多种,探明矿藏产地353处,储量矿产潜在价值3882亿元。优势矿产有煤、天然气、

锰、汞、铝、锶等。

煤探明储量33亿吨,是我国南方煤炭生产的重要基地。天然气探明储量3200亿立方米,

其中垫江卧龙河气田开采量居全国第一。锶矿是重庆最具特色的优势矿种,储量和质量均居

全国之首。锰矿探明储量3700万吨,居全国第二。钒、钼、钡储量居全国第三。分布在秀

山、酉阳的汞矿是全国罕见的特大型矿床,已探明储量1.9万吨。此外还有岩盐、重晶石、

莹石、石灰石、硅等非金属矿产。

重庆境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水能蕴藏量巨大,极具开发潜力。600余公里长江干

流为线,汇集嘉陵江、渠江、涪江、乌江、大宁河等五大支流及上百条小河流。年平均水资

源总量在5000亿立方米左右,每平方公里水面积全国第一,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438.28

万千瓦,可开发量750万千瓦,全市每平方公里拥有可开发水电总装机容量是全国平均数的

3倍,水能资源开发量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此外,还有丰富的地下热能和饮用矿泉水,

开发潜力巨大。

重庆吸引外部投资具有五大优势:

首先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中国东西结合部,是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

的重点开发地区,区位条件优越。

其次重庆是中国西部唯一集水陆空运输方式为一体的交通枢纽,横贯中国大陆东西和纵

穿南北的几条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干线在重庆交汇,3000吨级船队可由长江溯江至重庆港,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干线机场。重庆是中国西部电网的负荷中心之一,煤炭、

天然气产量大,能源供应的保障程度高。基础设施功能完备。

再次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重庆是中国老工业基地之一,正着力

壮大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资源加工业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以信息工程、生物工程、

环保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

3

第四科技教育力量雄厚,人才相对富集。重庆拥有1000多家科研机构,29所高等院校,

60多万科技人员。

第五市场潜力巨大。重庆人口众多,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和

城镇工矿搬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

都将产生巨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同时重庆地区金融环境良好,全国16家银行在重庆开设分行;5家外资银行分行入驻

重庆市:加拿大丰业银行、菲律宾新联商业银行、香港汇丰银行、香港东亚银行、荷兰银行。

地方金融机构主要有:重庆银行、三峡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重庆国际信托公司、新华

信托投资公司。国家开发银行与重庆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给予重庆政策性贷款支持。

2 重庆市工业发展概况

2.1 工业概况

工业是重庆经济的支柱。1891年,重庆率先通商并以民族资本企业森昌泰火柴厂的创

办为标志开启了重庆工业的先河,随后100多年来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2006年在渝外商

投资企业4000多家。美国福特、可口可乐、百事可乐、TRW、江森,英国BP、汇丰,日

本本田、五十铃、铃木、三菱、雅马哈、住友、瑞典爱立信,瑞士ABB,法国拉法基等一

大批世界500强企业在重庆投资。

重庆工业重点发展的区域为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化工

园区,重庆西永微电子工业园,万州盐气化工园和重庆特色工业园区。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分为南部园区9.6万平方公里,已建成)和北部新区经开园83.7

平方公里,正在开发建设)。北部新区经开园位于重庆市北部新区,北邻重庆机场,紧靠即

将建成的铁路中心红色纽站,210212319和主城环城四条高速公路以及轨道交通三号

线穿过区内,离重庆最大的寸滩集装箱码头1公里;北部新区经开园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

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建有出口加工区和“十里汽车城”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括石桥铺高科技开发园2.5平方公里)二郎科技新城10

平方公里)和北部新区高新园50平方公里)高新区建成了重庆生物生化制药技术开发园、

软件园、出国留学人员创业园等专业园区,高新区将努力建设光电产业、医疗器械产业、

件产业三个产业基地;重点培育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四

4

大主导产业。

重庆化工园区规划面积31.3平方公里,主要发展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氯碱化工及

下游精细化工、新材料和医药产业。园区推行五个一体化建设理念,即产业项目、公用工

程、环境保护、物流配送、管理服务一体化。争取建成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工基地,长江上游

最大的综合性化工基地。

重庆西永微电子工业园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部,园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三园

二区组织,即IC产业园、软件园、应用产品园、综合发展区、配套体的微电子产业集群,

包括:IC设计、研发、制造、芯片制造、封装、测试;软件与信息服务;电子电器产品;

仪器仪表及工业控制产品;新能源材料及配套产业。

万州盐气化工园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发展重点是充分利用三峡库区丰富的岩盐和天

然气优势资源,一是以两碱一氯为龙头,发展盐化工产业;二是天然气化工重点发展双甘

膦、14丁二醇、二甲醚、醋酸系列等产品;三是以多晶硅为龙头,发展太阳能电池及电

池组件等太阳能光伏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园区2008年产值60亿元,规划到2010年工业

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其中天然气化工达到80亿元。2015年达到500亿元,其中天然气化

工达到150亿元。

重庆特色工业园工区是市属各区县(自治县、市)结合地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经市

政府批准的以工业企业为主的市级产业园区,目前达四十余个。

2.2 重庆市工业的产业构成

重庆是中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工业是

重庆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全市有工业企业10万余户。目前已形成和重点培育的四大支柱

产业是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资源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2.2.1汽车摩托车产业

1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重庆有汽车整车生产企业24家。其中制造类(有底盘生产权)

企业10家,生产轿车、微型车、轻型卡车、重型卡车等。改装类企业14家,生产客车、自

卸车、汽车起重机、高空作业车、防弹运钞车等特种车和专用车等。

重庆汽车工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8年,全市生产汽车78.2万辆,占全国

8.37%

5

重庆目前有135万辆整车生产能力;本地生产能力达到100万辆,其中:长安本部20

万辆,长安空港工业园12万辆,长安福特20万辆,长安铃木20万辆,长安跨越5万辆,

庆铃汽车7万辆,红岩重汽3万辆,力帆汽车5万辆,渝州嘉陵3万辆,铁马2万辆。

重庆具有良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础。2005年,重庆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628家,

实现销售收入350亿元;重庆27个汽车零部件产品在全国市场份额居前3位。如:制动器

总成、变速器总成、仪表总成、轮轴、活塞、分电器、制动鼓、保险杠、飞轮齿圈、皮带轮

等;2005年重庆市汽车行业共有120家零部件企业通过ISO/TS16949质量体系认证;一批

零部件企业逐渐成长,拥有较好的市场和技术,如卡福、红宇、綦江齿轮、青山、华孚、西

源凸轮轴、长江依之密、光大产业、渝江电器、驰骋、江川机械厂等;部分零部件企业已进

入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体系,如超力电器、红旗缸盖、大江渝强、耐德集团、秦川线束、福

耀玻璃等。

2)摩托车整车及零部件。重庆是我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和出口基地。摩托车占全国

市场份额33%,发动机占50%以上。现有摩托车整车生产企业24家,上规模的零部件生产

企业近500户。已形成700万辆整车、80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2008年,摩托车产量

815.01万辆,摩托车及发动机位居全国第一。摩托车出口全国排名第一。重庆嘉陵、建设、

宗申、力帆、隆鑫5家企业同时进入全国摩托车企业前十位。

2.2.2 装备制造业

重庆是中国重要的内燃机生产基地。重庆内燃机主机生产和配套体系齐全,可生产1.6

马力到3000马力的汽油和柴油发动机,产量占全国的20%左右。主要生产企业有:康明斯、

百力通、重庆潍柴、长安、庆铃、嘉陵、建设、宗申、力帆、隆鑫等。

重庆是中国最大的仪器仪表生产基地。重庆居中国三大仪器仪表基地之首。主要生产企

业有:四联集团、横河川仪、前卫仪表、宇通等。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规

模最大、产品门类最全、系统集成能力最强的综合性自动化仪表制造企业。2005年销售收

25.6亿元。四联集团主导产品共有9大类:工业自动化仪表及控制系统、分析仪器及成

套系统、电工仪器仪表、光学仪器、电子功能材料、微电子器件、试验设备、仪表工艺装备、

汽车摩托车仪表。

重庆是中国大型变压器生产基地之一。重庆ABB变压器公司拥有世界一流变压器设计

制造技术,其生产的500KV大型超高压电力变压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7%。重庆水轮机厂

6

的高水头冲击式水轮发电机组、低水头贯流式机组和高海拔运行机组的制造技术居国内领先

地位,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5%

重庆齿轮加工机床从设计到制造都代表了我国齿轮加工机床的最高水准。可生产滚、插、

剃、珩、倒五大齿轮加工机床,数控滚齿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其中重庆机床集团

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生产量最大的滚齿机制造商。

重庆是中国最大的内河船舶研发生产基地。重庆有16家大中型船舶企业,拥有较完整

的船舶、船用主机及各类配套件、船用仪器仪表和水中兵器为一体的科研生产能力。能建造

8000吨级各类军用舰船、汽车滚装船、江河挖泥船、豪华游轮、采金船、化学及油品专用

特种船舶。

2.2.3 资源加工业

1)化学工业。

重庆是国家布局的西南化工基地和全国综合性化工基地,拥有化学矿山、化学肥料、涂

料、颜料、化学试剂、催化剂及助剂、粘合剂、炸药及火工产品、信息化学品、塑料、合成

橡胶、合成纤维、橡胶制品、化工设备制造等17个行业。重庆有化工企业近1000户,生产

1000多个品种、3000多个规格的产品。目前已基本形成了长寿天然气化工、涪陵化肥、万

州盐气化工三大化工基地。

2)冶金工业。

钢铁工业:现有年产钢380万吨、生铁250万吨、钢材400万吨、焦碳300万吨的综合

生产能力。重钢集团现有年产钢300万吨生产能力,生产六大系列产品。即板材(中厚板、

热轧硅钢片)、管材(无缝钢管与焊管)、线材、型材(专用型材及工、槽、角钢、螺纹钢)

带材(镀铅、镀锌钢等)、棒材。主导产品是容器板、锅炉板和船板。

铝工业:重庆铝土矿储量6.7亿吨,位居全国第六。西南铝业集团是全国生产规模最大、

技术装备最先进、品种规格最齐全的铝加工企业,有35万吨铝材加工能力。

锰工业:探明储量6000万吨,开采能力130万吨。

镁工业:重庆市镁合金工业拥有两项世界第一,即镁合金单车用量及镁合金摩托车的装

车量位居世界第一。

3)医药工业。全市医药企业60余家,主要产品:化学药品制剂、化学药品原药、中

成药及中药饮片、生物生化药品、兽药药品、医疗器械等。重庆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地之

7

一,大面积山区生长的野生和人工培植的中药材有2000余种,主要有黄莲、白术、金银花、

党参、贝母、天麻、厚朴、黄桕、杜仲、元胡、当归等。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黄连产量居全国

第一,是著名的黄连之乡。主要生产企业有太极集团(居全国中药行业第一位)、西南合

成制药、西南药业、药友、三峡牧业、华邦、科瑞、大新、桐君阁、天圣、酉阳武陵制药厂

等。海扶(HIFU)公司的全球首台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海扶刀)处于世界无创

肿瘤治疗技术的前沿。酉阳武陵制药厂是世界上最大的抗疟疾新药(青蒿素)原料生产基地。

4)食品工业。重庆食品工业门类较齐全,包括采盐业、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

制造、烟草加工5个行业,覆盖了除制糖、水产品加工行业外的18个中类行业。主要生产

企业有康师傅、乐百氏、娃哈哈、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重啤集团、天友饮业、太白酒业、

涪陵榨菜、鱼泉榨菜等。重庆啤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生产能力280万吨,居全国第四。

“山城啤酒”为中国驰名商标。

5)建材工业。重庆建材工业主要产品有水泥、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玻璃纤维及深

加工、化学建材、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玻璃深加工等。主要生产企业有国际

复合、拉法基瑞安、美心、福耀玻璃、南亚塑胶、顾地塑胶等30户重点建材企业。

6)纺织服装工业。重庆纺织服装工业拥有纺织业(含棉纺织、麻纺织、毛纺织、丝

绢纺织、印染、针织)、服装、羽绒、化纤、纺织机械制造、地挂毯制造等6大类11个子行

业。有3300余户纺织服装企业。重庆有丰富的纺织纤维资源,尤其是苎麻、兔毛、羽毛和

竹资源充足。重庆苎麻品质优良,单纤支数可达1900支,苎麻纺织生产能力占全国10%

重庆是中国重要的蚕茧和丝绸的生产加工基地,蚕茧产量居全国第一,现有缫丝规模16

绪。重庆有竹林面积10.8万公顷,其中适宜做竹纤维纺织原料的慈竹、毛竹的年产量超过

100万吨。石柱县是中国最大的长毛兔养殖基地,铜梁县是西部重要的羽绒制品加工基地。

2.2.4 高新技术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是近年来重庆工业发展最快的产业,2005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

达到210亿元,增长90%。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150亿元,软件产业销售

收入60亿元。

重庆信息家电产业形成集聚效应。当今中国主要信息家电企业都汇集重庆,已建成:“格

力电器(重庆)工业园”,总投资5.5亿元,年产家用空调器能力达350万套,是西部地区

最大的专业化空调生产基地;美的(重庆)工业园,总投资15亿元,生产大型中央空调;

8

康佳(重庆)生产基地,生产电视机、机顶盒、电子调谐器、汽车电子等;海尔(重庆)

工业园,总投资28亿元,生产中央空调、家用空调、电视机、冰箱、热水器、洗衣机、厨

房用家电等产品;国虹数码科技园投资总额5亿元,生产长虹品牌的IT产品。

2.3 工业发展情况

2.3.1 工业总量分析

6000.00140

5000.00

4000.00

3000.00120

2000.00

1000.00

0.00100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135

130

125

115

110

105

图一:重庆市工业总产值与工业总产值指数走势图(单位:亿元)

2000年以来,重庆工业总产值逐年攀升,到2008年末,工业总产值达到5599.26亿

元。但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在2000年至2004年平稳上升,之后呈现剧烈波动,最高与最低

增速相差15个百分点。

9

1400.00128.0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00110.0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126.0

124.0

122.0

120.0

118.0

116.0

114.0

112.0

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指数

图二:重庆市工业增加值与工业增加值指数走势图(单位:亿元)

重庆市工业增加值在2007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234.06亿元;增速处于高位震荡,

平均增速为20.36%2008年,重庆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5月达到最高值27.7%11月下

滑至9.8%12月触底反弹到12.1%,每期均较大幅度高于全国同期增长速度。从累计增幅

看,重庆一直领先全国8个百分点左右。全国与重庆工业运行态势都呈倒“U”型,受金融

危机的滞后影响,重庆工业也出现明显回落,但较之全国其它省市影响较小,增速始终名列

全国前五位。

30

25

20

15

10

5

0

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全国重庆

图三:2008年全国与重庆工业增加值月度增速对比

10

30

25

20

15

10

5

0

1-2月1-3月1-4月1-5月1-6月1-7月1-8月1-9月1-10月1-11月1-12月

全国重庆

图四:2008年全国与重庆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对比

在收入方面,重庆市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由2000年的959.36

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5373.78亿元,增长了5.6倍。2008年,全市利税总额512.2亿元,

比上年增长11.4%2000年增长了5.99倍;其中利润总额259.3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

增幅较上年回落35.1个百分点,且呈逐月回落态势。在利润增速回落的同时,全市亏损企

业亏损额为26.46亿元,比上年增长53%

6000.00600.00

5000.00500.00

4000.00400.00

3000.00300.00

2000.00200.00

1000.00100.00

0.000.00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

图五:主营业务收入(左)和利税总额(右)走势图(单位:亿元)

2.3.2 工业经济结构分析

工业经济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本部分将结合2006年、2007年的工业增

11

加值数据,根据登记注册类型、轻重工业、企业规模、行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等结构分析重庆

工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可以分为内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对比2006

年、2007年工业企业增加值情况,内资企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占比接近80%;港澳台投

资企业占比由4.8%下降到2.6%;外商投资企业占比趋于上升,由13.91%上升到17.54%.

重庆市轻工业、重工业比例为3466,且保持不变,重工业化特征明显。

大中小型企业结构方面,大型企业工业增加值比重有所下降,2006年的34.05%下降

200730.78%;小型企业工业增加值比重趋于上升,由2006年的29.81%上升到2007

年的32.83%;中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占比保持不变。因此,重庆市工业有向小型企业分散趋

势,小型企业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大型企业。由于大型企业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可以推断在金

融危机的冲击下,重工业受影响程度将明显大于轻工业。2009年一季度重庆工业经济数据

也支持了这种判断,重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下滑幅度明显大于轻工业。

在行业结构方面,重庆市工业主要涉及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

业,三大行业占比为58510,因此制造业主导地位明显。

表一:制造业细分行业增加值占比

制造行业细分

农副食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

纺织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家具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橡胶制品业

塑料制品业

12

20062007

0.03350.0349

0.01240.0119

0.02250.0194

0.04780.0395

0.02380.0198

0.00250.0028

0.00790.0075

0.00130.0012

0.00450.0040

0.01000.0092

0.00740.0077

0.00010.000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0.06320.0677

0.04980.0435

0.06330.0606

0.01640.0150

0.05760.0524

0.01910.0118

0.33940.3616

0.03070.0378

0.01490.0143

0.02050.0161

0.00230.0199

0.00200.0021

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占有绝对优势,在整个制造业中,

占比由2006年的33.94%上升到2007年的36.16%;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之外,占比较大

的制造业还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比7.4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比6.77%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比6.0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比4.35%和通

用设备制造业(占比5.24%

在区域结构方面,2007年,一小时经济圈工业总产值占据绝对优势,比例为91.93%

其次为渝东北翼,工业总产值占比为5.5%渝东南翼工业总产值占比为2.57%在区县方面,

九龙坡区全市排名第一,工业总产值占比为14.41%;其次为渝北区,工业总产值占比为

12.73%接下来依次为沙坪坝区(占比8.49%南岸区(占比6.97%江北区(占比6.18%

大渡口区(5.58%、巴南区(5.57%

13

2.3.3 工业经济效益分析

200.0

180.0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

图六: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走势图

2000年以来,重庆市工业增长迅速,表现在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上则是指数保持

上涨趋势,由2000年的87.1上涨到2007年的187.7.2008年,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

数低开高走,尽管从20089月份开始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市仍达到195.2比上年提

7.5个百分点。

图七:2008年各期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从表二可以看出,虽然综合经济效益指数逐年上升,但其各组成部分却呈现出了不同的

发展趋势。总资产贡献率与综合经济效益指数发展趋势一致,保持了平稳上升趋势;资本保

障增值率波动上升,且波动幅度较大,至2000年以来,最高与最低值相差12.4个百分点。

在资产负债率方面,保持了逐年下降趋势;流动资产周转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成本费用

14

利润率方面,发展趋势向上,但各年变化较大;全员劳动生产率与综合经济效益指数变化趋

势一致,呈逐年上升趋势;产品销售率均维持在97%以上,各年变化不大。

表二:综合经济效益指数细分

全员劳动生

总资产贡献资本保值增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成本费用利产品销售率

产率(元/

率(%值率(%%转率(次)润率(%%

人年)

20006.3112.164.81.21.73108199.1

20016.9108.362.71.22.33775097.9

20027.8120.761.31.33.44646498.1

20039.9115.860.81.55.75595797.8

200410.6120.260.81.85.86614899.9

200510.0116.259.71.94.97751198.8

200610.5114.459.82.15.28775098.4

200712.6118.259.72.36.112799397.1

综合分析发现,除资本保值增长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外,其它五个指标变化趋势单一。

资本保障增值率出现较大波动,说明重庆市工业企业的发展能力还不稳定,还有待进一步的

提高;成本费用利润率波动剧烈,说明重庆市工业企业成本控制能力较弱,盈利能力受外界

影响较大。

在总资产贡献率方面,2007年,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明显高于内资企业;

轻工业企业高于重工业;中小型企业高于大型企业。按行业分,烟草制品业总资产贡献率最

高,高于工业平均值51.4个百分点;其次为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总资产贡献

率为53.3%;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总资产贡献率均达到33%

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总资产贡献率最低,为负的5.2%,其余总资产贡献率仍较低的有

专用设备制造业(2.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3%、水的生产与供

应业(4.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7.6%)等行业。总资产贡献率是作为衡量企业

获利能力的指标的,因此,外资企业获利能力明显高于内资企业,轻工业企业高于重工业企

业,中小型企业高于大型企业。

在资本保值增值率方面,2007年,港澳台投资企业明显高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内资企业;

重工业企业略高于轻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高于大型企业。按行业分,纺织服装、鞋、帽制

造业资本保值增长率最高,达229.3%,比全市平均值高111个百分点,其次为化学纤维制

造业(21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65.7%;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全行业最低,只有

81.6%比全市平均水平低36.6个百分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91.4%

15

低于均值26.8个百分点;非金属矿采选业低于全市工业资本保值增长率均值20.5个百分点。

资本保值增值率衡量了企业或产业的发展能力,因此,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发展能力明显高于

外商投资企业和内资企业,中小型企业发展能力也要高于大型企业。在产业方面,纺织服装、

鞋、帽制造业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企业发展能力远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文教体育用品

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企业发展能力远低于全

市工业企业平均水平。

在资产负债率方面,2007年,内资企业经营策略相对保守,资产负债率低于全市水平;

重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低于轻工业企业3.7个百分点;中型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于大型企业和

小型企业。按行业分,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最高,达到

75.7%,高于全市工业企业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其次为专用设备制造业(69.1%)和橡胶

制品业(67.7%。化学纤维制造业资产负债率最低,仅为27.1%,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2.6

个百分点;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和燃气生产和供应业资产负债率也较低,分别为36.4%

39.1%。资产负债率大致衡量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资产负债率越高,风险越大,资产负债率

越低,风险越小。因此,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橡胶

制品业经营风险较大,而化学纤维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和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风险相

对较小。

在流动资产周转率方面,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快于内资企业和港澳

台投资企业,轻工业企业快于重工业企业,小型企业快于大中型企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

回收加工业流动资产周转率最快,年周转达到7.3次,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2.3次;其次为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为6.3次每年;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流

动资产周转率也较快,年周转率达到5.7次。流动资产周转率较低的行业依次为水的生产和

供应业(1.0、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2)和医药制造业(1.3。流动资产周转率衡量了

企业的再生产循环速度,流动资产周转率越快,企业的再生产循环速度越快。因此,外商投

资企业再生产循环速度快于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内资企业,轻工业企业快于重工业企业,小型

企业快于大中型企业。在行业方面,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再生产循环速度最快,

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再生产循环速度最慢。

在成本费用利润率方面,2007年,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明显高于内资企业,

重工业企业高于轻工业企业,中型企业高于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成本费

用利润率最高,达到28.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2.2个百分点;其次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18.6%)和烟草制品业(17.4%。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最低且为负值,为

16

-14.8%可见整个行业处于亏损状态;成本费用利润率较低的还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

电子设备制造业(0.1%、纺织业(2.5%)和专用设备制造业(2.5%。成本费用利润率揭示

了企业降低成本获得的经济效益,因此,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经济效益要好于

内资企业,重工业要好于轻工业,中型企业要好于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在行业方面,燃气

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烟草制品业降低成本获得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其他行

业,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和专用设备

制造业降低成本获得的经济效益则明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在全员劳动生产率方面,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高于港澳台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

业高于内资企业;重工业企业高于轻工业企业;大型企业高于中型企业,中型企业高于小型

企业。分行业看,烟草制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最高,为832585/年,比全市平均水平高

704592/年;全员劳动生产率排名靠前的还有燃气生产和供应业330438/年)石油和

天然气开采业(300923/年),全员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的有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28708

/年)、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41458/年)和纺织业(56495/年)

在产品销售率方面,2007年,港澳台投资企业高于内资企业,内资企业高于外商投资

企业;轻工业企业高于重工业企业;小型企业高于大中型企业。按行业分,产品销售率较高

的行业有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01.6%造纸及纸制品业100.2%和食品制造业100.1%

产品销售率较低的行业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82.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制造

业(87.9%)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94%

因此,综合分析各种类型的企业发现,内资企业在获利能力、发展能力、降低成本获得

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方面较差。轻工业企业在获利能力、再生产循环能力和产销衔接上占

有比较优势,而重工业企业则在发展能力、经营风险和生产率上优于轻工业企业。大型企业

在发展能力上不足,但生产率较高;中型企业经营风险较大,但在降低成本获得的经济效益

上占有优势;小型企业发展能力优于大中型企业,再生产循环能力和产销衔接能力也较强。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在获利能力、发展能力、再生产循环、降低成本获得的经济效益和

生产率方面均较差;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有限,

营风险较大,降低成本获得的经济效益和产品产销衔接能力均不高;烟草制品业获利能力强,

降低成本获得的经济效益好,劳动生产率也高,这与该行业的垄断经营关系密切;有色金属

矿采选业发展能力、获利能力较强,再生产循环也较快,因此行业发展潜力巨大。重庆市工

业的支柱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均处在全市中等水平。

17

3 工业发展规划

重庆市“十一五”发展规划指出,重庆市工业经济“十一五”发展目标是,通过工业发

展基本实现老工业基地改造,完成主城区老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和“退城进园”迁建技改

任务;突出发展四大支柱产业,基本形成“一大三强”“一大”即壮大汽车摩托车产业,“三

强”即培育做强装备制造业、资源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

1430(即以北部新区1个龙头,高新区、经开区、长寿化工园、西永电子园4个重点园

区,30个特色工业园区)的生产力布局,促进三大经济区、四大工作板块协调发展。都市

发达经济圈经济调优调强,实现产业升级;渝西经济走廊与都市发达经济圈的经济联系增强,

成为都市圈工业扩散和配套的重要基地;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产业基础和就业能力增强,

根本上解决稳定发展的问题;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实现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工业发展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汽车摩托车工业,

建设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搭建汽车研发平台,建设汽车摩托车综合试验场,整合大专院

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加强汽车基础技术研究;要加大力度突破体制限制,走集团化发

展道路。充分发挥我市优质商用车资源的优势,重点支持培育发展价值含量高的改装车、

用车。跟踪新一代节能环保汽车的发展,整合资源,协调推进研发、试制和生产准备工作。

二是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提高制造和成套水平,把重庆打造为西部地区最大的现代装备制

造业基地。三是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加工业。大力发展天然气及盐化工、石油化工,

建设现代化工基地;大力发展钢材、铝、镁、锰等冶金工业;加大建材工业结构调整力度;

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实施品牌战略,形成独具特色的轻工产业;建设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纺

织服装工业基地;推进医药行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壮大医药制造业。四是实施“1162

工程,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打造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长江上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162”

工程,2010年实现销售产值1000亿元,完成投资100亿美元,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软件

及信息服务、电子元器件、通信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及数字医疗、信息家电6个产业领域,

全力打造北部新区电子信息园和西永电子工业园2个产业基地。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有四个。一是调整工业生产力布局,积极

发展工业园区。通过一批重大项目实施,把都市发达经济圈打造为重庆新型工业基地的核心

增长极,辐射、带动全市工业发展;在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着力建设富有特

色的区域性工业经济中心,对新型工业基地发展构成有力支撑;培育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

18

要支撑力的工业经济带。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定不移鼓励地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推进军工企业走军民结合之路。三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

造提升传统产业。建立和完善一批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

力;以现代控制技术应用为重点,推进制造领域的优质高效生产;以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为重

点,提高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以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重点,促进传统产业

的技术升级;重点培育一批在传统产业中具有体制优势、技术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的

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技术研发扩散基地;以研制重大技术装备和成套设备集成为

重点,提高装备制造水平和能力。四是围绕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走“节能降耗,环境友好”的工业发展模式。

4 工业发展政策

2009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9年要顺势推进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利用

危机倒逼机制,加快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自主创新,积蓄发展能量,增强持续发展后

颈。

充分发挥工业促进增长的主动力作用。抓好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天然气石油化工等

六大支柱产业,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600亿元。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建设国家级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突出抓好工业投资“一号工程”重钢环保搬迁和信息产业“一

号工程”惠普400万台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项目。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着力推进中电科2

6英寸芯片生产线、日月光电子、国虹手机等项目,大力发展软件外包产业,加快推进北

部新区、西永微电园和永川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力争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迈上1000

亿元台阶。积极应对汽车摩托车产业面临的冲击,着力攻克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自动

变速器等关键技术,加强零部件配套能力,增加自主品牌,靠技术进步和国内外两个市场突

出重围。扎实推进长安年产250万台发动机基地、贝卡尔特10万吨轮胎钢帘线等重点项目。

汽车摩托车研发要以产业政策为导向,把重点放在小能耗、多功能、经济耐用的农村市场需

求上。以完善天然气石油化工产业链为核心,重点推进MDI一体化、川维30万吨醋酸乙烯、

蓬威石化PTA等重大项目,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大力提升装备制造业技术含量和成套水平,

重点实施重型铸锻、特种船舶、轨道交通、风力发电等重大项目。继续推进西南铝冷连轧和

为国产大飞机配套的厚板工程等项目,促进材料工业上档升级。进一步优化能源工业结构。

19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是顺应市场规律,推动企业间优胜劣汰、强强联合和兼并重组。

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企

业、大集团。加强与国内外的同类企业、关联产业、上下游企业的联合与协作,提高产业竞

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妥善处理兼并重组中的债权债务,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深化国有企业改

革,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全面推行国有企业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确保国有资本保值

增值。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关停小火电机组10万千瓦,淘汰小水泥100万吨。

渝办发【20098号《2009年重庆市工业投资工作意见》指出,2009年重庆市工业经

济发展重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抓好“十大”工程,实施“双百”计划,促进工业投资稳定增长。2009年工业投

资“十大”工程是:重钢环保搬迁、惠普400万台笔记本电脑、川维30万吨醋酸乙烯、紫

光化工25万吨亚氨基二乙腈、扬子乙酰60万吨醋酸、天泰25万吨铝液热送大板锭、长安

250万台发动机、鞍钢贝卡尔特10万吨轮胎钢帘线、重齿百亿齿轮箱、四联集团LED产业

园。十大工程项目计划总投资440亿元,预计2009年完成投资157亿元。2009年工业投资

“一号工程”是重钢环保搬迁项目,信息产业“一号工程”是惠普400万台笔记本电脑项目。

重钢环保搬迁是市政府承诺的、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项目,对治理污

染、解决库区移民就业和调整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惠普400万台笔记本电脑项目

将在年内建成投产,也会吸引一大批配套企业跟进,形成“整机+配套”一体化的完整产业

链,推动重庆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在抓好“十大”工程同时,继续实施工业投资“双百项目”计划。一是要加快MDI

体化、长征重工重型铸锻基地和化医85万吨甲醇等150个在建项目的顺利实施。这批项目

计划总投资3390亿元,2009年力争完成投资640亿元。二是要抓紧推进长安铃木二工厂、

三阳化工30万吨氯碱和中轻集团太阳能电池等112个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尽快开工

建设。加快推动长安股份V101整车、西南铝5万吨铝合金厚板、大全多晶硅扩能等一批重

点项目的投产达产工作,预计可实现550亿元的销售收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保证工业投资稳定增长,要继续加强项目策划,充实和完善工业项目库。依托重点企

业、行业专家和中介机构,重点围绕推进九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构建完善“6+1”产业体

系的要求,高起点、高质量、大力度策划一批投资额大、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进一

步充实完善项目库,力争项目库投资规模达到1万亿元。

二是抓住有利时机,加大投资力度,推动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抓住国家制定和组织实施

20

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等10个产

业振兴规划的有利时机,抓紧制定我市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振兴规划,推进我市重点产业发展

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近期重点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专项。策划包装一批产业链发展项目,

加快建设进度,尽快达产达效,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对符合专项的重点

项目,优先推荐申请中央投资,优先安排市级财政贴息或补助资金。近期,我市工业投资支

持的重点领域包括:

汽车摩托车行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经济型小排量轿车、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自动

变速箱、新型发动机、电子控制类机电一体化产品、电控油泵、农用摩托车和大排量高档摩

托车整车及发动机。

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风电成套装备及关键零部件、轨道交通车辆、铁路火车车厢、高铁

变速箱、C―GIS组合开关、大型铸锻件、1.5万吨级特种船舶、核级泵等核电辅助设备和齿

轮箱。

化工行业重点发展MDI、乙炔、氢氰酸、甲醇、醋酸、光气、醇醚燃料、合成氨高浓

度化肥、氯碱、合成橡胶轮胎及化学原料药。

材料工业重点发展车用优质特钢、船用中厚板材、大口径无缝钢管,大板坯铝液热送、

热连轧中厚铝板带材、冷连轧铝板带箔片材,车用铝镁合金、镁基合金材料、镁合金板带,

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新型干法水泥、高性能玻璃纤维和优质浮法玻璃。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以芯片设计制造为代表的集成电路,现代无线通信技术为代表的

通信设备,笔记本电脑和智能家用电器为代表的信息家电,数字仪器仪表和数字医疗设备为

代表的数字装备,汽车摩托车电子产品为代表的汽车电子,硅材料和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及

逆变装备为代表的光伏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支持食品精深加工、成品现代包装,高档新闻纸、高中档书刊印刷

纸、商品包装装潢纸、中高档生活用纸,日用五金制品、工具五金制品和建筑五金制品,口

腔护理用品、电池、香精香料,高技术棉纺、苎麻纺织、茧丝绸加工和重庆名牌服装。

5 工业园区分析

重庆市工业发展重点区域为工业园区,重庆市工业园区主要有重庆北部新区、重庆经济

技术开发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长寿)化工园区、重庆西永微电子工业园、

21

重庆万州盐气化工园和重庆特色工业园区。

重庆万州盐气化工园区成立于2004年,是重庆市规划发展的三大化工基地之一,规划

面积10平方公里。园区充分利用三峡库区丰富的岩盐和天然气优势资源,以“两碱一氯”

为龙头,发展盐化工产业;以甲醇为龙头,发展天然气化工产业;以多晶硅为龙头,发展太

阳能光伏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并注重产品链的延伸与深加工,积极发展精细化工。预计到

2010年,园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拟建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配置合理、

充分体现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念、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环境友好、以盐气化工为特色的综

合化工基地。

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是市属各区县结合地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经国家发改委和市政

府审核批准的以工业企业为主的市级产业园区。目前,我市共有经国家发改委审核通过的工

业园区31个,总占地面积130平方公里。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区域:都市发达经济圈园区,

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都市楼宇工业,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渝西经

济走廊园区,以成渝高速、渝黔高速为轴线,建立与都市发达经济圈大工业配套的加工体系,

因地制宜发展配套型产业,资源加工型产业,承接我国东部及都市发达经济圈产业转移的企

业,形成高速公路产业密集带;三峡库区及渝东南园区,以长江水道、渝万高速公路、渝怀

铁路为轴线,围绕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冶金、化工、能源和矿产资源加工、

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形成沿路临港产业带。

2006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量近1/2来自于工业园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量的

1/4来自于工业园区,园区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5.1 北部新区

5.1.1 园区概况

20001218日渝委发【200044号《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设立重庆

北部新区的决定》决定设立重庆北部新区。北部新区范围包括渝北区人和镇、大竹林镇、

嘉镇和鸳鸯镇的葫芦村、花沟村、南山村、凉井村、尖山村、白寺村、柿子村、花朝村、陡

溪村、长岭村、黄桥村、金钱村、黄茅坪村、岚峰村、庙沟村、丘堡村、牌坊村、桐岩村的

三社、八社所辖区行政区域。经国家批准的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的置换区及重庆出口加工区设立在北部新区内。北部新区功能定位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

的现代产业基地、出口加工区和交通通信枢纽。

22

北部新区经开园规划面积83.7平方公里,位于重庆北部新区鸳鸯镇、翠云街道和礼嘉

镇,北邻重庆机场,紧靠即将建成的铁路中心枢纽站,有210212319和主城环城四条高

速公路以及轨道交通三号线穿过区内,离重庆最大的寸滩集装箱码头1公里,交通便利,

势平坦,位置优越。将建成出口加工区、汽车产业园区、环保产业园区、科技产业园区和中

央商务区。

鸳鸯街道地处重庆市北大门,北邻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紧靠即将建成的铁路中心枢纽站,

210国道、金开大道、金渝大道等高等级公路在辖区纵横交错,距离重庆最大的集装箱码头

——寸滩港仅1公里,交通便利,地势平坦,位置优越。作为北部新区经开园在重庆北部拓

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久的将来,鸳鸯地区将建设成为重庆市新的经济增长极、高新技

术为基础的现代产业基地、都市风貌展示区。

人和街道位于渝北区南部,其东接天宫殿街道,南接龙溪街道,西接大竹林镇,北接鸳

鸯镇,面积15.7平方公里,辖重光、大坡、集乐3个行政村,邢家桥、汪家桥、万寿山、

和睦路4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1321万。人和距重庆市政府5公里,距江北国际机场17.7

公里,距重庆朝天门码头10公里,210212319三条高速公路在境内汇合。

天宫殿街道位于重庆北部新区东南部,东邻江北区寸滩街道,南接渝北区龙溪街道,西

连人和街道,北接经开区鸳鸯街道,辖天宫殿村、双碑村319国道以北第6组、18组除外)

2个村委会、大竹林镇沙堡村第5组、6组和任家梁子1个社区居委会,辖区幅员面积11.275

平方公里,交通方便,经济发达,是重庆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中心\",是都市风貌

展示区的核心区。辖区现有总人口8701人。街道办事处驻重庆火车北站南广场。

大竹林镇位于北部新区西南部,200012月划入北部新区,20022月由高新区管委

会接管。辖7个农业村,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9万人,幅员面积21.3平方公里,江岸

线5.1公里。

礼嘉镇是北部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建设的重镇之一。北部

新区规划的7\"含金系列\"大道有4条横贯礼嘉境内,即:金渝大道、金海大道、金通大道、

金山大道,并与319210相互贯通,212国道横穿该镇,渝怀铁路紧邻该镇通过,形成四

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境内水、电、通讯、有线电视网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目前金渝大道即

将建成通车,礼白大道、双堰立交正在加紧建设。

翠云街道于20051227日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街道北接渝北区双龙湖街

道,距重庆江北机场约5公里,南界鸳鸯街道,西连渝北区悦来镇,东临渝北区回兴街道。

全街幅员面积19.1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9万人。

23

5.1.2 园区主要产业与企业

渝委发【200044号《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设立重庆北部新区的决定》

指出,北部新区主要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光电子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

业、汽车及零配件产业等。

北部新区经开园,以建设十里汽车城重点全面推进产业招商,按照初步规划的重庆汽车

名城“一城五园”的发展布局,发展北部新区十里汽车城。将“十里汽车城”打造成以福特

轿车为主体,集生产、研发、贸易、博展、文化、教育、旅游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重庆汽车

城示范区成为竞争力较强、发展前景较好的轿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重点支持长安福特发展。

重点推动15万辆轿车、15万台发动机、汽车技术研发中心、客车生产、汽车空调等重点工

程,引进一批专用车、改装车和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

北部新区高新园,以光电产业基地为重点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引进和发展。在高新

园实施“三、四、五”产业发展重点,即集中建设光电子、生物医药工程、软件三个产业基

地;重点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新医药和生物医学工程、新材料和环保、机电一体化四大主导

产业;办好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生物生化技术开发园、光电技术开发园、机电一体化

技术开发园五个专业孵化器。

在三个产业基地中,光电产业基地重点推进信息产业园、科业光电、四联仪表等支撑项

目;生物医药工程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海扶(HIFI)超声聚焦肿瘤系统等医疗器械支撑项目;

软件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托普软件园、爱思软件出口基地、西南信息产业园等支撑项目。

在四大主导产业中,重点扶持托普、爱思、西信、和记奥普泰、航天测量、科业光电、

信威、UT斯达康等企业及项目;新医药和生物医学等工程产业重点扶持华邦、药友、赛诺、

海扶、博恩等企业及项目;新材料及环保产业重点扶持杜克等企业及项目;机电一体化产业

重点扶持矢崎仪表等企业及项目。

5.1.3 园区优惠政策

北部新区内的企业享有税收、财政、国土房管、建设规划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在税收方面,在北部新区的企业,当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加技术性收入或出口产品产值

达到年总产值60%以上的,经主管税务部门批准,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在北

部新区注册的高新技术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投资额占项目总投资比重60%以上的,

经主管税务部门批准,从获利年度起三年内,可按当年利润额的35%在税前提取风险补

偿金;北部新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北部新区内被

24

认定为高新技术的外商投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减按15%的税率征收,经营期在10年以上

的,经当地税务机关批准,从获利年度起,第1-2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先进技术企业在依照

有关规定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期满后仍为先进技术企业的,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延长3

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减半后企业所得税税率低于10%的,按10%征收企业所得税;北

部新区内被认定为高新技术的企业,经当地税务机关批准,其企业所得税减按15%的税率

征收;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报经主管税务部门批准,免征两年企业所得税。

在财政方面,在北部新区经重庆市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从2001年起,两年

内上缴的营业税增长部分、增值税地方分成的增长部分(新设立企业增长部分按该区

当年平均增长率计算)可由北部新区财政以入股资本金的方式全额安排,以后三年减半

安排,扶持上缴企业发展;在北部新区投资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达5000万元以上,或企

业注册资本达1亿元以上,或企业年销售额实现5亿元以上的,经北部新区管委会批准,

获利年度起,两年内按企业在北部新区实际入库的企业所得税额,由北部新区财政作为专项

资金全额安排,第三至第五年减半安排,扶持上缴企业生产经营;在北部新区设立产业发展

专项资金,通过投资入股、定额补助、对发行企业债券和贷款实行贴息等方式,扶持设立在

北部新区的软件产业、光电子产业、生物医药及新药、农林畜优势资源增值转化等高新技术

企业、出口加工型企业发展;十五期间,北部新区新增地方财政收入全额返还北部新区,

土地出让金、城市建设配套费、养路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北部新区全额留用;十五

初期,市财政安排投入5000万元北部新区启动资金,专项用于北部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北

部新区内与建设项目有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由经开区、高新区管委会分别直接收取并

全额留用(上缴中央的除外);重庆市争取的国债项目优先安排北部新区;北部新区的重大

项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国债支持;在北部新区实行开拓国际市场、国际商标注册、国际

认证贴息;在北部新区实行出口加工区出口商品企业每出口1美元予以2分贴息;在北部新

区实行出口加工区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贴息;北部新区内应收取的土地收益按有关规定扣除并

上缴市财政后全额返还北部新区,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整治。

5.1.4 园区工业发展情况

2008年,北部新区工业总产值完成1202.86亿元,同比增长19.6%,完成全年目标的

100.2%占全市总量的21.5%实现工业增加值280.37亿元,同比增长14.6%占全市总量

15.3%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回落了18.1个百分点,增加值率为23.3%低于全市平均

水平9.4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利税总额分别是1200.25亿元和140.61亿元,同比

25

分别增长15.7%15.3%。从工业总产值动态趋势看,全年形成高开低走态势,虽然波动较

大,但增速始终保持两位增长(见图)由此可见,北部新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集聚地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六大主导产业发展步伐相应放缓,个别产业出现负增长态势。从经济总量看,汽车及零

部件制造业以其绝对优势独占鳌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利

税分别是642.9亿元、676.32亿元和138.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 14%10.3%

5.8%,占全区总量分别为53.5%56.3%和49.5%。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对全区

产值的贡献率是40.1%,拉动工业经济增长7.9个百分点。其次是电气机械制造业,完成工

业总产值118.4亿元,同比增长24.7%占全区总量的9.8%这两大产业对全区工业经济的

贡献率为68.9%,拉动全区工业总产值增长13.5个百分点。从增速看,除仪器仪表产业、

电气机械制造产业和其他制造业的增速分别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65.120.2个百分点外,

其他产业增速均低于全区平均增速。

汽车产业在200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90.39亿元,与2007年基本持平;产量下滑明显,

汽车整车产量24.31万辆,同比下降5.87%2007年减少约1.6万辆,占全市汽车产量的

比重也由2007年的25.6%下滑至2008年的22.3%,下滑了3.3个百分点。其中轿车24.13

万辆,同比下降6%,比上年减少1.5万辆,占全市的比重由2007年的61.8%下滑至2008

年的55.1%,下滑了6.1个百分点。

2008年摩托车及其配套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2.5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44.95亿元、

工业增加值58.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1%15.6%19.06%,生产摩托车289.68万辆,

同比增长9.1个百分点。

按园区看,经开区和高新区2008年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546.3亿元和656.5亿元。同比

分别增长4.6%和35.8%。增长幅度最大的是高新园区,比去年同期提升12.5个百分点,拉

动全区总量6.2个百分点。而经开园区由于受主导产业――汽车产业的影响,增幅比去年回

落了46.8个百分点。对全区工业经济的贡献仅2.2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了53.7个百分点。

统计数据显示,南北两地总体发展较为稳定,北区发展速度快于南区。2008年,南区

实现产值603.8亿元,同比增长12.9%;北区为599.0亿元,同比增长27.1%。虽然从经济

总量上看,北区不及南区,但随着重啤、上汽依维柯、上汽菲亚特和中船重工等一批大项目

的相继投产达产,北区将成为北部新区工业经济的桥头堡和增长极。

26

5.2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

5.2.1 园区概况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中国西部地区最早设立的国家级

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分为南部园区和北部园区,分别地处重庆市南岸区南

坪地区和北部新区经开园。南部园区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南坪地区,西临长江,有鹅公岩大桥

和成渝高速公路相连,东靠南山风景区和通向大西南出海口的渝黔高速公路,北依重庆长江

大桥与市中心相通。距重庆火车站3公里、重庆客运码头5公里、重庆机场28公里,已形

成信息产业工业区、丹桂工业区、回龙工业区、综合贸易区及南湖、罗厂湾生活区。北部园

区位于重庆市北部新区经开园,北邻重庆机场,紧靠即将建成的铁路中心枢纽站,有210

212319和主城环城四条高速公路以及轨道交通三号线穿过区内,离重庆最大的寸滩集装

箱码头1公里,交通便利,地势平坦,位置优越。

5.2.2 园区主要产业与企业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长期建设,已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摩托车、

精细化工及新材料、绿色食品、服装等六大支柱产业。已有美国福特、德国麦德龙、瑞典爱

立信、日本本田、意大利菲亚特等22家世界500强企业,长安福特马自达、保利(重庆)

投资实业有限公司、福耀玻璃(重庆)有限公司、延峰伟世通(重庆)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

司、重庆中汽西南汽车有限公司等落户园区。

5.2.3 园区优惠政策

园区企业除享受中央政府、重庆市政府相关优惠政策外,还可享有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

管委会出台的特定优惠政策。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税收优惠政策和其他优惠政策。在税收方面,

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办的科技企业,从投产年度起,两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两年

后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开发区内生产性企业出口产品产值达到当年产值70%

以上的年度,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开发区内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科技企业的

技术成果转止、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收入,免征所得税;区

内企事业单位有偿转让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所有权或使用权,取得的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

业税;外省市来开发区投资符合产业导向的企业或项目,可参照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的所得

税税率执行。

27

其它方面的优惠政策主要有,开发区内生产性企业的项目建设用地,在土地使用权出让

价格上享受一定优惠,其中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可在土地使用

权出让价格上享受更多的优惠;开发区内企业的建设规费,原则上按国家和市定标准减半征

收,其中特殊项目经批准可享受更多的优惠;利用产地自然资源,生产场地在开发区外,

装、销售、注册纳税在开发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可享受开发区的优惠政策;进入开发区标准

厂房的企业,根据投产后实现税收情况给予租金优惠,租金收取标准按企业租赁的建筑面积

及年度缴纳税金额度计收:年税金达到1000/㎡及其以上的,月租金5/㎡;年税金达

800/㎡以上1000/㎡以下的,月租金7/㎡;年税金达到600/㎡以上800/㎡元以下

的,月租金9/㎡;年税金达到400/㎡以上600/㎡以下的,月租金11/㎡。年税金

达到200/㎡以上400/㎡以下的,月租金13/㎡元。年税金达到200/㎡及其以下的,

月租金15/㎡。

5.2.4 园区工业发展情况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2007年实现总收入726亿元,较上年(下同)增长51.02%;地

区生产总值162亿元,增长54.66%;工业总产值522亿元,增长51.44%;税收收入57.56

亿元;进出口总额14.61亿美元,其中出口3.26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30.12%81.8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5.58亿元,增长18.63%外商投资企业总额10.79亿元,增长5.25%

实际到位资金2.28亿元,下降22.23%。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06年的

78.8%,上升到2007年的80.5%,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

5.3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3.1 园区概况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

区,也是全国5个综合改革试点开发区之一。高新区管辖面积73平方公里,包括石桥铺高

科技开发园、二郎科技新城和北部新区高新园 。石桥铺高科技开发园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的主体部分。二郎科技新城是重庆高新区的拓展区,是重庆市西部大开发十大重点工

程之一,占地10平方公里,总投资40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4亿元。二郎科技新

城从2000年开始建设,道路主骨架现已基本形成。已有格力空调、世纪精信等项目建成投

产,十余个项目入驻园区。新城规划有2个中心区,为行政管理、商业金融与文化娱乐用地。

28

4个居住区,1个占地1平方公里的公园和1个自然博物馆。北部新区高新园占地50

方公里,是重庆高新区最新最大的产业拓展区。

5.3.2 园区主要产业与企业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新医药器械产业、

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制造业、软件创意产业等支柱产业。

SCDMA无线用户环路系统,高速寻呼系统,SDH光传输系统,动中同,蓝牙系列产

品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项目,为重庆信息产业的发展打下了

坚实基础。在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方面,宏声新思维、南华中天、博恩科技、爱思软件、瑞

笛恩等一批公司进驻园区。

依托重庆自身的科研技术力量和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研究上的项目优势,高新区形成

了以华邦公司维甲酸系列产品、赛诺公司肠泰口服液和紫杉醇胶囊、通达公司肝素钠、宝特

曼公司黄体酮、华创药业卡维地洛等为代表的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群。形成了以海扶公司

高强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永通公司混合生物人工肝、国安信息公司红外热像仪、泰克公司

眼电仪、天海公司血液流变仪、太阳基因公司快速检测试剂条等为代表的医疗器械产业群。

高新区将新材料、节能与环保产业作为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产业领域。嘉顿公司香桂提取

洋茉莉醛项目、杜克公司杜氏高压油封、利马公司陶瓷点火器、腾矩雅公司塑钢门窗、朝阳

公司稀有工业气体、一坪公司高级润滑油、瑞朗公司多功能水处理器等项目,都具有较大的

经济社会效益。

高新区已形成了以庆铃桥、锻造、模具、日发座椅、塑料、铸铝、铸造等配套产品及矢

崎仪表、百美开关、秦安发动机缸体、先锋摩托车电子产品、三信摩托车电气、力帆摩托车

及发动机、宗申摩托车及发动机等为代表的汽车、摩托车配套产业群。

5.3.3 园区经济发展情况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7年实现总收入654.29亿元,较上年(下同)增长25.26%

地区生产总值139.82亿元,增长31.18%;工业总产值483.49亿元,增长20.74%;税收收

42.79亿元;进出口总额3.67亿美元,其中出口3.23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2.18%

10.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6.57亿元,增长2.22%

29

5.4重庆(长寿)化工园区

5.4.1 园区概况

重庆(长寿)化工园区于200112月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工业园区,规划

面积31.3平方公里,包括天然气化工片区、石油化工片区、精细化工片区及乙烯加工片区,

是集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氯碱化工和生物化工四大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化工园区,是三

峡库区产业发展基地和重庆市资源加工业的重要平台。园区拥有22个泊位的深水港码头,

年吞吐能力达1000万吨,重庆-上海、重庆-福州高速公路在园区交汇,渝怀铁路横贯园区,

距重庆江北国际机场50公里并建有化学危险品铁路专用线。园区坚持“产品项目一体化、

公用工程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物流配送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的五个“一体化”

理念,采取项目集约、专业集成、投资集中、统一治理和统一排放的“一体化”建设和管理

模式,使可持续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论贯穿于园区规划建设中,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一个生

产与生态平衡、发展与环境和谐的国内一流现代化工基地。

5.4.2 园区主要产业与企业

长寿是全国重要的天然气石油化工基地和重庆市重要的冶金产业基地,已有由国际国内

知名公司打造的较完善的天然气→乙炔→醋酸乙烯产业链;天然气→甲醇→醋酸产业链;

然气→氢氰酸→草甘膦产业链;MDI一体化产业群;冶金→精品钢材产业链;玻璃纤维及

后加工产业链。重庆化工园区在长寿原有产业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

生物质化工和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等四大支柱产业。

入驻园区企业方面,天然气化工产业主要有中石化四川维尼纶厂、扬子江乙酰化工有限

公司、重庆紫光国际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重庆鑫富化工有限公司;氯碱化工产业主要有重庆

市映天辉氯碱化工有限公司;生物质化工产业主要有重庆古衫生物能源有限公司、重庆德馨

香料植物开发有限公司、重庆环球石化有限公司;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业主要有云南云天化

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华油实业发展总公司、重庆海洲化学品有限公司、重庆秋田化工有限公

司等。

5.4.3 园区优惠政策

长府发[2004]61号文件规定了到长寿区投资的优惠政策。具体优惠政策如下:

增值税自实现销售之日起,第一年的增值税按总额的10%,第二至三年按总额的5%

第四至五年按总额的2%由区财政奖励给企业。

30

新办生产型企业,生产用房城市综合配套费按每平方米20元收取,行政事业规费按每

平方米包干10元收取。区级权属以外的收费按最低标准收取(工本费除外)

享受西部大开发财税优惠扶持政策,所得税减按15%征收。

凡在长寿区投资新办的生产型企业,在享受重庆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财税政策的基础

上,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由区级财政再按以下比例奖励企业,用于扶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投资

发展。

企业所得税自投产年度起,第一至二年按区级财政分成部分的100%、第三至五年按区

级财政分成部分的50%奖励。

凡出口创汇收入达到销售收入总额60%以上的,从第六至十年,可由企业申请,区政

府批准,按企业当年缴纳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从地方财政收入中返还。

新办民营企业在2010年以前免征企业所得税。

新办出口创汇型企业和经重庆市级以上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项目,在以上减免期满后,

按减免期最后一年标准,延续两年优惠。

外来投资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为我区提供技术转让,以及在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

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所得,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

企业所得税。

5.5 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

5.5.1 园区概况

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是重庆市政府为优化和提升全市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而规划建设的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化园区,是重庆市“十一五”期间实施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

基地。园区于20058月成立,是西部地区首家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的微电子产业园区。

园区位于重庆市六大城市副中心之一的西永组团,毗邻重庆大学城东侧。园区以重庆大

学城、重庆现代物流园、生态旅游区及城市中心区为依托,着力打造教育、产业和物流三大

高地,共同构筑科教领先、产业发达、物流畅通、功能完善、生态优美、最具核心竞争力和

人居环境价值的国际化研发新城。

园区总规划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其中产业区20平方公里,配套服务区(西部新城的城

市中心区)10平方公里。产业区由芯片制造园、封装测试园、软件园、应用产品园、科技

创新区和生活配套区组成。园区重点建设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和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集群。

31

5.5.2 园区主要产业与企业

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成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芯片研发制造基地、

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嵌入式软件研发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

因此园区的主要产业分布为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

上海惠普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在园区内设立惠普全球软件服务中心(中国)重庆分中心

项目,项目总投资3亿元,一期工程于20066月启动,并于2006年底完成16千平方

米的软件研发楼建设,满足惠普全球软件服务中心(GDCC)重庆分中心一期的入驻需要。惠

普全球软件服务中心(GDCC)重庆分中心重点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全部建成入住后,

将形成20亿元/年的产业规模,从业人员达到8000人。

重庆方正高密电子有限公司,20064月注册成立,总投资额9000万美金,注册资本

3000万美元,公司主要经营范围为:生产和销售自产的双面、多层刚性和柔性印刷电路

板、高密度互联印刷电路板、刚柔结合印刷电路板、柔性电路板材料、与芯片封装配套的基

板、电子计算机配件、数码电子产品的配件制造;机械电子仪器、数码电子产品及相关技术

的咨询、服务。

重庆中天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牵手日本最大软件厂商NTT DATA在西永微电子产业

园建立软件研发基地。重庆华洋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是研发、制造、销售中低压成套电器设备、

12KV真空断路器、690V以下低压成套电器元件以及智能化电气集成控制系统,并且进行

技术开发标准、管理制造标准、物流和品牌输出的高科技类综合型企业。渝德科技公司8

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第一条工艺技术为0.25微米以上线宽制程技术

8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项目总投资为9.6亿美元,生产规模为月投片量60000片,

达产后年销售收入约3.9亿美元,员工(就业岗位)计划总数3200人。

5.5.3 园区优惠政策

入驻园区的企业除享受一般优惠政策外,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也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

如《重庆西永微电子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招商优惠政策管理暂行规定》。同时重庆市人民

政府也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庆西永微电子工业园享受有关政策的意见》,明确指

出:西永工业园及其配套服务区以及西永工业园拓展区享受北部新区、经开区和高新区的各

项优惠政策;以2005年为基期年,从2006年起,该区域新增的地方税收及附加全额返

还重庆西永微电子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土地出让金、城市建设配套费、人防费等各项行政

事业性收费全额返还重庆西永微电子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按有关要求用于园区建设;入驻

32

西永工业园及其配套服务区的企事业单位和提供水、电、气、通讯等配套服务的企业,在开

发建设和生产经营等环节缴纳的税费,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市、区缴纳的外,其余应

在西永工业园缴纳;在西永工业园设置专门的税费征管机构,负责园区及其配套服务区的税

费征管工作;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即征即返;税收及附加,采取按季由市、区财政返

还,年终清算的办法。

6 主要园区综合分析

重庆市政府提出了1430园区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重庆市工业发

展,然而工业园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

表三:重庆市主要工业园区统计表

园区 区位 主要产业

北部新区 渝北区

新医药产业、汽车及零配件产业;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摩托车、精细化工及新材料、

经开区 南岸区

绿色食品、服装;

电子信息产业、新医药器械产业、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

高新区 石桥铺,二郎

重庆化工园 长寿区 天然气、石油、生物质化工、精细化工和新材料;

西永微电园 西永镇 集成电路产业、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

制造业、软件创意产业;

信息技术产业、光电子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生物工程和

6.1 园区布局分散,难以发挥园区的集聚作用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时间较早,因此在规划上不成熟。

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分为南区和北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在石桥铺、二郎和北部

新区高新园,两个工业园区布局在较分散的区域内。布局分散首先导致园区管理成本增加,

其次园区内企业交通运输成本增加。园区本身作为经济增长极的作用因园区布局的分散而遭

到削弱,从而园区的集聚作用大打折扣。因此,要解决园区布局问题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对北

部新区、经开区和高新区进行重新整合,重新定位三区各自发展重点产业,从而真正发挥工

业园区作为经济增长极的作用。

33

6.2 园区产业分散

北部新区为最新成立的工业园区,同时吸收了重庆酒家技术开发区和重庆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位于区内的部分园区,因此北部新区产业分布较广,具体产业见表三。从表三也可以

看出,经开区和高新区在在成立之初对园区的定位也较模糊,园区涉及的产业较广,从电子

信息到制造业,再到服装,各产业相互独立,产业链较短。后期成立的园区产业规划就较好,

如重庆化工园产业链长,而且各产业之间关联性也较强;西永微电园则产业高度集中在集成

电路产业和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从而导致整个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突出,竞争优势明显。

6.3 各园区招商引资政策趋同,导致恶性竞争

纵观五个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发现,各园区都在税收、财政、土地等方面给予较

大优惠,而很少从园区管理体制、园区产业配套等软件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去吸引企业入驻,

从而出现了如上所说的园区产业分散的格局。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园区招商引资问题,

须提高园区自身的管理体制、明确的产业定位上下功夫。

34


更多推荐

重庆力帆集团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