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7日发(作者:b40北京吉普报价2019)
特稿国潮艺术传承经典 以美培元浸润心灵—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国潮大运河”主题科技嘉年华活动纪实路新立 郦 雅 吴 颖 李美清 陈 曦一、大运河历史回顾及主题活动背景了一场“舟楫千里”的国潮艺术盛典。京杭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此次活动按照学生阶段性发展特点,基于STEAM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理念,将艺术、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建筑等多学科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开展主题探究。活动主体长约1 794公里。流淌了2 500多年的京杭大运河,被列分为四个阶段,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学生对大运河为中国古代三大奇迹工程之一,曾经见证过无数历史沧文化从初探到熟识,从传承到创新。在第一阶段中,学桑,也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京杭大运河历经历史生通过知识竞赛和学科讲解,对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和地的洗礼,默默地连起中国南北的经济和文化,漕运互理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第二阶段中,学生要对大运河通南北,输送了大量民生物资,也孕育出北京悠久的五大流域的14个必经城市进行抽签,各班分成历史组、历史文化。故宫、天坛、颐和园,这些古都北京标志地理组、古今水利工程探究组、艺术道具组、沙盘制作性建筑的材料大都是通过这条河运输的,故北京城也被科技组。在深入探究城市与运河的联系之后,将该运河称作“飘来的城市”。但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迅猛发展,及沿岸城市风貌制作成缩微景观沙盘,体现该城市与运运输方式从陆地扩展到天空,如今的大运河,还未曾让河的变迁。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研究成果,帮助其直世人回眸、细细品读,一切仿佛皆已远去,只剩那历史观了解大运河文化,在第三阶段中,学生需要通过拍摄的车辙记载着曾经的辉煌和沧桑。微电影,以故事作为切入,声情并茂地讲述大运河各个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简称五中分校)位于二环路内流域及沿岸城市的历史文化及水利成就。最后,在前三的中心地带,地处中轴线地安门地段,恰好也是运河东个阶段深入研究和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学生将在第四阶城段,澄清上闸(万宁桥)至澄清中闸(东不压桥)的拐弯段中设计运河城市文创作品,让运河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处,它比邻“玉河”,作为运河沿岸的学府,我校认为元素从历史及书本中“活起来”,并引导学生在传承的教育者有责任更有义务让当代青少年了解这条静静流淌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想象,赋予运河新的活力。数千年的河流的璀璨文化和古今智慧。因此,我校开展了“国潮大运河”主题科技嘉年华活动,以艺术先行,二、以美育人 理念先行以美育智、以美融情、以美化意、以美培元,将大运河我校是一所纯初中校,不以规模显大气,却在精文化“搬进”了校园,通过一系列的美育科技活动向当致中透着典雅。自1998年建校以来,我校承袭了北京五代青少年宣传大运河的文化和历史变迁,了解其背后的中90多年来醇厚的文化底蕴,不断探索素质教育,全面古今智慧,在实践探究的同时传承中华文化,为学生设计提升办学品质。“艺术”作为离人类心灵最近的文化活作者简介:路新立,本科,高级教师,德育副校长;郦雅,本科,校外办副主任;吴颖,本科,高级教师;李美清,硕士;陈曦,本科,高级教师。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1000092021年3月总第358期1特稿动,能够带给学生多样化的想象、思考和感受,因而好的美育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最丰富的体验。基于此,我校汇聚校内外资源,不断探索美育的内涵,寻找最有效的美育形式,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人文底蕴。我校坚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核心,沿着“艺术育德,潜移默化;艺术育智,健全人格;艺术育体,全面发展;艺术育情,发展个性”的教育理念,建立健全组织机构。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其中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我校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意见》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我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我校教育各学段,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的美育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我校美育的特点与规律,将美育融入我校教育的全过程,坚持把美育和德育、智育相结合,注重以美辅德,寓德于美。同时,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艺术遗产都成为我校美育的丰厚资源,让广大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底蕴,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精髓。就是在这样的育人理念下,五中分校的京杭大运河艺术科技“饕餮盛宴”,就此拉开序幕。三、以美化人 与时俱进
我校虽与运河有着不解之缘,前海、西海、后海、积水潭原运河码头也近在咫尺,但学校周围东有南锣鼓巷,南有景山、故宫、北海,西有什刹海,北有钟鼓楼,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如何才能让这条默默流淌的运河在学生心中占据重要地位?22021年3月1.“国潮”概念的确立教师结合“00后”学生的所思所想,借用当今流行的“国潮”一词,带领青少年,沿着这条千年河流一路寻访,呼吸历史的气息,触摸时光的印记。何谓“国潮”?“国潮”即中国的潮流。随着中国“文化自信”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将“国潮”作为追求自我表达和展现时尚态度的新形式。“潮”,往往代表了一种时代的文化风潮,一种时尚潮流,一种流行趋势。在追逐、热捧“潮”的过程中,青少年能够展现出自我风格和生活态度,获取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而且,在一种潮流、一种风尚中融进国之文化、时代精神可使青少年寻找到一种“精神的契合”。此次五中分校借“国潮”之名,让“00后”学生通过生动多样的形式积极参与其中,把探究和学习中华文化作为青少年的潮流。此项活动展示了中国的独特风采和中华民族文化,使大运河的“国潮”席卷了整个校园。2.活动的开展(1)第一阶段:以学科融合的知识竞赛为举措 巩固大运河文化认知活动前,进行知识的铺垫是积累学生底蕴、丰富学科背景的必要途径。在第一阶段中,学生通过知识竞赛和学科讲解,对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和地理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我校历史、地理、艺术组教师为了传承保护历史文脉、挖掘大运河蕴含的学科特色和因素,多次集体备课、认真思考、深度解读、开展探究,力求从多个角度来诠释这条贯通南北、利国利民的大运河。教师从课堂入手,打破年级和教材壁垒,使学生熟识隋唐、宋元等朝代大运河的相关知识,对隋唐大运河开凿的原因、状况、影响,对宋元时期大运河的发展都进行了知识梳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大运河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知,为接下来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此竞赛,学生把运河文化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增添了新的理解,学会了从地理和历史两个角度来看待这条运河。(2)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身临其境 发现美之所在在第二阶段中,学生要针对大运河五大流域从南到北的14个必经城市进行抽签,各班分成历史组、地理组、古今水利工程探究组、艺术道具组、沙盘制作科技组,深度体现出美育与STEAM教育理念。在深入探究城市与运河的联系之后,引导学生将运河及沿岸城市风总第358期貌制作成缩微景观沙盘,体现城市与运河的变迁。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其自主探究,活动中规定了“不干涉”原则,即所有过程只允许学生参与,不允许借助班主任及家长作为外援。为此,我校汇集校内外资源,除各学科组教师之外,还诚邀艺术景观道具专家、北京北运河管理处专家走进校园,为学生搭建与大师面对面的平台。每天午休时间,学生可以将本组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答疑时间表,到相应的地点找到教师和专家寻求帮助,其中包括:沙盘道具制作、大运河水利工程、信息技术应用、历史地理等方面,此举旨在培养学生在合作沟通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天中午,学生在校园中穿梭求学,亲手设计并用环保材料制作大运河沿岸城市和景观模型,并呈现在沙盘上,这不仅需要查阅资料、设计图样,更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以体现所要表现的流域城市的文化和地理特点(如图1、图2所示)。图1 学生亲自动手搭建沙盘模型图2 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学习(3)第三阶段:微电影开启历史之门 助力学生跨越千年话古今运河在第三阶段中,艺术组教师引导学生以所研究的运河沿岸城市为载体,深入探究,从历史发展文献中找寻灵感,通过拍摄微电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大运河小故事精彩纷呈,声情并茂地展示了大运河各个流域2021年3月及沿岸城市的历史文化及相关成就(如图3、图4所示)。图3 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微电影图4 学生拍摄大运河题材的微电影(4)第四阶段:以“文”会友 注入运河新活力在全面认知、深入探究、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学生对运河文化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此阶段中,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意和灵感体现在文创作品中,让运河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从历史及书本中“活起来”,并引导学生在传承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想象,赋予运河新的活力。我校艺术组教师从课堂实践入手,联合地理、历史学科组教师探究大运河各流域的建筑风格、环境及艺术特点,教师以任务式教学切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教师鼓励学生成立7人小型工作室,组员之间分工明确,相互配合,集全组之力搜索关于运河流域的资料,掌握并了解运河流域的相关历史、地理知识,为设计系列明信片和运河之伞等活动做好充足准备。此过程中,学生自愿结组,通过检索和沟通,纷纷就文创的内涵度、艺术性、创意性和实用性提出自己的设计理念,并通过答辩和论证,最终达成一致,进入实操。教师特别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发展状况及具有艺术特点的建筑,同时结合美术课《线条的表现力》一课中的线描方法,让学生设计一套极具建筑艺术特色的明信片,并阐述设计原理。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围绕一个城总第358期3特稿市、一个主题寻找相关图片,关注城市运河发展的历史变迁及地理环境,并根据这些资料绘出这座城市的建筑风格。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相关历史文化知识,还增强了审美体验,提高了绘画能力。在设计系列明信片之前,教师启发学生先了解明信片的由来,从而体会以明信片为载体展示大运河文化的意义。在小组研究中,学生发现,必须事先了解运河沿岸的人文特点、地域特点、风土人情,才能总结归纳出建筑的特点,发现内在的同一性等,设计出精致的以“桥梁”“塔楼”“堤岸”为核心景物的大运河系列明信片(如图5所示)。图5 学生的明信片设计草稿其中,初一年级王怡菲带领的小组,通过对运河五大流域的多个沿岸城市进行分析,设计了7张明信片,分别以济宁微山湖西畔、杭州钱塘江拱宸桥、北京通惠河、北京通州漕运码头、北京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苏州古运河拱桥、天津北运河桥为背景。同时,经过讨论,小组以“忆运?艺韵”为题,巧妙地借用一语双关,表达了文创设计理念。“忆运”即回忆运河,与明信片中的博物馆相呼应,意为学习运河历史,纵观历史变迁。而“艺韵”则是艺术的韵味,意为在运河景色的基础上,融合与设计,将艺术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增添了韵味。此外,它也寓意在了解历史文化、弘扬传统的同时,更要保护运河文化,让其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如图6所示)。图6 学生设计的明信片成品42021年3月每一个文创设计任务,都经过教师精心的设计,旨在通过不同的活动以美启迪学生的心灵,以美帮助学生走进历史,真切感受大运河的千年古韵,同时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以真正发现美之所在(如图7、图8所示)。图7 学生设计的文创作品1图8 学生设计的文创作品2另外,艺术组教师通过对《大自然的美丽色彩》和《美丽纹样》两课的教学,引导学生运用二方连续纹样设计的方法,围绕沿岸某一城市,选择代表色,或从名画中提取喜欢的色彩,设计大运河之伞。这种创作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为学生打开追求艺术的大门。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走进运河文化中,通过实地或实物照片写生,设计出单独纹样和二方连续纹样的骨式,完成伞面设计图样及设计理念,经组内讨论后,通过喷绘和手绘进行上色(如图9所示)。图9 学生的伞面设计图文创作品设计阶段,全校学生跃跃欲试。从探究、总第358期讨论、初稿设计到制作完成,所有的过程学生都倾尽了智慧和心血。从学生真切的语言、富有创意的设计中,能够感受到他们的诚挚和对运河文化深深的思考,并且真正在活动中汲取了营养,收获了成长。四、以美培元 立德树人现代美育提倡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中全面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得到美与善的滋养。五中分校将艺术、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建设等学科深度整合,基于STEAM理念,从美育角度把握教学活动,并根据大运河主题对学生进行富有成效的教学实践,使他们开展多维度探究,将“情境”“情趣”“情感”融入教学活动中,更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各个方面,贯穿活动的全过程。2020年11月,“国潮大运河”主题科技嘉年华活动历经一个月最终圆满落幕,学生通过制作缩微景观沙盘、拍摄微电影、设计文创作品等,从多元角度,全方位诠释了京杭大运河五大流域的水利成就和14个沿岸城市的历史变迁,真正将传承国之文化融入现代青少年的潮流文化中,培养其主人翁意识和家国情怀。本次活动以项目式学习模式展开,并将此渗透在学科教学和活动的各个过程中,突出STEAM的育人理念,即围绕一个问题或项目,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开展综合性探究学习,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实践所知所学,最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除此之外,我校还在整合各学科形成合力之余,充分借助“大教育”资源,让学生开阔视野,夯实学习成果。2021年3月我校将诸多有关大运河的展览和演出信息第一时间进行整合,同步分享给师生,为其提供了深入理解运河文化的平台: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划主办的《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面向公众开放,系统地展示大运河的开凿历史、通航功能、漕运管理、工程技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还有直观、先进的数字影像与互动项目等,能增强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又如比邻我校的郭守敬纪念馆、什刹海、玉河、后海、后门桥等文化学习资源。我校还特别组织部分师生到国家大剧院观看了大型京剧交响套曲《京城大运河》。相信在全身心参与“国潮大运河”主题科技嘉年华活动之后,学生能更好地品鉴大运河意蕴深厚的史书画卷。五、结语在整个过程中,我校通过教师学科渗透、学生实践探究,真正将大运河文化“搬进”了校园,让陈列在大地上的文化遗产作为美育的丰厚资源,让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变迁,触摸中国文化脉络,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精髓,以美育活动在青少年和中国文化之间架起沟通之桥,打破时间和地域的壁垒,让学生跨越千年长河,如同划一叶扁舟,从南到北、忆古议今,感受古今智慧。五中分校一直秉承科技育德、育智、育美、育情的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此次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了情操,温润了心灵,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引导学生在合作、实践、探究中思考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深刻感悟当代青少年的历史文化担当。总第358期5
更多推荐
学生,文化,历史,运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