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4日发(作者:华泰特拉卡为什么停产)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笔记

微观笔记

本书的核心章节:预算→偏好→效用→选择→需求→消费者剩余,市场需求→均衡→交换;技术→利润最大化,技术→成本最小化→成本曲线→厂商供给→行业供给→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

第一章市场

1.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的科学。――莱昂内尔罗宾斯《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

2.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研究领域就是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通常平衡理论,福利经济学和市场失灵与政府促进作用理论;研究方法,除了无法正视的规范分析以外,主要就是方法论分析,大量使用数学技术。

3.微观经济学的发展,我看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古典到马歇尔,瓦尔拉斯。主要借助文字和图表,对供给(穆勒),需求(杰文斯),分配(克拉克),单个市场(马歇尔)和多个市场(瓦尔拉斯)的交换与价格决定等方面的问题作了开创性的研究。第二个阶段,到希克斯和萨缪尔逊,主要运用微积分。对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等进行重塑和补充。第三个阶段,到阿罗和德布鲁,主要运用集合论和线性模型,在效用函数理论,竞争均衡和最优性问题,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均衡,投入产出分析和对策论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第四个阶段,到当前,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发展了交易费用,产权,非均衡,x效率,寻租,信息,次优,机会选择,资产定价,资产组合,跨时期分析,整体分析,和对偶分析等一系列新的理论和方法,大大拓宽了传统的学科边界和应用领域。

4.但是,从亚当斯墨始于今,上下几百年,横跨全部微观经济学(或者,经济学)的主题,我看看却始终只是一个,那就是经济自由主义信条:在民主自由市场经济中,大量民主自由的、极端欲求的,追赶最小利润和最小效用的个人的集中的活动,经由价格和竞争机制调节,可以自动趋向人与自然、有序、平衡,达到最佳效率状态。在此意义上可以说道,对于这信条证明的日趋严格和简约,就是微观经济学的日趋明朗和准确。

5.作为全书主题的竞争均衡存在性和帕累托有效率原理,被安放在消费者效用极大化和生产者利润极大化,以及市场供求相等这样两块基石上。

6.最佳化原理:人们总是挑选他们能够买不起的最佳消费方式。平衡原理:价格可以自行调整,直至人们的市场需求数量与供给数量成正比。一般来说,平衡建议经济主体的犯罪行为必须相互一致。

1 7.某人愿缴付的最低价格通常被指出就是他或她的留存价格。留存价格就是某人愿拒绝接受的、并且出售有关商品的最低价格。换句话说,一个人的留存价格就是他或她对于卖或不卖有关商品并不在乎的价格。

8.需求曲线:一条把需求量和价格联系起来的曲线。需求曲线描述了每一个可能价格的需求数量。住房的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当住房价格下降时,会有更多的人愿意租赁住房。假如有一大批人,他们的保留价格只有细微的差别,价格间的跳跃很小,可以设想需求曲线是平缓地向下倾斜的。

9.存有许多单一制的房东都想要以市场能够拒绝接受的最低价格租赁他们的住房。我们把这种情况看做就是一个竞争市场的例子。把这个市场的供给曲线所画在图上就是一条垂直线,不管必须什么价,可以租赁的住房数量就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所能够提供更多的住房数量都就是相同的。

10.均衡价格是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的。用p*表示住房需求量等于住房供给量时的价格。这就是住房的均衡价格。在这一价格上,愿意支付至少是价格p*的消费者可以找到出租的房子,而每个房东也可以按这一现行的市场价出租房子。无论是消费者还是房东都没有理由改变他们的行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均衡:即人们的行为不会有变化。

11.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当市场的各个方面发生变化时,住房价格可以存有什么变动。这种作法就是比较静态学。只牵涉至平衡的比较。如果我们想要确认住房换成私人公寓可以如何影响住房市场,我们不仅必须考量它对住房供给的影响,而且还要考量它对住房市场需求的影响。对住房征收所产生的影响就是住房的平衡价格依然维持不变。在征收前,每一个房东在确保他的住房全部承租的前提下总是尽可能索要最低的价格。平衡价格p*就是他能索要的最高价,它与并使所有的住房能够被承租的价格就是一致的。征收后房东们与否可以提升价格去补偿税收?提问就是驳斥的。如果他们能够提升价格并把房子全部承租,他们早就这样搞了。如果房东们索要的已是市场能够拒绝接受的最高价,那他们就无法再提升价格了。税收不能转嫁到住房租赁者头上,房东们必须缴付所有的税收。这个分析主要依赖于住房供给紧固维持不变的假设。如果住房数量随着税收的变化而变化,那么租赁者们缴付的价格似乎也可以变小。

12.市场被某一产品的单一卖主所支配的情况就是人们所说的垄断。在出租房子时,房东可以决定依次把房子拍卖给愿出最高价的人。由于这意味着不同的人最终会付出不同的价格得到房子,我们把这称为差别垄断者(价格歧视垄断者)。这是差别垄断者有趣的特征:得到住房的人与市场解决的情形正好一样,即这些人都是按超过p*的价格租赁的人。最后一个租房的人支付价格p*――正好与竞争市场上的均衡价格相同。差别垄断者试图使他的利润最大化导致了与竞争市场上供给和需求机制同样的住房分配。人们支付的数量不同,但是得到住

2 房的人相同。这并非巧合。垄断者一般都要限制可能获得的产量,从而使他的利润最大化。这就是说垄断者一般总是索取一个高于竞争市场的均衡价格p*的价格。在一般垄断者的情况下,较少的住房被租出,而且每一套住房都会以高于竞争市场的价格租出。

13.假设同意管制房租的最低价格,假设就是pmax,我们假设pmax价格高于竞争市场上的平衡价格p*。如果这样,就可以发生超额市场需求:愿按pmax价格租房的人对于可以供应的房子。

14.有一个很有用的标准可用来比较不同经济体制的结果,就是帕累托效率或经济效率的概念。(paretoefficiency是根据19世纪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pareto,1848-1923的名字命名的,他是最先考察这一概念的含义的人之一。)如果可以找到一种配置方法,在其他人的境况没有变坏的情况下,的确能使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好一些,那么,这里就存在帕累托改进。如果一种配置方法存在帕累托改进,它就称为帕累托低效率的;如果一种配置方法不存在任何的帕累托改进,它就称为帕累托有效率的。帕累托低效率配置具有以下令人失望的特征,即有某种方法能使某人在不损害其他人利益的情况下境况变得更好一些。

小结:

1.经济学是通过对社会现象建立模型来进行研究的,这种模型能对现实社会作简化的描述。

2.在经济分析过程中,经济学家以最佳化原理和平衡原理为指导。最佳化原理所指的就是人们总是企图挑选对他们最不利的东西;平衡原理就是指价格可以自行调整直至市场需求和供给成正比。

3.需求曲线衡量在不同价格上人们愿意购买的需求量;供给曲线衡量在不同价格上人们愿意供应的供给量。均衡价格是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4.研究平衡价格和数量在基础条件变化时如何变化的理论称作比较静态学。

5.如果没有方法可使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好一些而又不致使另一些人的境况变得更差一些,那么,这种经济状况就是帕累托有效率的。帕累托效率的概念可用于评估配置资源的各种方法。

第二章财政预算约束

1.(x1,x2)表示消费者的消费束,(p1,p2)是两种商品的价格,m是消费者要花费的货币总数,则消费者的预算约束为:p1x1+p2x2≤m.这里的p1x1是消费者花费在商品1上的货币数,消费者能够负担的消费束是费用不超过m的那些商品。我们把当价格为(p1,p2)和收入为m时能够负担的消费束称为消费者的预算集。 2.我们常常把其中的一种商品看做就是消费者除另外一种商品外想消费的其他一切东西

3

的代表。假如用x1来衡量消费的牛奶夸脱数,就可以使x2去代表消费者除了牛奶之外可能将必须消费的其他一切东西。这样可以把商品2看做就是消费者可以用以出售其他商品的货币。根据这种表述,商品2的价格自然而然就是1,于是财政预算约束公式展毛为:p1x1+x2≤m.说明花费在商品1上的货币数量p1x1加之花费在其他商品x2上的货币数量,无法大于消费者须要花费的货币总数m。商品2代表了一种无机商品,常常就是用花在除了商品1之外的其他商品上的美元数去来衡量的。因此,关于财政预算约束的一切阐释,总的来说必须以无机商品假说为前提。

3.预算线指的是所需费用正好等于m的一系列消费束:这些消费束正好可以把消费者的收入用完,即p1x1+p2x2=m.预算线斜率为?p1/p2,表示市场愿意用商品1来“替代”商品2的比率。这个斜率始终是负数,多消费商品1,就得少消费商品2,反之亦然。用预算线的斜率可以计量消费商品1的机会成本。为了多消费商品1,得放弃一部分商品2的消费。

4.总收入的减少可以引致预算线向外平行移动,同样增加总收入可以引发向内平行移动。当价格1提升,价格2和总收入紧固维持不变时,可以并使预算线的斜率显得更平缓,因为斜率变小小;当价格1和2同时变动,总收入减少时,预算线不能变动;当两种价格上涨,总收入增加时,预算线将向内移动。假如价格2的上涨幅度大于(大于)价格1,预算线可以显得陡峭(更陡峭)。

5.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个价格或收入的值规定为是固定不变的,然后调整另外两个变量,这样就可以确切地描绘出同一个预算集。把其中一种商品的价格或收入限定为1,并适当地调整其他商品的价格和收入,一点也不会改变预算集。其中的一个价格限定为1时,这种价格称为计价物(numeraire)价格。

6.经济政策常常可以运用诸如税收这类可以影响消费者财政预算约束的工具。比如政府必须征税从量税(根据商品的消费量课征的税),也就是说,消费者对他所出售的每1单位商品都得缴付一定的税收。这种税收就等同于提升价格。另外一种税就是从价税。这就是一种对商品的价值――价格――而不是对所出售商品的数量所征税的税。通常用百分比则表示。补贴与税收刚好恰好相反。从量补贴就是政府根据消费者所出售商品的数量去给与消费者一定的补贴。从价补贴就是一种根据被补贴商品的价格而推行的补贴。政府可能会运用的另一种税收或补贴就是总额税或总额补贴。就总额税而言,不管消费者的犯罪行为如何,政府总要拿走一笔紧固金额的货币。这说明征税总额税会并使消费者的预算线向内移动,因为他的货币总收入增加了。同样,总额补贴并使预算线向外移动。从量税和从价税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旋转预算线,而旋转的方式则依赖于何种商品被征收,但总额税并使预算线向内移动。政府有时也推行口粮供应。 第三章偏好

1.我们把消费者挑选的目标称作消费束。假设任一两个消费束(x1,x2)和(y1,y2),符号>则表示

4

在两个消费束中,存有一个就是受严苛偏好的,因此,(x1,x2)>(y1,y2)可以表述为对于消费者来说(x1,x2)严苛偏好于(y1,y2),这种偏好关系就是一种运算概念,创建在消费者犯罪行为基础上的。如果两个消费一束对消费者来说就是并无差异的,就用符号~则表示,记为(x1,x2)~(y1,y2)。并无差异意思就是说道,按照消费者的偏好,他消费另一个消费束(y1,y2)与消费(x1,x2)消费束较之,所赢得的满足用户程度全然一样。如果消费者在两个消费束之间存有偏好或并无差异,那么对他来说(x1,x2)强偏好于(y1,y2),并则表示为(x1,x2)≥(y1,y2)。

2.有些关于偏好的假设是很重要的,称之为消费者理论的“公理”。共有三条公理:⑴完备性公理假定任何两个消费束都是可以比较的。也就是说,假定(x1,x2)≥(y1,y2),或者(y1,y2)≥(x1,x2),或者两种情况都有,在最后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这两个消费束是无差异的。⑵反身性公理假定任何消费束至少与本身是一样好的,即(x1,x2)≥(x1,x2)。

⑶传递性公理假设(x1,x2)≥(y1,y2),并且(y1,y2)≥(z1,z2),那么可以假设(x1,x2)≥(z1,z2)。这一条必须容易认知一些。偏好的传递性是否是偏好必然具备的特征这一点还不确切。传递性就是关于人们挑选犯罪行为的一种假设,而不是氢铵逻辑学的一个陈述。如果偏好无法传达,那就可以存有一系列不存有最佳挑选的消费束存有。

3.表示不同偏好水平的无差异曲线是不可能相交的。如果消费者愿意按固定的比率用一种商品代替另一种商品,那么这两种商品是完全替代品,最简单的例子是消费者愿意在1:1的基础上替代商品,重要特点是无差异曲线具有固定的斜率,偏好增加的方向是朝着右上方。完全互补品是始终以固定的比例一起消费的商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商品是相互“补充”的,一个恰当的例子是右脚的鞋子和左脚的鞋子,因此无差异曲线呈l型,偏好增加的方向是指向右上方;完全互补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消费者偏好以固定比例消费物品,但不一定都是1:1的比例。

4.憎恶品是消费者不讨厌的商品,并无差异曲线就是向右上方弯曲,偏好减少的方向就是指向右下方。中性商品就是消费者无论从哪方面说道都不在乎的商品,并无差异曲线就是一条垂直线。餍肢,即为对于消费者来说存有一个最佳的消费束,就他自己的偏好而言,越吻合这个消费一束越好,这个消费一束就是一个餍肢点或最佳点,并无差异曲线就紧紧围绕着这个点。当消费者具有的两种商品都“太太少”或“太多”时,并无差异曲线斜率为负数;当具有的其中一种商品“太多”时,并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正数。如果具有的两种商品都太多,那么这两种商品都就是憎恶Fanjeaux,增加对这两种商品的消费并使他吻合最佳点。假设x2就是花掉在其他商品上的货币,而x1就是一种就可以以整数量赢得的线性商品。在这种情况下,与某一取值消费束无差异的诸消费一束就是一个线性点集。与特定消费束至少一样不好的该消费束集(强偏好集)将就是一组线段。

5

更多推荐

价格,商品,消费者,消费,住房,曲线,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