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4日发(作者:哈弗mpv七座价格及图片)

文化纵横文艺作品对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以经典歌剧《白毛女》为例钱雅蕾(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9)摘 要:经典歌剧《白毛女》作为中国歌剧史上的里程碑之作,是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引下诞生的新型文艺作品,至今仍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感染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对象。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农民深入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文章通过对经典歌剧《白毛女》的时代价值分析,从中获得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及启示。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农村;启示作者简介:钱雅蕾(1997-)女,汉族,江苏苏州人,扬州大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文艺作为观念上层建筑,对政治和经济都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红色经典歌剧《白毛女》是延安时期的文艺代表作之一,它以现实性的取材和通俗化的表现形式,在当时取得了比较直接的思想政治宣传效果,极大鼓舞了人民群众抗战杀敌的斗志,也积极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发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当代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坚持共产党领导、实现农村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大众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被群众掌握、被群众接受、被群众运用,要让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飞入寻常百姓家”。歌剧《白毛女》经久不衰,多年来受到人民群众喜爱和认可,它展现出的时代价值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背景及内容歌剧《白毛女》的创作背景1942年5月2日,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要和工农兵群众结合在一[1](P.848)当时起,文艺工作者要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着一个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仙姑法力无边,可以惩恶扬善,农民纷纷去神庙烧香磕头。同时又有另一种说法是,这个“白毛仙姑”本是一个农家女,因受不了地主的百般欺辱而逃到深山,为了活命就偷吃庙里的贡品,人们把它奉为“仙姑”,后来八路军来了就把[3]她从山里救了出来。“白毛仙姑”的故事传入延安以后,延安文艺工作者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和文艺座谈会的精神指引下,敏锐地察觉到这个民间故事的政治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这个民间故事就这样成为了反映当时社会情景的歌剧《白毛女》的绝佳素材。歌剧《白毛女》的主要内容1945年6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为中共七大进行了歌剧《白毛女》的首演,取得了巨大成功和热烈反响。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河北某县杨格庄,佃户杨白劳的女儿喜儿与青年农民王大春相爱。地主黄世仁见色心动,逼迫杨白劳交地租,否则就以女儿抵债。在黄世仁的威逼之下,杨白劳在喜儿的卖身契上画了押,事后杨白劳悔恨不已,自觉对不住女儿,在除夕夜喝卤自尽。喜儿被抢进黄家以后受尽欺凌,王大春搭救喜儿未成,只身投奔红军。后来喜儿在二婶的帮助下逃出黄家,隐匿深山,过着非人的生活,年纪轻轻头发便全白了。当地百姓去山上奶奶庙里拜佛遇见了喜儿,便传说遇见了“白发仙姑”。两年后,王大春随部队解放了杨格庄,开始调查传说“白毛仙姑”的真相,他夜闯山庙,与喜儿相遇,两人相认,抱头痛哭。最后,在地主黄世仁的斗争会上,喜儿控诉了他的罪行,区长宣布逮捕黄世仁,场上一片欢呼,庆祝喜儿的新生以及[4]广大农民的解放。在延安的文艺工作者认识到毛泽东的讲话精神,决定创造出一个反映人民现实、反映共产党思想的崭新的文艺作品,并能够获得人民群众在思想上和文化上的认同。1944年,国外方面苏联红军从欧洲战场返回攻打日本,日本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曙光到来;国内抗日战争胜利在即,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正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共七大的召开。为了向中共七大献礼,当时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院长周扬带领艺术家们根据民间传说“白毛[2]仙姑”,经过加工改编创作出了新型歌剧《白毛女》。1930年末“白毛仙姑”的民间故事流传于晋察冀边区,在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版本。《晋察冀日报》的记者李满天在写给周扬的信中讲述了这个故事:在河北省易家庄一带的一个山洞里,住歌剧《白毛女》通过讲述杨白劳和喜儿的悲惨遭遇,真实地反映了在封建黑暗的旧中国和它统治下农民的惨痛生活,揭示了压迫者与被压迫者之间的阶级矛盾,从而把“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

055

文化纵横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展现出来。歌剧《白毛女》的时代价值《白毛女》是延安文艺作品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歌剧史上的里程碑之作。自从1945年首演成功后在延安连续演出30多场,之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并且以多种艺术形式展示在人民群众面前,例如后来改编的电影、京剧、芭蕾舞剧等,红遍大江南北,成为家喻户晓的歌剧作品之一。2015年为纪念《白毛女》延安首演70周年,文化部组织复排歌剧《白毛女》并在全国进行巡演,歌剧《白毛女》的旺盛生命力延续至今。[5]内容题材的现实化歌剧《白毛女》在创作过程中吸收借鉴了丰富的民间素材,故事内容与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连,充分体现出现实主义色彩。首先在故事情节方面,《白毛女》的故事原型来自于一个民间的“白毛仙姑”的传奇故事,在农村地区流传已久,人尽皆知。故事的情节发展以农民喜儿的悲惨命运为主线,将地主阶级的黑恶嘴脸充分展露,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农民受尽地主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悲惨生活,最终把“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表现出来。其次在故事的人物类型方面,主要塑造了五种类型的人物:贪财好色的恶霸地主黄世仁、仗势欺人的地主帮凶穆仁智、勤劳善良的贫穷佃农杨白劳、聪明纯真的少女喜儿、勇敢真诚的青年王大春。这些人物形象都代表了当时社会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黄世仁、穆仁智这类形象就是黑恶地主阶级的代表,也正是群众痛斥的对象,杨白劳、喜儿代表的是勤劳善良的农民阶级,在当时往往是被欺凌的对象,而王大春则代表的是八路军和新政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6](P.861)歌剧《白毛女》采用民间故事题材和塑造民间典型人物形象,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激发起群众的阶级斗争意识,推动人民走向斗争。同时,这样的创作方式能够引起大众广泛的情感共鸣,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农民在看完《白毛女》之后,引起了他们的革命斗志,激起了他们的阶级愤慨,他们愤怒地喊出“为喜儿报仇”的口号。[7]表现形式的民间化对于歌剧艺术而言,表现方式对于作品的呈现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延安时期的文艺作品大都采用通俗化的表达方式,在创作过程中注重语言和音乐的民间化,与民族的、民间的艺术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使得作品的整体内容通俗易懂,歌剧《白毛女》也是如此。在语言上,《白毛女》中人物的语言采用的是经过提炼的大众化的口语化形式,唱词的语言富有节奏韵律,押韵上口,对话和独白使用较多的民间谚语、歇后语或俗语,表现出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同时还大量使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在音乐方面,采用北方民歌的曲调,吸收戏曲的元素进行创作。比如在唱段上,杨白劳的唱段“十里风雪一片飘”,是根据陕西民歌《捡麦根》改编的;喜儿的唱段“北风吹”,是根据河北民歌《小白菜》创作而成。唱腔上《白毛女》采用在农村地区广为流传的唱腔——梆子,运用传统戏曲板腔变化手法展现056

不同人物丰富的情感特征,[8]毫无疑问,歌剧《白毛女》吸收借鉴经过长时间深厚积淀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一个明智之举。此外,还有一些细节上的民间化,比如舞台场景的设置上加入了老百姓熟悉的生活场景,这些细节无疑牵动着观众的心灵。这样的表现形式正是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也是它多年来受到人民大众喜爱的原因之一。主题思想的时代化歌剧《白毛女》开了我国现代歌剧成功创作的先河,成为中国歌剧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的出现是合乎时宜的,具有充分必要性的,[9]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化特征。在当时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指引下,歌剧《白毛女》经过多次修改而诞生,它的主题思想“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深入人心,把两个时代、两种社会制度进行了鲜明对比,表现出农民与地主阶级的强烈斗争,体现了政治化、时代化的特征。一方面,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民族矛盾向阶级矛盾转化的历史关口,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长期在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下,生活越来越痛苦,站起来反抗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获得翻身解放,劳苦大众终于看到了新生的希望,表现出对新社会、新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该主题的创作者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立足于历史和时代的需要,通过新旧两种社会的对比,反映了对新社会的全新理解,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歌剧《白毛女》对推进当代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借鉴意义及启示立足于农村、依赖并服务于农民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发展壮大的一贯宗旨和目标所在。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地区的发展始终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近年来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农民的生活条件也明显改善,但农民的思想文化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成为农村发展的绊脚石,因此为了推进农村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需要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农村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0]新时代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树立马克思主义在农村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农民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指导实践。歌剧《白毛女》作为延安文艺作品的代表,它以民间化、通俗化、时代化的创作特点多年来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认可,取得巨大成功,这启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农民的现实需求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农民的具体实际改变理论宣传方式,不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这样才能推动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解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

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11](P.137)关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农村的大众化。歌剧《白毛女》的故事内容取材于民间,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作为延安时期革命文艺作品,始终贯彻“以人民群众为中心”进行文艺创作,这就启发了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工作者在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及时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只有把解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才能取得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大众化的成功。人民群众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实现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依靠农民,在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必须发挥重大作用。基层党组织的一切工作要以人民为中心,知百姓冷暖,坚决把民生问题的解决放在农村一切工作的重心,努力使广大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民群众过上稳定美好的生活。基层工作者只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为农民群众谋利益为工作重心,不断提升自身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才能使人民群众自觉拥护党的领导,支持党的方针政策,从而使人民群众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深深的认同感。创新理论宣传方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理论被人民群众所接受的过程,那么如何使群众接受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强调:“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12](P.851)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13]因此,只有大众化的语言才能让农民群众更易于接受理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民思想落后、受教育程度普遍较等因素,因此采用通俗化的表现方式成为最佳选择。所谓通俗化,就是要把理论进行话语转化,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4](P.844)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论述更加说明了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通常情况下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表现为“上课”,召集农民参加党组织会议、定期上课等,这些形式都太过于死板,农民理解起来有困难并且积极性不高,所以在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对理论宣传方式进行创新。一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新兴媒介。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农村地区几乎村村有网,人人有手机,加上新兴媒体发展迅速,多种媒体融合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制作通俗易懂的学习视频、便捷的学习软件,让农民群众能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学习理论知识,并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积极性;另一文化纵横方面,组织多样的红色文化活动,结合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以传统戏曲或歌舞等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化的形式进行理论熏陶,使人民群众更易于接受。通过对理论宣传方式的创新,“让群众愿意看、看得懂, 愿意听、听得进”,[15]这对于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是时代的需要,迎合了时代发展趋势,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与农民群众联系最多的党组织,通过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保持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时代性,才能更好地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组织建设方面,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完善农民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机构平台,健全群众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这样才能给予农民表达他们所思所想的机会,使他们在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拥有充分的话语权,从而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积极性;思想建设方面,要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建立使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通过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通过从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两方面入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基层党组织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紧跟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从而增强农民对党的领导的信心,使他们逐渐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参考文献[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8[2]李成瑞.《白毛女》与青虚山——《白毛女》歌剧创作60周年引起的回忆和感想[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05):32-34.[3][4]黄科安.文本、主题与意识形态的诉求——谈歌剧《白毛女》如何成为“红色”经典作品[J].文艺研究,2006(09):106-115.[5]臧海萍,贾慧.从歌剧《白毛女》的“重生”看中国经典民族歌剧的继承与创新[J].四川戏剧,2019(03):55-57.[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1[7]王佳钰.《白毛女》历演不衰七十年[J].党史博采(纪实),2015 (06):34-38.[8]张艳辉.歌剧《白毛女》创作风格浅析[J].大舞台,2013(12):19-20.[9]王金胜.《白毛女》与新歌剧:从延安时期到新中国[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01)96-116[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7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1[13]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在中央党校2009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J].今日中国论坛,2009(Z3):6-13.[1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4[15]习近平.努力克服不良文风 积极倡导优良文风[J].求是,2010 (10): 3-7.

057

更多推荐

群众,马克思主义,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