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0日发(作者:途胜汽车之家)
【标题】论茅盾“农村三部曲”的独特价值
【作者】黄 纯 励
【关键词】茅盾 农村三部曲 社会认识 文学形象 艺术风格
【指导老师】魏 洪 丘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政治活动家。笔名有玄珠、
方璧、郎损等。浙江桐乡人。茅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
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腐
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
《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此外,还有大量文学评论、神话研究、散
文、杂文、历史故事等;文学论文集《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
《关于历史和历史剧》、《杂谈短篇小说》、《反映社会主义时代,推动社会主义
时代的跃进》;还翻译了几十种外国文学著作。茅盾生前为团结广大作家,培养青
年作者,促进文学理论建设,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突出的贡献。
其作品歌颂人民、歌颂革命,鞭挞旧中国黑暗势力,表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
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现实主义历史画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茅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大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
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一直以来,研究茅盾的人不胜枚举,或他的作品,或他的创
作,或他的生平,或他的文艺理论,或他的思想等等。如唐金海、孔海珠编有《茅
盾专集》,《茅盾研究》编辑部编有《茅盾研究》系列丛书,孙中田著有《论茅盾
的生活与创作》,孙中田、查国华编有《茅盾研究资料》,钟桂书著有《茅盾传》,
庄钟庆著有《茅盾的创作历程》,庄钟庆、邵伯周编有《茅盾全集》,叶子铭著有
《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翟耀德著有《走近茅盾——论茅盾的小说创作艺术》、
陈桂良著有《茅盾小说艺术论》、钟桂松著有《二十世纪中国茅盾研究史》、《文
学评论》编辑部编有《文学评论丛刊》等,这些著作对茅盾的小说创作都做了较好
分析。茅盾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之一,虽然研究他的文学创作和
文学评论者不胜枚举,可真正系统研究他“农村三部曲”的却不多见,或研究其长
篇巨著《子夜》,或研究其早期创作的《蚀》三部曲。而研究“农村三部曲”的大
部分作品都只是片面地从一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评论,或只涉及某一人物形象,或
只谈作品反映的社会现状,比较零散,不够系统全面。本文笔者以《论茅盾“农村
三部曲”的独特价值》作为研究题目,针对以上的欠缺和不足,通过查阅茅盾相关
资料和上述等前人的研究成果,深入阅读茅盾作品文本,结合作者自己的相关文艺
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全面、系统地分析讨论茅盾“农村三部曲”体现出来的社会认
识价值、文学形象价值和艺术风格价值,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既是一位绘制长篇小说的艺术大师,又是一位创作短篇
小说的文学巨匠。从一九二八年到一九四八年的二十年间,他一共发表了五十多个
短篇。这些作品着力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刻画出他
们在特定环境里的思想性格和心理情状,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深刻地、全面地反映了
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社会生活风貌。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些作品是继
鲁迅短篇小说创作之后的另一个高峰。我们知道,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处于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内有国民党新
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连年内战,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工商业受到严重阻碍,农村
经济破产。茅盾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之一,提倡“为人生”的写
作主张,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描写出不断发展中的生活真实。一九三二年
到一九三七年间他创作的大量短篇小说就反映了大革命时代,主要是描写第二次国
内革命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之下城市光怪陆离的现象和
农村衰败凋敝的情景。与长篇巨制相比较,茅盾的短篇小说有其独特的价值:题材
广泛,巨细并用;取材角度,各不相同;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描写手法,变换不
定;布局方法,不拘一格。由《春蚕》《秋收》《残冬》组成的“农村三部曲”是
当时茅盾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因此有必要作详细分析,探讨一下茅盾“农村三部
曲”的独特价值。
一、社会认识价值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是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每
篇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春蚕》完成于一九三二年,《秋收》和《残冬》完成于
一九三三年。这几年间,日益深重的农村破产,“丰收成灾”的悲惨景象,引起人
们的极大关注。丰收而致成灾,这自然是那个“太平盛世”的奇闻,那时节年成虽
好,却使劳动农民一年不如一年,负债、破产、鬻儿卖女乃至流离逃亡,是无可辩
驳的事实。这种怵目惊心的灾难生活,给作家提供了重大的创作题材。作品无情地
揭露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对于农民盘剥与重压的罪行,反映了第二次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农民在三大敌人压迫下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的反
抗与斗争,生动地描写了三十年代初期半殖民半封建旧中国农村的破产,指出农民
只有组织起来实行武装斗争才有出路。
(一)
《春蚕》通过江南农村富裕农民老通宝家境的变迁,概括地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由于
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封建地主、高利贷者联合敲诈和剥削,造成了
经济的崩溃,揭示了农民贫困化的特定历史原因。小说写了老通宝家“十年中间挣
得了二十亩的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还有三开间两进的一座平屋”。帝国主义经济
入侵后,洋货不断倾销,老通宝“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国
民党“派到乡下人身上的捐税也更加多起来”,“地主、债主、正税、杂捐,一层
一层地盘剥来”,这样,老通宝一家日益穷困,不但失去自己的田地,还欠了三百
多块钱的债。
小说一开始就写老通宝正在勉力支持穷困生活之际,眼看蚕花好收成,于是“他的
被穷苦麻木了的老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来了”,他“唯一的指望就是春蚕,一
切临时借贷都是指明在这‘春蚕收成’中偿还”。果真春蚕丰收了,收成了五百斤
的茧子,然而结局却是这样:“因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通宝
家为的养了五张布子的蚕,又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就此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
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还都不算!”为什么会造成春蚕丰收成灾的
现象呢?一是战争:小说中写到一二八上海战争后,“丝厂都关门”,“茧厂也不
能开”,军队打过来攻过去,政局动荡不安,百姓又如何有好日子过?二是洋货大
更多推荐
农村,中国,研究,文学,春蚕,农民,作品,帝国主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