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9日发(作者:大众捷达老款车型)

姜太云K-MAN(科曼)老板的故事

作者:燕七 肖晗

来源:《越玩越野》2022年第03

K-MAN这个品牌在越野圈可谓大名鼎鼎。产品价格不低,销量也不小,那老板理应是个

有钱人。

但有没有一种可能,真的有一种人做事情、做企业是纯粹的出于钻研和热爱,而不是把金

钱放在首位的?

我不知道有没有这种可能,但跟他熟的人,都说他是。

他叫姜太云,他创立了KMAN(科曼)品牌。

他应该有什么样的故事?

他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故事的开头千篇一律。

一个机械专业的工科男,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进了一家国际顶级的制造品牌并一路晋升。这

个品牌,就是做减振器的。

出于对机械的兴趣和热爱,在打工时代,他就把减振器的技术和上下游的产业链摸了个

明白。摸个明白

并不是为了什么,只是单纯地想把这个产品搞清楚,就像大学的时候做课题、搞试验一

样。

在摸出门道之后, 他觉得自己了,想要多做些东西了。

似乎每一个创业者都能讲出这样的故事——在觉得自己行了的时候,被浇了一盆冷水。

而且跟每一个能讲出这样故事的创业者一样,泼出这盆水的,就是姜太云当时的老板。

姜太云数次向老板提议希望能做一些自主研发的创新产品,老板只是觉得这个年轻人有点

不务正业

年轻人需要证明自己。对于准备好了的人,机会并不罕见。

一名知名的越野赛車手向当时还是打工仔的姜太云抱怨找不到合适的赛车减振器:

支一万多,一台车要用八支,然而花这么多钱性能还不是最好的。赛车手的下一句话就是:

你不就是做减振器的么,能不能给我们做一套赛车减振器?

这次对话发生于2009年。

2010年,姜太云正式离职。既没背景也没资金,要做的东西在中国市场上尚属技术空

白,连零件供应商都找不到。

但他就这么开始了。

那时候也年轻嘛,没想过未来会怎样。就一心想搞技术,是一种充满热爱和有点理想主

义的状态,就有点无所畏惧。

辞职下海的年轻人搬去了浙江嵊州——一个朋友在乡下有个院子,他可以以最低的生活成

本进行减振器的研发。在那里,他经历了无数次推倒重来,无数次捉襟见肘。

201111月,他成功研发出了K-MAN第一代赛事减振器。

初代产品自然有些不成熟,但提起当时,姜太云至今都很自豪:那时候别的减振器还只

有不可调节,或者是只有一个压缩调节,但我们做出来了支持压缩调节和回弹调节的产品。

做出了第一套产品后,姜太云忐忑地扛着8支减振器,从浙江嵊州坐了一夜的大巴车去到

山东临沂,拿给赛车手试车。

之后的故事,是那位赛车手驾驶着装了K-MAN八根减振器的赛车,在比赛中拿到了好成

绩。对孤注一掷的姜太云和初生牛犊的K-MAN品牌来说,这个好成绩太重要了,它决定了

他能不能走下去,以及往什么方向走下去。

今天看来,这个品牌当然走下去了,方向也很明确——姜太云携K-MAN正式填补了中国

市场上越野赛车减振器技术空白,踏上了创业之路。

创业的路,并不好走。

但姜太云回忆起那几年的工作状态,至今都是兴奋的怀念:那时候不是在搞研发,就是

在试车和跟比赛收集数据。一年到头全国各地的赛场到处跑,晒得很黑,还总是灰头土脸的,

的确是辛苦,但真不觉得累,就一门心思要着怎么做出好产品,干劲儿十足。而且那几年也算

是借着机会看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去了很多国家……”

2012年,K-M A N第一次参加中国最残酷的越野拉力赛——环塔。

此后,他和他们经常出现在国内、国际的顶级赛事上,直到达喀尔。他和他们经常出现的

那些场合中,使用K-MAN减振器的赛车越来越多了。

2020年韩魏驾驶装着K-M A N减振器的大黄蜂闯入了达喀尔,闯出了在达喀尔赛场上

中国车手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也是达喀尔赛场上前所未有的中国品牌。

当年的出走多少有点赌气。但姜太云已经实现了代表中国科技制造的身份,站进全球技

术舞台的夙愿。

赢了。

机会又一次宠幸了准备好了的人。

2012年,有越野爱好者在赛场看到K-MAN减振器,感觉很不错,于是就找到姜太云问能

不能做点民用越野车的氮气减振器。

那时候的越野玩家,有不少是真的懂越野懂技术,跟他们交流姜太云有种遇到知音的感

觉。当时的改装市场也风头正劲,他决定将赛车的减振器技术带到民用越野市场。

20132月,K-MAN完成了Jeep牧马人减振器的研发。试用的是重度玩家,喜欢激烈的

驾驶,并不太在意舒适性,所以当时得到的反馈是行、不错

于是第一代产品开始被投向民用车市场。

姜太云清晰的记得,第一套产品卖了15300元:当时拿到钱特别高兴,因为那时候没

钱,零件的货款都是欠着账,拿到钱就赶快先给付上一些。

15300元挺贵,但挣得也还真不容易。产品因为是从赛事减振器衍生而来的,安装和调

试对技术要求很高。姜太云要自己做研发,搞测試,还经常自己当技师做组装,听着都很辛

苦。

懂技术、不怕劳苦的姜太云跌跌撞撞,带着K-MAN在民用越野市场也算扬名立万了。

那些大名鼎鼎的创业者们都能讲几个惊心动魄的沉浮故事,姜太云也一样。

扬名立万后不久,姜太云翻车了。这次翻车,把他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企业和骄

傲一笔勾销。

直到今天,人们还总是提起那段故事:关键词是漏油

漏油事件的来龙去脉早有定论。大家看不见的是姜太云咬着牙,陪着笑,给用户和经销商

退款,收回大量没有利用价值的废品——用尽了所有的资金,赔掉了全部的口碑。

创业6年的姜太云回到了起点——背着漏油的口碑,K-M A N的品牌力似乎比起点还

低。

于是,有人劝姜太云要不放弃K-M A N重新立个招牌吧,那样亏损会小一些

可他不舍,更不愿:在减振器领域,中国需要一个代表中国科技制造水平的品牌站在世

界的舞台上。科曼要成为这个品牌,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骄傲。我热爱这个行业,这是

我要做一辈子的事情,就想要敞亮真实。那我就该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他爬起来了。

姜太云至今都保持着高频热情的工作状态,驻扎在工厂,基本每天的工作时间都超过

16h

他更喜欢的身份是工程师而不是老板,与其处理管理和财务,他更愿意埋身到生产车

间和实验室去,从每一个细微之处改善性能。

采访在K-M A N董事长的宽大的办公室内进行。宽大并非完全因为他董事长的身份,

而是他需要不止一张宽大的办公桌来摆放减振器的零件、图纸,同时地上的各个角落也遍布着

各种各样的铁疙瘩们。

他对每一个造访者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地介绍着这些外行们看不懂的零件,是从什么国家

进口的,参数有什么优势,为什么我们国家还造不出这样的东西,我们怎样在性能指标上有

所进步……

姜总一定是个有钱人。他的产品卖得并不便宜,他的产品销量并不低,他的工厂占地面积

堪比FOX,他厂里的工人数量同样堪比FOX

但他所谈论的一切,他所热衷的一切,他所追求的一切,都没有涉及到这个字眼,甚

至作为一名企业家,他连利润这个词都没有说过。但我绝不相信他不关心利润。

也许,这是夜深人静时他钻研的另一个课题。

当无意中提到工作之余最大的兴趣爱好是什么时,姜太云愣了一下。

因为我们明显是想问喜欢的休闲娱乐项目,但他能想到只有搞科研,技术研发就是我最

大的乐趣

就连玩越野,他说他喜欢,但在追问下才明白,原来他所说的喜欢其实是通过越野车去感

受减振器,而并不是想要越野本身。

如果不用处理公司事务只让我搞研发,那我会一直精神充沛根本不会觉得累,泡在实验

室里研究技术是多么其乐无穷。说这些话时姜太云的眼里闪着光,让人不得不被他对技术的

热爱所触动。

还记得文章开头的那个设想么:有没有一种可能,真的有一种人做事情、做企业是纯

粹的出于钻研和热爱,而不是把金钱放在首位的?

他可能就是。


更多推荐

jeep牧马人两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