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1日发(作者:300c是什么牌子的车多少钱)

分析化学(FENXIHUAXUE) 评述与进展第12期                  2002年12月ChineseJournalofAnalyticalChemistry1507~1514第30卷评述与进展  活性氧测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林金明 屈 锋 单孝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3-?摘 要 综述了过氧化氢(H2O2)、一重态氧(1O2)、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以及羟自由基(OH)等活性氧的测定方法。侧重介绍活性氧的化学反应法、捕捉法和直接测定法的基本原理和最新的进展情况,并比较了这几种方法的各自特点。关键词 活性氧,化学发光,自由基,评述1 活性氧氧是生命运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气体,人们一旦处于缺氧或者供氧不足的环境中,就会感到憋气的痛苦甚至死亡。所以,自从1770年代初英国人JosephPriestley发现氧以来,氧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对人体百益而无一害的气体。可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知道,不管是空气中的氧还是水中的溶解氧都具有较高的氧化性,与一般的金属铁一样,处于空气中的人体各部位都在不断地受到氧的腐蚀而“生锈”,当然这种腐蚀与铁不同,它体现在人体的细胞水平上。特别是人体各种器官随着1年龄的增大不断地老化更是这种腐蚀“生锈”的直观表现。1969年McCord与Fridovich发现,在生化反--应过程中O2获得一个电子还原生成超氧自由基(O2),进而经过红血球的分离精制后获得O2的清除灭活酶,并命名为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ltase,SOD)。这一发现激发了大批的科学研究者致力于O2的生成过程、反应活性、毒性、生理和病理等等各方面的研究,去探索解明SOD在生理学上的意义。同时由O2衍生出来的过氧化氢(H2O2)、激发态氧(一重态氧或称单线态氧,O2)羟自由基(OH)、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近10多年来,活性氧在人体内的作用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报道了大量有关活性氧,特别是超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与机体细胞的许多功能活动以及各种疾病,如癌、动脉硬化、糖尿病、心脑血栓、缺氧再灌注综合症、感染以及衰老效应等相关的研究论文和著作,引起人们对活性氧的普遍兴趣,从而激发了人们更深入地去研究活性氧的各种特性,开发各种相关的抗氧化、抗衰老物质,在医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已成为一项广泛引起重视的研究课题。所谓的活性氧,概括地说,是指机体内或者自然环境中由氧组成,含氧并且性质活泼的物质的总称:1主要有一种激发态的氧分子,即一重态氧分子或称单线态氧分子(O2);3种含氧的自由基,即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羟自由基(OH)和氢过氧自由基(HO2);2种过氧化物,即过氧化氢(H2O2)和过氧化脂质1(ROOH)以及一种含氮的氧化物(NO)等。这些物质化学反应活性强、存在寿命短,如O2的平均寿命为22~8--?1?-μs、OH自由基200μs、O2自由基5s。正是由于它们寿命短、反应活性高,到目前为止除了H2O2以外,其它活性氧的测定仍然是一项国际性难题,还没有特别专一有效的方法。一般情况下采用的分析方法9~3637~4748~59可大体有化学反应法、捕捉法和直接测定法。本文按这样的3种分类针对不同活性氧的测定方法作一概括性的总结,比较它们各自特点。2 化学反应法由于活性氧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它们可以与许多不同的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由此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生成物,根据这些反应生成物或者反应物的变化程度可以进行定量或者定性分析。通常采用的9~161,17~2223~25仪器分析方法有,化学发光法、紫外2可见吸收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电子自旋探 2001211208收稿;2002205205接受本文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20125514)

  150826~2930~36分析化学第30卷针以及选择性电极法等。化学反应法的特点是测定灵敏度高、廉价、操作简便等。但是,化学反应法的特异性相对比较差,一些氧化还原反应或者酶催化反应往往对测定结果的判断产生影响,一般需要其他分析方法作为比较,才能获得满意的结论。2.1 化学发光法化学发光测定法是仪器分析中灵敏度最高的方法之一,已在医学、环境以及工业分析等许多领域里得到广泛的应用。活性氧的化学发光研究也是活性氧测定法研究领域中比较活跃的分支之一,特64~68别是针对H2O2测定,有许多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化学发光体系。进年来,笔者在H2O2测定方面开发了一系列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分析法。除此之外,目前比较成功的活性氧化学发光测定法主要有鲁米诺法(luminol)、光泽精法(lucigenin)和cypridinaluciferinanalog(CLA)法。2+2+通常,鲁米诺在碱性溶液(pH10左右)中,首先形成单价阴离子,然后在催化剂,如酶,Fe、Co、Ni69~7260~63和Cu等过渡金属离子或者金属络合物的催化下与溶液中的溶解氧或者过氧化氢发生氧化还原73,74反应,生成激发态的两价阴离子氨基肽酸盐(APD),APD经非辐射性跃迁回到基态时,放出光子。自从1928年Albrecht报道了鲁米诺的化学发光现象以来,70多年过去的今天,鲁米诺的化学发光反应机理仍然没有得到满意的解决。近年来,笔者在研究金属过氧化物的化学发光时发现,在不存在任何76催化剂的条件下,向BaO2或者MgO2固体粉末中注入鲁米诺溶液,仍然可以观察到很强的发光现象,这一发现已被应用于以鲁米诺衍生物ABEI作为标记物的化学发光柱后测定法。利用固2液非均相71化学发光体系,在弱酸性或者非缓冲介质条件下,同样能够观察到鲁米诺与过氧化氢的发光现象。这些结果表明,鲁米诺发光与否取决于活性氧的生成条件,而与鲁米诺溶液的酸碱度似乎没有直接的关系,介质的酸碱度影响了激发态APD的发光强度和发光波长。所以,从理论上来说,鲁米诺化学发光法?-?1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介质中的H2O2、O2、OH、O2测定,这就导致了测定选择性差的问题。因此,在许多情况下,活性氧的鲁米诺化学发光法只能作为定量或者定性分析的辅助手段。79在发现鲁米诺化学发光后不久,Gleu和Petsch两人于1935年发表了第一篇光泽精化学发光的论-文。在碱性条件下,光泽精与H2O2,O2等过氧化物作用形成激发态N2甲基吖啶(N2methylacridan)。相比之下,光泽精对于活性氧测定的选择性则相对比较高,有许多报道光泽精只有在超氧活性自由基-存在下发生发光现象。但是,在实际应用中,H2O2的分解过程同样产生O2自由基,难以定性地判断分76,80,8177,78752+2+析结果。还有一类特殊的化学发光试剂,化学名称为22methyl262phenyl23,72dihydroimidazo21,22apyrazin23282?one,简称CLA,1970年代由日本化学家Goto等合成。CLA的特点是不与生物机体内的H2O2或者OH发生反应,只与O2或者O2发生特异性的化学发光反应,发光波长为380nm84~8687-183。这一现象已被应用于白血球的功能性检查方面的研究。Goto等还开发了CLA的衍生物,MCLA、FCLA、Nakano和88~90Fujimori等对这一类试剂的化学发光机理和反应的动力学作了详细的研究,报道了CLA,MCLA与活性氧的化学反应机理。FCLA是目前化学发光试剂中发光波长(532nm)最长的试剂,发光效率比CLA高出近10倍,由于这一特点,在进行生物样品中O2或者O2测定时,能够有效地降低酶、OH等干扰物质的影响。2.2 分光光度法1,20活性氧的分光光度测定,最常用的方法有细胞色素丙(cytochromeC)的超氧自由基还原法和硝92?-基四氮唑篮(nitrobluetetrazolium,NBT)还原法。具有氧化活性的细胞色素C被O2还原后,形成了在?-1?波长550nm处有强吸收的亚铁细胞色素93,可以用于O2的直接测定,在SOD存在下,O2受到SOD的94--催化形成H2O2和O2,以被开发为SOD的间接定量分析法。但是,活性氧的细胞色素丙还原法存在着其它还原性物质,如HADPA和还原性酶的干扰,一般情--况下无法直接用于O2的定性分析,需要比较在SOD的存在下,是否还有O2与细胞色素丙发生反应的结果,从而判断O2的生成与否。同样,如图1所示,NBT在O2的作用下,还原生成不溶于水、蓝色的二甲替(diformazan)-92,95-,它的

第12期林金明等:活性氧测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15  09最大吸收波长560nm,吸光系数达10,000以上,测定灵敏度相当高。笔者在进行KIO42H2O2化学发光反应体系的机理过程中70,使用NBT反应测定O2,获-得良好的结果。但是,由于二甲替不溶于水,长时间放置会出现沉淀现象,难以应用于测定细胞或者水-溶液体系中O2形成的时间推移变化。Sutherland和Learmonth96报道了利用水溶性NBT衍生物测定O2-的方法,解决了生成物沉淀所导致的测定困难问题。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活性氧的比较简单方法还9720有H2O2的Ti?检测法,辣根过氧酶(HRP)法,过氧化物酶法和乙醇脱氢催化酶法等等。2.3 荧光光度法与化学发光一样,荧光分光光光度法也是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的分析方法之一。利用荧光光度法测定活性氧的报道不多,这里仅举几个例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二氯荧光素(DCFH)在过氧化物酶存在下,被H2O2或者HO2氧化形成具有有萤光的DCF,可以有效地应用-2198于H2O2定量分析-23。利用2,32二氨基萘(DAN)与图1 硝基四氮唑蓝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反应的颜色变化Fig.1 ColorchangeofthereactionofnitrobluetetrazoliumwithsuperoxideanionicradicalionNO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反应,形成荧光性的12(H)2萘三氮茂环,有人提出用2,32二氨基萘(DAN)作为NO的测定方法2425。最近,Kojima等开发了可以应用于生物机体或者细胞培养过程中NO测定用的二氨基荧光素222联乙酰(DAF222DA),检测灵敏度达5nmolΠLNO。随着合成技术的不断提高,相信今后还会出现更灵敏、使用更为方便的活性氧测定用的荧光试剂。2.4 电子自旋共振法(ESR法)ESR作为活性氧的化学反应后的检测方法,可以理解成是一种自由基的标识反应,即向活性氧生成的反应体系中添加本身带有不对称电子的自由基,这一添加物与活性氧发生反应后失去不对称电子,从27而导致ESR信号的变化。Utsumi等在研究生物机体或者生物膜的构造过程中,使用了硝基木酮自由-基作为反应的添加物,硝基木酮自由基在与O2,OH或者生物微粒体(microsome)等的电子传输系统发生反应过程中,被还原生成羟胺或者羟氨基,从而失去单自旋电子,在ESR测定中体现为信号的减弱。1另外,与TMP(2,2,6,62tetramethyl242piperidone)类似的哌啶衍生物,在O2的作用下,可与硝基木酮自由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也可应用于O2的测定126。但是,这一方法同样存在测定选择性差的问题,除了O21以外,其他种类的活性氧或者电子供给体同样可以向硝基木酮自由基提供电子,影响对ESR信号的判29,99断,需要得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有关这一方面的详细综述可以进一步参考文献。2.5 电极测定法利用选择性电极法测定活性氧的报道相对比较多,比较成功的例子是利用过渡金属镍2扑啉的高分30-20子膜微电极测定单一细胞中的NO,NO的检测限达10mol,并且选择性也相当不错。还有一类比较33-成功的研究是H2O2电极法测定,Lvovich与Scheeline报道了一种可以同时应用于O2和H2O2测定的复合电极,他们采用电沉积的方法,把聚吡咯(polypyrrole)ΠHRP覆盖在玻碳电极表面,作为H2O2的传感器;另一玻碳电极在以上处理的基础上,再覆盖上一层聚吡咯ΠSOD膜,用于O2的测定,这种复合电极的可使用酸度范围在pH5.1~9.0,非常适合于生物样品的分析。从现有的报道来看,活性氧电极大多是建立在酶催化的基础上,在测定过程中,往往出现酶不断脱离作为其支持体的高分子膜,容易导致电-

  1510分析化学第30卷极寿命缩短和测定结果不稳定的问题。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寻找和建立有效的酶固定方法是电极法今后发展的方向之一。3 活性氧的捕获法捕获法就是利用某些捕捉剂或者捕获剂,把反应活性强、寿命短的活性氧捕获之后加以测定。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活性氧捕获反应所产生的反应生成物一般不只一种甚至两种以上,需要经过分离测定。目前最常用的分离分析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气相色谱法(GC)。针对一些不稳定的自由基,还有一种方法是可以利用自旋电子捕获法(spintrap),即向自由基生成的反应体系中,添加一种不对称电子的捕获剂,如最常用的有,5,52二甲基吡咯啉212氧化物(5,52dimethylpyrroline212oxide,DMPO),在与自由基作用后形成较为稳定的自由基附加生成物,利用ESR仪进行测定。3.1 色谱法Smith等100,1011102α研究结果表明,O2与胆固醇发生特异性反应,生成52过氧化胆固醇,而胆固醇的αβ自动氧化反应或者自由基反应的生成物分别为72过氧化胆固醇和72过氧化胆固醇,经过HPLC分离391后,可以确认不同的反应生成物。这两类不同的生成物同时也证明O2与胆固醇反应的特异性。但是由于O2与胆固醇反应速度慢,导致测定的灵敏度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采用碳14标记胆固醇来提高检测灵敏度。这一方法已被应用于生物微粒体脂质的过氧化反应1104生的O2的测定。??1031,含有增感剂的磷脂膜中产37作为OH的捕获剂,水杨酸与OH反应生成2,32以及2,52二羟基安息香酸,通过HPLC分离后得?以定量分析,这一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白兔的贫血、再灌流阻害的研究,其结果表明这些症状与OH有4140?1着密切的相关性。Kamiya等报道了在生物机体内经过OH或者O2反应生产82羟基鸟嘌羚(82OH2Gua),利用HPLC分离分析发现人体的白血球以及尿液中含有82羟基鸟嘌羚的研究事实。从这些例子来看,在各种标准试剂具备的研究条件下,利用各种分离分析法测定自由基反应生成物,可以有效地判断反应物活性氧的类型。3.2 电子自旋共振法α如图2所示的自由基捕获法的基本原理,DMPO、PBM(2pheny2N2tert2butynitrone)等自旋电子捕获剂,与自由基发生反应后形成相对稳定的自由基附加生成物,然后用ESR法进行测定的水溶性,有利于实验的操作和溶液配制,更重要的一点是DMPO或者PBN-?与O2,OH反应后,所测定到的ESR谱图有明显的差别,能够快速地区别出-?O2和OH。ESR谱的峰数目及其超精细结合常数(hfs:hyperfinesplitting,信号峰之间的距离)是自由基与DMPO、PBN形成自由基附加生成物的特有特征,与ESR的g值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可以-?应用于O2或者OH的定性分析。但是,这个方法也存在着它的不足之处,-与O2形成的自由基附加生成物DMPO2 图2 自旋电子捕获法的基本原理和3种重要捕获剂BasicprincipleofspintrappingmethodandthreeimportantspintrapsOOH在生理条件下,会逐渐地转变为Fig.2 ?与OH的自由基附加生成物DMPO2OHDMPO:5,52四甲基吡咯啉212氧化物(5,52dimethyl212pyrroliue212oxide;TMPO:3,3,()-?类似的ESR信号,使得O2,OH的判断5,52四甲基吡咯啉212氧化物3,3,5,52tetramethyl212pyrroliue212oxide;DBNBS:3,成为困难,Kohno等采用向测定体系46中添加二甲亚枫(DMSO)的方法良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最近,Rouband等报道一种新的DMPO的衍4543。DMPO具有良好52二溴242亚硝基苯磺酸盐(3,52dibromo242nitrosobenzenesulfonate)。

第12期林金明等:活性氧测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15  11生物,DEPMO52(dithoxyphosphoryl)252methyl2pyrroline2oxide,这一试剂可与O2形成稳定的自由基附加生成物(半衰期约15min),这种生成物具有特征性的12个峰的ESR信号,使用方便,易于定性判断。到目前为止,利用自由基捕获法的ESR测定仍然是氧活性自由基测定的主要手段之一,开发象这样的一类反应特异性高、稳定性好的自旋电子捕获剂将继续是活性自由分析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4 直接测定法能够用于活性氧直接测定的方法目前还相当少,已报道的只有O2发光测定法和具有不对称电子自由基的ESR法。下面就这两种方法作简要的介绍。14.1 O2的发光测定法实际上,O2有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6g和Δg,在水溶液中,Δg的存在寿命为4.2μs11+111051,而6g1+存在的寿命更短,一般要求O2浓度在10106-101-3molΠL以上,存在寿命不到10s,如此短暂的存在时间,导致了测定上困难,所以,水溶液中参与化学反应的11往往是Δg状态的O2。从氧的分子轨道的电子排布可以看出,Δg具有亲电子的反应特性,而Δg的激发态能量高于Δg状态的O2,电子由激发态跃迁回基态时以发光的形式释放出能量,部分已知的发光波长如图3所示。在这些波长中,还无法肯定634nm150和762nm是来自于O2放射的能量,但是1268nm的发光属于O2发光的特异性波长已被公认153,54,56,571511111+,通过图3 一重氧的分子状态及其共存的迁移分子对状态Fig.3 Oxygensingletmoleculestateandsimultaneoustransitionmolecular2pairstates测定这一波长的发光来确定O2的方法已被广泛地得到应用。4.2 电子自旋共振法-?反应活性高、寿命短的O2,OH自由基的直接测定法,目前只有ESR法。但是这一方法在室温条件下无法进行,必须结合超低温冷冻和快速混合法,以提高可被测定的自由基浓度。ESR法灵敏度高,定性分析的可信度好的同时,也存在着仪器昂贵,操作程序相对复杂,并且要求液态氮或者其他低温液化气作为冷冻剂等问题。能够同时具备ESR仪器和超低温(77K甚至更低)液化气发生装置的研究单位还不多。目前研究自由基的方法还是以化学分析-法为主,以直接测定法为对照。图4所示O2的是两种典型的ESR直接测定谱图58,冷冻状态下的O2自由基在外-部磁场作用下,可以通过ESR谱图测定计算出不对称电子 图4 超氧自由基的电子自旋共振谱图的旋转方向受到磁场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与磁场方向相平()行的g∥和相垂直的g⊥。每一种自由基都有它特有的g值,Fig.4 ElectronspinresonanceESRsuperoxideradicalsspectraof是确认自由基的重要测定数据。尽管ESR直接测定法被认为是目前自由基分析选择性最好的手段,但是如图4所示一样,自由基测定的ESR信号同样也受到共存离子、溶剂等条件的影响,同一种自由基在不同测定环境中,所得到的ESR谱图往往有一定的差别,给结果的分析带来困难。11由黄嘌呤与黄嘌呤氧化酶在77K条件下反应产生的超氧自由基离子(thesuperxideradicaliongeneratedfromthereactionofxanthinewithxanthineoxidaseat77K);21由过氧化氢与高碘酸钠在77K下反应生成的超氧自由基离子(thesuperoxideradicaliongeneratedfromthereactionofH2O2withNaIO4at77K)。

  1512分析化学第30卷5 结  语从以上的各种方法的比较来看,能够进行直接测定的活性氧的种类不多,直接测定的方法也相当有限,而到目前为止化学反应法和捕获法的分析选择性和可信度还难以令人满意。而在医学、环境等许多领域里,迫切需要开发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活性氧以及其他一些活性自由基的测定方法。特别是活性氧的invivo测定,对于解释生命机体的各种生理、病状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立简便可靠的活性氧以及其他自由基的测定方法,对于获取人体内的各种变化的情报将与DNA的解释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有899关invivo测定方法可以进一步参考文献和。References1 McCordJM,.,1969,244:60492 :AcademicPress,19853 YaguiK,:YihayakuPublishingHouse,19874 Afanas′a:CRCPress,19895 ChemistryofOxygenSpecies(KikanKagakuSosetu).Tokyo:TheChemicalSocietyofJapan,19906 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17 NakanoM,AsadaK,(n,NucleicAcidandEnzyme),1988,33(Suppl.):2653~31888 NakanoM,:NipponYikagakuKanPress,19909 SugiokaK,NakanoM,KurashigeS,AkuzawaY,tt.,1986,197:2710 TeranishiK,m.,1997,249:3711 MurphyME,.,1990,27:217~21912 TawaR,.,1997,30:2811~282513 NosakaY,YamashitaY,.B,1997,101:5822~582714 LundbergJON,LundbergJM,AlvingK,Med.,1997,3:2015 MikuskaP,,1998,374:297~30216 PosnerGH,LeverJR,MiuraK,LisekC,SeligerHH,.,1984,123(2):869~87317 HiguchiK,.,1999,15:129~13418 ClappPA,EvansDF,,1989,218:331~33419 SarkerAK,UkedaH,KawanaD,.,1999,15:1141~114420 BoverisA,OshinoN,m.J.,1972,128:617~63021 ClappPA,,1991,243:217~22022 LiuZ,CaiR,MaoL,HuangH,t,1999,124:173~17623 BassDA,ParceJW,DeChateletJR,SzejdaP,SeedsMC,l.,1983,130:191024 MiskoTP,SchillingRJ,SalveminiD,MooreWM,m.,1993,214:11~1625 KojimaH,NakatsuboN,KikuchiK,KawaharaS,KirinoY,NagoshiH,HirataY,.,1998,70:2446~245326 LionY,DelemlleM,,1976,263:442~44327 UtsumiH,ShimakuraA,KashiwagiM,m.,1989,105:239~24428 KawaneM,IidaT,YoshikiY,OkuboK,scence,1999,14:321~32529 i(.),2000,(2):68~7430 MalinskiT,,1992,358:676~67831 AoyamaY,KagakuKaishi(),1997,(7):479~48332 ZamboninCG,.,1997,69:4113~411933 LvovichV,.,1997,69:454~46234 XiaoY,JuHX,,1999,391:299~30635 LisdatF,GeB,Ehrentreich2ForsterE,ReszkaR,.,1999,71:1359~1365

第12期林金明等:活性氧测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15  1336 XiaoY,JuHX,,1999,391:73~8237 FloydRA,WatosonJJ,s,1984,10:22138 HusainSR,CillardJ,hem.,1987,26:2489~249139 KorytowskiW,BachowskiGJ,m.,1993,213:111~11940 KamiyaH,n,NucleicAcidandEnzyme,1995,40:1571~157741 YamamotoT,YukiS,WatanabeT,MitsukaM,SaitoKI,es.,1997,762:24042 HuttingerHH,togr.A,2000,868:127~13443 JanzenEG,WangYY,.,1978,100:2923~292544 LaiCS,tt.,1994,345:120~12445 KohnoM,MizutaY,KusaiM,MasumizuT,.,1994,67:1085~109046 RoubaudV,SankarapandiS,KuppusamyP,TordoP,m.,1997,247:40447 SanaH,i(.),2000,(4):192~19848 KhanAU,,1964,204:241~24349 KhanAU,.,1970,92:3293~330050 DenekeCF,iol.,1977,25:299~30451 KhanAU,,1979,76:6047~604952 NanniEJ,BirgeRR,HubbardLM,.,1981,20:737~74153 TanielianC,.,1995,99:9825~983054 ArakaneK,RyuA,HayashiC,MasunagaT,ShinmotoK,MashikoS,NaganoT,.,1996,223:578~58255 BodesheimM,.A,1997,101:5672~567756 MartinezLJ,SikRH,iol.,1998,67:399~40357 ShiraishT,MakiuchiM,KakinumaK,iol.,1998,68:16~1958 KnowlesPF,GibsonJF,PickFM,m.J.,1969,111:53~5859 BielskiBHJ,.,1982,104:796~79860 LinJ2M,IshiiM,i(.),1998,(11):865~87261 LinJ2M,YamadaM,.,1998,1:133~14762 GotoH,LinJ2M,.(Japanese),1999,44:871~87363 :ResearchSingportPress,200164 StigbrandM,PontenE,.,1994,66:1766~177065 PriceD,WorsfoldPJ,,1994,298:121~12866 MuellerS,umin.,1995,10:229~23767 QinW,ZhangZ,LiB,,1998,372:357~36368 YuanJ,.,1999,71:1975~198069 LinJ2M,ArakawaH,,1998,371:171~17670 LinJ2M,.,1999,71:1760~176671 HanaokaS,LinJ2M,,2001,426:57~6472 LinJ2M,SatoK,hem.J.,2001,69:73~8073 GundermannKD,:Springer2Verlag,1987:77~10874 k:MarcelDekker,1985:215~24475 .,1928,136:32176 GotoH,LinJ2M,iKagaku(.),1998,47(7):417~42277 GotoH,LinJ2M,iKagaku(.),1999,48(10):945~94878 LinJ2M,GotoH,togr.A,1999,844:341~34879 GleuK,.,1935,48:57~5980 HiplerUCh,WollinaU,inescenceandChemiluminescnce2Perspectivesforthe21stCentury,RodaA,PazzagliM,KrikaLJ,StanleyPE,(Eds.),Willy,Chichester,1999:307~31081 .,1987,97:209~213

  1514分析化学第30卷82 SugiuraS,KakoiH,InoueS,kuZasshi(.),1970,90:441~44483 NakanoM,SugiokaK,UshijimaY,m.,1986,159:363~36984 FujimoriK,KomiyamaT,TabataH,NojimaT,IshiguroK,SawakiY,TatsuzawaH,iol.,1998,68:143~14985 KogaS,NakanoM,s.,1992,292:570~57586 FujimoriK,i(.),2000,(3):136~14187 SuzukiN,SuetsunaK,MashikoS,YodaB,NomotoT,ToyaY,InabaH,.,1991,55:157~16088 KogaS,NakanoM,s.,1991,289:223~22989 FujimoriK,NakajimaH,AkutsuK,MitaniM,SawadaH,Trans.2,1993,(12):2405~240990 AkutsuK,NakajimaH,KatohT,KinoS,Trans.2,1995,(8):1699~170691 PalmerRMJ,FerrigeAG,,1987,327:524~52692 BielskiBHJ,ShiueGG,.,1980,84:830~83393 KoppenolWH,VanBuurenKJH,ButlerJ,,1976,449:157~16894 UenoI,KohnoM,YoshihiraK,.,1984,7:563~56995 BeauchampC,m.,1971,44:27696 SutherlanMW,.,1997,27:28397 .,1961,33:1423~142698 NakanoM,TsutsumiY,.,1968,129:96099 SanoH,toSeibutsu,1999,37:328~333100 SmithLL,TengJI,KuligMJ,.,1973,38:1763~1765101 FooteCS,ShookFC,.,1980,102:2503~2504102 KuligMJ,.,1973,38:3639~3642103 SmithLL,.,1974,96:2640~2641104 SuwaK,KimuraT,.,1977,75:785~792105 .,1983,105:6201~6205106 .,1971,71:395~427DeterminationsofActiveOxygenSpeciesandTheirBasicPrinciplesLinJinming,QuFeng,ShanXiaoquan(ResearchCenterforEco2EnvironmentalScience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85)3Abstract ,hydrogenperoxide,singletoxygen,superoxideanionds Activeoxygenspecies,chemiluminescence,freeradical,review(Received8November2001;accepted5May2002)

更多推荐

测定,反应,自由基,活性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