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0日发(作者:雪佛兰科鲁兹新车价格)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
每个孩子都是希望
□高三政治组 皮瑞虎
起初,学生不懂得什么是希望。他们很坏,很调皮,甚至还会触犯法律。他们也很好,很善良,很纯洁,很真挚。这就是教育的真实对象。大大的世界,形形色色,学生也是这样,什么样的学生都有,一个真正的教育者会自然而又谨慎的面对这一切,正因为学生各种各样,好好差差,教育才会有存在的必要。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就诠释着这样的道理!
电影剧情简介: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昂克重回法国家乡举行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佩皮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克莱门特是一个才华出众的音乐家,不过在当时的法国乡村,他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所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都是一些顽皮的孩子。克莱门特到任后发现学校的校长以高压的手段管治这些“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紧闭的心灵。下面从十个方面来分析《放牛班的春天》里的教育思想与方法。
环境。作为一个教育者,也应该Do as the Romans do,这实际上也是在适应你的教学环境,分析学生们受教育的环境,那里有什么习惯,有什么规矩,有什么政策,我们肯定或否定一件事情,首先我们要相当的熟悉他。“池塘之底”,一所监狱式的学校,一个“问题儿童”的积聚地,校舍偏远,办学条件粗糙,学校管理制度的核心是行动—反应原则,学生的心理是无所顾及,尽心的干坏事,互相揭露陷害,彼此不信任,报复。校长赏罚过于机械,个人专断,根据个人偏好行事。可以说整个校园文化环境就是围绕着行动—反应原则。那么这样的校园文化环境只能是一盘散沙和它的无限的核辐射危害。是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而凝聚力才能让大家有共同的目标,有团队意识和理想追求。
行动—反应原则是把双刃剑,得看教育者怎么用。电影主角音乐老师克莱门特·马修也遵循这一原则,这是为了适应,但不僵硬的套用,比如他发现陷害
- 1 -
莫桑大叔的“凶手”后,他没有将其交给校长进行惩罚,而是让他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懂得需要承担责任,让他去照顾莫桑大叔,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且他在孩子们受到校长惩罚时候,也为此抱以无可奈何的情绪,最后他甚至要求校长撤消惩罚,并很自信的说我已经控制了整个局面。
站在学生的角度,让孩子们感觉到理解,第一节课时学生的打玩被校长发现,他却说没发生什么,体育老师在厕所里发现他们时,他却说,没什么,我们要组织一个合唱团,实际上是孩子们偷了他的乐谱。这就是理解万岁的魅力,行动—反应原则僵硬的套用,更多显示的是惩罚的负面作用,相反,用得恰当,而就能达到真正让学生认识错误,并在于情于理中自愿改正错误的效果。
大棒加胡萝卜政策。恩威并重,灵活应用,克莱门特一进去,就开始树立威信,他在集合中,故意挺身显派式风格,他说:“一言惊醒梦中人,下次再捉到有人取我的东西,我将让他付出代价”。但实际上他也明白,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这种恐吓,或许给他们胡萝卜会有更好的效果,对力基的宽恕,让他义务照顾莫桑大叔;对莫郎的启发,并单独对他进行指导;对佩皮诺的特别照顾,不准别人欺负他。他让莫郎懂得了感激,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巧妙的挑战传统权威下不合理的教育方法。他以试验的方法去改变学校不对的教育方法,关于处理莫桑大叔的受伤的事,并希望校长批准他三件事,撤消你的集体惩罚,容许我惩罚那个肇事者,请允许我不要透露他的姓名,并且要组织一个合唱团。接下来的他的试验获得了成功,就连校长也闲着没事,叠纸飞机放。
发现学生的能力。克莱门特发现他们虽然唱得不好,但是他们喜欢唱。他说:我甚至连一些好声线都贬低了。杜威说:兴趣往往是儿童能力的最初显露,是一些隐藏着能力的信号,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些能力。而在这里面学生只是觉得好玩,他们唱的是:子弹头你快玩完了,这里轮不到你作主。而克莱门特却不计较这些,他觉得孩子们是有希望的。
教学相长。一个在音乐上失意的落魄老师发誓永远不执笔作音乐创作。发现孩子们喜欢唱歌后,他马上又说:永远别说永远,路途上总有许多事情要试。这里我们发现了教学相长。其实他从发誓永远不去作音乐,但是孩子们的行为激发了他的灵感,他开始拿起笔,写出了音符,把自己作的曲给孩子们唱!
情感教育心理学强调老师要移情于学生。移情是指由于知觉到另一个人正
- 2 -
在体验或去体验的一种情绪而使观察者产生的情绪反应。“教师正是利用情绪感染的机制,运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和表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绪”①达到教学目的。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看到克莱门特老师的积极投入。从音乐指挥中的表情,到占用下课的时间去练声乐,再到地下活动中的教学,以及练习转为地下活动后的他那一次又一次的回望。这些都无不感染着每一个学生,在老师的积极和主动中孩子们找到了感觉,找到了作为学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他们会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是能干的,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认真。只要我们也积极的投入,就象老师那样,我们发现自己头上“问题儿童”的帽子是别人戴的,但我们自己可以摘掉它。
因材施教。最有意思的是他的合唱团的选秀,“女高音,左边”“女低音,左边”“男低音,右边”“男高音,去左边”。而佩皮诺却说:“我不懂任何音乐。”他被任命为合唱团的助理指挥。“我任命你为乐谱架”。首先这些行为让他们隐隐的知道自己的定位,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这些新的声音是充满着鼓励,却没有半点歧视的嫌疑。
亲其师,信其道。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而《学记》:亲其师,信其道。那么怎么让学生亲其师呢?我认为课堂上是第一阵地,而其他的一切时间都是第二阵地。不要固守在讲台前,课堂上你的高超的教学技巧,演讲式的讲学,绘声绘色,甚至手之,足之,舞之,蹈之。这是不够的,要重视第二阵地。实际上这里的两个阵地的意思就是强调你的这门课的完整的教学环境的营造。教学目标和效果的实现不是单单看你的讲台风格。要蹲下身来与其交谈、引发、诱导,在课后的时间里,给心灵一种隐隐约约的不明显的不起眼的启示之后,点滴积累后使其印象深刻,一致于产生兴趣而难以忘怀。
那么怎样实现呢?据情感心理学,其关键就是教师要将自己的爱生之情化为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行为。格拉塞认为:要促进课堂的常规的有效的运作,学校要扮演满足学生需要的角色。我认为同时要让他感觉到你的爱和你的鼓励,即使是你在生气的批评他的时候。
教育学者认为学生有四大需要:依恋需要,尊重需要,理解需要,才德需要。①比如这部电影里的佩皮诺,克莱门特满足了他的依恋需要,一致于后来他真的就跟他走了;再看对学生的尊重,我们说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不是说对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置之不理,好像支持他的一切行为,而是在人格上,在人性上的,对于生命本身的尊重。在一些不经意的闲聊中,暗示一种情感,一种让他们喜欢上你的课的情感。这也是在满足他们的对于探索成功的需要,满足了其才德
- 3 -
实现的需要。
给每个孩子注入希望,处理好老师、学生、家长的关系,克莱门特是怎样做到唤醒学生的希望?事实上他首先要看到孩子们的希望,发现他们的潜力,同时他也让家长相信他们,他在和莫郎的母亲谈话时,他说莫郎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而当莫郎的母亲说:他只有恶作剧的天赋。他马上认真的把所有的事情讲给她听,并说服了她的母亲要理解孩子,相信孩子。
克莱门特说为了更好的认识你们,填写你们的名字,年龄和志愿。出于他的意料,大家写的很认真。除了一个(佩皮诺)??第一天晚上他看了学生写下的东西:两名消防员,三名牛仔,一名驯虎员,一名战机师,两名间谍,一名拿破仑的上将,一名热气球驾驶员,三名士兵,没有老师(为什么强调这一点)。说明学生对老师有一种抵触对立情绪,这就是开端。
然后是用音乐让他们安静下来,从最基本的唱谱开始,到《夏日的微醺》《 遥望你的道路 》《风筝》《 夜晚》《 池塘之底》(他们寄宿学校的名字) 《太平洋上的清风》,里面的歌词:我们孩子们的恐惧/悲伤的呓语/了无踪影/夏日的微曦/我的心燃起了/蓦地腾飞/远离大地/泪水已抹去/了无痕迹/我沉醉其中/一切在闪耀/空中飞舞的风筝/请你别停下/飞过大海/飘向高空/一个孩子在望着你呐/在暴风雨中/你高扬着翅膀。
从这些歌词中我们知道了,开启了孩子们一种对未来的期望,一种叫人生目标的东西在心中生长,并期望投入外面更广的更阔的天地。其中一个细节也证明了这一点,就是力基偷校长的钱是为了实现他在给克莱门特写的志愿书里关于热气球的愿望。还有莫郎真正的进入了里昂音乐学院。其实这些里面少不了“施爱于细微之处,施爱于意料之外,施爱于批评之时,施爱于困难之际,施爱于关键之刻。”②
①《情感教育心理学》卢家楣主编。
②《情感教育心理学》
- 4 -
更多推荐
学生,孩子,老师,教育,校长,学校,发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