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5日发(作者:凌度行车记录仪怎么样)

合肥四十五中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一模历史试题卷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那些金字塔已经为它的创造者们的存在作了约五千年的默默无闻的证人。”材料中“创造者”生活在:

A.尼罗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黄河流域

2.公元前4世纪,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大量希腊人迁到东方,吸收当地的文化与风俗。希腊文化传入印度与佛教结合,形成一系列雕塑、绘画艺术。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

A.强化了等级制度 B.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C.推动了海外贸易 D.统一了东西方的语言文字

3.“11和12世纪,在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欧洲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其“活力”表现在:

A.基督教的兴起 B.庄园开始流行 C.大学的兴起 D.租地农场建立

4.14世纪前后,西欧各国萌发了新的生机。其在思想上的表现是:

A.人文主义思潮流行 B.哥伦布“发现”美洲 C.“三角贸易”开始 D.雇工分工合作兴起

5.下列有关《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的评述,正确的是:

A.都沉重打击了本国的封建制度 B.分别是美、德两国的历史文献

C.都使本国确立了联邦共和制 D.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6.福泽谕吉强调:“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乃学问为急务”。在此思想指导下,明治政府推行了:

A.殖产兴业 B.废藩置县 C.文明开化 D.军事改革

7.1862年9月,林肯说:“假如不采取解放奴隶的政策的话,是不可能平息这个叛乱的……解放奴隶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东西,使敌人减少同样多的东西。”他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

A.扭转战局 B.解放农奴 C.废除奴隶制 D.维护国家统一

8.观察图1一战前后欧洲版图的变化,选出其中较为恰当的一组解释:

A.“一枝独秀”——苏联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迅速成为政治大国

B.“两败俱伤”——交战双方都损失严重,新兴民族国家代之而起

C.“三头六臂”——英法美三巨头操纵了巴黎和会,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

D.“四大皆空”——四大帝国崩溃,战后的新格局中潜伏着种种矛盾

9.“欧战爆发前,中国人民孤军奋战,抗击着日军,而英、法、美却在亚洲和欧洲推行绥靖政策。苏联倡议

集体安全受到英法破坏,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材料揭示的战争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有:

①萨拉热窝事件突发 ②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③英、法、美的绥靖 ④纳粹德国对外扩张

A.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0.《走向全球主义》指出,“尽管国家在全世界保持着优势地位,但美国领导人在1945年夏对未来有三怕。一是政治上的,怕斯大林,也就是怕社会主义。”为此美国在政治上: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推行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约 D.成立世界贸易组织

11.下表为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导致增长率趋势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51—1960年

10.25%

1961—1970年

6.45%

1971—1980年

4.95%

A.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 B.工业化建设的进程加快 C.苏联模式的长期影响 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12.下面图示反映了:

“欧共体” 亚太经合 世贸组织 中国加入 “亚投行”

成立 组织成立 成立 世贸组织 成立

1967年 1989年 1995年 2001年 2015年

A.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B.经济格局全球化趋势 C.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D.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

13.阅读下表,分析各省区上奏捐输的银两主要用于:

各省区捐输情况表(部分) (注:道光帝1820——1850年在位)

地区

福建

浙江

广东

上奏人

保昌

刘韵珂

奕山

上奏时间(道光)

二十年十二月十七日

二十一年十月初四日

二十二年十月十九日

银(两)

20000

1200000

1800000

A.虎门销烟的开支 B.鸦片战争的军费开支与战争赔款

C.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军费开支 D.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军费开支与战争赔款

14.为了寻找查禁鸦片的国际法律依据,林则徐请人翻译了《各国律例》,了解外国对走私与偷渡的处理办法,从而使查禁鸦片“人即正法,货尽入官”有理有据。由此可见林则徐的做法:

A.适应了对外交涉需要 B.丰富了中国法学内容 C.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 D.打击了国际贩毒集团

15.到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等海军。南洋水师起步较早但发展缓慢,北洋水师连续多年无法添置新的舰船。这说明了当时:

A.洋务运动成效显著 B.自强求富已经实现 C.海军建设步履艰难 D.军队改制全盘西化

二、辨析改错(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16.文学作品常常折射历史事实。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的正确的打“√”,错

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1)古罗马的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错误: 改正:

【 】(2)《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

错误: 改正:

【 】(3)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深刻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和社会陋习,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

错误: 改正:

【 】(4)法国作家托尔斯泰的《高老头》等作品,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

错误: 改正: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两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直到15世纪末,诸文明区域间的接触和交流主要发生在交通相对便利的欧亚大陆和北非,……互通有无的贸易和由商人、宗教使者、探险家推动的文化交流……通过军事征战一度建立的跨地域大帝国也在客观上促进不同区域间文明的交流,但总体上看,地域性特征相当明显。

——《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诸文明区域间”交流的主要发生地与特征,并归纳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4分)

材料二 大航海时代开始后,世界空前紧密地连到一起……美洲的古老文明先后被湮灭……非洲人被掠到美洲,在矿山和种植园里从事异常艰苦的劳作。欧洲商人用从美洲掠夺来的金银,交换欧洲内部以及亚洲的财富。

——《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2)材料二中“大航海时代”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指出其影响。并结合所学,归纳“非洲人被掠到美洲”主要是通过哪一途径?(4分)

(3)综上所述,概括这一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转变。(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不仅建立在欧洲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基础上,也建立在欧洲政治革命的基础上。……到1914年时……随着权力的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成为世界的中心。

——《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欧洲对世界支配”的基础。以19世纪上半期的中国为例,说明处在“世界中心”的西方对其产生的影响。(4分)

材料二 一战的重大后果之一是欧洲的衰落和美国、日本的兴起。……反法西斯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国际帝国

主义,曾经是世界一等强国的英、法虽然打赢了战争,却失去了往日的地位……英国的决策者已经预见到战后……英国将“夹在两块大磨石之间,被置于最不舒适的处境”。

——《世界史?现代史编》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一战”的重大后果是什么?“反法西斯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结合材料一、二,概括“世界的中心”的变迁。(4分)

(3)综上所述,概括影响世界中心变迁的主要因素。(2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读图2,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图2 苏联的独裁共产主义与美国的民主理想之间的冲突

(1)20世纪40年代率先煽动冷战思维,揭开冷战序幕的是 (国家,填字母),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以 (国家,填字母),为首建立军事政治集团。(4分)

(2)根据图2围绕其主题提炼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8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合肥四十五中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一模历史试题卷

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B C A D C D D A A C B B A C

二、辨析改错(8分)

16. (1)【×】改正:“古罗马”改为“阿拉伯帝国”

(2)【√】改正:

(3)【×】改正:“《安娜?卡列尼娜》”改为“《哈姆雷特》”

(4)【×】改正:“托尔斯泰”改为“巴尔扎克”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7.(1)主要发生地:欧亚大陆和北非;特点:地域性特征明显;主要方式:商品贸易,文化交流(和平)、军事征战(战争)(4分)

(2)新航路开辟;影响:世界空前紧密地联系到一起;途径:黑奴贸易(三角贸易)。(4分)

(3)从相对隔绝(地域性)走向整体(世界、全球)(2分)

18.(1)基础: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政治革命(2分);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等侵华战争,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中国人民掀起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等。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向西方学习,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2分)

(2)后果:欧洲的衰落和美国、日本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的中心由欧洲为中心转移到以美苏为中心(4分);

(3)科技进步、国际合作、战争、制度创新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1) A 、 D 。(4分)

(2)示例一 观点:苏联应该对冷战的爆发负主要责任。

二战后,苏联建立了以其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引起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安。苏联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与西方的民主自由价值观念的矛盾,导致苏联领导层对西方国家不信任。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战后苏联在德国问题以及希腊、土耳其危机中的态度加深了西方对苏联的怀疑,恶化了美苏战时同盟关系,迫使西方国家最终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

示例二 观点:美国应对冷战的爆发负主要责任。

美苏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全球扩张的霸权主义政策,而苏联成为美国实现这一政策的重大障碍。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不同。西方的民主自由价值观念与苏联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相矛盾,导致西方国家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二战的经验使美国决策者相信,对高度集权主义者是不能软弱的,必须采取强硬的对苏政策。

示例三 观点:美苏两国都应对冷战的爆发负一定的责任。

具体答案结果示例一和示例二。

更多推荐

世界,苏联,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