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16年奥迪a5二手车价格)
●
成本控制与技术垄断
在人们的普遍意识中,认为日本企业
是个诸强纷争,各自为战的自由环境,倡
导以先进技术研发,生产质量稳定为竞争
力。但在经历了中国制造的挑战、印度制
造的崛起之后,更多的日本公司意识到
“日本制造”的灵魂是对精艺技术的无比
崇尚。这其中包括通过加大投资保证纯粹
技术上的优势,但现在要面对韩资、台资
企业的技术追赶,以及零部件厂商与终端
消费产品的分离,仅靠过去技术领先的
机会——日本的面具
本刊记者/余洋
上世纪90年代,日本遭遇泡沫经济破灭后的经济衰退,外界普遍猜测日本国大肆
贬值日圆的意图是出于“战略性贫穷”,加之日本人的危机感较强,表现出悲观、不安、
失落的心理,形成日本特色的“不安经济”,某些人或组织更是有意渲染经济如何如何
糟糕,造成一种“日本特色社会情绪”的现象,并得到国际认同。
这是国家示弱的表现,所反映的心理情报显示要低于实际数据,政府利用贬值货
币的手段给经济注射强心剂,仿若当今的美国。
日经BP社鹤原吉郎先生认为日本制造业在此次经济危机中不光存在机会,还有一
定的“死角”,那就是日本制造业普遍绕开低利润低附加值的“低价产品领域”。鹤原
吉郎先生举了一些例子,认为世界经济复苏时,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重新回到发展轨
道,低价产品的需求将大幅增长,而日本欠缺低价产品的开发。对于鹤原吉郎先生的
论述,我们可以做以下评价,即所谓选择性失明。
“一招鲜”的方式已经无法与其它厂家拉
开优势,日本企业希望能够改变产品生产
流程获取领先地位。比如日本松下联合富
士通日立建设等离子显示器生产线,进而
占据等离子市场42%的份额,最近又收购
三洋,旨在进一步扩大家电市场的统治
力。一个诸侯割据的日本便如此之强,何
况一个统一的日本。
日本把大量生产基地,研发基地转
移到了中国,但他们却把核心技术和核心
制造业留在了日本,这是一个节约成本的
好办法。首先日本不允许企业24小时生
产,中国可以;其次把落后的技术与设备
转移到中国生产附加值低的产品,并获取
利润,这叫资源的二次利用,而日本企业
便可以集中资源发展新技术,把持市场链
上游位置。日本人普遍认为,日本作为一
个资源贫乏的岛国,国民性格敏感并有着
强烈的自我危机感,技术作为他们发展生
存的资本,如果世界大同,信息共享,日
本便将失去竞争力。
52
●
日本具有品牌转变经验与能力
上世纪70年代初爆发世界能源危机,成就了日本汽车业的崛
起;80年代末,日本经济泡沫破灭,日本汽车业果断地推出攻占
高端市场的品牌,并取得成功。丰田的凌志、尼桑的无限、本田
的英菲尼迪,打出性价比这张王牌,比奔驰、卡迪拉克等老牌高
端品牌更豪华、更先进、更便宜,如今凌志稳坐豪车第一,而不
再与欧美豪车打价格战,原因在于品牌建设已经完成。当今中国
汽车业也在效仿这一策略,可惜没有成功,原因在于没有品牌量
化基础,核心技术也不先进,设计更是谈不上,而日本汽车制造
业背后有着强大的研发与设计作为脊梁。
作为支撑日本制造业脊梁的设计领域,更是清晰地把“小即
是美”作为自身定位,应对未来更多不确定因素的挑战。从当前
经济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角度出发,日本在节能与环保还
有新材料替代方面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并掌握相关核心技术。日
本企业更是在成本控制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先进理念,在商品形
象方面更是经营了几十年。
80年代,仅东京一地的房价便超过美国全国的房价。
中国已替代日本成为亚太地区消费力最强的国家。
创意设计
Innovation/Design
富裕的日本农村。
中国乡镇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纵深地带。
从最近日本制造业的动向来看,企业剑指方向更是未来社
会,经济性、低能耗、环保产品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发布会。请
别忘记这个以“工业设计立国”的国家的那句引领整个制造业
走向的真言“SmallisBeautiful”。试问鹤原吉郎先生,日本制
造业又怎么存在死角呢?
●
日本真正的死角
对于技术垄断,如此日本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欧美企业
看到这个机会,比肩接踵地到来,并且对中国的投入可谓是倾
囊出让,西门子、诺基亚、大众等等哪一个不是取得空前的大
成功,甚至在世界经济大萧条的时代背景下,把企业的生死砝
码压在了中国这个大市场上。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是任何组织与个人都无法阻
止的,日本政府只有改善其对外政策,积极发展与东南亚及发
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才可以真正把经济危机转化为国家结构
改革与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迎来经济复苏后的国家机遇。
53
更多推荐
日本,经济,技术,企业,产品,国家,中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