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0日发(作者:亚洲龙的致命缺点)
台湾汽车产业发展状况分析及评价
张宪国 吴松泉(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论文发表于中国《汽车工业研究》杂志
由主编 范海涛 分享
近几年,随着两岸经贸活动的日益频繁,台湾企业和产品在大陆市场上频频亮相,特别
是两岸签订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以来,两岸汽车产业合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台
湾汽车产业的发展状况也越来越为业内人士所关注。本文总结了台湾汽车产业发展历程和发
展特点,并对台湾汽车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分析。
一、 台湾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台湾汽车产业起步于1950年代初,至今已有近60年的发展历史。按照台湾有关机构
的总结,台湾汽车产业可以划分为装配技术导入期、生产技术导入期、生产技术吸收期、积
极发展期、国际化推进期、自主品牌发展期等6个发展阶段。具体见表1。
表1 台湾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发展阶段 基本特点
?
?
?
说明
1957年,台湾裕隆汽车与日产公司签订技
术合作协议,规定五年内完全本地化采购。
但本地化采购比例仅20~40%。
三阳、福特六和、中华等汽车企业陆续成
立,但后来政策要求:除非企业出口比例高
于50%,否则不允许申请成立。
开始CKD组装,座椅、悬架等传统零部件
等生产技术开始导入,本地化采购比例达
50~60%。
本地化采购比例可达70%。
1986年裕隆汽车推出飞羚101轿车,后失
败,但裕隆开始致力于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在行业主管部门“汽车工业发展战略”指引
下,企业开始努力开拓进入国际市场,零
部件产业积极进入国际分工体系。
2002年台湾地区加入世贸组织(WTO),
关税门槛逐年降低。
汽车整车出口东南亚;汽车零部件企业则
以并购或战略/品牌联盟方式扩大出口。
行业主管部门推动“整车开发计划”。
通过两岸分工体系,逐步将台湾技术导入
大陆以获得量产规模效益。
裕隆于2009年1月发布自主品牌纳智捷
(LUXGEN)。
裕隆于2009年11月推出另一个自主品牌
酷比(Tobe),定位于小型车市场。
装配技术导入期台湾汽车工业起步,
(1953~1967年) 以组装生产为主,本
地采购比例较低。
生产技术导入期开始CKD组装,本地
(1968~1978年) 采购比例逐步提高。
?
生产技术吸收期相关工业逐步成熟,
(1979~1991年) 零部件本地采购比例
进一步提高。
积极发展期开始实施海外市场经
(1992~2002年) 营战略,不断扩大出
口。
国际化推进期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2003~2008年) 国际化取得重要进
展。
?
?
?
?
?
?
?
自主品牌发展期
(2009年至今)
裕隆再次推出自主品
牌乘用车,大力发展
自有品牌。
?
?
二、 台湾汽车产业发展特点分析
(一) 市场狭小,但汽车普及率高
1
根据台湾交通管理部门车辆注册数据,截至2011年底,台湾汽车保有量为705.3万辆。
千人保有量约为305辆,与韩国基本相当,远高于大陆水平(69辆/千人)。分别来看,台湾
保有量最高的是乘用车,约596.01万辆,约占84.5%;其次为商用车104.29万辆,约占14.8%;
特种车约5万辆,约占0.7%。
(二) 产销量远低于大陆,本地产汽车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1990年代以来,台湾汽车年产量保持在30~45万辆。金融危机中受到一定影响,但之
后缓慢恢复,2011年汽车产量为34.33万辆(仅为大陆的不到五十分之一),比上年累计增
长13.1%。2012年1~9月,台湾汽车产量为25.12万辆,同比小幅增长0.7%。
2006年之前台湾汽车销量(含出口)同样为30~45万辆,而2007~2010年,汽车销
量不足30万辆。2011年汽车销量为34.06万辆,首次超过金融危机之前2006年的水平(31.5
万辆)。2012年1~9月,汽车销量为26.34万辆,比去年同期累计增长1.6%。
资料来源:根据台湾区车辆工业同业公会数据整理
50
45
40
产35
量
30
(
25
万
辆
20
)
15
10
5
0
销量同比增速
40%
30%
20%
10%同
比
0%
增
-10%
速
-20%
-30%
-40%
9
0
9
2
9
4
9
6
9
8
0
0
0
2
0
4
0
6
0
8
1
0
1
2
图 1 台湾1990~2012年(1-9月)汽车销量
资料来源:根据台湾区车辆工业同业公会数据整理
受限于外资企业的全球战略布局,台湾汽车生产企业以满足当地需求为主,近三年才开
始实现小批量出口。2012年1~9月,台湾汽车共出口5.11万辆,比去年同期累计增长29.37%。
其中乘用车4.90万辆,轻型商用车(3.5t以下)2162辆,大型商用车(3.5t以上)18辆。
由于市场开放和汽车进口量增加,地产车的市场份额从2004年的87.22%下降到了2010
年的77.14%,但是地产车仍继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台湾每年进口汽车约4~7万辆,乘用
车超过90%。日本、德国是台湾最大的进口车来源地。
(三) 整车生产主要与日本企业合作,整车企业普遍产能过剩严重
自1989年以来,台湾区车辆工业同业公会进行产量统计的共14家企业,分别为裕隆、
福特六和、三富、中华、三阳、羽田、台湾五十铃、国瑞、大庆、太子、国产、庆众、台朔、
台湾本田。现正常生产的9家汽车企业中,与日本合作的占7家,且日系汽车的市场占有率
高达95%。同时台湾进口汽车绝大部分来自日本,并且进口其零部件。台湾汽车在与日本
汽车公司的合作中,并没有迅速获得自己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日本企业对技术出口的限制
使整个台湾汽车产业对日本汽车技术保持了很强的依赖性。
各汽车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普遍较低。其中三富、羽田、大庆、国产四家在2000年左右
2
即已停产,庆众在2005年也已经停产。台湾本田的产能利用率最高,也只有66%左右,国
瑞的产能利用率在58%左右,产能利用率不足30%的有6家,其中台朔仅为0.3%。
(四) 整车生产以乘用车为主,商用车占比较小
台湾汽车产销以乘用车为主。2012年前9个月,乘用车产量为20.49万辆,占汽车总产
量的比例为81.58%;其次为小型商用车(全车总重量3.5t以下),产量为4.08万辆,占总
产量的比例为16.25%;大型商用车产量为5448辆,仅占2.17%。
表 2 台湾各汽车企业产品一览
企业
国瑞
裕隆
乘用车
Vios、Corolla、Camry、Wish、Yaris
Luxgen、Bluebird(Sylphy) 、Teana、Grand
Livina、Tobe M\'car、Tobe W\'car、 Tiida、Tobe
W\'car EV 、Tobe M\'car EV
Mazda 3、Mazda 5、New Mondeo、iMAX、
Focus、Escape、Tribute
Outlander、Savrin、Grunde、Clot Plus、Lancer
Fortis
商用车
Hino(客车、货车)
Q-RV(Serena)(厢式客货车)、
UD(客车)、DF(载货车)
Econovan(载货车)
Veryca(货车)、Delica(客车、
货车、救护车、幼儿车)、Zinger
(厢式客货车)、
Town&Country(厢式客货车)
福特六和
中华
台湾本田
太子
三阳
台朔
五十铃
C-RV、CR-Z、Accord、Civic、Fit 、Insight -
Fresh、Apola、Lavita、Matrix、i30、ELANTRA、Porter(皮卡)
Tucson、Santa FE
Matrix、Tucson、Santa Fe 、Lavita Poter、Santa Fe
- DAF(载货车)
- FRR/FVR(载货车)、LT/LV
(客车)、EXR(卡车)
资料来源:根据台湾汽车工业同业公会及各汽车企业网站资料整理
(五) 自主品牌发展开始起步
1980年代,台湾裕隆汽车初次培育自主品牌汽车未获成功。2009年,裕隆汽车又发
布了自主品牌纳智捷,开始打造自主品牌。2012年1~9月,裕隆自主品牌汽车的产销量分
别为6880辆和7500辆,分别占裕隆公司汽车产销量的19.1%和18.6%。其中,纳智捷L91
MPV、酷比 M\'car、酷比W\'car三个车型的纯电动汽车产销量分别为80辆和40辆。
为借力大陆市场发展自主品牌汽车,2009年9月,裕隆与东风汽车公司合资组建了东
风裕隆有限公司。合资双方共同注册和拥有“纳智捷”品牌。东风裕隆的产品涵盖运动型乘用
车、多功能乘用车、轿车及纯电动汽车产品。东风裕隆以汽车电子化+整车研发+电动车研
发为定位,致力于打造高端自主品牌。
(六) 零部件产业已经具备国际竞争力
据统计,台湾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2500家,拥有很完整的产品线。主要产品包含发动
机及零部件、钣金件、内外饰件、底盘系统件、照明设备、电气信号设备、保险杠及零件、
视觉信号设备等。很多零部件产品的质量达到国际水平,目前,台湾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美国
的改装车及售后维修配件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从2006年开始零部件产值超过了整车产值。2011年,台湾汽车零部件
1
工业产值达到了
1
台湾汽车零组件(零部件)统计数据不含轮胎、汽车影音及通讯设备、导航设备、汽车空调、玻璃、车
灯、电池、电装品等。下同。
3
2262亿元台币(约合75.4亿美元
2
)的历史新高。2012年1~6月为1146亿元(约合38.2亿美
元),同比增长5.70%。
2012年1~7月,台湾零部件出口金额约为38.25亿美元。从区域上看,美国、日本、
大陆是其主要出口地区,占汽车零部件总出口额的49.27%。
表 3 2012年(1-7月)台湾零部件出口金额前十的国家和地区
国家或地区
美国
日本
中国大陆
澳大利亚
德国
加拿大
英国
泰国
墨西哥
意大利
注:出口金额为根据台币折算为美元后的金额
资料来源:台湾海关进出口统计
金额(亿美元)
13.90
2.65
2.29
1.12
1.04
0.93
0.89
0.83
0.76
0.75
占比
36.35%
6.93%
5.99%
2.94%
2.71%
2.43%
2.33%
2.17%
1.99%
1.96%
同比增长
8.94%
16.51%
36.87%
15.19%
-11.70%
6.65%
10.48%
26.65%
15.09%
-15.67%
三、 台湾地区汽车产业发展评价
(一) 受制于狭小的本地市场,不得不走向外资依附型产业发展道路
台湾地区仅有2300多万人,且人均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受制于本
地狭小的市场空间,汽车企业很难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成本。为此,台湾汽车企业不得
不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品牌、配套等资源维持生产。其国际化战略等重大决策往往受制于
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布局,在出口和海外投资方面缺乏自主决策权。
(二) 技术研发主要依赖外资,自主品牌发展面临很大困难
技术主要来源于日本汽车企业,整车企业在汽车底盘、发动机等关键技术上缺乏积累。
因为仅仅依靠岛内市场很难降低新车研发费用,整车企业的新产品研发活动较少,主要生产
跨国公司的成熟产品。
台湾裕隆推出的自主品牌在本土的市场认可度并不高。在被裕隆寄予厚望的大陆市场,
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不过,大陆市场已是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裕隆自主品牌虽然在台湾
发展面临很大困难,但通过与大陆合作,后续车型比较丰富的纳智捷品牌在大陆蕴含了很大
的发展机遇。
(三) 零部件产业竞争力远强于整车
与整车不同,台湾零部件研发能力和产品质量都具有国际竞争力,目前已经进入美日跨
国汽车企业配套体系和售后服务市场。台湾汽车电子的发展,具有系统集成化、技术一体化、
通信网络化的特点,在GPS导航系统、CAN-BUS总线、防盗系统、车载TV、自动变速箱
控制系统、集成电路等方面竞争力突出。台湾企业受精益管理的影响深远,善于通过精确的
管控,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极大程度地降低成本。
(四)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基础较好,有望成为全球性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重要供应
基地
台湾企业在电池、电机控制系统及系统整合等技术上都具有一定优势,有丰富的电子元
2
按1美元=30元台币。下同。
4
器件供应商和代工厂,拥有成为全球电动汽车零部件重要供应基地的潜力。能元、有量(台
达电)、必翔等企业为宝马、福特、美国Tesla、Fisker及法国企业提供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
池;电机制造方面有东元、金富田、士电等企业。其中金富田公司为美国Tesla、宝马集团
的Mini E电动车、台湾裕隆集的电动车供货。
(五) 加强与大陆车企合作、深度融入大陆市场是台湾汽车产业的必然选择
两岸共同成立的“两岸车辆产业工作小组”,针对车辆电子、新能源汽车进行跨产、学、
研的密切交流;并促成七大合作项目,包括裕隆与东风、裕隆与吉利、胜荣与奇瑞、三阳与
金龙、新普与普天信息、台达电与北汽、必翔与上汽成为合作伙伴。
据台湾区车辆工业同业公会统计,目前200多家台湾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大陆投资,且很
多企业已经进入大陆外资整车和自主品牌车企的采购体系。随着两岸贸易更加便利,台湾企
业的汽车电子产品进入大陆车企的零配件采购体系更具有成本优势,这也有利于大陆整车制
造成本下降,提升市场竞争力。
5
更多推荐
汽车,企业,台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