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4日发(作者:沃尔沃价格多少钱一辆)
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默写1.在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1)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____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2)_______,稳泛沧浪空阔。_______,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述志后,孔子的表现是“哂之”;其后,当曾皙问及孔子“夫子何哂由也”时,孔子用“_______,_______”两句解释了其“哂由”的原因。二、选择类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节选于其中的《鸿门宴》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项羽、刘邦、项伯、张良等人物形象。B.《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元杂剧代表作,剧中蒙冤遭难的窦娥在临刑前立下三桩誓愿,喊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感天动地,表现出了窦娥的反抗精神。C.曹禺,我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雷雨》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D.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诗人,《哈姆莱特》是他的四大悲剧之一,剧中人物哈姆莱特怀有高贵的理想,但哲学家般的忧郁气质又使得他耽于沉思,犹豫不决。三、名著阅读3.下列对《论语》中几句涉及“仁”的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孔子认为仁德是人们内心对道德的追求,而礼、乐是外在的表现,因而没有仁德的人就会违背礼、乐的要求而做出僭越的行为。B.“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论语·里仁》)孔子认为人没有仁德就会迷失自我,不能拥有平和的心态以及矢志不移的志向,所以他们不可以长久地处于贫困或安乐的境地。C.“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孔子认为人不能在饮食上违背仁德,尤其是在仓促之间和颠沛流离之时更要在饮食这样的小事上坚守人生准则,保持做人节操。D.“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孔子认为只有心怀仁德的人才会用一颗公允、无私的心去观察他人,明辨是非与善恶,公平、公正、客观地喜爱人,或厌恶人。4.阅读《乡土中国》(节选),完成各题。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族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
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浑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但是人究竟不是植物,还是要流动的。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一个人口在繁殖中的血缘社群,繁殖到一定程度,他们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这还是以土地可以无限扩张时说的。事实上,每个家族可以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向内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社群分裂,分出来的部分另外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把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是说否定了空间的分离。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10岁就离开了家乡——吴江,在苏州城里住了9年,但是我一直在各种文件的籍贯项下填着“江苏吴江”。抗战时期在云南住了8年,籍贯毫无改变,甚至生在云南的我的孩子,也继承着我的籍贯。我的孩子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选文有删改)请根据选文内容回答,在以血缘为主导的社会中,地缘和血缘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四、文言文阅读阅读《庖丁解牛》,完成各题。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骑,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B.技盖至此乎 盖:同“盍”,何、怎么C.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散落,卸落D.善刀而藏之 善:认为……好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吾见其难为B.进乎技矣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C.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以无厚入有间D.官知止而神欲行 提刀而立7.对下面两句话的翻译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未尝见全牛也。②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A.①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②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B.①未曾看到活着的牛了。②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C.①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②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是要重新拿到磨刀石上磨一磨。D.①未曾看到活着的牛了。②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是要重新拿到磨刀石上磨一磨。8.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诗意化地展现了庖丁出神入化的解牛艺术。B.第二段写文惠君的赞叹与询问,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精湛,结构上有过渡作用。C.第三段中,庖丁以自己解牛的经历、感悟、表现等诠释了自己对“道”的追求。D.末段表明文惠君对庖丁传授的解牛技术没有兴趣,他是想通过学习解牛来养生。9.用选文原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庖丁解牛之所以能够达到游刃有余、炉火纯青的境界,根本原因是他“所好者道也”。解牛时,他能够“①______”、“②_____”地循着牛体自身的结构去用刀,依自然规律行事;而当他面对牛筋骨交错聚结的难解之处时,他又能够以“③_____”的态度与“④_____”的动作去谨慎面对、细心处理,不鲁莽、草率地对待。五、小阅读-课内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下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片侧重写景,以“登临送目”起笔,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以“画图难足”作结,道出金陵美景是难以用画笔完美地描绘出来的。B.“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这是全景式的扫描,目极千里,澄澈的江水好像一匹绵延的白绢,青翠的山峰犹如林立的箭头,景象开阔高远。C.词的下片借古抒怀,感叹六朝竞逐奢靡繁华而相继灭亡,并陈说空叹兴亡荣辱其实没有意义,只有奋起变革,有所作为,才能避免重蹈覆辙。D.全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词人在对金陵美景的赞美中、在陶醉于商女所唱后庭遗曲的旋律中表达了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六、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红楼梦》(节选),完成各题。选文一(取材于第三回)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甲】黛玉纳罕道:【乙】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忧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凤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丙】更相和(mù)______了。”选文二(取材于第二十九回)(元春省亲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出资让贾家族长贾珍带着贾府的男子,从五月初一到初三,在清虚观打平安醮,唱戏献供。五月初一,凤姐、贾母等贾家内眷前来清虚观看戏。以下情节就出现在凤姐、贾母等人刚到清虚观之时。)贾母的轿刚至山门以内,贾母在轿内因看见有守门大帅并千里眼、顺风耳、当方土地、本境城隍各位泥胎圣像,便命住轿。贾珍带领各子弟上来迎接。凤姐儿知道鸳鸯等在后面,赶不上来搀贾母,自己下了轿,忙要上来搀。可巧有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儿,拿着
剪筒,照管剪各处蜡花,正欲得便且藏出去,不想一头撞在凤姐儿怀里。凤姐便一扬手,照脸一下,把那小孩子打了一个筋斗,骂道:“胡朝那里跑!”那小道士也不顾拾烛剪,爬起来往外还要跑。正值宝钗等下车,众婆娘媳妇正围随的风雨不透,但见一个小道士滚了出来,都喝声叫“拿,拿,拿!打,打,打!”贾母听了忙问:“是怎么了?”贾珍忙出来问。凤姐上去挽住贾母,就回说:“一个小道士儿,剪灯花的,没躲出去,这会子混钻呢。”贾母听说,忙道:“快带了那孩子来,别唬着他。小门小户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那里见的这个势派。倘或唬着他,倒怪可怜见的,他老子娘岂不疼的慌?”说着,便叫贾珍去好生带了来。贾珍只得去拉了那孩子来。那孩子还一手拿着蜡剪,跪在地下乱战。贾母命贾珍拉起来,叫他别怕,问他几岁了。那孩子通说不出话来。贾母还说“可怜见的”,又向贾珍道:“珍哥儿,带他去罢。给他些钱买果子吃,别叫人难为了他。”贾珍答应,领他去了。这里贾母带着众人,一层一层的瞻拜观玩。外面小厮们见贾母等进入二层山门,忽见贾珍领了一个小道士出来,叫人来带去,给他几百线,不要难为了他。家人听说,忙上来领了下去。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加点字的注音、填写在横线上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黛玉纳罕道【乙】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丙】更相和(mù)_______了A.“纳罕”是“稀罕”的意思;“屏”读作“bǐng”;横线上应填“睽”。B.“纳罕”是“纳闷”的意思;“屏”读作“bǐng”;横线上应填“睦”。C.“纳罕”是“稀罕”的意思;“屏”读作“píng”;横线上应填“睦”。D.“纳罕”是“纳闷”的意思;“屏”读作“píng”;横线上应填“睽”。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一中,“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摹写了王熙凤“先声夺人”的出场情景,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B.选文一中,宝黛初会,宝玉觉得黛玉很眼熟,这一情节的描写恰恰照应了小说开头“木石前盟”的神话故事。C.选文一中,作者从林黛玉的视角,详细地描写了贾母、王熙凤、贾宝玉等贾府中的几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D.选文二中,贾母对没能及时躲出去的小道士展现出了其仁慈、怜悯之心,叫他别怕,还让贾珍妥善地安置他。13.选文一中划线处的描写黛玉“形容”的句子,另一版本作“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请结合该段文字,并联系小说其它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哪一句更好。14.结合两篇选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请答出三点,不能只就一篇选文作答)。七、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的“时间”界限模糊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的界限,将历史叙事等同于文学叙事,是基于西方历史文本得出的认知,是一种缺少宏观观察的当下考虑。这样的认知与考虑倒置了历史叙事与叙事发生的先后顺序,忽略了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曾经的包含关系,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文本中强烈时间意识的漠视。中国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之间,具有明确的“时间”界限。
寻找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的界限,首要在如何定位历史叙事:是将历史叙事视为“叙历史事”,还是将其视为“以历史的方法叙事”。前者是站在当下的立场上用后起的叙事理论观照既有文本,后者是追溯叙事始于叙史的书写传统从而确认历史叙事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独特性。在中国古代文本中,历史叙事是叙事的最原始形态;叙事这一概念以历史叙事为基础发展或扩大,不能影响历史叙事作为一种既有形式存在的事实。历史叙事与叙事的关系,类似于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现代学术体系下后者的范畴大于前者,但在产生时间上前者早于后者。所以,我们认为,历史叙事,即以历史的方法叙事,其重心在历史。“叙事始于叙史”这一命题,不只具有“事”与“史”字义相通的自证逻辑,更是中国经典文本实际存在状态的体现。中国文学叙事衍生于历史叙事乃至记事,这里使用“衍生”一词,是对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方法部分重合的基本解释,也为明确历史叙事中包含有文学意味的非主观性。历史叙事的方法与文学叙事的方法存在部分重合,但这并不影响历史叙事方法的独立性。其一,中国早期文本中存在与历史叙事相对应的文学叙事系统,历史叙事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其二,以“散文”为形式的文本中,历史叙事的方法先于文学叙事的方法产生,文学借鉴了一些历史叙事的方法,并反向影响历史叙事的方法,但这都与“历史叙事的方法”的独立性无关。其三,退一步讲,【甲】历史叙事的方法在文学叙事中完全适用,【乙】不能构成历史叙事等同于文学叙事的充分条件,【丙】文学叙事的方法显然不能在历史叙事中完全适用。作为经典文本的组成部分,中国历史叙事的存在环境是历史的。同时,中国历史叙事的表达方法也是历史的,具有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开阔的时间跨度。中国历史叙事高度重视事件的发生时间,包括《左传》在内的大量历史叙事文献可以为证。中国历史叙事所建立的时间秩序,保证了历史真实被客观陈述,是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差别在文本中的呈现。开阔的时间跨度,决定了中国历史叙事注重的是历史事实而非历史的意义。事件的连续性与全面性,是观察中国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在时间方面具有明确界限的另一个视角。文学叙事中的事在时间上一般是连续的,历史叙事则多由片段事件组成;文学叙事多为线性叙事,历史叙事是一种点式叙事。这是历史文本开阔的时间跨度给我们的直观启示。明确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的“时间”界限,是定位经典文本性质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历史叙事这一概念介入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意义即学术增量所在。(取材于杨金波的相关文章,有删改)15.在文中甲、乙、丙三处,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即使 也 因为 B.既然 就 于是C.即使 也 于是 D.既然 就 因为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所谓历史叙事就是“叙历史事”。B.历史叙事因受文学叙事影响,方法有部分重合。C.文献可证,历史叙事只重视事件的发生时间。D.历史叙事是不追求事件在时间上的连续性的。17.下列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说明:选项中的“两种叙事”是指“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 )A.将两种叙事混淆的错误性——追溯历史叙事——两种叙事相重合——历史叙事的时间意识与跨度——明确两种叙事的“时间”界限的前提
B.将两种叙事混淆的错误性——定位历史叙事——两种叙事的关系——历史叙事的时间意识与跨度——明确两种叙事的“时间”界限的意义C.要弄清两种叙事的关联性——追溯历史叙事——两种叙事的关系——历史叙事追求历史真实陈述——明确两种叙事的“时间”界限的前提D.要弄清两种叙事的关联性——定位历史叙事——两种叙事相重合——历史叙事追求历史真实陈述——明确两种叙事的“时间”界限的意义八、材料作文18.《乡土中国》选文中有“缺乏变动的文化里……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身处现代社会,你对这种“强制的权力”有怎样的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认识与见解。不少于700字。九、命题作文19.谈到“血缘与地缘”这个话题,我们油然联想到了“故土难离”这个成语,该成语一般形容对家乡或祖国的那种无限眷恋之情。请以“我难离的故土”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述说你内心深处的故土之情。不少于700字。参考答案:1.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短发萧骚襟袖冷 尽挹西江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书写:戎、涕泗、萧骚、襟。2.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B.“《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元杂剧代表作”错误,《窦娥冤》的作者是关汉卿;马致远代表作为《汉宫秋》故选B。3.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句子的能力。C.“孔子认为人不能在饮食上违背仁德”错误,“终食之间”指的是吃一顿饭的时间,不是在饮食这样的小事上。句意:君子连吃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违背仁德,急遽紧迫之时一定要实行仁德,颠沛流离之际一定要实行仁德。故选C。4.示例:地缘是血缘的投影,血缘决定了地缘。地缘的远近反映血缘的亲疏。血缘与地缘二者不分离,即使空间分离开,血缘性地缘依然显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根据“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可见,地缘是血缘的投影,二者不分离,血缘决定了地缘。
“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可见,地缘的近远反映了血缘的亲疏。“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把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是说否定了空间的分离。以我们自己来说罢,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可见,空间分离反而使血缘性地缘更显著,籍贯便是血缘的空间投影。“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除非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联系只是纯粹地缘而非血缘,血缘与地缘才能分离。5.D6.C7.A8.D9. 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怵然为戒 动刀甚微【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D.善:揩拭。句意:刀擦干净,收藏起来。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A.为,介词,替,给。句意:庖丁给梁惠王宰牛。为,动词,做、下刀。句意: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B.介词,相当于“于”,比。句意:比技术更进一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意: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C.以,都是介词,凭借,用。句意: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D.而,连词,表转折。句意: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而,连词,表修饰。句意:我提着刀站立起来。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①“全牛”,指完整的牛。句意: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②“若新发于硎”,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句意: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D.“文惠君对庖丁传授的解牛技术没有兴趣,他是想通过学习解牛来养生”错误,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意思是“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并非“想通过学习解牛来养生”,而是从这番话里悟出了养生的道理。故选D。9.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循着牛体自身的结构去用刀,依自然规律行事”的提示,可筛选出原文中“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两句话。根据“面对牛筋骨交错聚结的难解之处时”,可找出态度为“怵然为戒”,动作为“动刀甚微”。参考译文: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10.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直抒胸臆”错误,此词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而不是“直抒胸臆”。故选D。11.B12.C13.示例:“似泣非泣含露目”更好。(1)符合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烘托其悲剧性格;(2)照应开篇神话故事,使其形象更准确;(3)使林黛玉形象描写更含蓄。14.(1)容貌美丽、娇艳,性格张扬。王熙凤外貌美艳,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出场时打扮彩绣辉煌,笑语先至,宛若神妃仙子。(2)在贾府掌握实权,为人八面玲珑。林黛玉进贾府一事上下安排井井有条,具有惊人的管理组织能力。(3)飞扬跋扈、心狠手辣。王熙凤毒打小道士。【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纳罕”,诧异;惊奇。此处“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用于形容黛玉对王熙凤先声夺人出场方式的惊奇,有因感到疑惑而发闷的意思。“敛声屏气”的“屏”应读bǐng;“和睦”,形容相处融洽友好。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详细地描写了贾母、王熙凤、贾宝玉等贾府中的几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错,选文一详细描写了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形象,而对贾母的描写比较简略。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如认为“似泣非泣含露目”更好:“似泣非泣含露目”紧扣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爱哭是林黛玉的“特点”之一,她的前世绛珠仙子下凡本就是为了还泪报恩的,同时这一描写也能起到烘托林黛玉悲剧性格,悲剧命运的作用,其次,“似泣非泣含露目”还与小说开篇的神话故事进行了照应,因为当初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才使得绛珠仙草始得久延岁月,而绛珠仙子决定还泪来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所以形容林黛玉的眼睛为“含露目”也可谓恰切之极。而“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就显得太过于俗气了,而且不够含蓄。如认为“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更好:可以结合当时场景分析,因为当时的场景是宝玉和黛玉第一次见面,周围又有好多人,非常热闹,女孩子显得娇羞是正常的,如果用似泣非泣含露来形容显得与场景格格不入,很怪异。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结合选文一语言描写“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外貌描写“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忧若神妃仙子……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可知,王熙凤容貌美丽、娇艳,性格张扬。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第三回中的肖像描写从服饰和容貌上把一个“俏丽如三春之桃,清洁若九秋之菊”的“天仙”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真可谓美丽绝伦。接着是凤姐一番言谈举止的精彩表演,贾母向黛玉介绍“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风辣子”,这也深刻地暗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结合选文一“熙凤亲为捧茶捧果”“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可知,林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安排的井井有条,在贾府掌握实权,八面玲珑,敢爱敢恨,做事决绝,八面玲珑,治理宁国府和打理荣国府上下事务时也可见她具有惊人的管理组织能力和治家手段。结合选文二“凤姐便一扬手,照脸一下,把那小孩子打了一个筋斗,骂道:‘胡朝那里跑!’”可知其飞扬跋扈、心狠手辣。15.A16.D17.B【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甲处,根据前文“退一步讲”可见要用让步关联词,故选“即使”,“既然”表因果关系。乙处,为与“即使”搭配,选用“也”,内容上看“历史叙事的方法在文学叙事中完全适用”与“不能构成历史叙事等同于文学叙事的充分条件”也是让步假设关系。丙处,后句是说明为什么“不能构成历史叙事等同于文学叙事的充分条件”的,即原因,故选“因为”,“于是”表承接或因果关系,但“于是”后的内容为结果。可见甲乙丙三处分别为“即使”“也”“因为”。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推断文章内容的能力。A. “叙历史事”, 错误,根据“我们认为,历史叙事,即以历史的方法叙事,其重心在历史”可知,作者认为历史叙事是“以历史的方法叙事”。B. “因受文学叙事影响,方法有部分重合”错误,颠倒因果,原文“中国文学叙事衍生于历史叙事乃至记事,这里使用‘衍生’一词,是对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方法部分重合的基本解释”可见,是文学叙事衍生于历史叙事,不是历史叙事受文学叙事影响。C. “历史叙事只重视事件的发生时间”错误,原文说的是“中国历史叙事高度重视事件的发生时间”,但并非“只重视事件的发生事件”。故选D。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文章第一段指出“模糊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的界限,将历史叙事等同于文学叙事……倒置了历史叙事与叙事发生的先后顺序,忽略了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曾经的包含关系”可见,是先指出混淆两者的错误性。排除CD。第二段“首要在如何定位历史叙事”可见,是“定位历史叙事”。第三段“历史叙事与叙事的关系,类似于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可见,是分析“两种叙事的关系”。第四、五段说二者叙事方法存在部分重合,但最关键的还是在阐述“历史叙事方法的独立性”,排除A。第六到八段,是论述“中国历史叙事的表达方法也是历史的,具有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开阔的时间跨度”,第七段阐述“中国历史叙事高度重视事件的发生时间”,第八段阐述历史叙事多是片段时间、点式叙事,与文学叙事有明确界限。第九段指出“明确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的‘时间’界限,是定位经典文本性质的基础与前提”,即明确时间界限有何意义。故选B。
更多推荐
叙事,历史,血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