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奥迪女士小型车)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比亚迪成长之路上的失败与创新
摘要:比亚迪从创立一直不断探索,在2009年走向了辉煌,可是在短暂的辉煌以后,有走向了衰落,新能源汽车在今年变得异常火热,我们通过对比亚迪公司的分析,希望可以从它过去的探索中找到学习经验指导,也希望从衰落中吸取教训。我们先了解比亚迪公司的整体状况和它的整个发展历程,找到它在探索中创新和他在09年以后走向失败的原因,也分析在它发展过程中政策是怎样一步步帮助它,又是怎样因为政策而失败。
关键词:比亚迪汽车,创新,成功经验,失败教训
Abstract
From the creation,BYD has been exploring, in 2009 to the
brilliant, but after a brief period of prosperity, decline
and new energy vehicles in the year become extremely hot,
Our team analysis of the BYD Company, hope can from exploring
its past find learning experience to guide, also hope to
learn a lesson from the decline. We first understand the BYD
Company\'s overall situation and the whole development
process, find it in the explo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he
later in 2009 to the reasons for the failure, also analysis
in its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policy is a step by step
how to help it and how because policies and failed.
Keywords: BYD automobile, innovation, successful experience,
failure lesson
目录
一、引言 .................................................................................................................................... 4
二、公司简介 ............................................................................................................................ 4
三、公司发展历程 .................................................................................................................... 4
四、行业现状 ............................................................................................................................ 5
1、国内企业的对比: ..................................................................................................... 5
1.1 在和国内自主品牌汽车比较时比亚迪的优势 ...................................................... 5
1.2和奇瑞的比较 ............................................................................................................ 6
2、国外企业的对比: ..................................................................................................... 7
五、成功的经验 ........................................................................................................................ 8
5.1、网络关系构建与转型升级 ..................................................................................... 8
5.2、模仿学习与转型升级 ............................................................................................. 8
5.3、创新投入与转型升级 ............................................................................................. 8
5.4、一以贯之的国际化行为与转型升级 ................................................................... 12
5.5、企业家精神与网络关系构建 ............................................................................... 13
5.6、政策的影响 ........................................................................................................... 13
六、失败的原因 ...................................................................................................................... 14
6.1、品牌低质 ............................................................................................................... 14
6.2、公司的内部管理 ................................................................................................... 14
6.3、比亚迪破坏性创新存在的局限性 ....................................................................... 16
6.4、政策影响 ............................................................................................................... 16
总结 .......................................................................................................................................... 18
参考文献 .................................................................................................................................. 18
一、引言
是什么让比亚迪走向了辉煌,又为什么在短暂的辉煌后衰落?今年电动超跑特斯拉的横空出世让一度不温不火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火爆异常,而比亚迪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代表,能否避免曾经的偏差而抓住再次腾飞的机会。
二、公司简介
比亚迪的汉语拼音“Bi Ya Di”首个字母缩写BYD,比亚迪公司用其企业文化“build your dreams”来诠释,意为“打造你的梦想”。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5年,2002年7月31日在香港主板发行上市,是一家具有民营企业背景的香港上市公司。比亚迪作为全球领先的二次充电电池制造商,IT及电子零部件产业已覆盖手机所有核心零部件及组装业务,镍电池、手机用锂电池、手机按键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均已达到第一位。比亚迪已建成西安、北京、深圳、上海、长沙五大汽车产业基地,在整车制造、模具研发、车型开发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产业格局日渐完善并已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具创新的新锐品牌。2009年, 比亚迪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手机锂电池生产商,创造了新的世界之最。
比亚迪企业董事长王传福从不名一文的农家子弟到身家亿万的集团公司总裁,从26岁的国家级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到饮誉全球的“电池大王”,年仅37岁的商界奇才用自己的智慧、精练和汗水书写了青年创业的神话。1995年王传福创立了比亚迪,“2009清水湾胡润百富榜”的前两位富豪都注重节能环保,王传福以财富350亿元成为中国首富。
三、公司发展历程
1、1995年2月 比亚迪公司成立,注册资本250万元人民币,员工20人左右,以OME方式贴牌生产电话电池与手机电池等;
2、1998年12月 通过IS09001认证;同年,比亚迪公司以国R化的视野开始向海外发展,欧洲分公司成立;
3、2002年比亚迪获得QS-9000认证;在香港主板上市,电池超越了日本三洋、松下等实现了镍镉电池全球产量第一,镍氢电池全球第二;
第 4 页 共 18 页 4、2003年比亚迪公司跨行业收购西安奏州汽车有限贵任公司,成立了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开始了比亚迪的自主品牌之路,形成辖射全国:东一上海、南一深圳、西一西安、北一北京全方位布局;
5、2009年F3 DM获年度节能环保型先锋奖、年度汽车技术创新奖FO和F6 分获最佳微型汽车和最佳中高级汽车年度奖;比亚迪成为最佳可持续发展年度企业、年度自主品牌:纯电动汽车上市,e6上市;
6、美国《商业周刊》评选出2010年全球IT业一百强.比亚迪超越苹果成为全球最具创新的企业.排名第一;
7、2010年比亚迪汽车15.5%的销量增长率给王传福一记当头棒喝。更为严重的是,比亚迪对经销商网络已经失控。2010年,比亚迪经销商们面临压库、资金周转不畅,利润低甚至亏本等问题,宣布退网的比亚迪经销商多达308家,整体经销商退网比例高达22.63%。
8、2011年8月23日,比亚迪发布2011年中报显示,上半年,比亚迪实现净利润2.75亿元,同比下降88.63%。 其中汽车业务,比亚迪实现整车销售22万辆,同比下降23%,汽车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02.8亿元,同比下降25%。 麻烦不止这些。网友“雅鲁藏”在微博上的裁员爆料——比亚迪汽车销售所有营销部立即解散,限定9月30日前全部自寻生路,裁员高达六成。 舆论压力让王传福无所适从。
9、2011年,比亚迪销售汽车43.7万辆,同比下降了13.33%,毛利率同比下降2.06%,净利润同比下降45.13%。
四、行业现状
1、国内企业的对比:
1.1 在和国内自主品牌汽车比较时比亚迪的优势
1.1.1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
第 5 页 共 18 页
比亚迪汽车在国内的强项除了低价卖车,在汽车的新能源方面也有着比较不错的表现,虽然对于真正的家用普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在新能源动力方面的成就值得肯定,在量产的新能源动力车型投入了很多高新科技。例如,比亚迪混合动力车型-F3DM,它是比亚迪汽车首款投放的量产混合动力车型,虽然销量是在欠佳,但是却也是国内的自主品牌中,第一个量产的民用混合动力车型,其所使用的高新科技很多;比亚迪纯电动车型E6是中国自主品牌第一款量产并投放市场的量产电动汽车,这是一款可以续航达到300km左右的电动轿车。
1.1.2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及自主研发经验
比亚迪集团设立中央研究院、电子研究院、汽车工程研究院以及电力科学研究院,负责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以及产业和市场的研究等;拥有可以从硬件、软件以及测试等方面提供产品设计和项目管理的专业队伍,拥有多种产品的完全自主开发经验与数据积累,逐步形成了自身特色并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开发平台。强大的研发实力是比亚迪迅速发展的根本。经过成功推出F3以来的经验,比亚迪公司的研发能力愈加成熟,新推出的车型已经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研发风格,这为比亚迪汽车长期稳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比亚迪汽车在上海建设有一流的研发中心,拥有3000多人的汽车研发队伍,每年获得国家研发专利超过500项。
1.2和奇瑞的比较
奇瑞:重视正向开发,极为重视自主知识产权。虽然同样是模仿起家,但是奇瑞极为重视正向开发,极为重视自主知识产权,多年来对于科技大手笔的投入从不吝啬。奇瑞,奥地利实验室合作的技术,全系。奇瑞坚持了四年多正向研发了,品质可以达到最好的日系水准。奇瑞,奇瑞在艾瑞泽7 ,瑞虎5推出之后也开始有了明显的家族化特征,奇瑞并不急于把定价提高到合资车的水品,而试图先在低端市场投放高品质的产品来验证自己的品质。另外奇瑞是少有的,把技术,而非整车作为宣传点的厂家,说明了奇瑞已经意识到正向研发对长期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已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
第 6 页 共 18 页
虽然质量比比亚迪要稍低,但是奇瑞正在实现技术积累,而比亚迪山寨深度太重了。
相对于比亚迪,奇瑞具有以下优势:
(1). 品牌具有系统性管理
(2). 品牌具有忠诚度
(3). 品牌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
(4). 品牌具有相对优良的品质管理
2、国外企业的对比:
特斯拉:市场定位高端,作为富人玩具
特斯拉从纯电动超跑入手,消费对象锁定了时尚、环保并且拥有巨大热情的富人,扮演的角色是“富豪的玩具”。 把车子定位在对钱并不十分敏感的豪华车用户,这部分人群拥有多辆车。近日,特斯拉在北京低调开门,新车预订金就达到25万元,总价预计在100万~150万元之间,这显然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
因而利润高且后续服务成本低。
比亚迪走了相反的路子,其核心服务群体是普通老百姓。从价格看,比亚迪不断通过技术进步、最大努力降低购车和用车成本,让价格变得更加亲民。例如比亚迪e6电动车的售价36.98万元,双模电动车秦的预计价格为20万元左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这一价格已经充满竞争力。同样,比亚迪的售后服务和零配件价格也具备较高的性价比。其实低端用户要求是最多的,车贵了不行,充电不方便不行(富人有自己的车库),可靠性要求高,要干粗活,要跑烂路。
因而利润低且后续服务成本高,薄利。
第 7 页 共 18 页
五、成功的经验
5.1、网络关系构建与转型升级
比亚迪垂直整合的纵向供应链网络降低了汽车制造成本,使得比亚迪的新车开发变得方便快捷。2003年收购的北京吉弛模具厂,经过几年发展,已经成长为亚洲最大的模具中心,掌握了整车模具制造的核心技术,为整车制造奠定了基础!目前,很多国际品牌客户把模具生产订单都交给了比亚迪,其中包括美国通用与克莱斯勒等国际巨头。与此同时,比亚迪与国际一流品牌客户的合资合作,也进一步提升了其技术水平与国际品牌影响力。其中包括2010年与奔驰、2011年与英特尔一起合作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
5.2、模仿学习与转型升级
通过模仿学习,比亚迪获得了基本的研发能力。比亚迪在技术研发模式上,一直奉行“分解研发”模式,即“核心技术=拆分国外产品学习原理和特性30%+从公开文献筛选合适的非专利技术60%+原材料5%+ 自身的研究5%”,进入汽车行业后,这种分解模式的技术策略,很好地被跨行业复制和拓展。比亚迪专门建立了上百人的团队研究全球的专利技术,大量使用非专利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组合集成和创新。
在电池代工领域多年积累的生产资料、核心技术、市场营销、资金储备、企业管理等核心竞争优势,被很好地复制到汽车领域。基于全球领先的电池开发技术,比亚迪一进入汽车行业,就突破了传统汽车电池开发所沿袭的铅酸电池和锂电池的研发路径,推出了比亚迪独有的铁电池。铁电池技术,使公司一举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佼佼者。正因为如此,吸引了国际汽车巨头奔驰与其合作研发电动车。
5.3、创新投入与转型升级
5.3.1电池方面的创新
比亚迪销售公司总经理夏治冰介绍说“我们始终认为,坚持自主研发与掌握核心技术,是比亚迪获得快速奔跑能力的关键,这方面虽然投入数额巨大,但也从中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在电池领域,通过自主研发,比亚迪硬是把技术密集型生产线改造成劳动密集型生产线,充分发挥了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 比亚迪F3 整车的GPS卫星定位系统全部由比亚迪自主研发;比亚迪建立了亚洲最大的模具中心,掌握了整车制造的核心的模具制造技术;由于在电池方面的绝对优势,比亚迪解决了电动汽车的关键的电池技术问题。
第 8 页 共 18 页
5.3.2其他方面的创新:
5.3.2.1.比亚迪发展中技术创新的可视化
在发展中,比亚迪在正确分析自身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作出企业技术创新总体目标部署,为实现迅速占领市场目标不断在技术和战略上创新。一方面,加快对国外企业的技术跟随与模仿,同时自主生产与研发汽车零配件,迅速在汽车领域抢得一席之地,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抢得先机;同时,比亚迪紧跟国家节能环保的政策进入新能源汽车研发领域,并快速占领新能源汽车市场。
5.3.2.1.1技术创新战略中的可视化探索
自2003年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组建后,坚持技术创新,通过技术研发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并以独特的技术引领全球电动车市场,成为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领先者。相关资料以及专利数据显示,比亚迪汽车技术创新战略制定与演化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表1展示的是比亚迪汽车2004-2011年的技术专利申请量):
5.3.2.1.2比亚迪加快技术跟随与模仿战略
2003—2007年,在比亚迪汽车产业刚起步时,它根据当时潜在市场需求,在分析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选择了新领域——传统燃油车市场。由图1可知,本阶段创新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产品需要实现的功能主要有能量转换可控化及车体优化。从技术推动的角度来看,比亚迪汽车在学科知识和应用知识方面存在很大劣势,其优势仅在化学方面。如何在新领域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并在市场竞争中占领一席之地,成为比亚迪汽车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该难题,初期比亚迪采取在模仿中学习的研发模式,模仿国外成熟车型,灵活运用已过时的专利技术,增加自身原始技术积累,并对国外原型车进行大胆设计改进和技术攻关。2005年比亚迪首款新车F3连续创造销售奇迹,得到了市场广泛认可,进而在汽车市场中占领了一席之地。
第 9 页 共 18 页
图1 初期比亚迪汽车技术创新战略制定过程
5.3.2.1.3比亚迪实施机会主义型战略
第 10 页 共 18 页
2008年至今,比亚迪汽车基于自身竞争环境、市场趋势以及所具有的电池技术优势,进入到新能源汽车领域中的电动汽车行业。由图2可知,此阶段创新的主要目标是节能环保,与第一阶段相比,其需要实现的功能增加了一个,即储能电站网络化。从技术推动角度来看,虽然比亚迪在学科知识和应用知识方面仍存在一定劣势,但是第一阶段积累的知识和技术使本阶段的技术优势有了较大改善,而且比亚迪本身的电池技术也成为了电动车的核心技术。比亚迪对技术变革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作出了迅速反应,在企业多元化战略基础上,找准时机,快速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中的电动汽车行业。同时,充分利用电池技术方面的优势,不断进行技术研发,创造了中国第一台也是世界续航里程最长的纯电动汽车E6,抢占了市场先机。随后,全球第一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双模电动汽车F3DM 的成功,意味着比亚迪汽车技术战略从第一阶段的技术跟随与模仿战略迈向了第二阶段的机会主义型战略。
图2 2008年后比亚迪汽车技术战略制定过程
5.3.2.2比亚迪的低成本战略
通过比亚迪的价值链分析, 可以发现比亚迪成本优势的来源。比亚迪将降低成本落实到从开发到生产的每一步,步步累积,形成了它的绝对优势。
第 11 页 共 18 页
(1)原材料价格的关键控制。比亚迪60%的生产设备实现了自主研发。通过自主研发、并购、协商、联合开发等方式把“别人的变为自己的”, 使得能够把零部件对成本的影响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
(2)生产环节的全面成本和质量管理。在生产作业这个环节上,充分发挥其在技术和设备上的优势, 将重点放在生产以汽车板等为代表的高端产品上, 努力实现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转化为公司的优势产品, 进而转化为公司的盈利能力。
(3)精准营销策略的实施。借助数据库的筛选,寻找到目标客户,实施有效的推广策略,实现精准销售,从而大大降低营销费用的浪费。
(4)服务环节上的顾客导向。运用物流、生产作业以及营销与销售是比亚迪关键的增值活动, 这三个环节的组合恰恰就是一条产业链。比亚迪成长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上游的问题,比亚迪则通过收购并购加强对零部件的控制力,从而降低成本。
5.3.2.3比亚迪的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是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形成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比亚迪通过自己灵敏的洞察力发现了产品的延伸性,不断地将产品做大做强。比亚迪进入的三大产业不是独立的,而且比亚迪的成本管理制度以及对产品创新的重视也是不容易的。(1)比亚迪的相关多元化。第一个相关,电池与手机之间的契合点——客户资源和生产管理经验;第二个相关,手机与汽车之间的契合点——模具制造技术和外壳设计经验;第三个相关,电池与汽车之间的契合点——铁电池。(2)技术创新的模式。工艺流程创新—自制设备,比亚迪将生产线分解成若干道工序,由人工执行,改变了国际通行的全自动化生产线的做法。
5.4、一以贯之的国际化行为与转型升级
无论是最初以OEM方式贴牌生产电池和手机还是最后转入汽车领域做自主品牌,比亚迪一直坚持走国际化道路。一方面,不断设立海外分公司; 另一方面,积极与国际一流客户建立合作合资关系。1998年12月,比亚迪欧洲分公司成立; 1999年11月,美国分公司成立; 2001年4月,韩国办事处成立。做电池代工业务时,比亚迪紧跟松下、索尼、摩托罗拉等国际大客户。同时,与日本三洋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做手机代工业务时,比亚迪总是愿意跟诺基亚、摩托罗拉这样的国际上的行业领军企业进行业务往来!进入汽车领域时,比亚迪凭借其先进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成功打入国际市场。2011年初,比亚迪与丹麦、荷兰展开了新能源方面的合作,并与这些国家签订了新能源车的运营协议;与此同时,比亚迪与德国、新加坡、智利、美国、韩国等的新能源汽车合作也在逐步展开。2011年,包括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电站等在内,比亚迪在海外市场的收益已过亿元。
第 12 页 共 18 页
5.5、企业家精神与网络关系构建
王传福的创新理念与机会感知能力是比亚迪实施一系列战略创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企业家的创新理念与机会感知能力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企业家精神就是创造出新颖而又与众不同的东西,是一种革新行为。王传福一开始创业时,就提出了“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核心理念。为了获取前沿科技信息与先进技术,比亚迪不断构建国际合作网络。
5.6、政策的影响
5.6.1、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并规划了以汽油车为起点,向氢动力车目标挺进的战略。
5.6.2、2003年,比亚迪公司就成为了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而就在这一年,比亚迪再次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进军汽车行业,比亚迪选择的办法就是收购当时的秦川汽车。
5.6.3、 2008年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2008年1-12月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主要是乘用车的增长.
5.6.4、 2009年,在密集的扶持政策出台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驶入快速发展轨道。相比乘用车市场的冷遇,“新能源汽车”在商用车市场开始迅猛增长。
5.6.5、 2010年,我国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6月1日起,国家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5城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其中,杭州市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方案中,购买一辆纯电动车,除最高可获国家补贴6万元外,还可最高获市级补贴6万元。深圳市对首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按2000元/千瓦时给予补助,实行差别电价优惠,充电、停车和年检补贴,团购、换购及增购优惠和电池回收。
5.6.6、 “十二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式迈入产业化发展阶段:2011-2015年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在全社会推广新能源城市客车、混合动力轿车等。
5.6.7、 2012年5月,新能源汽车项目每年获10-20亿元资金支持。12年4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5.6.8、 2013年国家出台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为3.5-6万元,乘用车以纯电行驶里程(R)为标准,消费者购买小轿车最高可获12万元补贴,而新能源公交车可以获得30-50万的补贴。
第 13 页 共 18 页
5.6.9、2014年上海市普通小客车牌照配额为10万辆左右,每张牌照的拍卖费用在6-7万元左右。而根据上海市最新的补贴政策,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不仅可以享受国家和地方两级财政补助,并且还将得到政府免费赠与的车牌。
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特点,比亚迪汽车的销量常在国家新能源扶持政策出台后有或多或少的增长,即使是在2010年由于品质问题、经销商渠道问题和品牌宣传问题等原因出现实质性下滑,也在2011年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与公共交通业合作而起死回生。
六、失败的原因
6.1、品牌低质
6.1.1.虽然车内拥有较高的科技,但是汽车外观和内饰是山寨以及粗糙的
汽车的外观基本以模仿为主,不管是F3、S6、G3全是模仿日系车。比亚迪却为节约成本回避风险,山寨化汽车。山寨化主要是从F3抄袭丰田花冠、F6照搬丰田凯美瑞获得成功后,又瞄准了奔驰和保时捷的外形。
BYD车的内饰看起来还是很粗糙的,因此配备的高科技似乎与车的内饰有点不配。所以BYD技术不错,却拥有完全山寨的外观。
6.1.2.技术属于逆向开发,配置靠技术堆积,而不是自主研发实现技术积累
比亚迪在汽车产品上使用了很多技术高新电子技术,也搞出了直喷、混动、电动动力系统,但都是通过拆开别人的机器从而逆向开发的。逆向开发总是简单的,真的要做好,却很难。外观问题靠山寨就能解决的话,质量水平只能靠技术积累。毕竟,逆向开发别人的技术,比自身其他能力的提升,要简单得多,而且效果也简单粗暴有效。
6.1.3过度透支、过度山寨引发市场的厌烦情绪
因为所有自主品牌甚至一些外国品牌的起家都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的,像陆风最开始的x6x9长城赛佛,明显的山寨五十铃,比亚迪的f3山寨卡罗拉,奇瑞山寨捷达,包括陆风的x8,虽然外观是独立设计的,但是内饰依旧是纯纯的山寨奥兰德,但是随着企业成长,应该逐渐开展正向的研发,摒弃抄袭模仿。
6.2、公司的内部管理
6.2.1发展战略出现偏差,过分注重扩大数量规模,使质量羁系系统力所不及。
6.2.1.1比亚迪从2006年开始,连续四年增长幅度超过100%,机构内部过于注重比亚迪的高增长性,产量连续大幅增加,使质量羁系系统力所不及;
第 14 页 共 18 页
6.2.1.2企业决策者及高管往往将精力投入到市场前线,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和管理无法得到重视;
6.2.1.3在销售业绩为主要考核指标的鞭策之下,后续的服务支持和渠道维护的重要性被忽略,经销商不满情绪容易被激发;
6.2.1.4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需求,企业往往会大量招聘员工,新员工未得到充分岗前培训和能力积累便奔赴前线,人才培养机制严重缺位;
6.2.1.5更为关键的是,“急速发展”往往会对企业的规范化管理造成破坏,导致内部管理成本攀升,员工忠诚度和执行力下降,最终使得决策层诸多富有创意和独到的市场策略无法得到有效传达和执行,造成无可估量的后果。
6.2.2员工质量意识日渐薄弱
比亚迪企业”主顾至上”的理念有所松动,不敢实事求是地面对产品缺陷和质量问题。一些厂商她们自恃拥有高技术,而把小的问题轻易忽略。
6.2.3决策层缺乏危机管理能力
首先是危机防范体制存在的缺陷使比亚迪应对危机反应缓慢。公司内部信息沟通不畅.报警信号无法及时传达到决策层,从而失去处理危机的良机。其次是处理危机时缺乏主动性。
6.2.4员工对公司待遇的不满意
员工出差报销一再的控制,厂家要求出差人员出成绩,但严格控制出差费用,超出部分不予报销,愿意出成绩的员工自己掏钱出差,大多数员工都在办事处杵着不干事,在领导多次督促后才出去转一圈,干不了什么事由回去杵着了,厂家对终端管理、经销商满意度、信息的收集和把控出现误差,最终在决策和执行上无法到位甚至大量出现错误指导。
6.2.5公司对人才的不尊重
第 15 页 共 18 页
人才流失是比亚迪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比亚迪在业内有“中国汽车工业大学”之称,几乎每家车企都有从比亚迪出来的人,很多是研发骨干或管理层。有能力的区域人员从比亚迪辞职后到其他比亚迪的竞争品牌工作,直接将工作经验和比亚迪的销售模式中的成功经验引入,就比亚迪的失败之处针对性打击,在短期内就可以在区域内去打大的成就,严重打击比亚迪在当地市场的占有率。并且公司领导者王传福信赖年轻的工程师胜过资深的欧美技术专家,他认为什么都可以自己造,而且造的比高价买的更管用,他觉得技术专利都是“纸老虎”。
虽然说敢于用年经人是一种谋略,但是轻蔑专家的技术性就是个弊端,没有经验的工程师在一定程度上完全比不上专家。
6.2.6所谓“优化”的人事变动方案
从2011年春节前开始,比亚迪就开始了一系列让业内侧目的重大人事调整。其中一项被公司内部称之为“优化”的人事变动方案,曾经引发了大量员工因不满而辞职。有内部员工通过微博爆料称,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预备从现有的2700人裁员至800人、裁员超过70%。而销售部门是裁员的重点区域。
据知情人透露,比亚迪此次“裁员”采用的是“迂回战术”,以“调岗”的名义,将被裁员工调动到公交、大巴事业部。而该事业部其实就是工厂,被调岗员工就是去做焊接、涂装之类的工作,工资待遇明显下降,而且要走内部招聘程序,相当多的员工不得不就此离开。据了解,这是比亚迪一向的做法:用分流或劝退的方式规避法律规定的裁员补偿。
6.3、比亚迪破坏性创新存在的局限性
比亚迪将垂直整合发挥到极致:汽车引擎、空调、灯具、安全带、安全气囊、电子产品等各种汽车零部件,尤其是汽车模具,都是自主开发制造。这种模式,利用了中国劳动力成本非常低的特点,其好处是带来了低成本优势, 成本的优势也成为比亚迪进入汽车这个市场之初的最大突破口。但是,从现代汽车产业来看,由于整个制造链环节多,如果都是自己来做,肯定不容易调控。即使控制住了,由于自己的制造与高质量的外包产品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6.4、政策影响
第 16 页 共 18 页
6.4.1“2015年,我国新能源车的国家补贴金额将比去年进一步减少。根据2014年2月8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2015年的补贴金额相比2013年将降低10%。”
以上可以看出,补贴金额再度缩水并且会逐年持续减少。
6.4.2“5月7日,北京市发改委发布消息,自6月1日起,电动汽车充电服务费按充电电量收取。每千瓦时收费上限为当天北京92号汽油每升最高零售价的15%。2020年1月1日起,充电服务费按国家规定实行市场调节价。”
这意味着,5月7日到国家电网充电站充电,要缴纳电费0.8745元/千瓦时电,还要缴纳充电服务费0.969元/千瓦时(以收最高点为例),今后充电差不多一度电要交1.8元。
这样一来,电动车主的充电费马上翻了一番。以前,人们还津津乐道,用电行驶比用油能节省2/3的成本。但现在,好日子过去了。电动车主还承受了其他费用。比如,因为电动车充电时间长,多数充电站要收停车费,有的要收8元/小时。用电行驶节省的一点成本,全搭给停车费了。
“自从国家出台支持新能源车的各种政策以来,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的热情有所提高,但车主在小区建充电桩受阻于物业的案例屡见不鲜。2014年上半年,就有媒体报道过多起类似案例。在1月上旬的电动车百人会上,电动车百人会理事长欧阳明高表示,有业主向他反映,小区允许建充电桩,但规定埋地下电缆的钱由业主出,每米100元,结果光电缆钱就超过一万元。”
可见,政策在实行补贴的同时却没有解决好用户体验的问题,用户买了电动车却无法充电,配套措施没有跟上,那么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自然不能良性地自我增长,摆脱对政策的依赖。
比亚迪因长期以政策导向,似乎一直忽视了解决用户体验方面的重要性。在充电桩建设方面,电动车超跑新秀特斯拉却有着更积极的尝试。
第 17 页 共 18 页
总结
比亚迪由于自身不断创新而走向了辉煌,其中包括电池上的创新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最后由于自身的品牌管理和企业内部员工的管理不善而走向衰落,比亚迪过于依赖政策,因而一旦政策变动对其影响极大。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政策动向曾给比亚迪带来过腾飞的机遇,但一味地依赖政策,却没有把关键的用户体验提升,我们深刻地怀疑比亚迪是否能东山再起。
参考文献
1、从OEM到OBM_战略创业视角的_省略_升级_基于比亚迪的探索性案例研究_杨桂菊
2、比亚迪公司新能源汽车竞争优势和基本竞争战略研究_郭腾江
3、比亚迪汽车业务的竞争性战略研究和调整_杜南
4、 缪小明,耿艳慧,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制定过程可视化研究[J].科学进步与对策,2015.
5、 陈继祥,王敏,破坏性创新理论最新研究综述[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9.
6、 孙启贵, 邓欣, 徐飞,破坏性创新的概念界定与模型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6.
7、 卢锐,吴云,王军,基于破坏性创新的比亚迪创新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5.
8、比亚迪的发展历程:
/bbs/
9、解读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看新能源汽车未来:
/
10、上海新能源新政对比亚迪秦影响最大
/20150213/
11、补贴金额再缩水 2015年新能源车政策解读
/20150105/
12、特斯拉打造家庭充电“一站式”服务
/it/2015-05-12/
第 18 页 共 18 页
更多推荐
汽车,技术,新能源,电池,创新,公司,市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