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3日发(作者:奔驰硬顶敞篷车有哪几款)

本田调整全球部署

中国市场的逆势增长,已经大大提高了在本田全球

规划的地位;而在美国市场则更追求“当下”。2022

年的本田,已经着眼于2025年调整全球部署。

/

孟华

本田和丰田两家车企,多年来CP

感十足。

它们的产品线虽然大不相同,但

在紧凑型车、MPV产品上都比较强

势,同时都拥有HEV和PHEV的技术

优势,而电动化策略同样貌似不紧不

慢。但实际上,如果评选哪一家日企和

丰田气质相距最远,本田是有力的竞

争者。

在2020年,据说日本政府撮合两

家企业合并,丰田并未表态,而本田在

第一时间就拒绝讨论此事。态度如此

之鲜明,在丰田一家独大的情况下,本

田在历史上就对运营独立性和技术自

主性非常敏感,更别提资本合并了。

随着汽车产业面对“新四化”的

机遇和挑战,本田制定的发展战略,有

一部分相当激进,可以说“很不丰田”。

但同时,在传统业务上,它又很稳健。

毕竟全球运营格局尚未被颠覆之前,

稳健体现在中美两大海外市场

上,和丰田一样,中美同样是本田海外

运营的基石。

先看中国,2021年本田在中国市

场合计销量为157.3万辆,超过美国,

从规模角度荣膺第一大海外市场。

其中,广汽本田销量78.03万辆,

创历史新高。过去的一年里,广本推出

7款新车——4款中期改款、3款全新

车型。产品线依旧不太长,但A级(含

A0)车、B级轿车、紧凑型SUV、MPV

都有不错的表现。

轿车总销量达到348467辆,其中

销量主力是雅阁,超过20万辆;飞度也

超过9.6万辆,暴增50%,重新夺回市

场份额;型格(Integra)上市时间很短

贸然杀掉下金蛋的鹅,实在不明智。

(2021年12月16日),元旦前两周预定

量就超过1万辆。

而SUV阵容当中表现最为抢眼的

是缤智,累计销量173870辆;上市已有

2年的中端SUV皓影累计销量已超过

30万辆;旗舰SUV冠道2021年累计销

售量为40048辆。

在2021年,以往不受重视的MPV

细分市场精彩纷呈,涌现出很多有竞

争力的车型。年底才迎来大改款的

奥德赛依然能够增长2.6%(433666

辆),改款后全系标配本田引以为傲的

i-MMD PHEV混动系统,该系统同样

用在皓影锐·混动e+上。

广本全新纯电平台姗姗来迟,本

田EV子品牌e:N已经发布并确认引

进。首款产品e:NP1会于2021年上半年

上市,加上已有纯电轿车EA6和VE-1

纯电动SUV,广本将在2022年初步形

成EV产品阵列。

两个本田,各擅胜场

35

专题 /

SPECIAL

东风本田2021年销量79.32万辆,

风格不同的产品,谋求差异化竞争。

在乘用车混合销量排序当中,本

比2020年略有下降,但是,12月份终

东本CR-V产品继续担纲主力,从

田两家合资公司,共有4款产品进入前

端销量为87669辆,有所反弹。

自然吸气逐渐转化为小排量涡轮增压

25名,两款产品进入前10名。而参与排

其中,CR-V仍是销量最大支柱,

和i-MMD双电机混合动力系统,“燃

序的车型有数百个,这是难能可贵的

全年销量222325辆,约占全系总销量

油、混动、插混”三种动力选择。这体

成绩。和跨国一线厂商比起来,本田并

的28.03%,再次蝉联合资SUV销量冠

现了本田的一贯思路,即着眼于低排

不以产品线的丰富见长,但基本上做

军宝座;XR-V全年销量为191417辆,

放和性能的平衡,在碳排硬性规定到

一款成一款。

同比增长13.75%,约占全系总销量的

来之前,就完成主力产品的布局。

本田一些传统车系,寿命非常长

24.13%,蝉联合资小型SUV销量冠军;

同时,思域已经发展到第十一

(技术不断进化),这有助于维持用户

艾力绅全年销量为52214辆,同比增长

代(2021年9月上市),系国内首次搭

的长期忠诚度,甚至在日本和美国形成

17.3%,约占全系总销量的6.58%。

载Honda CONNECT 3.0的车型。和

了“代际忠诚”。中国进入汽车社会为

另外,东风旗下电动化家族销量

CR-V不断进化同时又有传承的思路

时尚短,还没有观察到明显的迹象。

137341辆,同比增长47%,占比总销量

相同,本田对于维系明星车型的长盛

成熟汽车社会的大众消费心理高

超17%,已经初步形成新能源产品利润

不衰,有特殊心得。

度趋同,不过新能源为首的新技术,对

板块。

2021年10月,在J.D. Power发布的

汽车产业构成冲击。本田立身安命的

东本的e:NS1和广本e:NP1属于同

《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2021年

技术传承思路能否原样转型下去,要

一平台的分型产品,这与南北大众的车

10月)中,东风本田品牌(及旗下多款

打个问号。不过,本田已经从公司战略

型分配方式很相似。即采用同平台但

车型)名列保值率第一。

层面出发,做出了转型决定。

36

2022

2030从中国出发

2021年10月14日,本田中国举行“电

气化战略发布会”,给出几个时间表。

本田的目标是,到2030年使电

动汽车和氢燃料汽车在汽车整体销

量中的占比达到40%,到2035年达到

80%,到2040年达到100%。本次转型

以2050年实现“碳中和”和“交通事故

零死亡”为双重战略目标。对于中国市

场,本田决定2030年之后不再导入燃

油车,即过渡时间为8年多。

这是新上任CEO三部敏宏主导的

战略举措。为了实现该目标,本田将在

2024年建成新能源工厂,并在5年内通

过广汽本田、东风本田发布10款全新

纯电车型。本田将继续与宁德时代合

作,开发“高性能电池”,这意味着仍

继续走三元锂电池路线,而非磷酸铁

锂电池。

值得注意的是,本田此次的战略

发布会在中国举行。这不但是重视

中国市场的意思,恐怕在电动化的进

程中,还需要两个中国合作伙伴提供

具体的技术合作。而东风和广汽都

正在持续对“电动化”进行了大手笔

投资。

从这一点上来看,本田相当务实,

承认了中国伙伴的技术实力,后者不

仅能在渠道和市场端做贡献,也真正

参与到车型的初始设计当中,而不是

单纯负责低技术含量的“本地化改

造”工作。用本田官方原话说,e:N是以

“中国团队为中心,为中国消费者量身

打造”。

电动子品牌e:N伴随电动战略同

步发布。发布会上,本田正式推出了纯

润的顾虑,而是不希望中方染指合资

电架构e:N Architecture。按驱动方

品牌的海外市场。

式不同,又分为e:N Architecture F和

对于独资的特斯拉来说,不存在

e:N Architecture W,前者主攻前置前

这个问题。在柏林项目竣工后迟迟无

驱,用于中小型车;后者包含后驱及全

法投入生产的情况下,下半年的欧洲

驱,用于中大型车。

市场需求,完全由上海临港基地产能

而东风本田e:NS1、广汽本田

来提供。

e:NP1两款量产车型,都属于e:N

现在,本田的方案,意味着两个

Architecture F平台,都将在2022年春

合作方(本田+广汽,本田+东风)都将

天上市交付。

打破这一“惯例”,将双方合作的范畴

这里面还有个重要信息,e:N系列

扩展到全球(一开始可能只安排覆盖

产品,都将谋求出口海外。

部分市场)。

以往合资企业很忌讳中国生产的

这再次印证了官方声明,即在本

车型输往海外,表面上的理由可能是

田的电动战略上,中方伙伴将扮演更

担心打破全球产能部署,其实多数情

重要的技术角色。技术才能带动生产、

况下连理由都不需要,因为无人提及。

渠道和市场,资本无法起到同样的作

这显示了外方把控技术、供应链和质

用。这是个浅显的道理,但是只有实证

量控制带来的渠道、产能话语权,也

才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

透露了中方对渠道和生产的发言权仅

事实证明,本田早已酝酿好产能

限于国内。

规划。2022年1月5日,本田全球首个新

这不是本田一家的问题,而是所

能源标杆工厂项目,在武汉签约。双方

有合资车企的潜规则。这里面不是分

计划投入100亿元,规划产能25.6万辆

37

专题 /

SPECIAL

/年,并创造性地在总装环节引入自动

化生产技术(通常总装环节自动化程

度较低)。该厂2024年投产,当年即可

稳产。

虽然新厂签约是在新年后,但这

一计划和电气化战略显然是配套实施

的。而广汽本田的新能源工厂已经在

2019年建成,目前的信息是将在现有

厂区内进行扩建,新增12万辆新能源

产能,并于2024年3月投产。这样,东

本和广本的新能源新增产能,将几乎

同时落地。

不仅如此,新的营销模式,以及智

能驾驶、智能座舱等研发项目,都囊括

在本田电气化战略当中。

有人认为本田在新能源产能规划

上比较保守,其实这是误读,本田不

可能像丰田或大众汽车那样一次性

规划几十万辆产能,因为这与其体量

不相称。

事实上,大众汽车的ID.系列,也

需要比预想更长的时间来进行产能爬

坡。在此之前,南北大众的60万辆新

能源产能,可能要经历比较长时间的

产能放空,大众汽车超前预置产能,承

担了相当大的财务成本。

这不能说是决策失误,只能说大

众汽车必须承担机会成本。不管怎样,

同样的成本,本田不可能背得动。所以

本田的规划步子相对较小,这是合理

的。本田还要看新能源产品的市场反

馈情况,来决定是否追加产能。

欧美市场的不同做法

不过,本田作为跨国企业,实施

38

2022

全球一盘棋的打法,和大众、丰田毫

燃油车欧洲产能,然后推出纯电小车

无轩轾。

Honda E。对于2022年该车的销量,本

对于不断收紧排放的欧盟市场,

田并未抱太大期望,卖出1万辆就算达

本田表现得似乎很激进,不但早就宣

标。大招必须得冷却到2024年早期,本

布关闭在英国的工厂(和英国脱欧有

田的中国产能可能届时会派上用场。

关联),还宣布2022年起就停产燃油

在美国,本田去年全年销售146.6

车,取而代之的是EV和PHEV。

万辆,同比增长8.9%。同时坐稳第二

直接原因,当然是欧盟对二氧化

大混动汽车商,2021年HEV销量比

碳排放降低至90g/km。每辆车每超过

2020年提高67%,达到创纪录的10.71

1g,就要罚款95欧元。如果按照本田

万辆。

2021年在欧盟的业绩计算,2022年将

2024年本田也打算在美国正式

会面临25亿人民币的罚款。

交付纯电产品,几乎与中国市场同步。

本田本来打算和特斯拉结盟,共

由于中国市场的发展,现在本田在中

享碳排额度。作为回报,向后者支付

国的销量已经超过美国。不过,美国仍

一定费用。不过,联盟内还有另一个需

然是本田利润角度的第一大海外市场

要特斯拉来背碳排的企业——FCA。

(原因是本田在美国独资经营)。

FCA与PSA联合成立斯特兰蒂斯之后,

本田此前与通用汽车的结盟引人

如何对待联盟问题,以及特斯拉在德国

注目。在两者的联盟中,本田将使用通

的生产迟迟未能展开(当时计划2021

用的奥特能平台,为北美开发纯电产

年下半年投产),都给结盟带来变数。

品。作为回报,本田将授权小型燃油机

为了应对不确定性,本田先砍掉

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本田此次的战略发布会

在中国举行。这不但是重视中国市场的意

思,恐怕在电动化的进程中,还需要两个

中国合作伙伴提供具体的技术合作。而

东风和广汽都正在持续对“电动化”进行

了大手笔投资。

当然,双方的协议包含一揽子合

作内容(除了资本),这是一个全面的

技术-采购-生产协作联盟。氢燃料电

池、自动驾驶、适应纯电的E-E架构、

车载娱乐信息系统、车联网等技术都

在合作范围内,凸显出双方高度的战

略互信,并有信心能够规避两者之间的

“同态竞争”。

而在印度,本田在2021年初关闭

了两家工厂中的一个,削减40%产能,

这是出人意料的。在东南亚,本田重点

经营泰国和印尼,和丰田全面出击的态

势不同。

对于本田,欧洲业务未来有“较

多的”不确定性,并非因为欧洲的碳排

政策超前于本田的部署,而是本田无

意在欧洲追加筹码一搏高下。所以走

“轻骑兵”风格,不大规模投入,被确

定为本田欧洲业务的未来风格。本田

在欧洲貌似激进,实则采取保守的策

略应对,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这种部署,和它的盟友通用汽车

非常相似,都是放弃全球性存在,将战

略焦点汇聚于中美。

如此,可以看出本田的全球战略部

署的方式,本土和中国市场具备一定联

动关系,都采取大胆的战略进攻打法;

而在北美采取抱团做法,意味着采购和

开发成本考量,成为本田的工作重点。

中国市场的逆势增长,已经大大

提高了在本田全球规划的地位。中国

不但意味着现在,也意味着未来。而

在美国市场则更追求“当下”,因为美

国未来产业政策走向有“相对的”不

确定性。

显然中国的成长性更好一些,不

确定性的成分“相当低”。这一判断促

使本田把资金更多地投向中国。所谓

战略激进与保守,既取决于市场的成

长度,也取决于市场禀赋和政策的长

期性。

2022年的本田,已经着眼于2025

年调整全球部署,这些新增产能部署

将在2024年全部到位。

本田调整全球部署

2022年,本田的全球产能规划已

经明确。

南美、澳洲,本田早就采取收缩策

略(本田已经先后关闭了澳洲、阿根廷

工厂)。本身这些市场都处于中美欧和

本土市场的辐射之下,且成长性早就被

看衰,本田这么做是可以理解的。

39

更多推荐

中国,市场,产能,销量,产品,技术,战略,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