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0日发(作者:华颂7)

纯电动汽车行业分析报告

发布机构:大连轻工学院

摘 要

二战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发达国家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类对化石能源的消耗速度激增,温室气体排放等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能源与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资源不断枯竭,为了控制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导致局部冲突与战争的新闻不断出现,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和平的一大威胁。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利用的关系,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能源与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传统燃油汽车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己显现出它对环境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断更新换代发动机技术、以提高热能利用率,同时大力投入发展零排放或超低排放的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纯电动等一系列绿色环保电动汽车研发项目不断被推陈出行。一大批电动汽车被制造出来并投入运营。电动汽车市场环境不断成熟,产业化提速,一个新的时代离我们越来越近。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伴随着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强国。汽车需求量不断增长,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导致对石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石油对外依存度急剧上升。然而随着全球石油总量的逐渐减少,国际原油供应量持续减少,国际油价不断攀升,导致我国的经济发展日益受到掣肘。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发展电动汽车一方面可以缓解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保证能源安全,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减少尾气排放,缓解环境压力,同时也为我国汽车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期。

0

近年来,国家在产业政策上向电动汽车业倾斜,我国在电动汽车领域有了一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涌现出了比亚迪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出了一大批电动汽车。但目前还处于群雄割据,各自为阵的局面,缺少对整个行业的系统思考,对于未来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缺少统一规划。本报告旨在分析目前我国纯电动汽车业发展概况、关键影响因素、行业特征、市场竞争特点等,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纯电动汽车业的发展趋势,并进行简要评价。

第一章 纯电动汽车行业发展概况

纯电动汽车在电动汽车中发展时间最长。自19 世纪90 年代美国人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纯电动汽车以来,20 世纪初第一次达到生产高峰,占领了40%的汽车市场。后来由于电子启动器的发明以及纯电动汽车动力性差的原因,在30

年代中期结束了早期的纯电动汽车生产而进入燃油汽车的黄金时期;1974年-1975年和1979年-1982年欧美两次能源危机推动纯电动汽车的研制重新进入高峰。从行业划分上来看,纯电动汽车业仍属于汽车制造业,更进一步划分属于新能源汽车业中的电动汽车业。

第一节 国外纯电动汽车行业发展概况

一、第一代纯电动汽车阶段

在纯电动汽车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截止到1998年底,全世界有9个大型汽车厂10种纯电动汽车投入小规模生产。如通用汽车开发的纯蓄电池电动汽车EV1最高时速可达128km/h,从静止加速到96km/h只需9s,一次充电可行驶144km,其后通用IMPACT电动车一次充电续驶里程达到190km;还有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联合开发EXE-Ⅰ、EXE-Ⅱ电动汽车;丰田公司生产的RAV4电动汽车由铅酸电池改为镍氢电池,一次充电可行驶200km,零售价4.2万美元/辆(同型的汽油车零售价为2万美元/辆),其中电池成本占整车成本的40%;日产汽车公司1998年在日本和美国销售的ALTRA电动车采用锂电池,循环寿命长,可反复使用1200次,续驶里程124km;1997年法国雷诺公司推出装备锂电池的标致106电动汽车;大众汽车公司在第18届国际电动汽车展会上推出的电动汽车能量来自300kg的充电电池,在12s内可从0加速到100km/h,最高车速140km/h。

1

表1.1 国外10种纯电动车的基本情况

年份

1994

1995

1996

1996

1996

1996

1997

1997

1997

1998

生产厂商

日本大发汽车公司

法国标致雪铁龙公司

美国通用汽车

日本丰田公司

日本丰田公司

法国雷诺公司

美国福特公司

美国克莱斯勒公司

美国通用公司

日本日产公司

车型

电动微型面包车Hi-Jet Ev

电动4座小型轿车及客货车

EV-1

电动5座小型轿车RAV4EV(镍氢)

电动4座小型轿车Plus(镍氢)

电动4座小型轿车Ctio(铬镍电池)

电动2座轻型皮卡(客货车)Ramger

电动4座小型轿车Epie

电动2座轻型皮卡S-10

电动4座轻型轿车Aitra

数据来源:李佩珩、易翔翔、侯福深,国外电动汽车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启示,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3月,第30卷第1期

二、第二代纯电动汽车阶段

活跃在第二代纯电动汽车研发活动中的企业,不仅有Heuliez、三菱、富士重工、通用这样的汽车企业,也有属于电力系统的法国电力公司、东京电力公司,以及东芝、日立、东洋电机、三洋电机、旭化成、NEC等机电跨国公司。2001年,法国电力公司和博洛尔集团(GroupBOLLORE)成立了一个联合子公司BatScap,开发了采用高性能聚合金属锂蓄电池(LMP)的电动蓝色轿车(Bluecar),最大行程200多公里,最高时速125公里/时,6个小时必须100%的充电,但是只需要充电几分钟即可再获得一次安全的最大行程。达索飞机制造公司与生产汽车车体的Heuliez公司合作生产四座电动汽车,装备下一代的锂聚合物蓄电池和一台扩大汽车自主性的辅助动力机,最高时速可达130公里,自主行驶里程可以达到300公里。2005年5月,日本三菱公司推出了属于世界首创的交流电动轮轿车(第二代纯电动轿车)——运动型小马(Colt)牌5人座的低中级电动轮轿车。其重要特征是采用了具有高能量密度,可急速充电,能在车辆使用的各种环境下使用,空车重量只有1.15吨,装有两台最高转速为1500转/分,功率为20千瓦,最大扭矩为600Nm的永磁式三相交流同步伺服电动机。Colt的驱动电机的电源为锂离子蓄电池组,由22个锂离子蓄电池模块并联组成。每次充电可行驶150公里,最高时速150公里每小时。2005年8月,富士重工将下一代乘用车目标定位为纯电动轿车。它将层状单体锰锂蓄电池组应用到R1e牌微型纯电动汽车上,最高车速为120公里每小时,一次充电的续行里程为120公里,将来拟达到的目标是200公里。还有日本著名大学庆应义塾和一些民间企业共同研发的八轮电动轿车——艾利卡(Eliica),从静止状态加速到100公里/小时仅需4.2秒,最高车速2

则可达370公里/小时,但其成本很高。还有通用在2007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推出新款雪佛兰Volt概念车,采用了最新研发的E-Flex动力推进系统,在110伏电源上充电约六小时即可充满锂电池,使用220伏电源充电所需时间更短。使用纯电动模式可在城市道路上行驶约64公里,当内置电池组中的电能耗尽后,E-Flex动力推进系统可以将汽油、乙醇、生物柴油、氢气等能源转化成电能,从而为车辆的行驶确保有足够的电力驱动能力。根据实验数据,如果使用汽油内燃机,通过能源转换后,Volt的最大续航能力超过1000公里,每升汽油可以使汽车行驶17公里,超过传统汽车的两倍。

第二节 国内企业产业化概况

国内企业从事纯电动汽车研发、少量产业化生产与试运营的有东风、天津清源、北京理工科凌、比亚迪、万向等企业。2006年,我国第一批纯电动轿车取得了产品准入公告,吸引更多企业加入蓄电池或纯动力汽车的研发或试运营,如咸阳威力克能源有限公司、博信电池(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瑞华集团、深圳雷天绿色电动源有限公司、中信国安黄金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等。

东风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电动汽车研发的汽车企业之一,开发了游览车、多功能车、工业专用车和高尔夫球车等4大系列、近20个品种的纯电动车,包括东风纯电动轿车(EQ7160EV)、纯电动富康轿车(EQ7140EV)、纯电动客车(EQ6690EV)等。2003年东风纯电动车实现商品化销售以来,已累计销售1000余台,进入行业前三甲。截止到2005年11月,参与示范运营的东风纯电动小巴有93台。到2010年,东风电动车公司计划实现纯电动场地车销售5000辆的年产销量。

“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项目中纯电动轿车研制点之一在天津汽车。天津市电动车辆研究中心与天津一汽产品开发中心联合众多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与大学资源,组建天津清源电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承担863计划重点项目“XL-2纯电动轿车”研发工作,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全车总重1600公斤,最高时速达到140千米/小时,续驶里程超过260千米,0千米/小时~50千米/小时的加速时间6.8秒,被认为是国内水平最高又最接近产业化的电动车型。2005年,清源公司开发的6辆“幸福使者”纯电动汽车出口美国,这是国内电动汽车整车第一次出口。根据美方要求,该车作为美国家庭用车,最高时速限定为40公里,最大续驶里程100公里,整车定价近1万美元。之后,清源公司继续向美国出口纯电动轿车,2005年出口总数达到112辆,20063

年销往欧美500辆,2007年国际市场订单已超过1000辆。2006年底,清源公司在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电动汽车研发制造基地,将形成一条年产2万辆纯电动汽车的生产线。

“十一五”期间,北京理工大学作为整车总体单位承担了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纯电动客车项目”,作为技术依托单位承担了北京市科技奥运电动汽车特别专项“电动汽车运行示范、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等项目。已完成纯电动准低地板公交车、纯电动中巴客车、纯电动旅游客车、纯电动超低地板公交车等四种车型的整车开发、型式认证和定型设计,并进行了40余辆的小批量试生产,各项动力性、经济性、续驶里程、噪声等指标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组建电动汽车示范车队,在北京市开展“一线一区”两种模式示范运行。目前,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已经完成了北京理工科凌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密云电动车辆产业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和产业化配套能力。

著名电池制造商比亚迪在动力电池方面的研究成果一直处于世界的前沿,该公司最新研发的车用产品的充电时间已缩短到8~9小时,最高续驶里程可达450~500公里,最高时速可达120~180公里/小时,0~100公里/小时加速时间小于13秒。2006年7月,推出一款全新技术的电动轿车——F3e。这款车基于F3平台而开发,装载比亚迪在全球首家推出的技术“铁”动力电池“ET-power”,一次充电能够行使350km,单次充电时间22分钟。随后,比亚迪加速纯电动汽车的商业化步伐,2008年推出纯电动crossover新车E6,并在2008年4月20日北京国际汽车展首次亮相。E6是比亚迪精心打造的一款纯电动车型。他的动力电池和启动电池均采用比亚迪自主生产的铁电池,该电池慢充为220V民用电源;快充为3C充电,15分钟左右可充满电池80%,充电一次续驶里程可以超过300公里。在节能方面,E6百公里能耗为20度电左右,只相当于燃油车1/3至1/4的消费价格。在安全上,车上搭载的铁电池经过高温、高压、撞击等试验测试,安全性能非常好,绝不会爆炸;车身结构采用前后贯通式纵梁,具有良好的碰撞安全性能;动力方面,它的加速时间在10秒以内,最高车速可达160Km/h以上,动力性能强劲。2010年2月26日,比亚迪联手深圳巴士集团,合作成立国内首个纯电动出租车公司。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投入运营的300台纯电动出租车,运行总里程数已经超过2500万公里,单车总里程数超过22万公里。2010年9月底,在股神巴菲特的见证下,比亚迪纯电动大巴K9在长沙下线,并先后在深圳、长沙、西安、宝鸡投入试运营。2011年10月26日新款比亚迪e6“先4

行者”上市,成为中国首款面向个人销售的纯电动车。

万向集团公司从1999年开始涉足电动汽车领域,目前已经研制出了纯电动轿车和纯电动公交车,运行总里程已经超过了15万公里。其纯电动轿车最高时速为126公里,经济时速下最大续驶里程为380公里,百公里平均耗电量为11千瓦时;纯电动公交车最高时速为90公里,经济时速下的最大续驶里程为280公里,百公里平均耗电量为70千瓦时,充电方式采用设置换电站快速更换电池组方式。2006年4月,万向集团公司研制的锂离子电池驱动纯电动汽车在杭州开始示范运行。

第二章 电动汽车行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第二代纯电动汽车在技术、运行经济、基础设施配套、政府政策支持等方面还存在着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在轿车领域的发展还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大部分产品集中于短途低速、城区公共交通及旅游区交通等特定用途,包括高尔夫球场场地车、公园游览车、工厂内的牵引车或两轮电动自行车等。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进程才刚刚起步,要能够大批量生产,并且质量稳定、符合标准,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一、市场竞争因素

1、电动汽车目前尚未形成市场竞争力,既没有批量,也没有选择的余地。而各国汽车生产厂商主要最求的目标是现生产以最低的成本达到市场的最大化,尽可能地扩大现生产的市场份额,最大可能地提质量和降低价格,将市场由本国扩张到世界。这是企业永远最求的目标。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汽车市场占主导地位的仍是燃油汽车。

2、世界各国的汽车生产厂商都在积极将现有产品环保化。这是顺应国际经发展的潮流,也是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的需要。各汽车厂商主要努力的目标是将现生产的产品达到国际排放标准;只要满足美国排放及欧洲排放法规的要求,就不会被国际汽车市场所排斥。

3、环保汽车动力的多元化。寻找新的替代能源而达到汽车环保是世界各国汽车厂商研究开发的目标,而电动汽车只是这其中的一部分。目前,世界各国生产厂商研究开发的汽车动力能源很多:液化石油气(LPG)、甲醇和乙醇、压缩5

天然气(CNG)、植物油、太阳能、氢能等。混合动力的汽车产品也较多。美国在推动汽车能源的环保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根据资料显示,2001年仅作为汽油添加剂的乙醇产量达到19亿加仑。为了减少城市的汽车尾气污染,目前各大城市已将LPG、CNG用在公共汽车上。另外,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未来的动力替代问题并不是十分明朗,新动力源多元化的研究不会停止,也不会过分集中在某一种技术的发展上,因此,电动汽车的研制规模受到了一定制约。

二、关键技术因素

1、电动汽车是集高新技术、电子技术、新材料等一体化的高科技产品,而发展电动汽车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国内外研制和小批量生产的电动汽车尚处在试验和改进阶段,许多完全没有解决的技术问题影响了电动汽车的整体性能,如驱动系统、电池供电系统等。而概念车的开发也仅仅处在样车阶段。可以肯定的说,目前电动汽车的整体性能暂时还无法与燃油汽车相比。

2、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源而成为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这一技术长期未能得以突破,在功率、快速充电、环保、寿命等方面成为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世界上虽然不断有对电池技术发展的最新报道,但也停留在实验室和小规模实验范围内,距真正应用还有一段时间。电池的关键技术是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使用环境因素

普及电动汽车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目前尚不具备广泛使用的外部条件,其中主要问题是能源的补充问题。使用电动汽车需要在短时间内充电,需要建设大量的充电站,而目前的停车场并没有这类充电设备,新建的停车场也没有考虑这个功能,特别是国内许多大城市严重缺乏停车场,许多车辆要在露天过夜,汽车充电就成了大问题。若在高速公路和远离城的地方,问题就更严重了。另外还有电动汽车专业维修市场的问题,汽车充电的费用问题,废旧电池的回收处理问题等一系列关系到使用消费环境的问题均构成了电动汽车进入市场的障碍。

四、使用观念因素

首先是消费者选购汽车产品时的购买心理。目前虽然消费者越来越成熟,但在汽车消费市场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跟随大潮流是普通购买者的普遍心理。目前,不论是电动汽车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还是宣传的力度,都无法与现有汽6

车产品相提并论。再者是价格的因素,目前国内外电动汽车多采用锂、镍氢电池为动力,由于电池的成本很高,致使整车的价格要比现市场上的同类产品高出许多,这是消费者不愿购买电动汽车的主要因素之二。还有电动汽车在市场上的可比选品种太少,在性能、规格、条件、价格等各方面都无法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因此,电动汽车的推广和普及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和非常大的投入。

五、生产规模因素

产品定型后形成批量经济生产是生产厂商追求的目标,但目前电动汽车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还不够成熟。虽然近几年来,日本丰田的PruisE-Com、美国通用的ImpactEV1、美国福特的Think、日本本田的Insight等电动汽车产品先后实现了小批量生产和小规模的市场投放,但要形成一定批量和占有一定市场份额还需要各方面的长期努力。

六、产业政策因素

发展环保型汽车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发展环保型汽车是今后汽车发展的方向,这一观点在世界各国已经形成了共识。各国先后纷纷出台了一些相关的鼓励和支持政策,如德国、日本、奥地利等国都实施了新的清洁化汽车税制,对保护环境的汽车给与优惠税率,这些政策的出台,是利用经济手段加快推进电动汽车开发和研制的有效办法,但是,并没有影响现有低排放产品产量的扩大和市场的竞争力。目前国内几个省正在研究制定电动汽车产业化及相关的配套政策,尽早使电动汽车有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第三章 电动汽车行业特征分析

第一节 纯电动汽车产业生命周期及市场成熟度分析

从中国纯电动汽车行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纯电动汽车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为起步阶段,如下图所示。在起步阶段最初期,中国纯电动汽车行业的研发较为广泛、但技术还有很大提高空间。随着技术的成熟,行业将出现较快的需求增长。

7

我国纯电动汽车行业所处生命周期

图3.1 纯电动汽车行业生命周期图

资料来源: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纯电动汽车行业的成熟度可以从市场、技术等方面来进行判断,从目前纯电动汽车行业的市场来看,市场规模明显偏小,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很有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因此纯电动汽车行业成熟度较低。

纯电动车行业成熟度

图3.2 纯电动汽车行业成熟度分析

资料来源:中国产业竞争情报网

第二节 纯电动汽车行业特征分析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电动汽车自主创新取得了重要突破,自主开发的产品开始批量化进入市场,发展环境逐步改善,产业发展具备了较好基础,具有了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电动汽车行业体现出以下特征:

8

一、自主汽车品牌发展较快

对汽车企业尤其是自主品牌来说,新能源车未来的前景以及国家的支持都是发展新能源车的动力。长期以来,我国的汽车制造业水平一直落后西方发达国家,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自主核心技术,以至现今仍没有有影响力的传统汽车民族品牌。我国汽车制造业的软肋之一是发动机技术,这一点限制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拉开了我国汽车制造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新能源汽车其动力装置与传统汽车的发动机有很大区别。目前,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动力装置研究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大,某些方面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完全有条件和有能力产出达到国际水平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汽车。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掌握核心的动力技术,可以弥补我国在发动机研发技术发面的不足,从而拉近我国汽车制造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甚至赶超世界水平。

在每年的车展上,我国的自主汽车品牌都会展出一些自己生产的电动车,可以看出我国自主品牌在电动车研发制造上所做的努力。从国家层面而言,《汽车调整产业振兴规划中》有一条规定,政府采购中对自主创新的新能源汽车实施政府优先采购,这些能推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生产电动车的积极性,给自主品牌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自主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较强产品开发能力

我国政府着眼长远,超前部署,长期以来积极组织开展电动汽车的自主创新。“九五”期间,电动汽车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十五”、“十一五”期间电动汽车列入国家863计划。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坚持了政府支持,以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和系统集成为重点的原则,确立了以混合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以整车控制系统、电机驱动系统、动力蓄电池/燃料电池为“三横”的研发布局,通过产学研紧密合作,我国电动汽车自主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

电动汽车的核心是动力系统电气化。我国电动汽车开发高起点起步,围绕重点目标和核心技术,建立起了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三类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平台和产学研合作研发体系,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整车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2002~2008年,我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已获得专利1796项,其中发明专利达940项。

9

我国自主研制出容量为6Ah-100Ah的镍氢和锂离子动力电池系列产品,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接近国际水平,同时突破了安全技术瓶颈,在世界上首次规模应用于城市公交大客车;自主开发的200kW以下永磁无刷电机、交流异步电机和开关磁阻电机,电机重量比功率超过1300w/kg,电机系统最高效率达到93%;自主开发的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先进,效率超过50%,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车用百千瓦级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制造以及测试技术的国家之一。

三、示范运行持续深入,电动汽车开始进入市场

从2003年起,北京、天津、武汉、深圳等7个城市及国家电网公司先后开展了新能源汽车小规模示范运行考核,累计投入运营车辆超过500辆,运营里程超过1500万公里,平均故障间隔里程达到3500公里以上,出勤率达到95%以上。

在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集中投入了595辆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纯电动及燃料电池汽车,累计运行370多万公里,运送乘客440多万人次,实现奥运史上最大规模的电动汽车示范运行。

汽车企业将电动汽车作为未来主流竞争型产品在战略上高度重视,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奇瑞、比亚迪等都已制定了电动汽车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规划。与此同时,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全面跟进,生产配套能力显著增强。近来,力神、比亚迪、比克、万向等动力电池企业投入数十亿资金加快产业化建设,上海电驱动、大郡、湘潭电机、南车时代等电机企业加强与上下游企业合作,积极完善产业链建设。在未来2-3年内,预计将形成20亿Ah以上的动力电池和全系列驱动电机生产能力,能够满足100万辆电动汽车的配套要求。

四、标准法规与产品管理体系初步建立,为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截止目前,我国已制定电动汽车相关标准38项,其中国家标准34项、行业标准4项。形成了整车、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等相关检测评价和产品认证能力。同时,我国还积极进行了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条件、准入程序等研究。《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已于2007年11月发布实施,电动汽车正式纳入国家汽车新产品公告管理,为自主开发成果进入市场铺平了道路。

10

五、汽车行业已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发展尚需较长过程

中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中国在资源的密集投入、工业化以及高速经济增长的互动发展过程中,对石油等基础性资源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庞大的汽车耗油需求量给我国的能源供应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也威胁到了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我国数目如此庞大的汽车群,每年的尾气排放物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气候变化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减排二氧化碳的责任会越来越大。

在此时候,发展新能源汽车就显得尤为重要。2009年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要制定规划,优先在城市公交、出租、公务、环卫、邮政、机场等领域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建立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网络,加快停车场等公共场所公用充电设施建设。此方针一出,各地纷纷加大电动汽车的研发和上市力度,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离市场越来越近的时候,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问题日渐凸显。可以说电动汽车充电站网络的布局是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的瓶颈。作为电动车的配套设施,电动车充电站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

此外,电动汽车的价格也是阻碍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家的补贴政策均是针对公务、出租等公共利益的车型。针对私家消费者时,购车不能享受补贴是阻碍新能源汽车走进平常百姓家的最主要原因。

从电动汽车配套设施的大规模建成,再到个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加之政府补贴政策的出台,其中的每一步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虽然我国汽车行业已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但离成熟发展尚需一定的时间。

第四章 纯电动汽车行业市场竞争结构分析

目前,国内纯电动汽车市场上的产品主要是纯电动汽车(含纯电动出租车)和纯电动客车。2011年国内纯电动汽车产销量均未过万(产5655辆,销557911

辆),市场规模仍然很小,整个纯电动汽车市场还不成熟,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但是市场正一步一步走向成熟,汽车纯电动化已是一种趋势。这个市场具有自己的特点,其上游供应商、潜在进入者、替代产品、客户及同业竞争者参与市场竞争之中,共同影响纯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一、供需关系

按照科技部和财政部2009年1月,共同启动的“十城千辆”电动汽车示范应用工程计划,“十二五”期间, 2012年将示范城市由13扩展到20个,推广20万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十城千辆”电动汽车示范应用工程2012年计划推广的示范车型总计约53368辆,除了示范车型外,“十城千辆”工程还预计了2012年电动汽车实际应用的产量规模。但实际上与2011年产销不足万辆相比,2012年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部分企业仍处于零散组装和小批量制造,并没有急于上大型专用生产线。这一方面体现市场供应不足,但更根本的还是需求不足。

汽车电动化是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且是个比较长远而非近期就可以实现的目标。以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降低成本提高性能很难同时达到,充电等配套设施也不健全,市场并不成熟。企业盈利模式不清,对纯电动汽车市场需求估计并不乐观,消费者有一定的消费需求,但需求暂时并不能与企业供给的产品匹配,没有形成有效需求。因此,在这个不成熟的新型市场上,并不存在数量上的供大于求或是供求数量上的矛盾,更多的还是供应与需求不清晰,产品不成熟,需求模糊的状态,供应产品不能满足需求者要求。需要继续培育市场,这里企业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需要进一步提供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

二、原有竞争者数量和行业集中度

目前,国内无论国有大型汽车企业还是民营小型汽车企业,都已经推出了自己的纯电动汽车,部分已经投入使用。但整个行业内,初具规模和实力较强的仍为数不多。目前,国内主要的纯电动汽车企业有比亚迪、奇瑞、上汽、东风、长安等。主要技术集中在比亚迪及其它合资品牌手中,市场份额都很有限,盈利模式都不清晰。以比亚迪为例,其盈利模式已由面向个人销售转向城市公交、出租车方向。

12

总的来说,当前纯电动汽车行业内的竞争还不是非常的激烈,因为纯电动汽车虽然应用市场十分广阔,但技术方面还有待改进,市场开发还不完善,行业内竞争还比较平稳。行业内各个企业、研究机构都竭尽全力,希望掌握更加先进的技术。整个行业竞争者数量有限,行业集中度较高。

表4.1 电动汽车十大品牌榜中榜,纯电动汽车/名牌电动汽车(2012)

序号 企业 业内知名度

(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50强,大型跨国集团公司,深圳高新技术企业,中国企业500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拥有奇瑞、瑞麒、威麟和开瑞等四大品牌,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制造技术创新型企业,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世界500强,始创于1867年日本,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之一,大型跨国公司,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于1914年日本,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之一,第一家开始制造汽车零件的制造商,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始创于1908年美国,世界著名汽车品牌,全球著名的汽车公司,大型跨国集团公司,通用汽车(中国)公司)

(于1948年日本,世界著名汽车品牌,世界500强企业,大型跨国公司,十大电动汽车品牌,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始创于1870年日本,十大电动汽车品牌,日本最强研发实力生产厂家之一,三菱汽车销售(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大型企业集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十大电动汽车品牌,山东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源于1862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之一,汽车行业领先企业,极具竞争力的上市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国内发展最快的民营汽车制造企业之一,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行业影响力品牌,中国-众泰控股集团)

1 比亚迪BYD

2

奇瑞CHERY

3

丰田TOYOTA

4

日产NISSAN

5

通用GM

6

本田Honda

7

三菱Mitsubishi

8

时风

9

长安

10

众泰ZOTYE

三、新进入者的威胁

目前国内汽车整车企业有130多家。其中,前10家国内汽车集团产销量占83%左右,其余企业仅占17%的市场份额。国内纯电动汽车企业基本都是具有主机厂和配套工厂的大型汽车制造企业,他们有自己独立的研发体系,有较完善的传统燃油汽车主机厂和配套厂。他们有较深厚的传统汽车技术储备,在汽车车身、底盘、电控、内外饰等传统领域有一定优势,而这些是纯电动汽车无法回避的。同时,这些企业仍坚持两条腿走路,传统燃油汽车仍然是利润来源,而纯电动及其它新能源汽车还处于投入阶段。

从整个在纯电动汽车行业来看,由于技术壁垒较高,研发资金投入需求较大,这使得新进入场上相对较少,纯电动汽车行业特有的技术壁垒和资金要求,这有效的遏制了新的进入者加入。

13

四、供应链分析

纯电动汽车业上游关键行业主要集中在:动力电池产业、驱动电机产业、电控产业,电池电机业上游的锂和稀土资源行业以及充电站行业。目前国内的纯电动汽车厂,除了比亚迪具有比较完整的驱动电机、驱动电池及电控产业和出电站/充电桩产业外,其它企业基本上都依靠其它企业供应这些核心零部件及配套设备。整个上游企业基本被其它企业把持,但是由于上游企业集中度较低,供应商数量较多,因此,在纯电动汽车行业里,买方的侃价能力体现在生产企业对于上游供应方的影响。纯电动汽车行业厂商的上游侃价能力是比较弱的,这与国内市场上游供给的虽然相对较多,但具有较高技术要求的产品相对较少有直接关系。

表4.2 我国主要纯电动乘用车(EV)车型驱动电机供应商情况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企业名称 品牌名称

比亚迪 E6

东风渝安 小康

重庆力帆 力帆

郑州日产 帅客

吉利汽车 熊猫

长安汽车 概念车

哈飞汽车 赛豹

一汽海马 普力马

众泰汽车 乐睿

奇瑞汽车 RIICH

上汽荣威 荣威

广汽长丰 长丰

北京汽车 北京

福田汽车 迷迪

一汽汽车 概念车

车型名称

E6

力帆320

帅客

EK-1

Green-i

赛豹

普力马

乐睿

M3

E1

CS7

C71

迷迪

E-C00

电机类型 驱动电机供应商

驱动电机 比亚迪第十四事业部

驱动电机 浙江尤奈特

驱动电机 东风电机、大连电机

驱动电机 吉利、江苏微特利

驱动电机 林泉电机、上海电驱动

驱动电机 四川东风电机

驱动电机 大连电机、江苏微特利、深圳大地和

驱动电机 浙江尤奈特、江苏微特利

驱动电机 上海电驱动、浙江尤奈特

驱动电机 上海电驱动

驱动电机 深圳大地和

驱动电机 大连电机、江苏微特利、上海电驱动

驱动电机 北京精进电机

驱动电机 大连电机、大洋电机

驱动电机 上海电驱动、江苏微特利

EV6360/K07 驱动电机 东风电机

华晨金杯 金杯海狮 第六代

表4.3 工信部目录车型部分电池厂商及配套企业

电池企业

中信国安盟固利

苏州星恒电源

万向电动汽车

比亚迪

安耐信储能技术

北大先行科技

咸阳威力克能源

天津力神

电池类型

锰酸锂

青年

配套整车企业

金龙、南汽、中通、福田、申沃、安凯、常隆、天路、金华锰酸锂、磷酸铁锂 申沃、一汽、上汽、长安、奇瑞

磷酸铁锂

磷酸铁钴锂

磷酸铁锂

磷酸铁锂

磷酸铁锂

磷酸铁锂

江铃、郑州日产、湖南江南、安凯、申沃、一汽海马、奇瑞

比亚迪

金龙、江淮、常隆、安凯

福田、天路

申沃、广汽、重庆恒通

哈飞

14 洛阳天空能源

赛恩斯能源科技

东莞新能源

河南海奥通

珠海高密锂电能

春兰集团

中炬森莱

湖南神舟

COBASYS

磷酸铁锂

磷酸铁锂

磷酸铁锂

磷酸铁锂

磷酸铁锂

镍氢

镍氢

镍氢

镍氢

广通汽车、东风、湖南江南

申沃

五洲龙

湖南江南

广通汽车

黄海、东风、南车时代、一汽

长安

东风、长安

上海通用

5、替代产品的威胁

目前,纯电动汽车产业还是一个新兴产业,替代品还不太多,避免了替代产品竞争压力。但是其作为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品,其转变费用仍然很高,因此短时间内仍然处于难以替代传统燃油汽车,也不容易被其他产品所替代的格局。

6、买方分析

目前,纯电动汽车市场并不成熟,客户相对分散,目前相对集中的客户集中在城市公交和出租车业。纯电动汽车行业买方力量并未形成,但是由于产品不成熟、市场不成熟,同时产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卖方也不具有价格垄断优势,因此,大多数买方仍处于观望的态度,在讨价还价时更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双方可承受的价格相差较大,短时间内还寄希望于政府补贴和其它配套优惠政策。

综上,可以判断国内纯电动汽车行业仍然处于完全竞争状态。

第五章 电动汽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及评价

在我国,包括纯电动汽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一直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从“十五”规划到“十一五”规划,政府对新能源车的投入从8亿人民币增长到50亿,涉及到200多家整车厂,供应商和科研院所。本土企业中,众多厂家都已经投入到电动车的研发中。

2009年政府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则明确提出: 在2009至2011年间,要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要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主要乘用车生产企业应具有通过认证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15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联合编纂的“2010年中国汽车产业蓝皮书”,对我国乘用车市场需求进行了大胆的预测:由于混合动力技术较为成熟,预计2010年混合动力汽车产量约为10万辆,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产量分别为3万辆和1万辆左右;到2013年,混合动力汽车产量将达到50万辆左右,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产量将分别达到15万辆和1.5万辆;到2015年,中国混合动力汽车产量将达到100万辆,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产量将分别达到30万辆和2万辆;

由此可见,我国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的产量有望达到30万辆。

图5.1 2010-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发展预测(汽车产业蓝皮书)

数据来源:

科技部和财政部:2009年1月,科技部和财政部共同启动了“十城千辆”电动汽车示范应用工程,十二五期间,规划2012年将示范城市由13扩展到20个,推广20万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

16

FCV轿车FCV客车电容公交EV出租车EV特种车EV轿车EV客车HEV轿车HEV客车

图5.2 2012年我国“十城千辆”电动汽车示范车型产量计划

数据来源:

“十城千辆”电动汽车示范应用工程2012年计划推广的示范车型总计约53368辆,除了示范车型外,“十城千辆”工程还预计了2012年电动汽车实际应用的产量规模。

FCV轿车FCV客车电容公交EV出租车EV特种车EV轿车EV客车HEV轿车HEV客车5735

图5.3 2012年我国“十城千辆”电动汽车实际应用产量计划

数据来源:

CSM Worldwide做出关于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的中期预测:到2015年,中国混合动力和纯电动乘用车 (不包括非道路用车和商用车) 产销量将超过10万台,占整个中国乘用车市场的1%左右。其中,纯电动汽车的产销量将维持在2万台左右的水平。

17

目前,我国的电动汽车技术正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从政府到主机厂商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支持该行业的发展,国内大部分的汽车主机厂商也都推出了相应的电动汽车车型,但是我们认为,目前国内的电动汽车产业还处于初级研发阶段,还有较多的技术与市场瓶颈没有解决,因此最近五年内该产业不会有爆发式的增长趋势,初步预计:2015年我国的纯电动汽车产量约为10万辆。

图5.4 2011-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发展预测

该预测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相关预测2012年我国“十城千辆”电动汽车示范车型产量计划远超过实际应完成产量计划,同时实际完成产量也不足实际应完成产量计划的50%。

2、纯电动汽车相关技术和设施还不完善。

目前国内的电动汽车电池技术、驱动电机、控制系统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电池的稳定性及使用寿命等方面各个厂商水平都有差异,但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制造水平上。另外,我国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较长的时间。目前,只有少数像北京、上海、广州、上海、深圳等地区有少量的电动汽车充电站,这种状况对电动汽车的普及是最大的问题,目前国内的电动汽车电池充放电的电流在10A以上,这么大的电流靠家庭用电显然不实际,因此,电动汽车如果普及对充电站的需求量是较大的,我国如果大范围建设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就至少需要2-3年,也就是说,未来2-3年内,我国的电动汽车是不会大规模应用的。

3、现实产销数据不容乐观。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2011年国内汽车整车企业销售的新能源车不足1万台。全年国内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只有8368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为565518

辆、混合动力2713辆;销售新能源汽车8159辆,其中纯电动汽车5579辆、混合动力2580辆。另外,2011年生产代用燃料汽车3.11万辆,销售3.13万辆。中汽协负责人表示,随着新能源汽车规划即将推出,今后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此外,还有纯电动汽车整车的稳定性及维护等后装市场的建设也同样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我国的纯电动汽车离市场化应用还有较长的一段时间,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我们认为我国2015年之前是属于纯电动汽车市场化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以车型试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后装市场的建设等为主,因此电动汽车的产量不会有爆发式的增长。

附 录

表1.1 国外10种纯电动车的基本情况

图3.1 纯电动汽车行业生命周期图

图3.2 纯电动汽车行业成熟度分析

表4.1 电动汽车十大品牌榜中榜,纯电动汽车/名牌电动汽车(2012)

表4.2 我国主要纯电动乘用车(EV)车型驱动电机供应商情况

表4.3 工信部目录车型部分电池厂商及配套企业

图5.1 2010-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发展预测(汽车产业蓝皮书)

图5.2 2012年我国“十城千辆”电动汽车示范车型产量计划

图5.3 2012年我国“十城千辆”电动汽车实际应用产量计划

图5.4 2011-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发展预测

19

更多推荐

电动汽车,汽车,发展,企业,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