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嗨租车押金价目表-最好的微型电动汽车
2023年11月24日发(作者:性价比最高的车2022)
新能源汽车行业展望
新能源汽车行业展望
01政策驱动转向产品力驱动,渗透率快速提升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高增长。2020年尽管受到
疫情等因素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依然保持了正增长态势;
进入2021年随着各家车企新车型的陆续推出,新能源汽车消费
市场依然呈现火爆态势。据中汽协数据,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
车产量达到354.5万辆,同比增长160%;渗透率方面,2021年
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渗透率达到15.6%,较2020年全年水平显著
上升。另据乘联会数据,2021年12月单月新能源汽车国内零售
渗透率22.6%,创全年新高。
当前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仍以纯电动车型为主。
2018-2020年,新能源乘用车占新能源汽车销量比重分别为83.8%、
88.1%和91.2%。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进一步提升,
达到333.4万辆,同比增长167.5%,占比升至94.7%。2018-2020
年,纯电动汽车占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比重分别为74.8%、78.5%
和80.2%。2021年,纯电乘用车销量273.4万辆,同比增长173.5%,
占比达到82.0%。
二线城市、个人消费崛起。从新能源乘用车销售分部来看,
2020年一线城市(包含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销量占比达
到33%,2021年1-9月非一线城市销量占比上升到76%,其中9
月非一线城市销量占比已经达到78%。新能源车购买用途可以分
为非运营和出租租赁两类,其中非运营车型又可以细分为单位和
个人。根据乘联会数据统计,个人购买的非运营车辆占新能源 乘
用车销售比重从2017年58%上升到2021年1-9月的77%,整体
增幅明显,反映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个人消费崛起的大趋势。
五菱宏光位居销量榜榜首,比亚迪、特斯拉表现抢眼。从新
能源乘用车畅销榜可以看到,五菱宏光MINI、奇瑞eQ、奔奔EV
等A00车型登上排行榜,以特斯拉Model3/Y为代表的新势力车
型以及比亚迪秦、汉、宋、AionS等国产车企的重磅车型同样备
受青睐,体现出中国目前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消费选择的多样性。
02新材料+新技术,催生新需求
量:行业整体需求,产业和技术发展方向 ;
价:供需格局,生产方式变化(一体化,集成化);
竞争格局:壁垒、新技术(高镍、铁锂)、新客户(特斯拉、
宁德);
中游格局优化,一体化强化盈利能力 ;格局好、壁垒高、
盈利性稳定:电池>上游资源>中游材料(隔膜、电解液、负极、
正极)。
历史来看,电化学进步是一个漫长的“配方试错”过程,进
步平稳缓慢。未来10年还在原来的电化学体系内,通过材料体
升级和工艺改进。
短期来看( 1-2年),CTP的应用会在二线厂中逐步铺开,带
动行业成本下10%左右,龙头布局领先。
中期( 3-7年)的角度,随着三元811的良率和安全性提升,
三元811的极限成本优势开始显现。
动力电池核心指标,从对能量密度+充电倍率的追捧,逐步
冷静回归对安全性强调。
1)安全性。通常有针刺、过热充短路等测试,代表意外情
况下电池燃烧的概率。2)一致性。长期稳定工作的前提,包括
材料和PACK工艺一致性。3)能量密度。影响续航里程,材料端
围绕正极搭建化学体系,PACK成组效率提升是工艺手段。4)循
环次数和衰减曲线。影响使用年限和里程。5)倍率性能。影响
充电时间,与负极克容量、密切相关。
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134gwh,2025年接近年超过
1300gwh;同时储能电池、两轮车动也贡献增量。
03中国电动车产品力提升,出口海外进军全球
预计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千万辆级别。我
们认为随着中国、欧洲和北美市场的共同发力,2022年全球新
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1000万辆,其中中国市场凭借消费崛起
的驱动力有望继续占据全球一半左右市场份额,美国市场则凭借
新政刺激整体市场有望逐步攀升。
展望2022,我们预计将出口40多万辆新能源汽车。2021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总数达22万辆,其中Tesla达到了16万+,
占比出口车型的近75%,是出口的主力车型。
预计2021年有望突破到600万辆以上水平。新能源汽车
(BEV+PHEV)在2010年之前就已经面世,2012年至今全球新能
源汽车销量从12.5万辆快速上升至2021年的675万辆。从渗透
率角度来看,2012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为0.2%,2021年渗透
率达到8.3%,预计2022年全年渗透率有望达到两位数水平。
中国、欧洲平分秋色,美国渗透率低于全球水平。从当前全
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布来看,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领衔
全球,达到339.5万辆,同比增长155%,占据全球新能源汽车
市场50%的份额;欧洲和美国市场同样保持较高增速。渗透率方
面,2021年欧洲渗透率全球第一,达到17.0%,提升7个pct;
北美市场渗透率依然较低。
04产品技术加速迭代,爆款新品不断推出
4680大圆柱电池
2020年特斯拉电池日首次推出4680大圆柱电池。特斯拉在
2020年电池日发布大圆柱电池,即直径46mm、高度80mm的
电池,该款电池单体能量密度可提高5倍,能达到300Wh/kg,
充放电效率比有极耳电池提升6倍,搭载在整车上可提高续航里
程16%。同时装配在整车上时,一方面整体数量较21700时相比
数量仅为之前的1/4左右,整体结构件的使用大幅减少;此外后
续还可以进一步搭配CTC技术,将电池直接集成在汽车底盘上,
进一步降低动力电池成本。
国内外主流动力电池企业纷纷布局大圆柱电池。目前来看特
斯拉在4680大圆柱领域动作最快,根据其最新规划预计到2022
年年底将达到每年100GWh的4680电池产能,并将于2022年实
现大圆柱电池的装车。松下预计将于2022年3月开始试生产,
LG新能源则计划在2023年开始批量生产。国内市场方面,亿纬
锂能公告将在荆门建设20GWH乘用车动力电池大圆柱产能,并
与以色列企业StoreDot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此外比克电池、宁
德时代、蜂巢能源等在大圆柱电池均有相应规划。
800V高压快充
车企纷纷布局高压快充方案。想要实现大功率充电,要么提
升电压,要么提升电流,根据发热量公式Q=I2Rt,电流的提升会
导致电气系统发热加剧,对散热的要求很高。目前,高压快充成
为行业的多数选择,2019年保时捷的Taycan全球首次推出800V
高电压电气架构,搭载800V直流快充系统并支持350kw大功率
快充。而进入2021年后高压快充路线受到越来越多主机厂的青
睐,先是现代、起亚等国际巨头发布800伏平台,之后比亚迪、
长城、广汽、小鹏等国内主机厂也相继推出或计划推出800V平
台,高压快充体验将会成为电动车市场差异化体验的重要标准。
固态电池
固态电池带动部分主材颠覆性改变,预计其量产时间在2025
年后。正极方面,固态电池多搭配高镍三元材料,以此实现尽可
能高的能量密度;负极方面,多搭配硅基负极、锂金属负极;而
电解液和隔膜将发生颠覆性变化,直接合二为一转变为固态电解
质,这也将带动锂电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型。根据各企业规划,卫
蓝新能源和清陶能源计划在2022年左右推出量产固态电池,而
其他企业多在2025年之后推出相关产品。通过材料创新,能量
密度有望冲200-300wh/kg提升到400-600wh/kg。
高效电机
LucidAir的电机是高度集成的,单个电机的重量小于特斯拉。
不仅如此,LucidAir的电机还有强劲的马力:“我们通过思考小问
题重新发明了马达。真的很小。LucidAir的紧凑型电机因其尺寸
和重量而成为世界上功率最大的电机,每台电机的功率高达670
马力,重量仅为163磅。它非常小巧,适合飞机携带。这得益于
逆变器中先进的碳化硅MOSFET,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能量损失
来帮助扩大范围。”在74kg的重量下做到了670匹马力的东西,
达到了9匹每公斤的重量比,可以达到竟品接近3倍的程度。
LucidAir全系均为永磁电机,单电机功率可以达到惊人的
447kW,是目前全球量产纯电动车中峰值功率最高的电机,包括
感应电机在内。为了解决永磁电机可能存在的发热问题,LucidAir
对该电机进行了独特设计。LucidAir最多可以布置三台电机,这
体现了LucidAir的超高集成能力。三电机版将会是一台1800马
力的性能怪兽。根据LucidMotors的测试,三电机版的LucidAir
最高速度可以达到378km/h。而特斯拉ModelS和保时捷
TaycanTurboS的最高速度分别为262km/h和260km/h。部分得益
于电机等零部件的高度集成,LucidAir拥有容积超过280升的前
舱箱(比目前最大的轿车前舱箱大89%),加上后备箱的总容积
达到739升。
智能驾驶
视觉感知和激光雷达,哪种方案才是未来自动驾驶的未来?
视觉感知最大的优势是成本低,只需几十美元,而激光雷达的价
格却高至几百美元甚至更高。按目前各大车企的发展现状来看,
激光雷达应用更广。激光雷达感知方案主要以激光雷达为主导,
而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及摄像头则作为辅助。激光雷达的
工作原理,是利用雷达发射光束,测量激光在发射及收回过程其
中的时间差、相位差,以此确定车与障碍物的距离,实现感知和
及时避障。但激光雷达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造价太高,发展
也比较缓慢。
智能化决定汽车差异化。电动底盘在动力端使得车辆趋同,
整车从PK底盘性能到PK智能化性能,智能化决定了未来汽车的
差异化,成为各个车企转型的焦点。目前有雄心的车企在战略排
序上将“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放在规模和利润之前,给智能化产
业链带来确定性的成长机会。
智能化延伸了车企的盈利模式。整车利润模型从“单价x销
量” 延伸至“软件收费x保有量”。龙头车企示范效应下,各个
车厂在智能化上不断加码,甚至不惜成本进行军备竞赛,同时我
们看到像苹果、小米、百度、华为等科技企业都纷纷入局汽车智
能化的赛道。
五菱荣光7座-新能源汽车多少钱一辆
更多推荐
2020纯电动汽车排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