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日发(作者:奥迪汽车多少钱)
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综述
201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快速增长,中央、地方各项扶持政策的协同效果充分展
现。更为喜人的是,私人消费市场升温,市场上的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性能日趋成熟,产
品种类、数量日益丰富,消费者可选择性大大提高。随着后续政策的持续实施,预计201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高增长趋势。2015年5月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更
为我们描绘了2020年、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蓝图。
一 市场化进程全面启动,关键零部件企业规模实力快速提升
(一)新能源汽车市场量质齐升,企业积极开展相关布局
在经历2013年的整体复苏后,2014年受益于补贴等支持政策的落实和产品技术性能的逐步
成熟,行业进入快速增长期。据中汽协会统计,2014年新能源汽车销售74763辆
[1]
,同比增
长3.2倍,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跃升至新台阶。当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已占到汽车整体销量的
0.32%,市场份额比2013年增长了3倍。在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新能源汽车产品日益丰
富成熟,私人购买市场正式启动。各大车企新能源汽车战略全面推进,研发、生产及市场推
广工作有序开展。
一是新能源乘用车产品日益丰富,私人购买市场取得突破。2014年,新能源汽车产品推出
速度加快,产品性能进一步提高。江淮iEV4、北汽EV200、东风日产的晨风e30、比亚迪戴
姆勒的腾势等新车型的上市,进一步扩大了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同时,新车型性能和成熟度
显著提升,如比亚迪“秦”作为采用比亚迪第二代双模混动技术的代表车型,其纯电续驶里
程、动力性能和可靠性等各项技术水平相较第一代产品均大幅提升,已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
可,市场销售火爆;北汽也推出了E150EV的升级换代产品EV200,产品性能获得提升,私
人领域销售开始启动。
二是市场领先企业表现突出,细分市场出现亮点。插电式乘用车方面,目前国内已上市车型
数量较少,产销排名前两位的比亚迪和上汽占据约96%的市场份额;而纯电动乘用车方面,
产销排名前两位的吉利、众泰则凭借旗下微型纯电动汽车的热销,牢牢占据了60%的市场份
额。
三是国内汽车企业市场化工作快速推进,跨国公司全力布局新能源汽车业务。2014年以
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国内汽车企业经过数年的积累,产品日益成熟,开
始探索多种商业推广模式。如康迪通过“微公交”模式已在杭州累计投放超万辆纯电动汽
车;北汽新能源、上汽等企业也积极开拓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市场。跨国公司方面则一改过
去的观望态度,纷纷开始筹备旗下新能源车型的国产化工作。从各企业规划来看,欧美企业
已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作为下一步推广的重点,丰田、本田等日系车企仍将非插电式混合
动力作为近期发展重点。
(二)动力电池产能继续扩张,行业进入规范化管理阶段
2014年,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及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进程加快的带动下,中国车用动力电
池需求大幅增长,企业产销量快速增加,产业化投入急剧增长。比亚迪、万向、力神等企业
正通过开展合资合作、走出去、自主创新等活动快速成长,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同时,国
际动力电池企业纷纷投资中国市场,对本土动力电池企业造成更大的竞争压力。随着国家对
动力电池行业实行公告管理,未来动力电池行业将面临新一轮的兼并重组高潮,行业竞争格
局将呈现新的变化。整体上看,2014年中国车用动力电池产业主要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特
征。
一是政府高度重视动力电池产业,推动行业规范升级。2014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
天津调研动力电池研发生产情况时,提出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完善标准体系、推动协同创
新、探索新型商业模式、促进电池回收利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优势企业做大等方面
的要求。2015年3月,工信部正式发布了《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通过对动力
电池行业实施公告管理,对企业产能等指标作出了规范化要求。
二是新技术、新体系成为国内动力电池行业研发热点。此前,日、韩企业主要以三元、锰酸
锂或者其混合材料作为动力电池首选正极材料,而中国企业则多采用磷酸铁锂材料。在负极
材料领域,快充快放、长循环寿命的钛酸锂材料在城市客车上得到规模运用,龙头企业深圳
贝特瑞也在积极研发和生产硅碳负极材料。2014年以来,国内主流电池企业开始加快研发
三元材料等新型体系的动力电池。比亚迪研发磷酸铁锰锂电池;ATL为宝马开发三元动力电
池,力神、中航锂电、万向、卡耐等动力电池企业也开始研发三元动力电池;SK、万向、波
士顿电池等企业所生产的三元动力电池也已开始为北汽EV200、广汽传祺、康迪电动车等配
套。另外,部分企业也在开发高电压的镍锰酸锂二元材料,以提高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
三是企业投资、并购迎来高潮,产业或进入整合高峰期。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强劲需求的带动
下,2014年主要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产能也开始出现紧张现象,各企业纷纷计划新一轮的大
规模投资和扩张,并吸引大量的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上市公司进入。据不完全统计,2014
年已经正式开工的动力电池投资项目或正式投产项目多达10项,涉及金额达到400亿元
(含计划投资)以上,产品包括动力电池单体、隔膜、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等多个方面。其
中,外资企业三星SDI、LG化学开始进军中国市场;国内电池龙头企业力神、比克等也加大
电池投资力度,纷纷扩张产能。预计2015年,社会资本将通过各种方式继续进入动力电池
产业,兼并重组、投资并购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常态。
(三)驱动电机规模技术同步提升,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在国家新能源汽车有利政策的推动下,2014年我国驱动电机市场规模与新能源汽车市场规
模同步增长,产业呈加速发展、调整的态势。
一是产销规模迅猛增长。我国新能源汽车用驱动电机产品自给率约90%,随着我国新能源汽
车市场爆发式增长,上海电驱动、上海大郡、大洋电机、南车株洲所等主要驱动电机企业
2014年产销增量均超过100%,销售收入实现翻番;部分低速电动车电机供应商随着整车产
品升级进入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领域,配套规模增幅明显;比亚迪自配驱动电机的配套量也
随整车销量同步增长。
二是产品性能持续提升。新能源乘用车用驱动电机最高转速达到10000~12000rpm;A0级纯
电动轿车用电机峰值功率达到80~90kW,峰值转矩需求达到240~280Nm。商用车驱动电机
逐步向高功率大转矩方向发展,同轴并联构型的驱动电机峰值功率达到80~100kW;双电机
混联构型的驱动电机峰值功率达到120~150kW以上;新能源客车用驱动电机转矩达到
2800~3200Nm。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驱动电机产品在功率密度、最高转速方面仍存
在一定差距。
三是主要企业加快发展。伴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我国主要驱动电机企业
发展迅速,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产能建设持续推进,个别企业实现了为国外整车、动力总成
企业配套。但我国驱动电机生产企业数量较多,布局分散,各企业在生产规模、研发能力方
面与各大跨国零部件集团仍有很大差距。
四是产业结构变化加快。从事传统电机生产和电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正逐步进入驱动电机领
域,驱动电机产业竞争加剧;一些驱动电机生产企业通过收购方式健全其系统集成和配套能
力,扩大了市场占有率;同时,外资企业开始布局我国驱动电机市场。
二 推广应用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部分突出问题仍有待解决
自2013年9月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启动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工作取得了较大进
展,推广应用规模迅速提升。其中,上海、浙江和合肥已提前完成推广目标,东部和中部地
区推广完成情况整体上优于西部地区。在车辆推广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国内消费者认知水
平和购买积极性也显著提高,我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市场。
更多推荐
新能源,企业,汽车,电机,驱动,市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