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7日发(作者:2017款起亚k3配置参数)

“童化”课程构建与实施探索

发布时间:2022-08-02T03:02:12.639Z 来源:《素质教育》2022年5月总第416期 作者: 祁仁东

[导读]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素养导向”,在课程建设中要以培养儿童的核心素养为方向,依据学

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育人主线,形成清晰有序的课程目标。“童化”课程坚持素养导向,引领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

学生终身成长。

江苏省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215699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素养导向”,在课程建设中要以培养儿童的核心素养为方向,依据学生终

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育人主线,形成清晰有序的课程目标。“童化”课程坚持素养导向,引领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学生

终身成长。

一、价值内涵:目标取向的方向立意

1.内涵立意——积极成长的自然流露。童化,是指儿童积极成长变化的良好状态。童化课程,是基于儿童成长需要,促进儿童积极成长

变化的课程实践。童化课程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策略。环境上,建设富有童真色彩的童话校园,润化儿童,成为儿童通向美

好生活的生态乐园;课堂上,从儿童的立场出发,把儿童放在课堂中央,用科学知识教化儿童;实践中,尊重儿童成长规律,用充满童

真、童趣、童悦的实践方式育化儿童,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用世界文化陶冶儿童,实现同化儿童;情感上,顺应儿童天赋资源,淡化教

育塑造痕迹,还教育原有美感,体验生长发展愉悦,真正实现悦化儿童。

2.价值方向——目标定位的直接显现。童化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努力实现以下追求:育人价值上,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

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的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养发展上,基于核心素

养发展要求,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加强学习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方式转变

上,儿童不是被动参与者,而是主动探索者,教师不是消极执行者,而是积极互动者。师生在积极互动过程中,形成和谐统一,共生共

长,成为“童化成长”的学习共同体。

二、朝向未来:现实取向的重新构想

1.课程育人目标全面化。价值定位问题一直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直接影响了教育目标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价值和意义在于全面育人,育

人的方式和途径应该是立体和多维的,无声化育正是其中具有潜移默化功能的方式,最容易让儿童在无意之中主动而积极地进入一种预设

的成长状态。童化课程拥有丰富和独特的内涵,在价值追求方面也出现新的趋势,主要表现出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国际视野、可持续

发展观念以及追求学以致用、服务生活的课程育人价值,培养全面而完整的未来人。

2.课程建构内容素养化。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关注学科必备知识的学习框架和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

学科关键能力,上承学科素养,下联必备知识,是重要的连接和纽带。学科关键能力,聚焦学科思维方法,其形成是以学科特有的学习行

为和学习方法密切相关联的,因为学科知识是学科关键能力形成的本源,学生只有在学习知识并将知识内化的过程中才能形成能力。从知

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是新时代学校教育目标的必然诉求。童化课程着力于课堂教学以知识为中心向以素养为中心的转变,研究教材、教

法、学法,以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建立以问题设计为关键、自主学习为基础、探究合作为核心、展示交流为特征的教学主张,让

儿童好学乐学、能学会学,积极向学,幸福成长。

3.课程实施方式儿童化。学生要进入课程,必须凸显最核心最关键的内容,并通过学生活动的设计,将课程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如此,由于学生及其活动的进入,课程不再是静态的、线性的内容呈现文本,而成为一个立体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童化课程改

进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建构模式,转向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建构。基于儿童发展需要,将“满足儿童成长需求”和“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

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两个重要主张。从儿童成长需要出发,以儿童全面协调发展为教育逻辑起点,在课程层面回应儿童生命成长需求;以

儿童生命需要为教学核心价值,在教学层面回应儿童自主发展需要,追求通过精神文化的滋养,促进教育对人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影

响,让儿童生命可持续成长。

三、构建实施:实践价值的童化追寻

1.体系构建。(1)建设童话校园,境化童年生活。给童话校园里的孩子们一个美丽的相遇,这是“奇遇园”名称的由来:池塘里的小美人

鱼、树荫下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还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个个经典的童话人物在这里等待着孩子们的邂逅。儿童相伴游玩在园中

的蜿蜒小路上,看着路两旁的果树上盛开的缤纷花朵,欣赏被春风吹皱的一池浅水,聆听挂在花廊横梁上的串串风铃,青树翠蔓,秋千摇

曳,虫鸣兔跃。空间是课程的载体,是课堂的延伸,也是学习的场域,具有浸润美育的作用。教室环境装饰、文化墙面设计、地面图案绘

制、农庄场地完善、童话义集设置、童话任务塑像等建筑布局中,面向全体师生广泛征集方案,尊重儿童内心真实想法。学校在建筑布局

中彰显形象性、生动性和交互性,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学习生活等需求。(2)架设童趣课堂,慧化儿

童学习。童趣课堂在国家课程框架内,结合学校培养目标进行融通整合,通过融通学习内容,优化授课时间,组合学习对象,改进学习策

略,具有三个特征:一是自主性,儿童在课堂上拥有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求,对学习目标、过程和评估具有责任感;二是愉悦性,学生在开

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平等充分的课堂互动中、有趣丰富的教学内容中,体验到被尊重的喜悦;三是成长性,学生在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

之后能够掌握知识、熟练技能、形成素养,感受能力提升带来的成就感。童趣课堂打破四十分钟教室固定对象授课局限,在时空、地域、

对象上进行立体交叉转换。在地域选择上,引导儿童走出教室,关注家庭、观察社会、放眼世界,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融通;在

时间安排上,突破40分钟时限,灵活设置教学时长,根据课程需要可长可短。体育课上,同一年级儿童男女生重新组合,让体育项目更有

针对性;艺术课上,同一年段儿童根据兴趣灵活进行编班。教学地域、时间和对象灵活组合,实行立体时空转换,更好地激发了孩子学习

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课堂学习充满童趣。(3)拓展童玩视界,稚化童眼世界。童化课程从社会责任、品格养成、家国情怀、国际理解四个

维度,按照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生态意识、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全球视野、尊重差异八个内容,分别开发制定了班级、年

级和校级不同层次体验社团。班级社团为基础,人人参与,发展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年级社团为提高,自主选择,儿童管理

为主,教师管理为辅,实现年级社团管理自主化;校级社团为探究,能力提升,儿童、教师与家长共同参与管理,使社团活动成为每位儿

童体验生活的重要场所。童化课程为儿童提供丰富 “自助餐”特需社团,关注校园里有特别需求的孩子们,尊重和理解差异,将童玩社团进

行私人定制。特需社团以“童教童”和“师伴童”相结合的伙伴式开展活动,让每一位儿童的情智触角充分舒展,心智得以全面的感知和提

升。学校开设了“习作零距离”、“数学一对一”、“英语我来学”等学科特需社团,完善了“身体小秘密”、“成长的烦恼”、“情绪的主人”等促进

身心健康发展的特需社团。(4)立体童悦评价,愉化生长体验。美国教育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在对测验测量、科学描述、价值判断三种方法

批判的基础上,指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童悦评价关注综合视角,重视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形式的评价

方式,保证实施效果;同时,评价的全程渗透,让学生、老师、家长等可以不断诊断调适学习的进程,反观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在国家

课程评价中,通过过程性检查、考核等方式进行评价,“童悦嘉年华”学科考核与等级评价相结合,将学科素养、综合能力考核融入到儿童

游戏中。在特需活动评价上,采用案例制,建立特需档案,施行过程性对比评价等。儿童综合素养是全面的,应该采用灵活多样评价方

式,全面收集评价信息,提高评价结果可信度。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行多次评价、随时性评价、“档案袋”评定等,突出评

价的过程性;在评价语言上,可以采用描述性、激励性、导向性评语;在评价载体上,可以学科课堂即时评价、社团活动量化评价、社会

实践总结评价等。

2.路径实施。(1)全员协同参与,陪伴儿童自然生长。“童化”课程主张教师成长由个别转向群体,由被动参与转向主动投入。学校成立

了学科共同体,以领衔人、核心组和团队成员的“点、线、面”引领辐射,分层分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锤炼教师的专业思维。对于善教

的老师,着力引导成长为教学名师;对于善研的老师,帮助发展为科研型教师;对于善思的教师,鼓励以思想型教师为专业发展的坐标

系……学科共同体旨在让每位教师在研究中找到自己成长的方向,为“童化”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教师不再是课程的唯一建设者和

实施者,学科教师、教辅人员、后勤人员、管理人员一起研发与实施,让“童化”课程真正成为全员实施协同的公共课程。寒冷的冬天,气

温骤降,学校和儿童提前谋划,教师与学生联手,为供水设施防冻保暖,绿植花卉防寒防冻,水电维修保障防护,给供水系统穿上新衣,

为绿植花卉披上棉服,为卡通动物戴上防寒新帽。(2)内外力量结合,营造育童良好氛围。“童化”课程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联

动的结合时空,把课程的触角尽可能地伸向社会的广度和深度,借助家长、社区、基地的力量,开展项目化发展指导。构建家长参与体

系:成立校级、年级和班级三级家委会,建章立制,形成家长定期参与校园管理制度;有计划地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培训,尝试儿童视角

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家长进课堂”,邀请在某方面有专业特长的家长走进课堂,为儿童讲解书本以外的天文、地理、历史、古今中外知

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家长志愿者”,统一规划安排家长走进学校,为儿童护学、护岗,做好表率榜样作用。构建社会联通渠道:利

用家长所在的各类企业、单位,结合社区场所、实践地,为学生活动的开展提供联通渠道。学校邀请杰出人物、专家学者、英雄模范做客

电台,为学生讲解模范事迹和专业知识;将儿童置身于整个社会大情境中,体验家长角色意义,获得角色社会认知,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

盼和要求,从而在与其他角色互动、合作、交流中充分发挥自己能动作用,共同完成角色践行活动。(3)综合多样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营

养。童化课程资源立足儿童素养发展需求,将各种资源整合到童化课程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又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能

力。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相结合。立足于国家课程,开展基础学科资源建设,强化教学素材和学材的建设。语文学科根据学科关键能力,

针对教学活动决定因素,将六个年级部编教材进行整合,分别就单元教学目标、语文素养目标、课堂教学思路、课后练习设计四个板块进

行资源建设。在课堂教学思路中,包含教学素材分析、课堂教学设计、学生自学设计、教学资源链接、教学图片展示等,可以有力促进儿

童学习效率的提升。

线下资源和线上资源相结合。“童化”课程注重积累丰富的线下资源:美丽的童话校园资源、多样的童趣课堂资源、丰富的童玩视界资

源和积极的童悦评价资源。通过校园网络平台,老师发布相关专项研究主题, 学生自由组合在线收集资料、回答问题、完成汇编、撰写报

告, 从而增加儿童学习的兴趣; 利用校园电台,不定期展示地域文化和异国风情特征,从而增强儿童的爱国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潜移

默化熏陶。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是师生的共同成长。童化课程通过探索适合儿童积极成长的方式方法、实施内容与路径,成为顺应每一个儿

童成长需要的课程。儿童在童化环境中,体验到学习成长的快乐与意义,为终身学习发展积累了丰厚的基础;教师在童化生活中,体悟到

教育生活的真谛与价值,为实现人生目标而快乐前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

[2]郭华 让学生进入课程——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心得[J].全球教育展望,2022,(4):12-13。

更多推荐

儿童,课程,发展,评价,学习,学生,教师,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