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起亚k2三厢为什么便宜)
新中国石油工业的一位奠基人和开拓者
作者:刘放
来源:《石油知识》 2017年第5期
从上世纪50年代走过来的石油人,对于徐今强这个名字,大多耳熟能详。“徐今强同志是
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位奠基人和开拓者。”原石油部副部长、后任中国驻罗马尼亚大
使的刘放,在徐今强辞世18周年的1994年撰文。
接管“中国石油公司”的军代表
1949年5月27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里传来一个声音: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管会及
上海市人民政府同时成立,陈毅任军管会主任、上海市市长。徐今强奉命带领王禹、阎峰潞等
军代表进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设在上海的中国石油有限公司,实行军事接管。
徐今强,1914年6月15日生于上海,8岁时移居浙江省宁波市。1938年在武汉参加革命,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赴延安学习:曾任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联络科长,后化名李克刚,前
往上海开展统战工作。徐今强在上海进行地下联络工作的9年多里,为根据地采购运送了数以
千计的布匹、药品、医疗器具、盐、粮食、电器设备等等各种军需物资和生活用品;还把学有
专长的文艺、医护、机械等专业人才,如宋之的、毛惠贞、李民等人送往边区。
上海解放后,留下来的原中国石油有限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绝大多数经历了旧社会的磨
难,饱受反动派统治之苦,对祖国的解放欢欣鼓舞,拥护共产党的领导。也有极少数人员,因
受国民党反动宣传的影响,曾一度在思想上存有疑虑。徐今强对他们从思想上疏导帮助,生活
上关心体贴,工作上倍加信任,放手使用,使他们在社会实践和新旧社会的对比中,加深了对
中国共产党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坚定了为新中国石油工业服务的信念和决心。徐今强
注意发挥党的政策威力,凭借坚定的革命事业心和宽阔的胸怀,在原老君庙地下党支部成员、
石油公司地质师、后来是新中国石油工业部首任副总地质师陈贲的协助下,为新中国石油工业
的建立,教育和团结了一批思想进步、专业上很有造诣的技术人员,他们中的大多数,如翁文
波、童宪章、李德生等后来都成为石油工业重要岗位的领导者或是著名的石油专家。
新中国经济恢复工作,尤其是石油制品的缺乏,影响到经济的复苏。1949年,全国生产的
天然油仅7万吨,加上人造油也只不过12万吨。重要的是要找到埋藏在地下的石油资源。从
1949年冬天到1950年春天的几个月里,徐今强在地质师陈贲等专业人员的陪同下,从华东到
西北的几个可能找到石油的地区,进行了一次地质视察。1950年4月,燃料工业部在北京召开
第一次全国石油工作会议。在会上谈了他同陈贲共同起草的“石油工业地质勘探现状与今后勘
探部署”的意见,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认为是发展中国石油工业的一个有意义的参考。
石油管理总局成立出任代理局长
1950年7月,政务院决定燃料工业部设立石油管理总局,这是新中国建设石油工业的第一
个步骤,是统管我国石油工业的第一个领导机构。徐今强调北京任副局长、代理局长。
组建石油管理总局时,工作千头万绪,困难重重。当时正处于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石油工
业面临恢复生产、支援前线应对紧急情况等任务。
长时期在上海的对敌斗争工作实践,使徐今强懂得了革命战争需要有才干的队伍,建设现
代化的重工业,更要有一支有才干的队伍。石油管理总局建立起来以后,徐今强首先抓技术人
才的储备和教育工作。在北京、南京、西安、抚顺、锦州、大连等地举办了6个专业训练班。
1951年1月,又向燃料工业部呈报建立北京、西南、东北、西北四所石油专科学校。接着,他
又向燃料部、教育部建议筹建北京石油学院。这些富有远见的工作,为石油工业的建设、发展,
培养了大批技术和管理干部。
徐今强在着力建设石油教育院校的同时,还通过各种途径,对解放前流向海外的石油工程
技术人员或是在国外留学的人员做了大量的争取工作,使他们冲破重重困难,陆续回到祖国。
徐今强在抓好石油管理总局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还到陕西等地进行调查研究,
为石油的勘探部署作准备。1954年3月,在西安组织召开了第三次全国石油勘探会议,确定了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任务:加快酒泉及四川盆地的勘探工作,继续进行陕北、潮水、民
和盆地的勘探,稳步开展吐鲁番及柴达木盆地的勘探,并对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勘探方向和
区域作了准备。
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炼油厂的组织者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的恢复都需要大量的石油,没有外援,只有靠自力更生。当时在上海
军管中国石油公司的徐今强毅然决定就地兴建炼油厂,将国民党逃离时留在上海的一批进口原
油进行加工炼制。只用了5个多月时间,建设起了一座年加工原油10万吨的炼油厂。这座炼油
厂规模虽小,却是新中国自己建成的第一座炼油厂。
1956年4月29日,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点工程中的兰州炼油厂举行了破土
动工典礼。由于地质条件太差,施工困难重重,建设工程进度非常缓慢,大大落后于全国经济
建设的发展。作为人民共和国第一届石油工业部领导成员的徐今强,注意到了戎马大半生的李
聚奎部长忧心如焚,他诚恳地向党组提出,到发展石油工业最困难的第一线去。1957年11月,
经国务院批准徐今强调往兰州,加强组织建设年加工原油量100万吨的炼油厂的工作并任厂长。
徐今强没有带助手, 也没有带家眷,穿一身旧的蓝色咔叽布中山装,披一件褪了色的灰棉
衣,只身来到了兰州炼油厂施工现场。他一到任,一方面深入施工现场,一个一个单元地考察、
了解工程进度、装备材料;一方面找各级干部、技术人员促膝谈心,和工人们拉家常,听取他
们对建设施工中的意见和建议,很快就掌握了建设中的情况和问题。由于地质条件差,给施工
带来了很大难度,要投入比较同类建设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施工中起动土方工程量就达200万
立方米;要铺设各类管道860多公里;要吊装60座大小炼塔,单体设备有的重达170多吨,构
件最高的达万米。而对这些庞然大物,摆在工地上的那些施工机具显得小而简陋。
长期的革命斗争生涯,磨练了徐今强坚强的意志和能克服一切困难的工作精神。在他到兰
州以前的一年半时间里,兰炼的建设工程动动停停,甚至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关注;
在他担任厂长之后的10个月里,兰炼建设施工红红火火,无论是石油职工,还是建筑职工,不
分彼此,协作配合。在徐今强的领导和指挥下成功地演奏出了一个7000人和谐奋进的时代进行
曲。1958年9月,兰州炼油厂第一期工程常减压等装置,比原计划提前1年零3个月胜利建成,
点火试运转一次成功。
大庆油田全面开发的总指挥
1960年2月12日,石油工业部党组召开全国石油系统主要厂矿领导干部会议,传达中央
关于开展大庆石油会战的决定,1964年开始油田投入全面开发。1963年3月,徐今强被任命为
石油工业部副部长。1963年11月,石油部副部长徐今强兼任大庆油田工委书记、总指挥。
徐今强到大庆油田以后,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首先在钻井均衡生产上,狠抓经济技
术指标和完井质量等方面的工作,与钻进指挥部的同志一起,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推动了油田生产的发展。
在油田投入全面开发的初期,采取“早期内部注水,保持油层压力”的开采方针,取得了
很好的效果。针对不同渗透性质的油层,进行分层注水的实验,逐步形成了分层注水、分层采
油、分层测试、分层改造、分层研究、分层管理和分层压力清、分层产量清、分层注水量清、
分层出水情况清的一整套“六分四清”的开发方针。这套开发方针的实施为后来大庆油田的长
期高产稳产打下了基础。
在组织和指导油田生产中,徐今强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引
导到钻研地下、管好油井方面来。1965年,他主持会战工委研究讨论,向油田全体职工发出了
“向高度机械化、高度自动化、发展新技术、发展新工艺进军”的号召,并树立了井下采油工
艺研究所和副总工程师刘文章为先进典型,推动了全油田群众性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活动蓬蓬
勃勃开展。
徐今强在大庆工作期间, 对抓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和职工的基本功训练下了很大功夫。他
亲自蹲点,调查研究,总结推广了严细成风的采油三矿四队,思想、作风、技术三过硬的3 2
1 3 9 钻井队, 自觉从严、好字当头的油建十一中队等一批先进典型以及各个岗位上的一大批
优秀班组、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号召全油田职工向先进学习,做到“项项工程质量全优,事
事实行规格化,人人工作过得硬”,把“三老四严”作风更加具体化了,有力地推动了油田各
项工作。
1 9 6 6 年8 月, 徐今强回北京工作。当他离开大庆的时候,油田生产稳定发展,科学
技术不断创新,管理工作井井有条,职工队伍朝气蓬勃,矿区建设初具规模。当年他提倡种植
的白杨树,已成片片绿色林带,遍布油田,使整个矿区充满勃勃生机。
中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创建者
1966年9月,徐今强调任化学工业部代理部长。随后于1970年担任燃料化学工业部党的
核心小组副组长。在长达9年多的时间里,他为我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
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使我国石油化工的生产技术发展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从上世纪60年代起,我国曾在兰州、大连、上海、广东建设起来的石油化学工业基地,相
继建成了一些以利用炼厂气为原料的小型石油化工装置。1965年兰化公司又建成了一套从联邦
德国引进的乙烯砂子炉裂解装置。但后因这些石油化工装置生产规模小,产品数量、品种、质
量都不能满足我国发展的需要。在徐今强的倡议下,国家批准引进了我国第一套30万吨乙烯和
18万吨高压聚乙烯、8万吨聚丙烯大型化工装置,在北京石油化工总厂建设。同时还兴建了湖
南岳阳化工厂,生产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有机原料等化工产品。
徐今强的远见卓识, 给石油石化部门的领导同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些老同志回忆说:
“在兰州炼油厂搞起来以后,徐今强就积极考虑如何发展我国的石油化学工业。大庆石油化工
总厂的化肥厂就是徐今强设计蓝图中的一个项目。他还为大庆石油化工总厂培植了炼油工业的
“五朵金花(延迟焦化、新型的常减压、新型裂化催化、铂重整、加氢)”。
以天然气为原料,年产30万吨合成氨的大化肥厂,西方国家是在上世纪60年代逐步发展
起来的。这一信息传到我国后,徐部长亲自主持,组织科研、设计、设备、生产等方面的专家,
对国外大型合成氨装置的各种主要流程和大型设备做了分析论证,使大家对建设大型装置的优
越性有了比较统一的认识,为引进做了准备。1972年,经毛主席和周总理批准,从日本、美国、
荷兰、法国等国家引进了13套日产1000吨合成氨和1620-1740吨尿素的成套生产装置。其中
以天然气为原料的8套,以轻油为原料的5套,分别布局建设在全国各地。
留给人们永远的纪念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担所压倒,因为这
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私利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
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撒下热
泪。”这是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对我们的一点启示。
徐今强,无论是作为一名职业军人,还是一名工业建设的组织者、领导者,从他加入到共
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中来的那一天起,他就选择了为人民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他所做的一切,
都是为了千万人的幸福。
更多推荐
石油,工作,建设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