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6日发(作者:索10现代价格)
114 李毓洲等:基于Ansys的汽车空气动力学特性分析 第2期
压到可压缩,从无粘性到有粘性的几乎所有的流动现象 。将利
用ANSYS中的CFD来研究汽车空气动力学特性。
平均连续方程: =0
.
(2)
2汽车车身几何模型建立
车身几何模型建立的软件采用的UG,UG软件能为用户提
供一个全面的产品建模系统。其将优越的参数化和变量化技术与
平均动量方程:
6u
p
- 6u
一
器+嘉 筹+萋))
6
(3)
(4)
(5)
传统的实体、线框和表面功能结合在一起,以Parasolid几何造型
核心为基础,并采用基于约束的特征建模和传统的几何建模为一
体的复合建模技术。利用UG建立车身几何模型。在建模过程中
采用Gauss曲率作为车身曲面光顺性的评价指标,将车身表面上
脉动运动方程:Ui= +
方程:P 6k十p 6k=砉(ru,i 6k,』Il +G.ps
s方程:p 6
t
+puj&
j
=
u  ̄ & 1 G
\
e,
G} G 82 (6)
各点的Gauss非负曲率值作为曲面光顺的评价依据,并能以彩色
云图方式显示车身表面多点的Gauss曲率值,若整张曲面的颜色
比较一致,则曲面的曲率变化较为连续,光顺性较好,否则需要对
曲面进行修改。由于曲面是在曲线的基础上生成的,所以可以通
过调节曲线来使曲面达到光顺 。同时基于工业设计及美学的考
虑,汽车表面在多数情况下需要满足光顺的特性要求,即避免在
光滑表面上出现突然的凸起、凹陷等“缺陷”。把这种有特定要求
和用途的产品表面定义为 级表面。所以在模型建立后要检查
生成的曲面是否符合 级表面的特性,检查方法如下:(1)检查
单个曲线曲面G。(无)、G (相切)、G (曲率)连续性,用Spline曲线
分析和B—surface曲面分析;(2)检查曲线曲面连接的连续性,用
曲线分析,和曲面分析;(3)检查两曲面间连接情况,用偏离分析;
(4)检查、保证曲面的一致外凸形,用曲面分析中的高斯等值线
法。此外在车身几何模型建立时需注意如下问题:(1)镜像处理。
由于汽车是左右对称的,故建模时只需构造其左(或右)半部分,
然后再作镜像复制,但要注意,在构造特征线时,应使其在与对称
面的交点处与对称面垂直。(2)模型的完整性和无重合性。为了方
便以后的流动数值模拟计算中的网格划分,几何模型必须保证完
蛰 和无重合性,即模型中既不能有断开的地方,又不能有重合
的地方。(3)模型的近似处理。在建模过程中对一些细微部分作了
近似处理,省略了后视镜等一些凸起部分,车身底部也近似处理
成为一个平面。选择了某汽车作为参考车型,通过“反求”并在UG
的环境中建立其几何模型,并对曲面造型的曲线的光顺性及整车
的曲面造型的光顺性进行检查,几何模型,如图1所示。
图I车身几何模型
3数值模拟与仿真的物理模型
轿车绕流问题一般为定常、等温、不可压缩的三维流场,由于
复杂外形会引起气流的分离,应按湍流处理。采用标准,c—s模型
来模拟,其控制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div(p ̄ 一 ‘gr。 )=g (1)
式中: , ,q —取不同的值时,表示不同的方程。
汽车外流场时间控制方程如下:其中i,j=l,2,3 ,x2=y,
其中,G:I-*i('6h  ̄L_)6h l— = +
式中:txo一流体动力粘性系数 一涡粘性系数;它是鲍辛涅斯提出
来的,主要取决于流 盅流特性,是济 场空间位置的函数。满足
pu— ̄uj= f
1
U 1
+
U伍L|
}
(7)
式中: 一由对动量方程平均化后得到的雷诺应力项。
涡粘性系数 用k和 表示,根据量纲分析可得
=p
对于“标准”的K—s模型,其常数值为:
O"k=1.0, =1.3, =1.44, =1.92, =0.09
标准,c叶模型相对于其他模型来说具有简单易懂,适用范围
广的优点。但对了它自身来说还存在一些缺点:(1)标准 模式
假定雷诺应力和当时当地的平均切变率成正比,所以它不能准确
反映雷诺应力沿流向的历史效应;(2)标准 模式是各向同性
的,不能反映雷诺应力的各项异性,尤其是近壁湍流,雷诺应力具
有明显的各向异性,例如方管中的二次流是由于雷诺正应力之差
产生的,标准 — 模式不能正确表达雷诺正应力,因此不能预测
到方管湍流的二次流;(3)标准,c—s模式计算量比较大,但是随着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可以克服的[】ol。
4模拟仿真结果
4.1三维流场纵向中心对称截面速度矢量分布图
流场在汽车纵向截面处的速度分布图,如图2、图3所示。描
述了空气绕汽车外部流过时的部分特征。
图2汽车纵向中心对称截面速度矢量分布图
图3汽车纵向中心对称截面尾部速度矢量图
NO.2
Feb.2010 机械设计与制造 115
通过图2可以发现:在汽车的外表面上都有明显的气流附着 况,因为漩涡的存在,形成负压区。
层,该层是因为气流流经汽车外表面时,因为空气的粘性,使气流速 由模拟仿真的结果可知,在模拟中,流体平滑地通过了车身
度急下降,甚至出现气流的止滞。同时气流在该车的发动机罩和前
表面(汽车尾部外除),并没有产生很显明的流体分离现象。从压
挡风玻璃之间及后挡风玻璃和行李厢之间并未出现旋涡和分离、再
力场可以看出,在发动机前罩的拐角处和车顶的前缘,后缘并没有
附着的现象,基本上呈贴着车身平滑的流动。但是在发动机罩中部
产生很大的负压力,这说H月:i亥车身的设计在发动机前罩与汽车前
及车顶部都出现了气流的轻微分离、再附着的现象。这说明车身设
窗的边缘处和车顶与汽车前,后窗的边缘处过渡都比较平滑。因此.
计在这部分需要改进,发动机罩前缘过=Ff顷祭},车顶的曲率过大。
良好的设计发动机前罩与汽车前窗的过渡边缘和车顶与汽车前,
另外,在车的尾部出现一段死水区,如图2,图3所示。在这
后窗的过渡边缘,可以尽呵能的减小这些部位的负压,使流体比
里的气流流动是非常复杂的,存在着大尺寸的涡。距离车尾一定
较平滑的流过车身,使汽车具有良好的空气动力特性。
距离上,气流出现倒流现象,从这个位置开始,随着距离的增大,
速度损耗越来越小,直到距离汽车很远处速度才接近来流速度。
分析在此区出现倒流的原因是:流体流经汽车尾部末端处,
突然失去了限制,进入了自由边界层,这些流体与汽车尾部的死
水区之间形成了剪切层而被卷吸。由于汽车流场的雷诺数很大,
再加上剪切层附近的混合作用,将死水区内的流体卷吸到主流中
去,于是在汽车尾部形成大尺度的漩涡。也正是因为这个漩涡的
存在,对汽车产生很大的空气阻力,因此它大大地影响了汽车动
力性,并且随着车速的提高,这种影响成倍增加。
4.2纵向中心对称面压力分布图
除前脸部分,发动机罩和前风窗交界处出现正压外,其余部
分均为负压,如图4所示。出现负值较大的地方是汽车后窗和汽
车尾部,而车身顶部出现变化平缓的负压。
图4纵向中心对称面压力分布图
汽车上的气动力与汽车周围所受的压力分布直接相关,并且
压力分布又与汽车的流谱有紧密的关系。汽车行使时,前方来流
首先遇到车身前部,由于气流受阻,速度大大降低,气流的动压转
变为静压,在车头前部形成一个正压区,如图5、图6所示。这股
气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向上,通过发动机罩、前挡风玻璃、驾驶
室顶然后向后流去;另一部分向下,通过车身下部,然后向车尾流
去。流向上方的这部分气流在流经车头上缘时,由于缘角的半径
较小,气流往往来不及转折,而出现局部分离,又由于流速比较
大,在上缘角附近形成吸力峰。随后,气流又重新附着在发动机罩
上。由于发动机罩有一定的斜度,其上的气流速度仍然较快,因而
力仍为负值,所以在发动机罩前部形成一个负压区。当气流到
达发动机罩和前挡风玻璃交界处时,由于挡风玻璃的存在,气流
速度降低,同时由于凹角的存在,在凹角处形成一个滞区,在滞区
中又有内部涡流的存在,该区具有正压力。在气流到达挡风玻璃
上缘时,又遇到一个转角,因而在车顶前缘附近又出现一个吸力
峰。由于车顶车身外形鼓起,流经他的气流速度低,因而负压有所
减小。后窗处由于顶部的气流未受到任何的阻碍,流速较大,又受
尾部吸力峰的影响,压力减小,彤成负压区。车身尾部的压力情
而在汽车尾部,此车还是出现大尺度的涡旋,产生了巨大的负
压,它还引起了能量的极大消耗,是产生空气阻力的主要因素。因
此,在汽车设计时应该尽可能的减小此处涡旋的规摸,如在尾部,应
该尽量减少锋锐菱角的过渡,应该使汽车尾厢平缓的过渡或使用圆
滑的曲面代替菱角。这样有助于减小涡旋的规模,使空气阻力 、。
图5汽车尾部压力分布图
图6汽车尾部压力分布图
5结论
汽车的空气动力学特性直接影响着汽车的经济性、动力性和
稳定性。在利用反求法建立车身模型的基础上,在ANSYS/CFD
有限元仿真环境中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得出
相关的仿真结果,为优化汽车车型及改善汽车空气动力学特性的
进~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沈俊,傅立敏,范士杰.CFD在汽车空气动力学设汁中的应用.汽车技术,
2000(5):14
2赛伯一里尔斯基,汽车空气动力学,杨尊正,邹仲贤译.人民交通出版社,
l984:2O一80
3傅立敏汽车空气动力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30-70
4傅立敏汽车空气动力学数值汁算.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25--65
5杜子学.微型面包车气动特性研究及气动造型优化设汁方法探讨:[博士学
位论文].西安:西南交通大学,2000
6朱自强,吴子牛,李滓等.应用计算流体力学.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
社.199:23-77
7 Mats Ramnefors,Rikard Bensryd,Elna Hohnberg,etc,Accuracy of Drag
Predictions O13 Cars Using CFD—Effect of Grid Refinement and Turbulence
Models,SAE960681,1996
8赵波,龚勉,浦维达.UG实用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4--87
更多推荐
汽车,车身,气流,模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