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7日发(作者:宝骏310w七座图片及报价)

国外汽车文化和中国特色汽车文化现状思考

自20世纪开始,世界各发达国家汽车发展迅速。毫无疑问,汽车极大地扩张了人们

的生活半径,也改变了社会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20世纪,汽车创造的社

会财富和衍生文化比上一个千年的总和还要多。理所当然的汽车驶入寻常百姓家,像服装、

饮食文化一样,在保有量和使用率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开始追求更深层次的精神需要,

汽车文化应运而生。进入21世纪,中国这个曾经的“自行车王国”真正迎来了汽车时代,

在连续几年近乎井喷的跃进中,和汽车相关的行业都无一例外地迅猛发展起来。

汽车本来是个钢铁的物件,是人给它赋予了一种影响生活方式的生命内涵。反过来这

种内涵又作用于人类,拉近了人与车之间的距离,形成消费理念、生活情趣以及审美趋向

等文化范畴,亦即汽车文化。从广义上来讲,汽车文化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汽车

本身的,另一方面是汽车折射出来的。由于各国的历史环境、居民性格以及文化元素不一

样,使得不同国家的汽车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那我们就来看看几个发达国家的汽车文化

有什么不一样。

美国人基于那种自由、大气的喜好观念,大型车是他们的最爱。我们知道,二战后美

国作为最大的战胜国,全国上下自信心极度膨胀。美国的汽车突也然大了起来,经历了二

战的人们精神上有死里逃生的感觉,思想上要铺张,要今朝有酒今朝醉,在这种心态畸变

下诞生了宽大的美国汽车,折射出了二战之后人们那种绝地重生的感觉。此外还有一个原

因是,美国地大物博,人们崇尚自由、宽松,V8便是美国汽车文化的一种体现。

465马力V8 Jeep大切诺基SRT8

美国不仅是全球拥有汽车数量最多的国家,也同样是在用汽车体形最大的国家。大体

积、大排气量是美国汽车的标志。在各种车型中,SUV和皮卡是美国人的最爱。据统计,

2004年全美售出的越野车超过300万辆,与1990年的100万辆相比增加了两倍。根据

预测,到2005年,越野车在美国汽车的销售中将占到四成。而皮卡的销售更是经久不衰,

由于需要经常拖曳房车或游艇等大型物体,美式皮卡在设计上采用大排量发动机(大多安装

5至6升的增压柴油发动机)。为了满足野外休闲的较高要求,许多车采用的是四轮驱动。

凯迪拉克—凯雷德

汽车文化最贴切的外延应该是生活方式,欧洲的汽车文化非常典型。法国人是浪漫、

不拘束的,所以他们造出的汽车有玻璃面积大等特点;而德国车则如德国人一样,一直保

持那种严谨、保守的风格。德系车在世界车市走俏的名牌车有宝马、奔驰、大众、奥迪、

保时捷等。德系车设计追求完美,科技含量较高,与法车和意大利的车型相比,德系车更

加严谨,线条挺拔而有力度,给人一种坚固耐用的感觉。

每个德国公司都有自己的绝活,别人做不到的,这是德国车安身立命之本。

奔驰,机械增压引擎,扎实的车身底盘功底和后轮驱动(奔驰是A级车破了戒,前轮驱

动而且刚出来的时候还翻车)。奔驰的机械增压虽不像涡轮增压那样提升数据疯狂,但是可

靠性极好,油门响应也好,S600可比760出来的早,可是连宝马都无法超越S600的动

力。

奔驰跑车

宝马,后轮驱动,直列6缸引擎,变速器。后轮驱动的好处就不多说了,难度也不提

了,全系列保持后轮驱动的全世界也就是宝马了。六缸引擎除了越野车的,基本上都是V

了,只有宝马还在用R的,没别的,纵置直列,后轮驱动,前轮几乎要跑到车子外面去的

那种感觉,天生的运动血统,完美的重量配置加上宝马特有的变速器,这一点别的厂家谁

也比不了。宝马车的变速器行程短,走位极精准,只可惜国内买得起宝马的均是智障级别,

我就没见过谁买手排的。

宝马7系

奥迪,奥迪早期是赛车起家,后期是靠四驱技术。轿车的四轮驱动,奥迪做的很好,

当年A4在房车赛上打遍天下无敌手,以至于最后组委会修改规则取消了四轮驱动,可见

一斑。而国内某杂志当年为了捧雅阁搞的什么著名车手对比试车,将3.0排量四驱的A4

说的还不如雅阁,无稽之谈,不值一驳。

奥迪Q7

保时捷,后置后驱加上增压,排量在诸多超级跑车中算是最小的了,加上数十年如一

的“大眼睛”,不好踩的油门,构成了保时捷的文化,这个超级跑车,我们就不讨论了,

毕竟这方面意大利人比较牛。

保时捷跑车

德国人有个比喻,说汽车工业是德国“最爱的孩子”。 德国车就是德国文化的一部分,

德国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德国车。

日本汽车给我的印象深刻的几点就是品牌、经济性、个性化,这几点已经形成其鲜明

的汽车文化。日本车品牌不用我说,随便找个人就能说出一串来,因此在这个汽车制造业

高度发达和有着强烈民族意识的国度,清一色的日本品牌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说到经

济性,就不能不说满大街形形色色的小型车,其节省空间又省油的特点就是他这么受欢迎

的原因啦。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小车是日本街头的一道风景,就和他们的园林一样,虽

然小巧,却同样精致,值得推敲。国内小型车,多是些MM们的坐驾,而这里的微型车里

面经常是些正襟危坐的大老爷们儿,看着着实新鲜。日本政府也相当鼓励民众买一些经济

的微型车,并给与适当的优惠政策,很多挂着黄色车牌的微型车就是代表着享受了这些优

惠,(我想这也是中国的必然趋势,日益拥堵的交通和紧张的停车位就是证明,近来的小型

车市场的产品也越来越丰富,两厢车也逐渐被中国的老百姓接受,经济实惠的小车也必将

越来越受人青睐)。

雷克萨斯rx350

本田nsx

丰田第三代

然而事实上在中国,汽车消费还停留在汽车社会的初级阶段,此时谈论汽车文化是否

过早?那么我们就此展开讨论讨论中国的情况和该怎么来形成自己的汽车文化。

首先我们说一个地方是否有文化、历史等,主要看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汽车文化同

样如此,汽车历史短的国家,其故事必然就少,文化就会相对淡薄一点,底蕴不足。一个

历史悠久的汽车国家,就会有无数个故事:成功案例、失败教训、相关赛事等。而中国的

汽车工业真正让人们津津乐道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我们还很难形成拥有丰富深刻内涵的

汽车文化。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车型,中国就谈不上民族独具的汽车文化。现在经常有人

批评中国的汽车抄袭,我倒觉得这是一种正常的开始,某个产业刚开始的时候,模仿并不

是中国独有的行为。目前中国汽车业还处在学习积累的过程,将来肯定会向健康成熟的方

向发展,文化也会伴随着逐渐形成。

世界著名汽车造型设计大师乔治亚罗当着很多中外记者的面也曾说过一句话:“中国

的汽车设计缺少中国元素。”一语既出,摄人心魄。尽管大部分人都认同乔老的评价,但

至今没有原创性体现中国元素的汽车造型设计作品出现(尽管有长安长江鲟、龙腾等概念

车面世,但笔者认为仅仅是命名体现中国元素罢了)。中国必须从设计思路和设计元素两方

面寻求如何设计体现中国元素的汽车造型。那中国元素中就应该包含中国独有的中国色和

中国线条。

首先从颜色说起。

每一个民族在心理上对颜色的感觉有显著的不同。人民对于某种颜色的喜恶往往源自

本民族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信仰。因此,颜色也具备符号性,尽管它必须依附于具体的载体

(历史、传说、物件)。

有没有中国独有的中国色呢?看了张艺谋的电影,很多外国人认为大红大绿等就是中

国色。其实大红大绿只能算中国的民间色,不能代表中国色。认真参观故宫和中国寺院的

人都能发现真正的中国色。中国有自己的三原色,虽然也是红、绿、蓝,但和西方的红绿

蓝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中国的红是珊瑚红,绿是绿松石的绿,蓝是青金石的蓝,这三种色

是国画颜料的根本色,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珍贵色。比如蓝色,西方人最喜爱的是宝石蓝,

但中国人是青金石蓝,所以中国所有寺庙里菩萨和如来头顶色是青金石蓝,无比庄重;西

方基督教堂的穹顶都是蓝宝石的蓝

王大珩等在《中国颜色体系研究》中早就明确指出:对中国颜色体系色空间的明度、

色调和彩度的均匀分级,应进行中国人眼的心理物理验证实验,提出基础色度分级。

因此,研究和开发中国颜色漆料,不论在车身喷涂,还是在内饰上应用,都会传达中

国元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受中国人民欢迎。

第二个方面是中国线条。

综观中国立体造型史,从夏商周以前红山文化中的古陶器制作用线条和图案,到夏商

周的青铜器,再到汉代的漆器,乃至汉后历朝历代的瓷器等,始终有一些传承的造型元素。

中国自古以来的造型设计,都从古陶造型、青铜器造型和漆器造型中汲取了丰厚的养分。

汽车造型也应从中学习,但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提取精华元素——线条。

一根线条在达芬奇眼中被理解成一个点在平面或空间中的运动轨迹,乃至解析几何中

的一个方程式所界定的点的集合,线条无宽度也无厚度。因此对于生活在文艺复兴以后或

接受过文艺复兴思想的西方人,对于线条的理解是基于几何学和数学。而对于中国传统而

言,线条不仅有宽度,有厚度,还有方向,甚至能表现出速度和力量,对于线条的理解完

全基于主观感受。所以这也是中国线条的魅力所在,正所谓“求其神韵、见其生气”。

在汽车造型设计中,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充分表达出中国线条的宽度,厚度乃至速度

和力量,是设计富含中国元素汽车的关键。这需要我们深入寻找中国线条,从中国绘画中,

传统生活用品、工艺品设计中,乃至建筑设计等所有造型设计中汲取养分。

以上说的都是一些侃侃而谈的美好设想,然而国内当下的汽车消费文化现状,却丝毫

让我高兴不起来啊。不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都将会看到made in china的汽车,属

于我们自己的汽车,到时中国也就会形成我们自己的汽车文化。

更多推荐

汽车,中国,文化,设计,造型,元素,线条,颜色